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屏障功能发育,食物过敏与辅助添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海芪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9,26(2):82-84,F004
婴儿早期肠道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全,为肠道屏障易损期,消化大分子的能力和免疫机制不成熟,此期如肠道接触较多抗原可致过敏发生。婴儿期肠粘膜耐受延迟可早期发生食物过敏。母乳中的特异性抗体可诱导粘膜耐受,减少婴儿肠道接触异体蛋白的机会,婴儿添加辅食的年龄和食物的选择与肠道屏障功能的成熟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2.
3.
婴儿肠道菌群的形成及其与食物过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健康婴儿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及其在食物过敏症患儿的变化 ,分析肠道菌群形成与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菌 16SrRNA ,经与标准曲线对照计算细菌数量 ,对 71例健康无过敏症母乳喂养婴儿和 10 0例食物过敏婴儿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行定量检测。结果 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定植过程 ,随生长发育 ,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在肠道定植增加 ,大肠杆菌数量减少。食物过敏婴幼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低 ,而大肠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高。结论 婴儿期肠道菌群仍处于动态演替过程。食物过敏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儿不同 相似文献
4.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究.短链脂肪酸是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之一,关于其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已经应用于某些免疫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为全面了解短链脂肪酸对食物过敏的肠道黏膜免疫调节以及潜在的治疗作用,文章综述了食物过敏的肠道黏膜免疫机制、短链脂肪酸与食物过敏的联系,以及短链脂肪酸在其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康婴儿在不同喂养方式下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及其在食物过敏时的变化,分析肠道菌群形成与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相互关系及母乳喂养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菌16SrRNA,对健康无过敏症131例(其中母乳喂养71例,人工喂养60例)及100例过敏症婴儿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定植过程。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高(P<0.05),而大肠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低(P<0.05)。食物过敏婴幼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低(P<0.05),而大肠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高(P<0.05)。结论婴儿期肠道菌群处于动态演替过程。不同的喂养方式对肠道菌群有影响,过敏性疾病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幼儿不同,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检测食物过敏(FA)婴儿和健康婴儿的主要肠道菌群,为食物过敏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提供线索。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检测2003年5~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儿保门诊体检的52例FA婴儿和100例健康婴儿的大便菌群(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肠杆菌科),大便菌群的分析采用GLM的广义析因法。结果FA婴儿大便双歧杆菌计数减少[(9.61±1.16) VS (10.31±1.20) Log10CFU/g,P<0.001],肠杆菌计数增多[(9.54±0.60)VS (9.07±0.64) Log10CFU/g,P<0.001]。不同喂养方式下FA婴儿大便的肠道菌群改变相似。结论食物过敏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儿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动态监测分析食物过敏婴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粪便黏蛋白2(MUC2)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变化情况,探究其与食物过敏的关系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门诊就诊的食物过敏婴儿52例为食物过敏组,同期选取非过敏性疾病婴儿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粪便MUC2、s Ig A水平的差异。结果 食物过敏组男23例、女29例,对照组男女各2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辅食添加、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食物过敏组中粪便MUC2及s Ig 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7.81±14.91μg/m L比25.33±14.29μg/m L;182.4(150.2~202.7)μg/mL比147.7(131.4~157.9)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随访第2、4周时,食物过敏组患儿的粪便MUC 2水平逐渐下降,但组间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粪便sIgA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粪便MUC2、sIgA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态与儿童营养、免疫和益生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儿童肠道微生态(intestinalmicroecology)建立与演替的一般过程,较为详尽地论述了肠道微生态中有益菌,主要有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营养免疫学意义以及益生元(prebiotics)的基本概念。在肠道微生态与儿童营养免疫的关系方面,阐述了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与营养素消化吸收的关系,及其合成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形成生物屏障及调节免疫的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活菌制剂(probiotics)与益生元制成合剂可能是其发展方向,并可能作为食物添加剂广泛地应用于儿童食物。 相似文献
11.
