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放射性肝纤维化大鼠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相关性,了解CTGF与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关系。方法:雄性SD二级大鼠40只,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模型组大鼠右半肝接受单次6 MV X射线25 Gy照射,于照射后2、4和6个月,分别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10只,对照组予以假照射后6个月,均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及大鼠肝纤维化半定量积分,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CTGF、TGF-β1、α-SMA及其mRNA表达,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于照射后2、4和6个月,肝纤维化半定量积分逐渐增加(F=25.82,P<0.05),模型组大鼠CTGF、TGF-β1、α-SMA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多(F=55.44、16.22、121.12,P<0.05)。对照组肝组织中,CTGF、TGF-β1、α-SMA的mRNA仅有少量表达;模型组在照射2、4和6个月CTGF、TGF-β1、α-SMA的 mRNA均逐渐升高(F=177.11、133.85、217.46,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鼠肝组织中CTGF与α-SMA、TGF-β1与α-SMA均存在正相关(r=0.638、0.715,P<0.05)。结论:CTGF的表达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在放射性肝纤维化过程中CTGF可能参与了激活TGF-β信号通路,从而促进HSC的活化与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单次大剂量射线引起大鼠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理改变,为放射性骨坏死特别是放射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137Cs γ射线(30 Gy)体外局部单侧单次照射大鼠股骨头,受照后2、6和12周取双侧股骨头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改变;照后2周骨髓间充质干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分离培养,观察BMSCs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照后12周血管内灌注Microfill造影剂,采用微CT对股骨头毛细血管网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结果 137Cs γ射线局部照射后,受照侧股骨头软骨柱紊乱,骨细胞核皱缩、数量减少、空骨陷窝增多、骨小梁面积减少(P<0.05);受照侧股骨头毛细血管密度由未照侧的12.3%降至6.65%(P<0.05); BMSCs生长缓慢,集落形成率为10%,较对照组(21%)明显下降(P<0.05)。结论 30 Gy单次局部照射后骨组织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空骨陷窝增加,照射后6周空骨陷窝率达30%可作为放射性股骨头坏死早期预诊断的指标之一。辐射致股骨头损伤甚至坏死除了射线对骨组织的损伤外,还与射线对骨髓BMSCs和毛细血管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αB-晶体蛋白在放射性白内障大鼠眼晶状体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检测受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的大鼠晶状体中可溶性αB-晶体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αB-晶体蛋白与放射性白内障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直线加速器X射线一次性照射SD雄性大鼠双眼,建立放射性白内障模型。将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5、15及25 Gy照射组。于照射后3个月将大鼠处死,取晶状体作匀浆,取其上清液(可溶性晶状体蛋白质)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检测αB-晶体蛋白的表达。结果 健康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5 Gy组未出现晶状体混浊,15和25 Gy的照射组逐渐形成典型放射性白内障。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SD大鼠眼晶状体内可溶性αB-晶体蛋白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764,P<0.05) 。结论 在放射性白内障中晶状体内可溶性αB-晶体蛋白表达减少,在白内障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凉血愈肠汤灌胃治疗大鼠放射性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蒸馏水组(10 Gy剂量照射后给予蒸馏水灌胃)和凉血愈肠汤组(10 Gy剂量照射后给予凉血愈肠汤灌胃),每组20只。连续7 d分别给予照射后的大鼠蒸馏水和凉血愈肠汤灌胃,在实验结束前经腹腔注入5-溴脱氧尿苷(BrdU),采用SP方法及光镜观察肠腺上皮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Ki67和BrdU标记阳性细胞。结果 凉血愈肠汤组大鼠的肠上皮细胞PCNA、Ki67和BrdU标记阳性细胞数(22.0±2.7、71.2±5.7、26.2±5.9)显著多于蒸馏水组模型大鼠(11.2±1.9、61.6±5.5、11.3±2.2)(t=14.629、5.420、11.582,P<0.05),少于正常对照组大鼠(30.4±5.7、86.6±5.1、32.3±3.2)(t=14.291、9.004、4.731,P<0.05)。结论 凉血愈肠汤可促进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肠上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5.
