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CT表现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10月至2009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肝外胆管癌42例,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对MSCT各期中肝外胆管癌的显示率、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中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中度以上强化分别为26例、41例和42例。32例根治性手术患者中,MSCT显示肝外胆管癌平均长径18.1±6.3 mm,术后大体标本为20.3±9.5 mm。结论多期MSCT扫描可以较为准确显示肝外胆管癌的位置及范围,在肿瘤术前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肝外胆管癌的16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平贵  郭勇  杜秀琴   《放射学实践》2009,24(4):405-407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16层螺旋CT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对全部受检病例行16层螺旋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然后进行多平面重组及胆管曲面重组;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的各期CT表现。结果:胆总管癌19例,肝门区胆管癌16例。直接征象为胆管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环状不均匀增厚、结节状或肿块状改变。胆管曲面重组可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狭窄或闭塞全貌。增强后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以静脉期强化为主。结论:合理应用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可以很好显示肝外胆管癌的直接征象,对确立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或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肝外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肝外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及MSCT图像特征,20例行平扫及四期动态增强扫描(即早动脉期,晚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7例仅行增强扫描.结果 肝门区胆管癌15例,胆总管癌12例;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方式的胆管癌CT表现各具特点,除延迟强化等直接征象外,肝叶萎缩,胆管扩张等间接征象亦具有特征性.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肝外胆管细胞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及穿刺活检确诊的28例胆管癌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28例中,肝内胆管癌8例,均为肿块/结节型;肝外胆管癌20例(肝门部胆管癌14例,其中肿块/结节型11例,管壁浸润型3例;远端胆管癌6例,其中腔内生长型1例,肿块/结节型3例,管壁浸润型2例)。结论: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胆管癌的定位、定性及肿瘤分期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联合运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应用SiemensAvanto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行MRI(包括MRCP和DWI)检查的肝外胆管癌患者45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肝门部胆管癌25例,胆总管癌17例,壶腹癌3例。重点分析几种肝外胆管癌的MRCP、DWI影像表现,并比较联合运用DWI前后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MRCP对三种肝外胆管癌能够精确定位,结合DWI后提高肝外胆管癌的定性诊断;联合运用DWI前后的诊断符合率从80.0%提高至93.3%,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CP联合DWI后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更为直观、准确,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胆管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胆管癌的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CT检查使用美国CE公司Hispeed CT/i及CT/e螺旋CT机,扫描范围由膈顶部至肝下,层厚:10mm,5mm,3mm,螺距为1。全部病人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6例胆管癌中,周围型1例,肝门型9例,肝外胆管型5例,壶腹型1例,CT表现主要为:胆管扩张,梗阻部位的软组织肿块,可伴胆囊炎,胆结石,术前CT正确诊断15例(94%),仅1例误诊为胆管炎。结论 螺旋CT扫描对于胆管癌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分型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ROC分析评价MRI和MSCT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接受器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和MRI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以手术和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23例肝外胆管癌和30例胆胰系统其他疾病患者完整的MS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用SPSS11.0软件对上述诊断结果进行ROC分析研究。结果ROC分析显示MSCT诊断肝外胆管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CT=0.946,MRI诊断肝外胆管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MR=0.926。经Z检验(Z=0.38,P〉0.0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和MRI均是诊断肝外胆管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钱懿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2008,23(2):215-217
肝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一直是肝胆外科领域倍受关注和具有挑战性的疑难病症之一,约占全部肝外胆管癌的58%~75%[1].近30年来,肝门部胆管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美国近期每年约有7500例胆管癌的新发病例报道,发病率为1/10~2/10万人群,未进行治疗的患者通常在诊断后6个月至1年内死亡[2,3].日本病理学会的尸检登记资料显示,1976年~1977年胆管癌病例占全部尸检数的0.31%,而在1996年~1997年上升至0.58%[4].由于肝门部的解剖结构及胆管癌的发生发展特点,肝门胆管癌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之处,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癌的一部分,是胆管癌中的一个特殊类型。由于它在黄疸出现以前一般无明显的临床征象,所以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成为现实。自1988年以来我们应用B型超声检查诊断1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快速三维容积动态增强联合MRCP诊断肝外胆管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红花  程若勤  王化敏   《放射学实践》2010,25(2):169-173
