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223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LN+组,n=99)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LN-组,n=124)。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指标、是否合并桥本氏病、术后病理诊断资料,以及超声声像图特征。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是否合并桥本氏病、病灶大小及典型PTC的超声征象具有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价值(P<0.05)。结论当患者为男性、不伴有桥本氏病,且病灶较大并具有典型PTC超声特征时,外科医师应警惕颈部淋巴结转移。PTC肿瘤位置影响淋巴结的转移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超声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分析性别、年龄、肿块大小、单发/多发、纵横比、有无钙化、是否突出包膜、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301例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91例,转移率30.2%(91/301)。单因素分析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无转移组的性别、年龄、肿块大小、单发/多发、钙化、突出包膜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纵横比、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肿块为多发、直径>0.5 cm、突出包膜、纵横比>1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年龄>45岁和女性是中央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结论:男性、年龄≤45岁、肿块包膜外侵犯、多发、肿块直径>0.5 cm、纵横比>1的PTMC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升高,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TC)为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PTC具有进展慢、预后好的特点,但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对预后有较大影响,术前诊断转移淋巴结对于PTC的临床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超声是诊断颈部转移淋巴结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然而其准确度仍有待提升。本文就超声诊断PTC颈部淋巴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能CT碘浓度在定量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双能CT图像,依据病理结果分为非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术前均行双能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经Liver VNC软件测量病灶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碘浓度(IC),测得正常甲状腺碘浓度(IC甲状腺)、病灶碘浓度(IC病灶)、病灶与IC甲状腺差值(ICD)及ICD与IC甲状腺比值(ICDNR病灶),两组间各参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 分别比较非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IC病灶、ICD病灶、ICDNR病灶的值,平扫及动脉期在两组变量的比较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IC病灶、ICD病灶、ICDNR病灶的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术前超声漏诊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原因,提高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70例术前超声漏诊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漏诊组)及120例超声正确提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正确诊断组)的临床资料,分析2组的声像图特征,对其漏诊原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经术后病理诊断,术前超声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漏诊率为58.62%(170/290),其中中央区146例,颈侧区4例,同时累及中央区及颈侧区20例。170例主要表现为:低回声153例(90.00%),边缘不规整117例(68.82%),纵横比1 59例(34.71%),钙化132例(77.65%),内部结构为实性153例(90.00%),结节累及被膜85例(50.00%)。正确诊断组结节:低回声106例(88.33%),边缘不规整105例(87.50%),纵横比1 35例(29.17%),钙化113例(94.16%),内部结构为实性115例(95.8%),结节累及被膜88例(73.33%)。在边缘、钙化、累及被膜等方面,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方面漏诊率较高,若结节超声表现为低回声、钙化、累及包膜及边缘不规整等特征时,颈部转移淋巴结易漏诊,因此,了解其超声特征,可提高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应用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预测效果,并观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62例(64个结节)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灰阶超声予以评估,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组为观察组(颈部淋巴结转移,21例)与对照组(颈部淋巴结未转移,41例)。记录所有患者灰阶超声表现情况,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同时找出两者间相关性。结果经分析发现,甲状腺结节数目(2=0.92,P=0.33)、癌结节形态(2=1.13,P=0.28)、癌结节内部回声(2=0.46,P=0.49)、癌结节边界(2=0.50,P=0.47)、癌结节后方回声(2=0.57,P=0.44)、癌结节周边回声(2=0.01,P=0.92)、癌结节位置(2=0.78,P=0.85)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无关;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癌结节大小(2=12.68,P=0.00)、癌结节与被膜间关系(2=9.64,P=0.02)、癌结节内钙化类型(2=7.94,P=0.04)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多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癌结节大小(OR=5.631,P=0.00)、癌结节与甲状腺被膜关系(OR=4.526,P=0.00)、癌结节内钙化类型(OR=4.017,P=0.00)有关。结论灰阶超声用于临床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可通过观察患者临床灰阶超声表现来判断其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表现,探讨转移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分布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甲状腺癌患者126枚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超声表现及分布,所有病灶均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分析转移淋巴结的长短径比值、边界、皮质厚度、淋巴门、内部囊性变、内部钙化、Adler血流分级、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RI,并与40枚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对比。结果:转移淋巴结长短径比值较小、边界欠清、皮质增厚、淋巴门高回声消失、内部可见囊性变及钙化、Adler血流分级及PSV均较高,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其准确诊断及定位有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甲状腺小结节灰阶超声检查各指标及超声弹性成像对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1个甲状腺小结节术前的二维灰阶及弹性成像的各项超声诊断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内部低回声、微钙化和超声弹性成像评分45分等3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对甲状腺小结节良恶性诊断的正确率为97.5%。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在甲状腺实性小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检出86例89个结节,病灶检出率94.7%,提示或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59例,未提示性质16例,误诊为腺瘤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8例;漏诊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为实性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伴有微钙化,血供较丰富。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典型的超声特征,但是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别是微小癌,恶性特征不明显,并且甲状腺乳头状癌易与良性病变并存。因此,掌握超声诊断特征,细致观察每一个结节,警惕微小癌的存在,是提高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超声检查和18F-FDG PET/CT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前超声检查和PET/CT检查对比,评价其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超声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8.8%、61.0%、71.0%、71.9%、69.4%(χ^2=4.742,P=0.029);PET/CT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53.8%、78.0%、64.5%、75.7%、57.1%(χ^2=3.882,P=0.049)。