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海马区磁共振波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大鼠海马区代谢变化与认知功能障碍及早期病理演变的关系。方法雌性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10、20、30 Gy单次照射组各20只,于照射后2及4周、2及6个月(各5只)Y迷宫法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定量分析照射后2及4周海马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 Cr)、胆碱复合物/肌酸(Cho/ Cr)的参数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区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照射后2及4周、2及6个月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下降,照射剂量越大,学习记忆力下降越明显。10 Gy照射组2及4周NAA/Cr与Cho/Cr比值低于对照组(t=2.345、 2.578与2.503、3.025, P<0.05),20 Gy照射组(t=5.755、4.700与4.606、4.658, P<0.01),30 Gy照射组(t=10.956、6.766与9.571、6.377, 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电镜观察显示:照射后4周海马区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线粒体肿胀、毛细血管内皮水肿及髓鞘板层解离。结论 1H-MRS能无创性动态监测放射性脑损伤海马区生化代谢改变,对早期海马异常的检测比MRI更敏感,1H-MRS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损伤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与放射性脑损伤相关性。方法 108只SD大鼠信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10Gy组、30Gy组),分别于照射后1周、1月和3月每组随机抽取9只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测试,心脏取血计数CECs,取脑观察海马形态和结构。结果 神经行为改变:照射1和3个月后平台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象限时间及次数明显减少。海马齿状回形态改变:照射1和3个月后实验组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0Gy组高于10Gy组;照射1和3个月后超微结构变化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薄、内皮细胞吞饮小泡明显增多、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毛细血管基膜外星形胶质细胞足板水肿,毛细血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水肿,30Gy组重于10Gy组。CECs变化:照射1周和1月后脱落CE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与平台潜伏期正相关(r10Gy=0.97,r30Gy=0.95),与GFAP阳性细胞数量正相关(r10Gy=0.94,r30Gy=0.96)。结论 CECs数量改变与放射性脑损伤正相关,脑损伤随照射剂量增加、时间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连花清瘟(Lianhuaqingwen,LHQW)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给药组(照射+0.42g/kg组)、单纯照射组和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其他2组均以6 MV X射线右肺单次20 Gy照射制作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给药组从照射前3 d开始至照射后第28天给予连花清瘟干膏粉溶液连续灌胃,空白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灌生理盐水。照射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并于第1、14和28天处死大鼠观察肺病理切片,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单纯照射组比较,给药组的一般状况改善,病理形态学上,肺组织急性炎性反应明显减轻;给药组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明显减少,治疗后14和28 d损伤肺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表达均较单纯照射组低(tTNF-αmRNA=3.714、2.144,tIL-6 mRNA=3.589、2.883,P<0.05);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较单纯照射组亦显著性降低(tTNF-α=7.372、2.891,tIL-6=6.335、3.257,P<0.05)。结论 连花清瘟能够改善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大鼠的一般情况,减轻损伤肺组织的炎性反应,其机制与下调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抑制相关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电离辐射所致肠上皮细胞磷脂的变化,探讨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8 Gy X射线照射组和12 Gy X射线照射组。分别在照射后6和24 h,提取IEC-6细胞磷脂,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测定辐射所致细胞磷脂的变化。结果 辐射后6 h,8 Gy照射组细胞磷脂未发生显著变化;12 Gy照射组细胞磷脂变化明显,其中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肌醇(PI)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 PC)均显著性上调(F=5.37、9.60、9.88,P<0.05)。而照射后24 h,两个辐射剂量组中多种磷脂酰乙醇胺(PE)和PG分子显著下调(F=5.15~99.77,P<0.05),12 Gy照射组中多种神经鞘磷脂(SM)显著上调(F=4.35~7.92,P<0.05)。