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方法诊断肺栓塞的可行性及其对肺栓塞病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20例临床疑诊肺栓塞患者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水溶性碘剂,浓度300mgI/L,量100ml,3ml/s高压注射。其中两期增强扫描9例,延迟时间分别为20~25s和60s;三期增强扫描11例,延迟时间分别5~15s、25~32s和60~80s。结果三期增强扫描中,Ⅰ期(肺动脉期)延迟5~7s,可从密度上区别肺动、静脉及左右心腔;Ⅱ(主动脉期)延迟23~25s,胸内各血管均达到最佳强化,肺动脉栓子此期显示最清晰;Ⅲ期(实质期)延迟60s,实质组织及肺门气管周围淋巴结有强化。结论三期增强扫描中主动脉期是主要期程,是诊断肺栓塞显示肺动脉内栓子的最好时相,肺动脉期实质期可以起到辅助诊断肺栓塞的继发性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及鉴别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DMRI)在丰满垂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选取我院1999年10月~2005年4月期间具备:①垂体高径在男性超过8mm,女性超过10mm;②垂体双侧基本对称;③MRI平扫及普通增强扫描(CMRI)中垂体信号均匀,并完成DMRI检查;④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为入选条件的丰满垂体共22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图像资料。结果:非瘤性丰满垂体19例,其中青春期12例,流产后4例,产后1例,增强后24~48s显示以垂体结节部为中心向远侧及两侧呈渐进性、对称性弥散样强化,增强后60~72s垂体均匀强化;垂体增生2例,增强后24~72s见以垂体结节部为中心向远侧及两侧呈渐进性、对称性弥散样强化,但结节部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垂体远侧部。瘤性垂体3例,均为垂体微腺瘤,增强后36~72s清晰显示垂体内局灶性低信号影。结论:DMRI可为瘤性和非瘤性丰满垂体提供有用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能谱CT增强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案。方法:前瞻性搜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280例患者,根据扫描方式(常规组与能谱组,各50例)、对比剂注射速率(3.0mL/s、3.5mL/s、4.0mL/s组,各30例)、动脉期后延迟时间(15s、20s、25s组,各30例)将280例患者分为8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为测量每组图像同一层面SMV-CT值、竖脊肌CT值和SD,并分别计算各组图像的CNR。主观评价为2名诊断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对每例受检者的VR、MIP及TSMIP重建图像进行5分评分法。常规组与能谱组图像质量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注射速率组、不同延迟时间组图像质量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能谱组与常规组的SMV-CT值、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注射速率组SMV-CT值、竖脊肌CT值、SD、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延迟时间组SMV-CT值、SD、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系膜静脉CT成像中能谱扫描优于常规参数扫描,且对比剂注射速率推荐3.0~4.0mL/s,动脉期后延迟时间为20~25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对钝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2例钝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4例,女性28例;年龄9~71岁,平均41岁。道路交通伤34例,高处坠落伤54例,其他3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扫描,96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增强扫描包括皮质期、髓质期,47例还进行了排泄期扫描。结果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协会肾损伤分级标准将122个病例分为Ⅰ~Ⅴ级,本组患者中Ⅰ级26例,Ⅱ级26例,Ⅲ级44例,Ⅳ级14例,Ⅴ级12例。结论 MSCT增强扫描对钝性肾损伤患者的诊断和分级有重大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动态增强CT扫描中以净增CT值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s)良恶性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MEDLINE、EMBASE、OVID、SPRINGLINK数据库(1990年1月~2006年12月)以及中国期刊网(CNKI,1994年1月~2006年12月)的英文和中文文献,筛选出与动态增强CT扫描SPNs有关的文献。采用Meta-Test 0.9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出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动态增强CT扫描对SPNs的诊断价值。结果:按照制定标准共筛选出文献13篇。以动态增强扫描后SPNs净增CT值≥15HU诊断为恶性的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为0.96(0.93-0.98),0.56(0.50-0.62);SPNs净增CT值≥20HU诊断为恶性的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为0.95(0.90-0.98),0.65(0.56-0.74);两者的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87,0.9584。结论:以动态增强扫描净增CT值方法对恶性SPNs诊断价值很高。以15HU和20HU分别作为诊断阈值时,两者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P=0.9964)。  相似文献   

6.
