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血流缓慢型颈性眩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CD对针灸组、推拿组、电针推拿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观察比较三组疗效。结果电针组、推拿组、电针推拿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相比均明显增加( P<0.01),推拿组疗效好于电针组( P<0.01),电针推拿组疗效好于推拿组( P<0.01)。结论电针、推拿治疗血流缓慢型颈性眩晕疗效确切,两者联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配合推拿整脊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配合推拿整脊,手法复位1次/2 d,推拿整脊1次/d;对照组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70 mg,1次/d。两组均治疗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超声检查。观察椎-基底动脉系统(vertebasilar artrties,VBA)的收缩峰速度(velocity peak,PK)值,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BA),基底动脉(basilar arery,BA)及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eries,PINCA)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效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1%(治疗组)和80.95%(对照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脊复位法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单纯整脊与整脊配合推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2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中选取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单纯整脊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整脊配合推拿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单纯整脊与整脊配合推拿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气温中针灸疗法联合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益气温中针灸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聪明汤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纤维蛋白原(serum fibrinogen,Fib)及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眩晕评分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unctional scale for CSA,FS-CSA)评分评估眩晕程度,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Fib及T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P0.05),PI明显降低(P0.05),眩晕评分显著升高(P0.01),FS-CSA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Fib及TC水平显著降低(P0.01),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显著升高(P0.05),眩晕评分显著升高(P0.01),FSCSA评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益气温中针灸疗法联合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能与降低血清Fib及T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镇肝熄风汤加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24例VBI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配对原则分为观察组(n=62)、对照组(n=62),其中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天麻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镇肝熄风汤加减,对比2组疗效、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与血管搏动指数(PI)]、眩晕评估量表(DARS)、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积压、全血粘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16%(59/62)高于对照组82.26%(51/62)(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椎动脉、基底动脉PI低于对照组,MV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DHI评分、DA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积压、全血粘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镇肝熄风汤加减辅助治疗VBI性眩晕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眩晕症状,调节血液粘度,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促进脑部供血恢复。  相似文献   

6.
武良群  李羡  郝晶 《中医学报》2020,35(6):1333-1336
目的:探究揿针拔伸法联合手法推拿对颈源性眩晕患者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颈椎活动度及脑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19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9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揿针拔伸法联合手法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ESCV)评分、颈椎活动度及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脑椎动脉平均流速、大脑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拔伸法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功能,增加颈椎活动度,提升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善大脑后循环。  相似文献   

7.
陈红亮  王华兰 《中医学报》2016,(7):1073-1075
目的:观察四穴五步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四穴五步手法,对照组采用《推拿学》中所规定手法。通过观察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眩晕、头痛症状评分以及症状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四穴五步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丛刺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将因椎动脉型颈椎病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丛刺电针法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模式下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程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头痛、耳鸣、恶心、位置性眩晕、猝倒、旋颈等症状总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丛刺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患者多项临床症状,提高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临床疗效及治疗结局的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针刀闭合性松解术配合整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 X 线片及血流动力学影响变化。方法将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配合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与颈复康颗粒。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颈椎 X 线片变化及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影响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治疗组的治疗后 X 线影像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刀闭合性松解术与整脊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颈椎 X 线片的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屈、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狭窄、棘突偏歪、寰枢关节紊乱有明显改善,对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改善明显,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RM-IV眩晕诊疗系统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半规管耳石症致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效果。 方法 选取半规管耳石症致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204例为治疗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SRM-IV组、倍他司汀组、联合治疗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SRM-IV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SRM-IV眩晕诊疗系统治疗,倍他司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倍他司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SRM-IV组和倍他司汀治疗。综合评估4组患者的症状评分、血流动力学、血清学指标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4组眩晕症状评分简化量表(vertigo symptom score simplified scale,VSS-SF)评分、眩晕障碍量表(vertigo disorder scale,DHI)评分、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HBV)、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微管相关蛋白(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Tau)、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低于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总有效率高于治疗前,联合组、SRM-IV组、倍他司汀组VSS-SF评分、DHI评分、HBV、Hct、Tau、β-APP、CGRP水平低于对照组,BBS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VSS-SF评分、DHI评分、HBV、Hct、Tau、β-APP、CGRP水平低于SRM-IV组、倍他司汀组,BBS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总有效率高于SRM-IV组、倍他司汀组(P<0.05)。治疗期间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RM-IV眩晕诊疗系统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效果显著,可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脑损伤标志物水平,治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治疗,对照组36例使用常规西医疗法。2周后观察疗效,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 〈0.05)。两组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0.05),但以治疗组改善程度为著(P 〈0.05)。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推拿治疗肝肾亏虚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肾亏虚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配合活血定眩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为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头痛、肩颈痛等3个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升高,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作用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联合推拿治疗肝肾亏虚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加脑部血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整脊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整脊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并与单纯整脊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好转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与整脊结合治疗,两者可以起协同作用,提高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圣愈汤联合针刺及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收治的12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联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圣愈汤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程度、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4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眩晕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s、Vd明显高于治疗前,PI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s、Vd明显高于对照组,PI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圣愈汤联合针刺及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眩晕、颈枕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增加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5.
郭健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0):1127-1128
目的 探讨Maitland手法结合中医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Maitland手法结合中医推拿按摩,对照组则只行中医推拿手法.1次/d,10次为1个疗程,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功能及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aitland手法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两种治疗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观察组联用平肝健脾补肾中药治疗,于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血管阻力指数、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阻力指数、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肝健脾补肾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颈部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温阳止眩汤加味辅助治疗眩晕症痰浊中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眩晕症痰浊中阻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温阳止眩汤加味治疗,2组均治疗1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及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 治疗后2组DHI评分均明显降低,LVA、RVA的Vm均明显升高,治疗组BA的Vm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止眩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可升高眩晕症痰浊中阻证患者的动脉Vm,降低DHI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脑供血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随访半年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68.89%(3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情感损害程度、功能损害程度、躯体损害程度等DHI评分和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2/45),低于对照组的22.22%(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9.
相铁辉  王海建  路路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2):2233-2234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18例PCIV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接受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加用天麻素注射液。对比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水平以及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平均血流速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PCIV临床效果较好,且不会增加用药风险,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筋骨并举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疗效。方法 将60例CSR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推拿操作的基础上行筋骨并举手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持续疼痛指数(persistent pain index,PPI)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尺神经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PP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尺神经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升高(P<0.05),血清IL-1、IL-6、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VAS、PPI评分和血清IL-1、IL-6、TNF-α含量降低程度以及尺神经传导速度升高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国医大师李业甫筋骨并举手法治疗CSR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患者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