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源性疾病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药源性心肌损害、肺纤维化、肝损害、肾损害、贫血、药源性骨病等。本文通过对药源性疾病的定义,其造成的危害及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诊断,处理方法及防范措施的的收集、整理,提出合理使用药物的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药源性疾病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有药源性心肌损害、肺纤维化、肝损害、肾损害、贫血、药源性骨病等。本文通过对药源性疾病的定义,其造成的危害及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诊断,处理方法及防范措施的的收集、整理,提出合理使用药物的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对肝脏的损害,以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的重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相关文献,对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引起药源性肝损害的药物有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等,就连人们最放心的中草药也能引起肝损害。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重视药源性肝损害,开展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小儿药源性疾病及表现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瑜 《中国医刊》2007,42(11):20-23
在防治疾病或诊断疾病过程中,由于使用药物而直接或间接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常称为药源性疾病。近年来大量新药不断应用于临床,而小儿药源性疾病也有明显增多趋势。据四川某医院报道,在儿科,因药物不良反应而需住院治疗的儿童占儿科住院总人数的1.46%,其中死亡率为4.35%。可见药源性疾病已严重威胁着小儿的生命和健康。  相似文献   

5.
药源性疾病的历史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能改变生物学基本过程,药源性疾病是由药物引起的人体功能或结构的损害,并有临床过程的疾病,其实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发生药源性疾病不但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剂型、剂量、给药速率),也取决于病人的性状(遗传、生理和病理改变)。本期与下期我们将推出药源性疾病专题,与您共同探讨其易感因素及常见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6.
药源性疾病在儿科疾病中甚为常见,其中药物过敏又占有很大比例,如在药物的应用过程中,许多药物通过肾脏排出时,可导致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等临床症状。本文通过临床病案举例,详细阐述了运用中医的益气补肾法治疗药物过敏引起的小儿肾脏损害的经验与体会,对中医药治疗药源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是指药物和(或)化学物质经呼吸道、消化道、静脉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导致的肝脏损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DILI已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在我国,随着新药不断开发及在临床的广泛应用,DILI的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常见且较严重的药源性疾病。本文通过检索2008-2012年间国内有关DILI的文献,进行分析相关数据,了解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因素,对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药源性疾病是不合理用药的结果。现在药物品种、数量增多,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危害性仅次于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感染性疾病之后,医务人员要警惕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控制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药源性病系指药物在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的作用以及药物使用引起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异常症状。  相似文献   

9.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是指由于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近年来,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应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为此,笔将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能导致损害、残疾、甚至死亡。老年人更是药源性疾病高发人群。据报道美国每年都有10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它已时人类构成威胁,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积极普及药源性疾病的系统知识。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治疗用药或诊断用药过程中,因药物或药物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致使机体某器官或某局部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称为"药源性疾病".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因全身反应比较明显易引起重视,而药源性眼损害及药源性青光眼可能会给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常常易被忽视.据报道,青光眼是列于全球第二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青光眼致盲率约为10%[1].某些药物使用后可引起患者眼压升高而诱发青光眼.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药源性青光眼给予重视,预防药源性青光眼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中药使用过程中肝损害的临床报道屡见不鲜,而临床上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由于肝脏基础疾病的存在,其出现肝损害的报道则更多,以至于使临床肝病医生谈中药色变,而在其使用中药治疗过程中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笔者使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多年,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的同时,并在如何预防中药药源性肝损害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肝病治疗的中药药源性肝损害的预防作一阐述,以供广大临床一线肝病医生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常见的引起肝损害药物与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玉华 《中国医刊》2007,42(11):16-18
药源性肝损害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药物毒性损害或发生变态反应所致的疾病。肝脏作为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也可影响和损害肝脏,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在药物不良反应损害中,有10%~15%为肝脏损害,尽管许多药物引起肝损害是轻微的或无明显症状,但严重的和致命的药物性肝脏疾病也不少见,应引起足够重视。1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肝脏毒性药物可分为直接和特异质性和特异反应性两种。直接肝损害是剂量依赖性,与个体用药剂量相关;特异体质性肝损害与个体用药剂量无关,与个体易患性有关,发…  相似文献   

14.
邓航  陈重阳 《华夏医学》2002,15(3):434-436
肝脏是药物的代谢处置中心,药物可能损害肝脏的功能,甚至造成药源性疾病,本文就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代谢背景,病因和机制,常见类型及临床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有关应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肝损害的报道日渐增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药物性肝损害又称药源性肝病,是指用药过程中肝脏因受药物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而发生的功能和结构的损害。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占3%-9%。其中最常见的是应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9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37.5%),其次为中药(26.1%);临床以急性肝炎最常见(83.3%),其中4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2%);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其次为黄疸,临床治愈54例(67.5%),好转23例(28.8%),死亡3例(3.75%)、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6%,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消化系统的药源性损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药源性消化系统损害应包括肝损害及其不良反应 ,由于肝损害内容较多 ,一般均单独叙述 ,故此处所列举者 ,系除肝损害以外的各种药源性损害。1 消化道粘膜损害1 1 刺激症状  恶心、呕吐为最常见的胃肠道反应 ,任何对胃肠道粘膜或迷走神经感受器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均可引起这种反应 (发生程度和频率与个体差异关系甚大 )。最常引起反应的药物是四环素和红霉素。四环素制成糖衣片后 ,可减轻反应 ;红霉素因反应较严重 ,且胃酸可促使药物降解 ,故多制成肠溶片供用。其他刺激性较强者 ,如氯化钾、氨茶碱、因生物利用度的需要 ,通过药剂学的处理也…  相似文献   

18.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重要器官,药物进入人体后,绝大多数需首先经过肝脏代谢,因而肝脏极易受到药物及代谢产物的损害.由各种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统称为"药源性肝病".据国外统计,每年由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发生率为9.5%[1].我们对近几年我院收治的药源性肝损害病例,回顾性进行了临床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抗结核药对肝损害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勇  李志丕  张俊峰  易明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1):53-54,57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诱发肝损害(即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L)的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669例结核病在使用抗结核药中诱发的69例(10.3%)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观察与分析肝损害情况。结果该组肝损治愈缓解率这98.6%(68/69)、死亡率1.4%(1/69),结论抗结核药物诱发肝损害应引起重视,对HBVM阳性者选用抗结核药时要慎重。  相似文献   

20.
药源性肝损害1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雄  唐力  周祥慧 《四川医学》2010,31(2):207-20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方法对雅安市人民医院1999年1月-2009年10月18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抗肿瘤药及免疫抑制剂占35.10%,抗结核药占21.00%,抗生素占20.00%,中草药占18.30%;肝细胞损伤型占67.50%,胆汁淤积型占14.50%,混合型占17.80%。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无特异性。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较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