结论 电离辐射可导致大鼠肠上皮细胞(IEC-6)磷脂代谢紊乱,其紊乱程度与辐射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肺炎方(ARPD)干预放射性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5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6 MV X射线,15 Gy单次照射+ARPD,10 ml ·kg-1 ·d-1)组、单纯照射组(6 MV X射线,15 Gy单次照射)和对照组,每组35只,分别于第15、30、60、75、90、105、140天各收集5只大鼠肺组织及血液样本,肺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Ⅲ,CⅢ)蛋白及基因在组织中的动态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及血浆PAI-1含量;酸水解法及碱水解法分别检测组织及血清羟脯氨酸(HYP)。结果 受照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各时间点均见炎性反应改变,60 d后出现纤维化,中药组早期炎性反应、后期纤维化均显著轻于单纯照射组。中药组30 d后TGF-β1、PAI-1、C Ⅲ蛋白及基因在肺组织中表达水平低于同期单纯照射组(蛋白:t=2.49~3.74,t=2.63~4.57,t=2.76~3.83;基因:t =2.59~4.33,t=2.83~4.62,t=2.83~3.96,P<0.05),15 d后血浆PAI-1、血清TGF-β1水平低于同期单纯照射组(t =2.85~6.27,t=3.69~5.27,P<0.05),60 d后肺组织及血清HYP水平低于同期单纯照射组(t=3.65~4.40,t=6.56~3.75,P<0.05),且肺组织TGF-β1分别与PAI-1及CⅢ的蛋白(r=0.604、0.759,P<0.05)和基因(r=0.519、0.816,P<0.05)变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ARPD可通过下调TGF-β1、PAI-1,减少CⅢ的合成干预放射性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槲皮素(QN)对6 Gy X射线照射后大鼠免疫功能及肝脏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第1组连续7 d 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 ml/150 g体重)作为对照组,第2组(QN组)连续7 d 用槲皮素(40 mg/kg体重)腹腔注射,第3组用单次6 Gy X射线照射,第4组(6 Gy+QN组)连续7 d 腹腔注射槲皮素(40 mg/kg体重),在最后一次注射后1 h,给予单次6 Gy X射线照射。照射后24 h,将大鼠麻醉后断头处死,取其脾脏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淋巴细胞转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及CD+4/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取肝脏检测氧化应激反应并观察一般状态变化。 结果经QN预先处理组的大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6 Gy照射组,CD4、CD+8及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亦显著高于单纯照射组(F值分别为8.455、22.644和18.911, P<0.01),尤其以增加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为显著。同时发现QN预先处理的照射组大鼠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照射组(F=10.059, P<0.01),抗氧化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抗氧化物质GSH含量显著高于照射组(F值分别为23.688、186.046和19.788, P<0.01)。6 Gy照射组大鼠肝脏肝小叶中心静脉扩张,肝血窦明显充血,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而经QN处理后的照射组大鼠肝脏,肝小叶中心静脉轻度扩张,肝血窦充血较6 Gy照射组明显减轻。结论槲皮素对X射线照射后大鼠免疫功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并显著改善了照射大鼠肝脏的氧化应激损伤,对6 Gy照射大鼠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在治疗造血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构建探针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观察rhBMP-2治疗小鼠急性造血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22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照射组和骨形成蛋白治疗组。把正常雄性小鼠的骨髓细胞移植给接受8.5 Gy 60Coγ 射线照射的22只BALB/c雌性小鼠。14 d后,剩余存活的雌性小鼠左股骨再接受9 Gy的电子线照射。骨形成蛋白治疗组小鼠每天每只腹腔注射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20 mg/kg,连续治疗6 d,照射对照组每天每只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4 d后,处死小鼠并取股骨制成石蜡切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雌性小鼠股骨中雄性供体小鼠的骨髓细胞。结果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照射组小鼠左股骨骨髓中的供体来源细胞数量明显比骨形成蛋白治疗组小鼠左股骨骨髓中多(T=155.0,P<0.05)。而照射组小鼠左股骨骨髓中供体来源细胞数量与2组小鼠右股骨骨髓中相比则无明显差异(T=92.0、78.5,P>0.05)。骨形成蛋白组小鼠左股骨骨髓中的供体来源细胞数量明显比两组小鼠右股骨骨髓中少(T=155.0、55.0,P<0.05)。结论 rhBMP-2促进了自身受损伤的骨髓细胞修复,故在骨形成蛋白组小鼠的左股骨骨髓中几乎检测不到供体雄性小鼠SRY基因的存在。推测rhBMP-2促进了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或分化,并改善造血微环境,加快造血修复、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大鼠肝右叶血供干预分别建立肝细胞凋亡和坏死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的磁共振成像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选取体重为250-300克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只,分别行肝右叶门静脉和肝动脉结扎术、门静脉结扎术及假手术,各组在术后3 h及1、3、7和14 d分别处死6只大鼠,取肝脏标本送病理及电镜检查。结果: A组30只大鼠肝右叶发生凝固性坏死,光镜及电镜下均呈典型的坏死改变,TUNEL染色呈阴性;B组30只大鼠肝右叶发生小灶性凋亡,光镜下可见肝细胞核固缩改变,电镜下见肝组织核边集和凋亡小体,TUNEL染色呈阳性改变。术后3 h 即可见凋亡细胞,24 h时凋亡细胞数最多,7 d后肝组织开始发生小灶性坏死;C组30只大鼠肝右叶未发生凋亡和坏死的病理改变。结论:大鼠肝右叶门静脉和肝动脉双结扎可建立胆脏凝固性坏死模型,单纯肝右叶门静脉结扎能构建肝细胞小灶性凋亡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中药八味抗纤方抗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宇泳  王宪波  王融冰 《武警医学》2010,21(7):557-559,562