与食物过敏相关的功能性便秘婴儿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与食物过敏(FA)相关的功能性便秘(FC)婴儿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FA门诊、消化专业门诊及病房收治的与FA相关的FC婴儿的临床资料。符合FA诊断的婴儿共496例,其中以FC为主要表现者56例(56/496例,11%),给予相应食物回避饮食(避食)治疗,有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给予氨基酸奶粉喂养。对56例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血清特异性IgE、血清特异性IgG检测,并采用Logistic统计方法分析避食后症状改善的影响因素。结果56例患儿均有每周排便≤2次和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其中有大量粪潴留史10例,能够自行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8例,直肠内有巨大粪块4例。母亲或父亲有明确变应性疾病史者分别为22例、17例,父母双方都有明确变应性疾病史者17例。SPT、血清特异性IgE抗体、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显示,患儿具有不同的食物变应原,以牛奶、鸡蛋、鳕鱼为最多。与FA相关的FC可以发生在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婴儿。避食和氨基酸奶粉喂养对于治疗部分与FA相关的FC婴儿有效(45/56例,80%)。添加辅食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牛乳中添加等同母乳剂量的生长抑素(SST)及胃动素(MTL),探讨其对食物过敏/不耐受的调节作用。方法:挪威大鼠(BN)幼鼠给予母乳(母乳组)、牛乳(牛乳组)、添加SST的牛乳(SST组)、添加MTL的牛乳(MTL组)、添加SST+MTL的牛乳(SST+MTL组)5种方式喂养4周,并配合皮肤致敏。每周量化评定临...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不同发育时期SD大鼠肠道黏膜形态发育及树突状细胞发育与活化的关系.方法 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在3、5、7、9、11周应用图像分析检测技术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幼鼠肠黏膜绒毛与肠集合淋巴结发育状况及肠树突状细胞发育及活化指标.结果 不同发育时期肠绒毛长度、绒毛宽度、绒毛面积、隐窝深度及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发育时期小肠集合淋巴结面积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周龄的增加,肠道OX62 总树突状细胞增加,OX62 /CD4-/OX41-亚型树突状细胞减少,同时,OX62 /CD4 /OX41 亚型树突状细胞增加,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周龄的增长,SD大鼠小肠绒毛-隐窝轴增殖分化,肠道树突状细胞逐渐发育与成熟,且两者的发育成熟状况基本同步.SD大鼠肠黏膜形态及黏膜免疫细胞早在断乳期就逐渐成熟,在7~9周时发育幅度最大,并在11周时逐渐达到成熟状态.断乳早期,食物改变会影响SD大鼠肠道黏膜形态发育及树突状细胞发育活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增加,对食物过敏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大量文献证明,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树突细胞等参与了胃肠道对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CD4^+CD25^+Tr通过细胞接触依赖机制和抑制性细胞因子依赖机制主动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活化,维持自身反应性耐受。树突细胞通过多种机制诱导T细胞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其中包括诱导Tr、专一性释放免疫抑制细胞因子及诱导免疫偏离。该文主要对CD4^+CD25^+Tr、树突细胞在食物过敏与耐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胃肠功能障碍与严重感染引起的肠屏障功能破坏密切相关。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可引起肠损伤。该文应用PAF受体拮抗剂研究PAF对幼年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损伤作用。方法:18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LPS组和PAF受体拮抗剂组(预防组和治疗组)及对照组。LPS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内毒素5mg/kg及生理盐水1mL/kg,每一时相点8只,分别于注射后1.5,3,6,24,48,72h取回肠。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于每一时相点注射LPS前、后30min腹腔注射PAF受体拮抗剂BN520215mg/kg。应用双抗体PEG放免法测定肠黏膜中分泌型IgA(secretoryIgA,sIgA)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作形态学检查,并称湿(W)干(D)重,按照WD/W,以其%计算湿干比。结果:1.5,3,6,24hLPS组可见回肠绒毛水肿,固有层血管充血,间质淋巴管扩张,肠腔炎性渗出,拮抗剂组仅见绒毛水肿。实验组各时相点湿干比均较对照组升高,拮抗剂组较LPS组略低。LPS组1.5,3,6,24,48hsIgA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拮抗剂组各时相点sIgA均较LPS组高,预防组较治疗组sIgA略低。结论:PAF在肠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损伤中起一定作用,预防和治疗性应用PAF受体拮抗剂BN52021可减轻肠损伤。 相似文献
17.
