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滋阴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方城县中医院收治的86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滋阴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39/43),高于对照组的67.44%(2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MBI、SS-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FMA、MBI、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滋阴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参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的临床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对照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予以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涛  张驰  任婧  王盾  李沙 《西部医学》2022,34(6):839-842
【摘要】 目的 探讨强制运动结合舒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强制运动结合舒经通督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NIHSS评分、BBS评分和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和总分、BBS评分、MBI评分、MWS均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运动结合舒经通督推拿可明显提高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3):180-184
目的 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系统的远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 年7 月~2020 年3 月我院康复医学中心脑卒中偏瘫的出院患者40 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9 例和对照组21 例。对照组予出院用药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训练指导,每月门诊复诊强化。干预组在出院用药的同时采用躯体传感系统进行远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训练及指导,两组训练均为每次10~20 min,每周6 次,共12 周。训练前及训练12 周后采用Fugl-Meyer 评分(FMA)、改良Barthel 指数(MB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两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前两组FMA 评分、MBI评分及SS-QOL 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2 周后,两组FMA 评分、MBI 评分、SS-QOL 各项评分,组内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MA 评分、MBI 评分比较,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SS-QOL 评分中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情绪、个性、自理能力、社会角色、思维、上肢功能、工作/劳动比较,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躯体传感系统的远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能提高除视力外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济源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悬吊运动训练,针刺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干预后,针刺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宁都县中医院收治的66例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分、运动能力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IL-6和WB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生活和运动能力,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结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及头针治疗.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加上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由同一医生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结合针刺比传统单一针刺更加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65-168+173
目的 观察基于Brunnstrom 理论指导的中药穴位湿热敷对脑梗死后偏瘫痉挛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针灸康复科住院的60 例脑梗死后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同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基于Brunnstrom 理论指导的中药穴位湿热敷技术,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 次,每周5 次,连续治疗4 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痉挛分级(MAS)、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thel 指数(MBI)和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评分(SS-QOL)。结果 治疗4 周后,两组患者偏瘫侧上、下肢MAS 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FMA 评分、MBI 评分和SS-QO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偏瘫侧上、下肢MAS 分级明显降低,且观察组FMA 评分为(61.67±5.87 分)、MBI 评分为(67.27±7.27 分)和SS-QOL 评分为(178.97±11.89 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结论 基于Brunnstrom 理论指导的中药穴位湿热敷能有效缓解脑梗死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改善偏瘫肢体运动活动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 30例和对照组(运动再学习疗法) 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周期为6周。比较2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L、FAC、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FMA-L、FAC、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剌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6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剌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脑动脉[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平均血流流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晕头痛、口舌歪斜、肢体麻木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CA、MCA、PCA等脑动脉平均血流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剌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脑动脉平均血流流速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评分,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1.
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外伤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外伤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 6 4例颅脑外伤合并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 32例。两组病人治疗均从术后第 3周开始 ,疗程 6周。治疗组采用心理、认知、作业治疗及促进技术疗法 ;对照组采用促进技术疗法。采用Fugl -Meyer运动评分 (FMA)和Barthel指数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评价。结果 经FMA、Barthel指数评价 :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治疗后治疗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外伤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性期康复治疗对脑血管偏瘫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脑血管偏瘫病人急性期康复治疗组(康复组)150例,未实施急性期康复治疗组(对照组)124例。采用Fugl-Meyer和Brunnstrom法评定两组发病后3、12个月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病后两组12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情况;追访废用综合征、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结果在疾病恢复的近期:康复组肢体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废用综合征及抑郁症状发生率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12个月时Barthel指数、移动能力、活动空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期康复治疗能减少残疾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09年6月~2011年2月入住我科的94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康复组与普通病房对照组。普通病房对照组患者在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进行康复治疗;而卒中单元康复组患者按照卒中单元运作要求的模式进行超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8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患肢运动功能评价以及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和8周后,l卒中单元康复组患者的Bartel指数及Fugl—Meyer值较普通病房对照组同一时间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卒中单元康复组总有效率较普通病房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避免出现废用综合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后,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方法选择住院患者中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72例(脑血栓患者54例,脑出血患者18例),都经过脑CT、MRI检查证实,诊断明确。采用随机化原则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使用运动疗法(Bobath训练)及作业疗法(改善认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组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及巴氏指数评定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康复治疗前后时的肢体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状况。结果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治疗较单纯内科治疗功能状况恢复好,一般脑卒中发病后1~3个月(恢复早期)或发病后后3~6个月(恢复中期),这两个时期是康复治疗和各种功能恢复最重要的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病情平稳后,早期进行功能康复治疗,有助于促使肌痉挛或异常运动模式向分离运动(痉挛明显减弱)和协调运动(痉挛消失)发展,使神经功能缺损能明显减少,提高日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功能独立能力,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帮助其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综合性康复治疗用于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6月一2016年6月收治入院的神经内科偏瘫患者428例,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综合性康复治疗,观察该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HAMD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该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24%,且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17.54±4.25)分,治疗后:(5.34±1.74)分]和HAMD评分[治疗前:(24.68±7.93)分,治疗后:(6.73±2.34)分]均显著下降,且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用于神经内科偏瘫患者,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抑郁情绪,继而提高临床疗效,可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FMA、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BI、FMA和FAC评分,以及降低NIHSS评分,优于单纯康复疗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Zhu GX  Hu YS  Wu Y  Zhu YL  Han X  Sun LM  Fan WK  Jiang CY  Xie Z  Hong Z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1955-1958
目的 探索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于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 5 2例在脑梗死和脑出血 2个层次上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6例 ,康复组给予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 ,对照组不给予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 ,一般的常规内科治疗两组相同。分别于入选时及发病后第 1、3、6个月月末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测。结果 康复组在入选后各阶段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均P <0 0 0 1) ,康复组入选后各阶段神经功能评分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 0 1) ;入组时及治疗后 1、3、6个月时康复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的积分分别相当于总分的5 1%、34%、18%和 8% ,而对照组分别为 5 8%、5 4 %、4 2 %和 37% ;入组时与治疗后 1、3、6个月月末的康复组神经功能积分差值相当于总分的百分数分别为 17%、33%和 4 3% ,而对照组则分别为 5 % ,16 %和 2 1%。结论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于卒中患者各阶段神经功能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康复的作用。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分期整体针刺疗法"中痉挛期的针刺方法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月末采用改良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肌痉挛,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进入分离运动期(BrunnstromⅣ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现代康复技术相比,现代康复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陆建霞 《医学综述》2011,17(23):3587-3589
在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康复治疗中,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和下肢(足下垂、膝过伸、步态异常)功能及矫正异常运动模式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72-75
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2016 年11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83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piInfo 2000 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 例与观察组42 例。对照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 周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简式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10 m 步行最大速度及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FMA-LE 情况及10 m 步行最大速度: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LE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10 m 步行最大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AC 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FAC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AC 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痉挛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痉挛程度,操作简单,临床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