 目的 观察中药八味抗纤方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予不同剂量中药八味抗纤方灌胃,观察八味抗纤方对慢性肝损伤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采用Ishak肝病组织病变计分修正方案,结合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八味抗纤方对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以活化HSC特异性标记α-SMA标记显示活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探讨八味抗纤方抗肝纤维化的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ST均显著低于模型组;肝纤维化程度轻于模型组;α-SMA阳性细胞数少于模型组.结论 八味抗纤方能够抑制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减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抑制HSC的活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肺损伤过程中吡啡尼酮对抗肺成纤维细胞(Fb)向肌成纤维细胞(MFb)转化的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照射前2 d开始灌胃给予吡啡尼酮,用20 Gy60Co γ射线进行全胸照射,于照射后2周应用图像分析测定肺组织放射性炎性反应范围的面密度;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成纤维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分别检测人肺成纤维细胞(HLF)表达TGF-β1和细胞异常增生的程度。结果 和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大鼠肺组织炎性病变区面密度、湿/干重比和α-SMA含量较照射组分别减少14.0%、3.82%和 52.8%。吡啡尼酮可抑制照射促进HLF表达TGF-β1和细胞增生的作用,且此种抑制作用和给药剂量呈明显的依赖关系。 结论 吡啡尼酮对放射性肺损伤早期的间质性肺炎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且可显著抑制肺Fb异常增生、TGF-β1表达和向肌成纤维细胞方向转化,有利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茵陈总黄酮对四氯化碳(CCl4)致肝损伤模型大鼠的肝脏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清洁级SD大鼠112只, 实验分为6组, 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茵陈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茵栀黄口服液组)。正常对照组12只, 其余每组20只。测定大鼠的体重和存活率, 测定大鼠血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活性、蛋白浓度及肝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 并取肝脏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 茵陈总黄酮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LT为(2659.8±923.8) nmol/(s·L), 与模型对照组(6274.3±2018.3)nmol/(s·L)相比显著性降低, 且茵陈总黄酮各组大鼠血清ALT活性随剂量增加而降低。大鼠血清AST变化趋势与ALT相同。与模型对照组相比, 茵陈总黄酮组的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有所增加, 而茵陈总黄酮各组肝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 其中高剂量组病理组织学评分为(1.92±0.79), 与模型对照组(3.86±0.43)相比降低得最明显, 此外茵陈总黄酮还能降低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抑制肝纤维化作用。结论 茵陈总黄酮对CCl4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归芪益元膏防治重离子(12C6+)束辐射肺肾旁效应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辐射损伤防护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G组)、单纯辐射组(SRG组)、归芪益元膏组(GOG组),每组20只.灌胃给药7d,12C6+束辐射右侧肺部造模,造模后48h处死,取大鼠左肺、左肾及右肾组织,ELISA-like法检测DNA甲基化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nmt1、Dnmt3a、Dnmt3b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辐射组大鼠DNA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左肺有炎症,左右肾无异常;Dnmt1、Dnmt3a、Dnmt3b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单纯辐射组比较,归芪益元膏组大鼠DNA甲基化水平升高(P<0.01);左肺炎症减轻;Dnmt1、Dnmt3a、Dnmt3b表达降低(P<0.01).Dnmt1、Dnmt3a、Dnmt3b蛋白均在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内表达,各组均可见;正常对照组呈浅褐色-褐色染色,为弱阳性表达;单纯辐射组呈褐色-棕色染色,为强阳性表达;归芪益元膏组呈浅褐色-棕褐色染色,为中等程度阳性表达.