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MRI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同期检查的60例体检正常的无脑梗死健康者(对照组),两组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二维时间飞跃法(2D-TOF)成像、T1WI、T2WI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研究并分析斑块内成分及其分型。结果: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55例颈动脉颅外段检出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比较(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对中老年人常规进行1.5T MRI颈动脉粥样斑块成分预测,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因素,对积极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脑梗死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水平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MR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40例无脑梗死的健康者(对照组)血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Caspase-3水平,并用MRI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二维时间飞跃法(2D-TOF)成像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研究并分析斑块内成分及其分型。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经颈动脉MRI检查发现颈动脉颅外段均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其中不稳定斑块29例(不稳定斑块亚组),稳定性斑块11例(稳定斑块亚组)。与对照组血清Caspase-3水平[(16.80+2.75)pg/ml]比较,急性脑梗死组血清Caspase-3水平[(36.41±3.45)pg/ml]明显升高(P<0.05);而其中不稳定斑块亚组血清Caspase-3水平[(39.32±3.78)pg/ml]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31.70±2.80)pg/ml](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aspase-3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内Caspase-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经检查无脑梗死症状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2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粥样硬化斑块有无,并观察其性质,测定动脉血流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增厚(P0.05),颈总动脉内径显著增大,且管壁增厚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例数明显增加(χ2=12.2,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液平均流速与收缩期血液峰值流速显著降低(P0.05),RI与搏动指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到的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超声检查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住院的12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2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特性及分布情况、颈动脉狭窄率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内-中膜局限性增厚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梗死组(90.8%vs.61.7%,P0.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非脑梗死组(68.3%vs.56.7%,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50%的患者高于非脑梗死组(89.2%vs.35.0%,P0.001)。脑梗死组斑块以软斑为主,非脑梗死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软斑检出率高于非脑梗死组(58.5%vs.36.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30名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A组)、脑供血不足患者(B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健康体检者(C组)血清中Hs-CRP含量。结果A组Hs-CRP含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RP与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有关,Hs-CRP与稳定性颈动脉硬化性斑块患者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病灶最大面积的相关性,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预防及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梗死灶最大层面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n=21),中小面积脑梗死组(n=40),腔隙性脑梗死组(n=89),回顾性对比分析三组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缺血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数量、管腔狭窄程度。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组及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斑块的数目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组及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面积具有明确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查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1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脑梗死组,同期将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6例正常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不同斑块类型构成的差异,并分析其颈动脉血流指标及hs-CRP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患者斑块检出率为83.0%高于对照组28.1%,软斑检出率为59.5%高于对照组22.6%,硬斑检出率为3.4%低于对照组19.4%,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动脉内-中膜厚度、搏动指数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高,早期诊断软斑等不稳定斑块有利于脑梗死预防和治疗,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其与血脂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住院患者106例(脑梗死组),无临床脑梗死表现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40例(非脑梗死组),经超声造影检查获得斑块的造影参数并进行定量分析,检测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超声造影增强率为81.1%,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的40.0%(P<0.01),峰值强度比值(P)、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达峰时间(Tp)小于非脑梗死组(P<0.05)。两组血脂指标中TG、TC、LDL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有增强病例LDL指标均高于无增强病例(P<0.05)。脑梗死组血脂指标与超声造影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TG与P、Tp、AUC、平均渡越时间(MTT)均明显相关(P<0.01),LDL与P、AUC明显相关(P<0.01),与Tp、MTT无明显相关(P>0.05),TC、HDL与超声造影参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方便地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并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灵敏、客观地反映斑块的稳定性,对客观地预测和评价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静  陈越平 《西南军医》2008,10(4):15-1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7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根据超声斑块形态分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组30例和稳定斑块(stable plaque,SP)组40例,另选50例无斑块者(NCP)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脂水平的含量。结果与无斑块组比较,有斑块组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明显变化,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患者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刘粹新  张天成 《人民军医》2011,(11):988-98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脑梗死98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老年高血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组(观察组)和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各49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比较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脑梗死初发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软斑、混合斑及硬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梗死初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更加严重,2型糖尿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有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病变对脑梗死预防的临床价值。