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论小儿体质与体质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小儿体质呈特殊性,表现为易感性、易变性、可塑性;小儿体质辨证可用以指导孕期保健、后天调摄、辨证施治及体质重建;并建议多学科研究小儿体质学说,开展小儿体质分型的流行病学调查,将体质分型与现代免疫学、血液流变学、现代遗传学等研究及疗效观察相结合,与西医体质学说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对体质与发病关系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对体质与发病关系的认识长春中医学院(130021)修宗昌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朱晓红【关键词】体质发病中医学中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首先创立了理论较为完备的体质学说,比罗马的盖伦学说早几个世纪,并将体质学说同病因学、发病学、诊断学、治疗学紧密地结...  相似文献   

3.
现代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盛增秀[1]等“略论祖国医学体质学说及其实践意义”发表后,随着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得以确定──“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自此,这一名词及概念被国内学者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相继在《中医年鉴》等书籍中得到表述。1理论研究1.1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现 王琦[2]将体质学说的基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体质学说进行围手期术护理的疗效,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60例中医气郁体质患者,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在围手术期进行多途径的护理。结果: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100%。结论: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对气郁质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营造良好的医患与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浅谈中医体质学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秦汉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中医体质进行研究.而近3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创立了现代中医体质学说,使中医体质理论更趋完善和充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有关体质学说的内容及特点。方法:研究原文(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伤寒论》中有着较系统的体质学说内容,体质不但是疾病发生的内因,而且是决定整个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研究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1)中医体质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给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参考标准带来了选择的不确定性和矛盾性;2)在临床实验方面,应当重视病理性体质类型的研究,建立统一的规范,从而使病理体质分型更加客观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对《灵枢经》中有关体质学说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和整理.认为:《灵枢经》初步建立了以肤色、体态、年龄和阴阳五行为纲的分类研究体系,系统地总结了各类体质的生理、病理和思想意识特点,并阐明了体质与疾病和治疗的关系,为中医体质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述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体质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而且直接影响临床治疗,因而体质学说的探讨,尤其是体质因素在生理病理与临床诊治及预防各环节的影响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近20多年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状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古代小儿体质主要的学术观点包括“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少阳”学说和“五脏有余不足”学说。“纯阳”学说突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稚阴稚阳”学说强调小儿之阳为未充稚阳。“少阳”学说将“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辩证统一,阐明小儿生长发育处在以阳为主导的动态平衡当中,且为娇嫩软弱之少阳。“五脏有余不足”学说从临床应用入手总结出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特点。近代小儿体质研究主要探讨小儿个体化体质分型及发病特点,并根据影响小儿体质的先天与后天因素,针对其易感因素制定标准规范化的养护及诊疗方案,纠正偏颇体质。  相似文献   

11.
中医体质三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体质是人类生命的重要表现形式,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我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以来的医家一直重视研究人的体质,但两千多年来,中医体质一直未能形成专门的学术体系。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提出"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体质可调论"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成为体质研究的总体框架。其中,人体生命过程中,受时空、遗传、饮食结构与心理等多因素影响,形成人群中存在个体差异,是体质可分论的基础;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发生有其内在联系,并影响着证候的类型与演变,是体病相关论的基础;基于体质偏颇状态及动态可变性特征,从体质入手,调节人体整体机能,从而使其恢复健康,是体质可调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李其信教授基于"体病相关"中医体质理论辨治血精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门诊学习,整理相关病例,从体质与血精的相关性、血精常见类型、血精辨体论治三个方面,分析总结李其信教授治疗血精的临床经验,并附两则经典病案加以验证。[结果]李其信教授认为血精与体质偏颇状态高度相关,临床上血精患者体质特点以阴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为主。治疗上,阴虚体质重在滋阴培本,辅以清热;湿热体质强调分清湿热,注重凉血止血;血瘀体质以活血祛瘀为主,兼行补气行气之法。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辨体论治,调理偏颇体质,标本兼治。所举病案一为阴虚体质,以滋阴泻火、凉血安络为法,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病案二为湿热体质,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为法,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结论]李其信教授根据"体病相关"论诊治血精患者,开辟了临床诊治血精的新思路、新方法,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韩国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探索性分析影响韩国人群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5—11月,选取居住于首尔地区的300例韩国人,运用《中医体质量表(韩文版)》调查其中医体质类型,比较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体质量指数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并与中国常模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比较。结果 300例被调查人群中,平和质69例,其余8种偏颇体质225例,兼夹体质6例,居于前3位的偏颇体质类型为阳虚质(占14.3%)、湿热质(占13.3%)和阴虚质(占12.7%)。不同性别者的体质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者的体质类型比较,以及不同体质类型者的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国常模的体质类型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韩国人群阳虚质构成比高于中国常模,气虚质构成比低于中国常模。结论 韩国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性别差异,其分布情况可能与中国人群不同,但尚需要大样本数据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以及中医体质类型与血脂指标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22例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的一般资料、血脂指标;采用王琦的体质分类方法,将患者分为9种体质类型,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运算.结果122例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气虚质,占61.48%,其次是痰湿质、阴虚质、气郁质及阳虚质,其中,男性的主要体质为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和湿热质;而女性则以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和气郁质最多.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气虚质、阳虚质呈正相关性,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与气郁质呈负相关性.结论气虚质是原发性血脂异常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体质类型与血脂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以及体质与证型关联性,为冠心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在新疆阿克苏等5个地区10家医院收集生长于新疆或在新疆居住20年以上且经西医确诊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和(或)中医辨病为胸痹的住院患者660例,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其实施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证型分类,分析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汉族、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均以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主,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痰湿质、湿热质与汉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660例冠心病患者秽浊痰阻证387例占58.63%,非秽浊痰阻证273例占41.37%;③秽浊痰阻证以兼夹、虚实夹杂体质为主,两组体质比较其中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秽浊痰阻证与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相关性明显(P均<0.05)。结论饮食习惯是影响体质形成、证候类型的重要因素;秽浊痰阻证以偏颇体质、虚实夹杂体质为主,且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相关。  相似文献   