目的:评价磁共振肝脏快速三维容积动态增强(LAVA)联合MRCP诊断肝外胆管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常规MR平扫、LAVA增强和MRCP表现。结果:15例肝外胆管癌发生于肝外胆管近段者7例,远段者6例,另2例发生于肝外胆管近段及远段上部。MR平扫主要表现为肝门部、胆管区软组织肿块或胆管壁不规则增厚。2例未见明确的软组织肿块及胆管壁增厚。LAVA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中至明显强化,另2例平扫未见明确的病灶影者于LAVA薄层扫描发现胆管壁不规则偏心性增厚且强化。MRCP显示扩张的肝内外胆管及梗阻部位的狭窄、中断、截断和管腔内的充盈缺损。3例伴肝内转移灶。4例伴有肝门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IAVA和MRCP联合应用能较好地对肝外胆管癌进行诊断,提高早期管壁浸润型胆管癌的检出率.并能准确描述和评价胆管癌扩散及浸润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表现,评价其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14例均有延迟强化;增强检查能更清楚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肝外胆管癌一直是影像诊断的难点,随着MRI新成像序列的发展,MRI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中显露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着重就肝外胆管癌的MRI表现、磁共振扫描技术、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和动态增强MRI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010年间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肝外梗阻性黄疸68例,将所有病例按良恶性分成两组,良性组36例,恶性组32例。其中20例同时再行增强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MIP、MPR、CPR等。观察CT定量及定性指标:胆总管内径,肝内胆管扩张程度,梗阻部位距肝门部长度;有无结石,有无肿块及肿块部位、肿块与胆总管关系、肿块强化程度。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梗阻部位,梗阻部位距肝门长度良恶性组间差别显著(P<0.01);而恶性组中胆管癌和胰头癌分别与壶腹癌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胆总管内径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部位、病因及良恶性的区分准确性较高,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3例肝门胆管癌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1例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增强扫描13例有延迟强化。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外胆管癌一直是影像诊断的难点,随着MRI新成像序列的发展,MRI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中显露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着重就肝外胆管癌的MRI表现、磁共振扫描技术、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和动态增强MRI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在肝外胆管癌(EHCC)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经过ERCP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45例,采用64层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检查,全部病例行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结果 EHCC在64层螺旋CT的动态增强主要征象有胆管壁增厚、结节及肿块,胆管癌强化高峰通常出现于注药后60s及180s。诊断EHCC的准确度为96.0%,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93.3%。阳性预测值为95.7%,阴性预测值为96.6%。结论 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可以为EHCC提供较准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7.
胆管炎与肝外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诊断胆管炎和肝外胆管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0例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患者,经临床随访、ERCP和手术病理证实为胆管炎(10例)和胆管癌(20例)。MSCT检查上腹部,观察常规和薄层三维重建(MPR、MIP、CPR)图像,判断有无胆管扩张、胆管内或肝门区肿块、胆管壁局限增厚、肝脏有无直接侵犯征象,做出胆管炎或胆管癌诊断。结果:MSCT诊断胆管炎和肝外胆管癌的平均符合率为89.9%。胆管壁局限增厚对鉴别胆管炎和胆管癌具有重要意义。胆管内或肝门区肿块、肝脏直接侵犯征象诊断胆管癌的灵敏度为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20%和25%。结论:MSCT结合薄层三维重建可较准确诊断胆管炎和肝外胆管癌。胆管壁局限增厚是肝外胆管癌的较特征性CT征象。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与MRI表现,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位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CT与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89%、100%;18例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MBI示肝门部软组织肿块16例,胆管壁浸润2例,门静脉受侵10例,淋巴结肿大8例;而相应的CT显示为11、0、5和6例。结论 CT与MRI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方法,MRI在显示肝门部肿块大小、范围,沿胆管壁浸润,门静脉侵犯及淋巴结肿大方面比CT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肝门胆管癌及邻近结构侵犯的价值.方法 分析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分析肝门胆管癌的大体类型及邻近结构侵犯情况,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比较,评价术前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结果 ①病变表现为肿块型18例, 管壁浸润型9例, 结节型2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100%;②根据Bismuth-Corlette胆管受侵犯分型法,术前诊断准确率为79.3%;③肝门血管受侵犯诊断准确率为59%;④肝门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为50%.结论 多层螺旋CT在显示肝门部肿块大小、范围,沿胆管壁浸润方面,诊断价值较高;而显示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方面诊断准确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影像表现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经MRCP检查,综合分析MRCP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RCP显示肿块26例,病变部位胆管中断,梗阻近端形态呈截断状或圆锥状16例,鸟嘴状或鼠尾状12例,杯口状8例。29例显示梗阻远端的胆管。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8.9%,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7.8%。结论常规MRCP是诊断肝外胆管癌的重要手段,对肝外胆管癌定位诊断尚准确,定性诊断有较高特异性,但依然有待其他手段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