方法78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和78名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高频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及斑块回声类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血管病组IMT高于健康对照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5.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回声斑块较健康对照组数目增多(P〈0.05)。结论IMT与粥样斑块的类型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联系。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可提供治疗及预防脑梗死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评价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120例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扫描结束后进行平扫横轴位重组图像/增强扫描横轴位重组图像(ARI/CE-ARI)后处理重建技术;计算出不同类型斑块的平均CT值,对不同类型斑块的强化程度、不同类型斑块血管壁的强化程度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20例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单侧38例,双侧82例,共计发现斑块316处,其中非钙化斑块85处,混合斑块103处,钙化斑块128处。统计学分析显示非钙化斑块处血管壁强化程度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1,P<0.01),非钙化斑块的强化程度与管壁强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r=0.97,P<0.01)。结论 MSCTA在评价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斑块稳定性等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管壁的强化程度与斑块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颈动脉结构、功能的改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56例及正常人50例,测量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颈总动脉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并计算反映颈动脉功能的颈动脉扩张性和僵硬度指数。结果:脑梗死患者比健康老年人斑块数目及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增加,平均IMT增厚(P<0.05),收缩期内径和舒张期内径增大(P<0.05)。脑梗死患者动脉扩张性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01),僵硬度指数明显增加(P<0.001)。结论:IMT厚度、颈动脉斑块可反映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改变,颈动脉僵硬度增加和扩张性降低可能是脑卒中早期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应用超声多种检测技术,全面评估2型糖尿病(T2DM)血瘀证患者的动脉功能状态,初步探讨T2DM血瘀证患者早期动脉功能改变的特点及超声在糖尿病血瘀证早期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内-中膜无增厚、无斑块的T2DM血瘀证患者30例,非血瘀证患者30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动脉硬化检测技术(PWV/ABI)及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检测(FMD)等技术,检测入选病例的各项指标,分析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动脉功能改变的特点及超声在评价T2DM血瘀证早期动脉功能减退中的价值。结果:①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的病程长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瘀证组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绝对值、内径扩张百分率均较非血瘀证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瘀证组的应变弹性指数(EP)、硬化参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值大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应性(AC)值小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增大指数(A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瘀证组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值大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踝臂血压指数(ABI)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T2DM血瘀证组的病程明显长于非血瘀证组,提示糖尿病病程越长越容易发生血瘀证。②T2DM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弹性功能均有损害,血管功能低于非血瘀证患者,提示血瘀证患者更易发生血管病变。③超声可用于评价T2DM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动脉功能状态,可以为T2DM的中医分型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FIB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微血管病变组及无微血管病变组;同时选取5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各组人群的D-二聚体、FIB,分析它们在各组人群之间有何不同。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合并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O.05)。结论D-二聚体、FIB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颈动脉内中膜(intima-mediathictmess,IMT)及斑块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干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年龄增长,IMT有增厚趋势;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发生率、软斑和混合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叉处(bifurcation,BIF)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IMT〉1.0mm合并低密度脂蛋白(the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增高者经临床干预治疗后IMT明显降低,部分斑块消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可早期发现并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msclemsis,CAS)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彩超在评价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的价值。方法 彩超检查6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直径,测量内径及内一中膜厚度(IMT),测量有关血流参数,观察有无斑块,判断斑块性质,并将检查结果与61例老年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61例中的54例(88.52%)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不稳定斑块29例(47.54%),对照组61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1例(18.33%),其中,不稳定斑块3例(4.9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水平变化。方法检测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空腹CysC、Hcy、hs-CRP、TC、LDL-C的浓度水平;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组CysC、Hcy、hs-CRP、TC、LDL-C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ysC、Hcy、hs-CRP、TC、LDL-C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6、1.664、1.484、1.241、1.070)。结论 CysC、Hcy、hs-CRP、TC、LDL-C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监测并适当干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的相关生化指标检测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中吸烟、高血压、高血糖、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TC、LDL、FBG及Hcy均高于对照组,HDL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含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共41例检测出易损斑块,检出率为68.3%;对照组共7例检测出易损斑块,检出率为1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IA的发生密切相关,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能有效降低TIA的发病率,全面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TIA的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0例(观察组)及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利用血流灰阶显像(BFI)技术及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技术,观察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斑块的有无。同时抽外周静脉血查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浆Hey水平较对照组高,AS程度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用BFI技术检测斑块阳性率较CDFI技术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AS呈正相关,检测血浆Hey水平有助于As的早期诊断和干预。BFI技术是评估A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