16.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a new concept presented in recent decades, the core of which is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basic med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application has been given priority. Therefore, the idea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fully demonstrated in the research into the three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of "classification of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disease" and "adjustment of constitution". Under its guidance, not only was the systematic theory of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established, but also the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cale and the Standards of Class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developed, which translates methods of classifying the nine constitutional types into guidance for prevention of disease, management of healt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ave been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public health, establish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l of constitution-diseas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nationwide application of constitution differentiation has shown good effect. In the future,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vidence-based research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nd establish a research team on comprehensive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o translate the findings into clinical practice and public health more accurately and quickly.  相似文献   

17.
论中医体质理论的建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测量、司外揣内、取象思维、辨证思维等方法促进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建构,决定了体质的众多特点,并使中医体质理论呈现出“先后天合一”、“形神合一”、“天人一体”的基本特征,充分体现出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青海地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青海地区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状况,为青海地区开展中医体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对青海地区的自然人群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合的形式开展研究。结果493例调查者中,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平和质131例(26.6%)、气虚质60例(12.2%)、阳虚质70例(14.2%)、阴虚质51例(10.3%)、痰湿质47例(9.5%)、湿热质42例(8.5%)、瘀血质50例(10.1%)、气郁质27例(5.5%)、特禀质15例(3.0%)。结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依次位居偏颇体质的前五位,并有随着海拔的升高,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呈现增高的趋势。说明青海地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体健康系统是人体系统的子系统。系统科学注重整体,从宏观层面研究系统的运行规律,这与中医学唯象理论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因此系统科学相关理论可运用于中医理论体系下的人体健康系统的研究。本文介绍了近代系统科学理论之一的协同学及其支配原理和序参量;通过分析中医体质与序参量的关系,指出中医体质是人体健康系统的序参量;运用协同学原理构建基于中医体质的人体健康系统的数学模型结构,解释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和体质可调论,为建立中医体质学与近代系统科学之间的联系,建立人体健康系统模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鼻鼽”中医体质特点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鼽(变态反应性鼻炎及非变态反应性鼻炎)发病中医体质特点,探索中医体质因素在鼻鼽中的作用。方法汇集一年内就诊的15岁以上1008例"鼻鼽"患者,以致敏原的皮肤点刺试验及临床症状分为变态反应性鼻炎组(AR)和非变态反应性鼻炎组(NAR),分别对两组采用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特禀质)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鼻鼽的中医体质特点。结果以1008例鼻鼽的患者中,相对平和质,阳虚质患NAR的概率增加,OR为2.78,95%CI为2.33~4.69;特禀质者患AR有显著增高,OR为3.84,95%CI为2.83~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虚质者患AR及NAR的几率均等,两者均易发病。痰湿质、瘀血质、湿热质的危险度明显降低。结论阳虚质、气虚质是NAR发病的主要体质因素;特禀质、气虚质亦是AR发病的主要体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