超声检查和PET/CT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659。结论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敏感度和准确性,且因其简便、分辨率高、无辐射等优势,较18F-FDG PET/CT检查更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性表现,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正确率,为外科手术方案和手术范围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共33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对其中141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1例患者中包括仅有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79例,CT诊断符合为60例;中央区及侧颈区(Ⅱ~Ⅴ区)均转移者62例, CT诊断符合51例。结果采用χ2检验。102例淋巴结密度、强化程度与甲状腺癌相似,其中23例伴有囊变坏死,14例伴有颗粒状钙化灶,7例并发喉返神经侵犯或气管、血管侵犯。结论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好发部位为中央区;但侧颈区亦同样常常有转移,应高度重视。转移淋巴结的CT扫描特征:淋巴结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保持一致,可发生囊性变或坏死,以及出现颗粒状钙化灶,CT检查对临床手术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超声特征术前对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甲状腺全切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83例,分析PTC超声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发生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18例,无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6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相匹配,无显著差异;在结节的位置、边界、形态、纵横比、微钙化、被膜侵犯等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无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者相比,年龄≤45岁、病灶多发、原发病灶直径较大者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征象对颈侧区淋巴结大量转移风险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的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PTMC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114例,年龄22~69(47.8±13.9)岁,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LNM组和无CLNM组。对病灶进行形态学征象评价,包括多发病灶、病灶长径、形态不规则、微钙化、甲状腺边缘接触、增强扫描后边界模糊。测量术前行双能量CT扫描动、静脉期PTMC病灶的碘浓度(IC)及CT值,计算动、静脉期病灶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和标准化CT值(NCT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动、静脉期病灶的IC、NIC以及CT值、NCT值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病灶的形态学征象。绘制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形态学征象及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得到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与形态学征象的联合预测系数。 结果 形态学征象方面,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在多发病灶、病灶长径、形态不规则、甲状腺边缘接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98~12.422,均P<0.01),且甲状腺边缘接触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695)。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方面,CLNM组患者原发灶动、静脉期的NIC和NCT值均高于无CLNM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6±0.02对0.32±0.03、0.70±0.11对0.59±0.10、0.43±0.06对0.37±0.07、0.81±0.08对0.75±0.12,t=4.248~8.301,均P<0.01)。且动脉期NIC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822),最佳临界值为0.36。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908,灵敏度为86.70%、特异度为75.10%。甲状腺边缘接触是颈部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对术前预测PTMC颈部CLNM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用 131I治疗不能切除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1 31 I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 (LMDTC)的治疗剂量和疗效。方法 对 2 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不能手术切除的 84个LMDTC ,在 7 4~ 16 6 5GBq范围内选择不同剂量1 31 I治疗。分别于治疗后 1、3、6和 12个月随访观察LMDTC的状况。对≥ 2cm的LMDTC ,1 31 I治疗后视其变化确定再手术切除时间。结果  84个不能手术切除的分化型LMDTC ,1 31 I治疗后有 78个分别消除、缩小和再次手术切除 ,有效率为 92 9% (78 84个 )。对 37个≥ 2cm的LMDTC1 31 I治疗后结合再手术治疗 ,切除病灶 16个 ,再切除率占 4 3 2 % (16 37个 )。与单纯用1 31 I治疗 <2cm的LMDTC的结果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1 31 I剂量为 3 7~ 12 95GBq时 ,各剂量组对LMDTC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大剂量1 31 I治疗分化型LMDTC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目的:评价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108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结果:108例中,颈上中深组淋巴结转移76例,颈下深组及锁骨上窝86例,气管食管沟52例,纵隔17例。84例乳头状癌中,16例淋巴结密度与正常甲状腺相似,24例有囊性变,其中18例淋巴结囊内有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11例有细颗粒状钙化,24例滤泡癌,髓样癌,透明细胞癌中,17例淋巴结明显强化,17例与甲状腺原发或复发肿瘤密度一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结论: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好发部位为颈静脉链周围,气管食管沟及纵隔;淋巴结明显强化,与正常甲状腺密度一致,囊性变,囊壁内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及细颗粒状钙化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改变,淋巴结明显强化,与甲状腺肿瘤密度一致为滤泡癌,髓样癌,透明细胞癌转移淋巴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其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PTC的淋巴结转移机制尚不明确,其诊断方法包括超声、细针穿刺活检、CT、MRI、SPECT/CT、PET/CT等,但特异度及灵敏度均不高,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检出率。PTC淋巴结转移首选的治疗方式是手术。目前PTC淋巴结转移早期综合诊断及有效治疗是改善和提高PTC患者生活质量的难点。笔者就PTC淋巴结转移的诊疗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57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甲状腺超声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特征,分析预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70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82例,占49.5%;其中男性(OR=1.787, 95% CI:1.066-2.997, P=0.028)、年龄小于45岁(OR=2.063, 95% CI:1.366-3.115, P=0.001)、多发病灶(OR=1.764, 95% CI:1.134-2.743, P=0.012)、肿瘤直径>1 cm(OR=1.844, 95% CI:1.201-2.831, P=0.005)、伴有微钙化(OR=1.965, 95% CI:1.296-2.979, P=0.001)且有被膜侵犯(OR=2.868, 95% CI:1.880-4.377, P=0.000)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男性、年龄小于45岁、多发病灶、肿瘤直径>1 cm、伴有微钙化且有被膜侵犯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应根据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资料考虑采取积极的手术方式或更加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Tg)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45例PT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L1和L0 2组,检测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t=-0.675,P > 0.05)、性别(χ2=1.20,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P < 0.01)。L1组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水平呈正相关(r=0.676,P < 0.01)。 结论 PTC患者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是评价PTC术后131I治疗疗效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