对多发伤患者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过程中,及时观察,准确判断,迅速处理,使多发伤患者顺利完成增强检查,保证增强扫描成功和提高扫描效果,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在SCT增强扫描中的表现,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0年~2004年经穿刺活检病理及临床观察证实的恶性淋巴瘤13例(共55个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28例(共86个淋巴结)的增强SCT所见;观察和评价增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征等方面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淋巴瘤多为均一强化(25/55,45.5%)或呈薄壁环形强化(15/55,41.8%);纵隔转移淋巴结为厚薄不一环形强化和不均匀结节状强化(73/86,84.9%)。结论:SCT增强扫描有助于纵隔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分析总结胰岛素瘤的CT影像特点,评估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临床疑诊胰岛素瘤患者30例,行CT扫描,以手术后病理及临床定性诊断为对照标准,分析双期CT增强扫描诊断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效能,并总结分析胰岛素瘤的CT影像特点。结果 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岛素瘤,CT扫描检出22例,6例临床定性诊断除外胰岛素瘤患者CT检查均为阴性。CT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22/24)、100%(6/6)、93.33%(28/30)。22例胰岛素瘤均为单发,其中1例为恶性肿瘤,余均为良性;肿瘤位于胰头7例,胰体5例,胰尾10例;肿瘤多较小,边缘光整,最大径为0.60~5.22cm;CT平扫多为等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静脉期肿瘤强化减退,密度减低。结论胰岛素瘤CT影像表现具有鲜明的特征,应用25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多次TACE治疗后仍有肿瘤残余的10例肝癌患者分别行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术后随访监测甲胎蛋白(AFP)的动态变化及肝脏CT表现来评价疗效。结果 RFA治疗后3~6个月,生存率为100%,其中9例患者AFP<400 ng/mL,CT检查无肿瘤复发征象者8例,有肿瘤复发征象者2例。9~12个月复查,8例患者AFP<400 ng/mL,CT增强扫描未发现肿瘤复发征象;有肿瘤复发征象的患者2例,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8例患者随访时间达到24个月,其中6例患者AFP<400 ng/mL,CT增强扫描未发现肿瘤复发者7例;1例患者死亡。结论多次TACE联合射频消融为中晚期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病理分析8例胰岛细胞瘤平扫加增强扫描的螺旋CT表现。结果:胰岛素瘤7例,直径为1.0~2.0 cm。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未发现肿瘤1例;6例C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略高密度。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直径为7.7 cm,CT平扫为略低密度,双期增强扫描呈周边明显强化,肿瘤内部不均匀略强化。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CT表现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胰腺炎患者,给予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别测定其CT值。结果在CT扫描的80例中f-AIP20例,胰腺癌32例,正常胰腺28例。平扫胰腺癌病灶和f-AIP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强扫描后,f-AIP患者CT值比胰腺癌组明显要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与门脉期、动脉期f-AIP的CT值比正常胰腺实质明显要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胰腺和肝脏期f-AIP的CT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病灶比正常胰腺明显要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f-AIP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为84.9%。结论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其增强表现特征与正常胰腺、胰腺癌均存在差异,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MRI增强扫描多数可进一步确定或排除病变的存在,有利于判断病变的起源,伸延范围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增强扫描提供病变的内部结构,边缘状况,血液供应等信息,有助于肿瘤与非肿瘤病变,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甚至可作出病例性质的预测。在增强扫描上肿瘤复发常有“不同性质的强化,从而可与无强化或强化甚微的术后改变相鉴别。因为MRI增强扫描在检查中应用碘剂,注射过程中病人产生恐惧、焦虑,所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顺利进行检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月至2013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6例行图像后处理。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分析CT检查诊断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准确性。结果:8例病灶均为单发,右侧3例,左侧5例。病灶直径为4~10cm,平均4.9cm。所有病灶边界清晰,呈嵌入式生长,轻度推压周围组织,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呈轻度延迟强化,CT值增加约10~17HU。4例病灶内可见细点样钙化。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病变位置、大小、形态的显示上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指导临床手术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14.
