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是用于成人及儿童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力康复的神经替代物.其功能是取代病变的内耳毛细胞直接电刺激听神经而产生听觉.是目前唯一可用于人体的市场化神经替代物.使极重度耳聋患者获得或重建听力的装置。近20年来.随着多导人工耳蜗技术的完善.植入者的言语识别率逐渐提高.但对音乐感知和调式语言的学习仍有不足之处。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人工耳蜗对声调识别和音乐感知的效果评价.本文仅就近几年对这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人工耳蜗来重建声音感知的临床应用历史尽管短暂,但是迄今为止取得的成果已是可圈可点。识别语言,最初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而现在,这在术前筛选适当的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者中已经是顺理成章的效果。音乐  相似文献   

3.
多导人工耳蜗的问世为全球重度到极重度听力损失者带来了福音,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目前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声调识别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总结影响人工耳蜗植入者汉语声调识别的因素,为优化人工耳蜗的言语处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频谱分辨率当前人工耳蜗还无法实现正常耳蜗对声音的精细频谱分析。尽管如此,当今的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者一般能够在安静环境中很好的理解言语。因为言语信号冗余信息较多,仅需要有限的频谱分辨率就能识别[1]。另一方面,当听音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对声调识别的影响;同时探讨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康复训练时间、听障儿童的学习能力等因素对声调识别的影响。 方法 选择3~7岁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27例,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ARS)中的“封闭式声调测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单独使用人工耳蜗(CI)和在人工耳蜗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CIHA)在安静和噪声两种环境下进行声调识别的测试,使用SPSS 17.0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无论在安静环境还是噪声环境下,CIHA的声调测试成绩均优于CI,此优势在噪声环境下更明显;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康复训练时间较长者声调测试成绩均优于较短者;听障儿童的希-内学习能力测试结果学习能力DIQ≥100与DIQ<100者声调测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建议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但助听器需要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6.
人工耳蜗使用者有较好的言语感知能力,但对音乐的感知仍存在缺陷。音调是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主要由基频决定,音调感知的优劣直接影响音乐感知能力以及声调识别能力。本文就音调感知的机制以及人工耳蜗使用者音调感知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患者的音乐感知能力,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已经成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主要以单侧CI为主,并且疗效十分确切,CI者的开放性言语识别率可高达80%以上。在此基础上如何才能进一步改善言语识别率,对人工耳蜗本身进一步的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及音乐识别表现,并探究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对侧使用助听器(Hearing Aid,以下简称HA)的12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以下简称CI)使用者,分别测试其在使用HA、CI、CI+HA(即双模式)三种助听模式下的声调和音乐识别表现,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声调识别应用自然时长声调和相同时长声调两种,应用音乐音符轮廓识别(Melodic contour identification,以下简称MCI)进行音乐感知能力评估。结果自然时长声调在HA、CI、CI+HA模式下的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62.2%、70.9%、73.1%,且显著优于对应模式下的时长相同声调识别表现。MCI在HA、CI、CI+HA模式下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29.5%、37.5%、34.0%。MCI表现与自然时长声调在CI和CI+HA模式下均显著相关,与相同时程声调在三种助听模式下均显著相关。结论讲汉语的CI使用者的声调感知及音乐感知均不理想。时长线索对声调音高感知起重要作用。声调与音乐感知可能具有相似感知机制。  相似文献   