腹痛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abdominal pain-predominant function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是引起小儿功能性慢性腹痛的最主要原因,生命早期的不良事件如新生期母婴分离、感染、疼痛刺激、急性应激等容易导致儿童时期乃至成年出现FGID症状,食物过敏尤其是牛奶过敏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可能是导致儿童时期乃至成年后出现功能性胃肠病症状的主要原因,早期识别及治疗食物过敏对儿童FGI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食物过敏与儿童腹痛相关的FGID的关系及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基层儿科医师常混淆特应性皮炎与食物过敏的诊断。然而,过敏原不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唯一因素,也并非所有的特应性皮炎患者都存在食物过敏。因此,正确认识食物过敏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科学检测和识别,规避不合理的饮食回避是目前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对卵清蛋白(OVA)致敏大鼠肠道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3周龄Sprague-Dawley(SD)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双歧杆菌组.双歧杆菌组取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按1.5 mg/g用无菌生理盐水溶解后灌胃,正常埘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3周.双歧杆菌组和阳性对照组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法建立食物致敏模型,于灌胃3周后开始,分别于第1大和第15天予含10μg OVA及1 mg Al(OH)3的无菌生理盐水0.5 ml腹腔注射进行基础致敏和强化致敏.在强化致敏后第5、9、13、15天以含OVA 500μg的无菌生理盐水0.5 ml灌胃对大鼠进行激发.正常对照组按以上时间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假敛敏及假强化.留取24 h尿液检测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L/M)以了解肠道通透性;空肠标本行HE及甲苯胺蓝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并计算完整肥大细胞的百分率,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双歧杆菌组24 h尿L/M(0.068±0.008)低于阳性对照组(0.131±0.012,P<0.05),但高于正常对照组(0.027±0.004,P<0.05).HE染色和甲苯胺兰染色可见双歧杆菌组大鼠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局灶性坏死、脱落,固有层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小肠肥大细胞聚集和脱颗粒现象较阳性对照组缓解.结论 双歧杆菌对卵清蛋白敛敏大鼠肠道黏膜屏障有一定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车千红徐樱溪赵晴孙灿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19):1463-1466
目的对食物过敏患儿采用综合营养干预后,监测患儿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探讨营养干预的重要性。方法对158例2岁以下食物过敏患儿,按照其有无接受营养干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儿定期由营养医师指导患儿饮食及必要时补充营养素(钙、铁、锌)、益生菌。对照组仅由儿科医师诊治时口头指导。2组患儿随诊6个月后测量身长、体质量等体格指标,评价其生长发育状况,检测其血清生化指标,评估患儿膳食营养摄入情况。结果营养干预后干预组营养不良发生率(17.6%)明显低于对照组(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2.03,P〈0.05)。干预组血清锌、铁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8.5±9.6)μmol/L比(68.2±8.5)μmol/L,t=12.264,P〈0.01;(18.6±3.4)mmoL/L比(12.8±2.7)mmol/L,t=10.762,P〈0.05]。干预组〉6~24月龄患儿钙、锌日摄入量,〉12~24月龄患儿蛋白质日摄入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96.1±110.3)mg比(412.8±89.3)mg,t=4.011,P〈0.05;(10.7±3.7)mg比(7.3±2.1)mg,t:5.367,P〈0.05;(42.8±9.4)g比(33.2±8.2)g,t=3.245,P〈0.05)。结论食物过敏患儿存在营养不良风险,营养干预可明显降低食物过敏患儿营养不良及铁、锌、钙缺乏的发生率,应规范指导过敏患儿的科学喂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