CT增强扫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可以提高图像的分辨力、突显病灶,为CT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比剂进入体内的分布,常依不同组织器官及其病变内部结构特点呈现一定的密度和形态差异,临床实践充分证明,增强扫描显著地提高了某些器官的分辨力及诊断符合率.本文搜集了我院2006年行CT增强扫描的717例患者,现就使用对比剂的观察结果作一简要分析,以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肝占位性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的诊断阳性率,对比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造影对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3.33%、88.00%及82.14%,而CT增强扫描分别为88.89%、92.00%及85.71%,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2种检查方法对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16.
CT增强扫描中过敏反应假阳性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琼 《西南军医》2008,10(4):143-143
CT增强扫描在CT检查中日益广泛,CT增强扫描可以发现CT平扫时不能发现的病变,还可以进一步提高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而且对于某些疾病的定性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现收集我科2000年1月至2008年3月间行CT增强扫描过程中(包括碘过敏皮试中),出现17例假阳性患者的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点,为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12例、腺淋巴瘤23例,对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12例均为单侧,女性好发,腺淋巴瘤一侧或双侧多发,男性好发;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发病年龄较腺淋巴瘤小(P0.05);基底细胞腺瘤与腺淋巴瘤的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平扫期CT值较低,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明显强化、CT值较高;腺淋巴瘤的平扫期CT值较高,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CT值较低;两者平扫、增强扫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腺淋巴瘤的发病除具有性别、年龄差异外,CT平扫和增强扫描有明显的特征,可对两者的定性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使用低管电压(100kVp)和低浓度等渗对比剂(270mg I/mL)进行肝脏增强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108例行肝脏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4例。A组:管电压100kVp,对比剂为威视派克(270mg I/mL)。B组:管电压120kVp,对比剂为碘克沙醇(320mg I/mL)。测量、计算两组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肝实质CT值、肝动脉CT值、门静脉CT值及有效辐射剂量(ED),并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对两组间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的CNR高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5),SNR高于B组(P<0.05),A组能够提供清晰的诊断图像,提高病变的显示;A、B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05);A、B组的肝实质CT值及肝动脉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t=-1.81,P>0.05;t=0.96,P>0.05),而A组的门静脉CT值高于B组(t=7.55,P<0.05);A组的三期总辐射剂量[(8.04±1.12)mSv]低于B组[(11.62±2.41)mSv](t=9.94,P<0.001)。结论:双源CT肝脏增强扫描采用管电压100kVp和低浓度等渗对比剂(270mg I/mL)可以提供较好的图像CNR,提高门静脉CT值,保证诊断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肾结核的MRI表现(附1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肾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2002年6月~2004年9月12例行MR检查诊断为肾结核的病例资料,均行平扫T1WI和T2WI,其中行增强扫描8例,8例行磁共振尿路成像检查。结果:肾结核的主要表现为肾皮质变薄,肾实质内脓腔或脓肿形成并围绕肾盏排列,肾盂扩张与肾盏扩张不成比例,壁增厚;增强扫描出现空洞壁和破坏肾盂、肾盏的点、线状强化。结论:MRI是诊断肾结核良好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比较MRI与核素骨扫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以选择最优的无创成像手段来明确前列腺癌的分期。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的病人252例。年龄57~88岁,平均年龄(73±7.98)岁,分别获取并比较MRI和骨扫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54例病人诊断为骨转移(成骨性骨转移48例,混合性骨转移6例)。80%(41/54)的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人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50 ng/mL,而92%(182/198)的前列腺癌无骨转移病人的PSA<50 ng/mL。MRI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PPV、NPV分别为85.1%、100%、96.8%、100%、96.1%;全身骨扫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PPV、NPV分别为92.5%、84.3%、86.1%、61.7%、97.6%。结论 MRI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特异度、准确度及PPV较高,骨扫描的敏感度较高。MRI与骨扫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利于前列腺癌的准确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