9.
人工耳蜗的问世是仿生学及医学上的一项突破性进展,让听障患者获得言语交流的能力,从而回归正常社会。应用于临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效果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但对于声调语言使用者来说,其效果与西方非声调语言使用者不尽相同。针对普通话和粤语的研究都表明,相对于语句的辨别,人工耳蜗使用者声调感知能力明显不足[1,2],声调识别率对于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来说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0.
1声电联合刺激出现背景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手术的研究方向应该与植入者更高的要求一致。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语言显著依赖音调,精细听力的缺乏降低了语言的感知能力,植入者无法获得精细听力,如对音调的细微感知能力,便无法同常人一样去欣赏音乐[1]。目前的技术手段尚没有完全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电极覆盖耳蜗基膜范围对汉语普通话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特别是声调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人工耳蜗调试软件通过开启(关闭)不同电极通道设置7种测试条件,以模拟人工耳蜗电极覆盖耳蜗基膜范围的不同状态.并对各测试条件下人工耳蜗使用者元音、辅音、声调识别能力进行测试.结果:不同测试条件下元音识别平均得分56%~91%(P<0.05);辅音识别平均得分72%~85%(P<0.05);声调识别平均得分68%~81%(P>0.05).但随着人工耳蜗电极覆盖基底膜范围的扩大,人工耳蜗使用者元音、辅音成绩呈现显著性改善,声调识别成绩亦有所提高.结论:增加人工耳蜗电极覆盖基膜的范围、积极利用耳蜗各个区域有利于改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进而对提高人工耳蜗使用者言语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调查听障儿童一侧耳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耳配戴助听器,这种电声双模式同时刺激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测试78名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在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CI+HA)及单独使用人工耳蜗(CI)时听觉事件相关电位MMN和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比较同一患者在三种环境下(安静、S/N-0dB,S/N-15dB)的听觉言语识别率,并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使用CI+HA与CI的MMN 引出率分别是 80%和75%,P300引出率分别是93.1%和89%;CI+HA组与CI组MMN和P300潜伏期以及CI+HA组与正常组P300波幅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S/N-0dB时CI+HA组单音节、双音节和声调的识别率均高于CI组(P<0.05),而安静环境下和S/N-15dB时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显示60.26%的患者认为使用CI+HA模式能获得更多不同的听觉帮助.闭合式问卷结果 显示使用CI+HA和单用CI的聆听效果有差别.结论 本文大多数听障儿童使用电声同时刺激的助听模式.大脑中枢处理系统并不拮抗,能发挥协同作用,尤其在改善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和声调感知.以及声源定位和声信息的利用等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早期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工耳蜗的早期应用促进了先天性聋儿童在获得语言最初时期的一系列发展,在其听力、言语、语言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的评估主要围绕语言识别能力、言语可懂度、发音能力、词汇量等方面展开.评估人工耳蜗早期植入的术后效果有助于全面了解聋儿术后的交流能力,对人工耳蜗手术适应证的修改,尤其是确定最佳植入年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诺尔康人工耳蜗植入者对普通话的声调识别能力和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9例植入诺尔康人工耳蜗1年的受试者,使用课题组前期编制的声调识别测试软件,评估植入者的声调识别能力;使用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CIQ),评估植人者术后生活质量。结果:①安静条件下声调识别率平均为67.26%,全部高于机会水平;②噪声条件下声调识别率平均为51.92%,除2例植入者的声调识别率低于机会水平外,其余均高于机会水平;③声调识别混淆矩阵结果显示,三声为较容易辨别的声调;④术后NCIQ总分及基本声音感知、高级声音感知、言语能力、自信心、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均获得改善,分别为55.4、72.4、54.0、63.4、50.7、47.3和44.7分。结论:诺尔康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具有声调识别能力并可获得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言语发展动态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植入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评价其言语识别能力的改善程度.本文介绍了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言语识别评估方法学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儿童言语识别动态评估方法,重点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比较典型与常用的儿童言语识别组合测试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评估MED-EL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FS4编码策略和HDCIS编码策略时的音乐音高和言语感知能力,探索提供精细结构信息的编码策略对人工耳蜗使用效果的影响。方法:12例植入MED-EL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患者分别在FS4和HDCIS编码策略下编程调试,并进行音高差阈、音高方向和言语感知测试,比较2种编码策略下各项测试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FS4编码策略下的音高差阈和音高方向测试结果均显著优于HDCIS编码策略下的测试结果,测试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编码策略下的汉语声调、声母和韵母识别得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4编码策略对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音乐音高感知有较大帮助。在汉语声调、声母和韵母识别方面,FS4和HDCIS编码策略的使用效果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人工耳蜗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耳聋患者因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技术获益。但是仍有部分患者手术后效果欠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原因很多,如CI的时间、患者内耳的结构、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中枢、语言中枢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以下简称CI)使用者对侧佩戴助听器(Hearing Aid,以下简称HA)的获益。方法:选取对侧使用HA的14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CI使用者,分别测试其在使用CI和CI+HA(即双模式)两种助听模式下的声调、双音节词、及句子的识别表现,并分析助听器耳残余听力对双模式言语表现的影响。结果:安静环境下使用CI和CI+HA模式下的声调识别率分别为67.6%±10.5%、71.6%±12.5%,双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72.3%±21.8%、74.2%±23.3%,句子识别率分别为62.3%±28.3%、61.8%±31.3%,噪声环境句子识别率分别为37.6%±36.5%、42.4%±35.9%。统计分析发现声调识别表现在CI+HA模式下显著优于CI模式(t=-2.285,P=0.04),其余言语识别表现在两种聆听模式下均无显著差异;且1000Hz及以下频率的助听器耳残余听力与CI+HA模式下言语识别表现显著相关。结论::对于"大龄"语前聋患者,一侧人工耳蜗植入联合对侧助听器的双模式应用,需考虑助听器耳的残余听力情况,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助听器辅助效果有限,必要时需考虑双侧人工耳蜗植入。  相似文献   

19.
人工耳蜗技术发展到现在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初开发人工耳蜗的目的仅是为了辅助唇读,而现在人工耳蜗可以使植入者在安静环境中顺利地进行言语交流,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神经假体;但是在一些嘈杂的环境中,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困难较大[1~4],人工耳蜗不足以提供将靶信号从噪声中分离出来的频域、时域精细结构信息,这也是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噪声中言语识别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就噪声影响人工耳蜗植入者言语识别的机制、提高噪声对人工耳蜗植入者言语识别影响的方法、目前存在问题和展望,对背景噪声下人工耳蜗植入者言语识别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1引言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是一种听觉辅助设备,其作用是帮助重度至极重度耳聋患者恢复或重获一定的声音知觉[1]。目前,人工耳蜗设备已经帮助众多失聪患者部分恢复或重建了听觉,获得了良好的言语可懂度,但对音乐的感知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研究者们针对如何提高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音乐感知能力进行了各项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升人工耳蜗的性能[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