结论 归芪益元膏可减轻12C6+束辐射造成的肺肾旁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调控DNA甲基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痰热清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痰热清中药治疗组(中药组)和地塞米松联合头孢氨苄西药治疗组(西药组),每组动物均为15只。用6 MV X射线直线加速器对大鼠双肺进行单次照射25 Gy。分别于照射后2、4和6周3个时间点,每组各随机取5只大鼠活体观察和取材。取动脉血检测细胞因子;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取右中肺组织,以测定羟脯氨酸含量;取右上肺组织切片,行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于照射后2周出现放射性肺炎改变,第6周时肺泡间隔增厚明显,肺泡腔纤维素渗出。除空白组外,中药组大鼠肺组织放射性肺炎反应最轻,BALF中性粒细胞数相对较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均较模型组低。结论痰热清可抑制致炎因子和致纤维化因子的表达,减轻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炎性反应,延缓放射性肺纤维化的进展,对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模型磁共振灌注成像(MR-PWI)参数的意义及其与 CD34、a-SMA 的相关性。方法:清洁级 SD 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84)和对照组(n=16)。实验组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腹腔定点注射,每次200 mg/kg,3次/周,对照组同期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建模第6~30周后实验租和对照组分批次行肝脏磁共振常规扫描及灌注成像。病理上将鼠肝损伤分为肝纤维化0期、Ⅰ~Ⅱ期和Ⅲ~Ⅳ期、肝硬化结节期,并与灌注参数TTP、WIR、WOR 和免疫组化指标 CD34、a-SMA 表达作对照。结果:共有69只大鼠(实验组57只,对照组14只)成功获取 MR-PWI 参数,成功率69%(69/100)。实验组门静脉和肝实质的 TTP 随着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展而延长,而门静脉WIR、WOR 在肝纤维化Ⅰ~Ⅱ期和Ⅲ~Ⅳ期下降不明显,肝硬化结节期则明显下降;肝实质 WIR、WOR 则随着肝纤维化、肝硬化进展而逐渐下降,各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5);各灌注参数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之间有较好相关性(P <0.05)。CD34和 a-SMA 表达在肝纤维化Ⅰ~Ⅱ期不明显,肝纤维化Ⅲ~Ⅳ期和肝硬化结节期则明显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肝纤维化Ⅲ~Ⅳ期和肝硬化期 CD34、SMA 表达均显著增加(P <0.01)。门静脉及肝实质灌注参数 TTP、WIR、WOR 和 CD34、a-SMA 表达有相关性(P <0.05)。结论:门静脉和肝实质 TTP、WIR、WOR 与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不同分期之间有相关性,与 CD34、a-SMA 表达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辐射损伤后大鼠鼻黏膜早期组织重塑的特点。方法 清洁级SD大鼠40只,雄性,采用随机数字排列法将动物随机分组,对照组、20Gy组、30Gy组、40Gy组和50Gy组,每组8只。辐射完成后2周,取出中鼻甲进行组织学处理: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计数中鼻甲黏膜内嗜酸粒细胞数并测定上皮细胞损伤程度;采用阿辛蓝-过碘酸-希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Schif,AB-PAS)染色,计数中鼻甲黏膜中单位面积上皮细胞中杯状细胞数;采用Masson三色胶原染色Masson trichrome(MT)法染色,测定中鼻甲黏膜内胶原成分染色的百分比面积。结果 对照组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实验组均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并以30Gy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多。 20Gy组未见明显的上皮细胞损伤,其他各组均见不同程度的上皮细胞损伤,吸收剂量越大,上皮细胞损伤程度越重。 20Gy组杯状细胞数略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Gy组和40Gy组杯状细胞明显增多,50Gy组杯状细胞数明显减少。 细胞外基质沉积在20Gy组略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明显增多,且随着剂量的增大,MT染色蓝色所占的百分比面积有增多的趋势。结论 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化生和黏膜内胶原成分增加是早期放射性鼻黏膜损伤后黏膜上皮组织重塑的特点。组织重塑随着辐射剂量和辐射时间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大鼠肝癌模型经肝动脉改良给药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探讨改良的经肝动脉插管(Lindell法)给药技术在该模型上运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20只SD大鼠采用完整组织块肝内植入法建立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在手术显微镜下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细针穿刺灌注染料,其中组A采用改良的Lindell给药技术,组B采用常规Lindell法,观察大鼠各肝叶染色程度,比较两组模型肿瘤重量及体积。结果模型复制和给药成功率为100%,两组瘤重和瘤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灌注前暂时阻断肝固有动脉右侧分支的改良Lindell技术使大鼠尾状叶、右叶及中叶染色程度明显减少(P<0.05)。结论用完整组织块肝内植入法建立的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稳定;改良的Lindell给药技术能模拟临床肝癌介入超选择插管技术,适合于肝癌血管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