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正常精子形态率对辅助生殖治疗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正常精子形态率对IVF或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观察70周期正常精子形态率对IVF或ICSI后受精率、卵裂率、胚胎冷冻率、种植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影响。结果:(1)精子形态异常组,精子的活动率和活动力也显著降低。(2)精子形态正常组IVF受精率、卵裂率显著高于异常组,而IVF的冷冻胚胎率、种植率、妊娠率、流产率及ICSI结局的各项指标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别。结论:正常精子形态率对IVF受精率、卵裂率有显著影响,而对IVF或ICSI其他治疗结局尚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取卵日男方精液处理前精子形态及前向运动精子比例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新鲜移植周期行IVF助孕的407例患者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精液质量分析(第5版)》标准,按处理前正常精子形态(NSM)百分比及前向运动精子(PR)比例分为4组:弱畸精组(PR32%且NSM4%)、弱精组(PR32%且NSM≥4%)、畸精组(PR≥32%且NSM4%)、正常组(PR≥32%且NSM≥4%)。分别比较各组间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结果弱畸精组36例,弱精组35例,畸精组121例,正常组215例。弱畸精组与弱精组比较,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畸精组与畸精组比较,除正常受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畸精组与正常组比较,正常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移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优质胚胎率、可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精组与畸精组比较,除优质胚胎率外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精组与正常组比较,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畸精组与正常组比较,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及可用胚胎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IVF-ET助孕的患者,结合精子形态与前向运动精子比例能更好地预测其妊娠结局,而单纯分析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与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达标率的关系及其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426对不孕夫妇(563个周期),依据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分为3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为A组,≥4%~15%为B组,〉15%为C组,比较各组精液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达标率及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结果A组精液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达标率低于B、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A组周期妊娠率(7.77%)明显低于B、C组(16.21%、18.05%)(P〈0.05)。结论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对精液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达标率有明显影响,二者共同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结局;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可获较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男性 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联合精子DNA碎片化指数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2月在本中心行IVF-ET的6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水平,分为A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403例)、B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9例)、C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125例)、D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104例)、A1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1% ,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 ,106例)、D1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1%,精子DNA碎片化指数≥25% ,60例)。比较各组一般资料、精液参数、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指标。结果各组女方年龄、 男方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A1、D1 组的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比率、精子总数、受精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可利用胚胎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正常形 态精子百分率降低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升高与精子活动力和总数下降相关,影响IVF-ET 受精率,但对临床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联合检测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对预测IVF-ET妊娠结局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选前和优选后精子DNA碎片指数(DFI)的变化及其对体外受精(IVF)的影响。方法检测105例IVF助孕患者男方精液密度梯度离心优选前及优选后的精子DFI,分析优选前后精子DFI与IVF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结局等的关系。结果优选处理后精子DFI较处理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8±8.63),(29.68±9.94),P0.05];优选后的精子DFI与IVF受精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优选后精子DFI与IVF受精率密切相关,其对IVF的受精率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精子参数 与体外受精(IVF)受精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IVF助孕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27例病例。依据我中心胚胎实验室质控数据考核标准分为低受精组(受精率<30% ,n=19)和正常受精组(受精率≥30% ,n=308)。收集男方的基本信息与精子相关参数以及胚胎信息。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参数与精子受精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精子受精率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精子顶体酶活性、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子DNA碎片指数(DFI)是影响受精率的相关因素,相关系数(r)分别为0.168 .0.306 .-0.243(P均<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三者均是影响IVF受精率的独立因素,并得出多因素回归方程式:受精率预估值=-2.561+0.035x精子顶体酶活性+2.066x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1.51x精子DFI。精子顶体酶活性、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子DFI及三因素联合预测低受精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0.806、0.889、0.827、0.899,其Yuden指数对应的cut-off 值分别为61.2 μIU/10°精子、2.98%、27.50%、-21.32,敏感性分别为95.70%、76.90% .68.40% .64.30% ,特异性分别为43.50% 94.70% .87.70%、100.00%,表明3个指标联合预测受精率的效能较好。结论精子 顶体酶活性、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子DFI是预测IVF受精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以用多因素回归方程式预测IVF的受精率。  相似文献   

7.
马学工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580-2581
目的:探索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中合适的受精精子浓度,以期改善胚胎质量.方法:采用同周期同胞卵子在3种不同精子浓度下孵育4h后剥脱颗粒细胞,比较其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结果:3组卵裂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B组的优质胚胎率有增高的趋势;A组的受精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IVF时的加精浓度在7 500个前向运动精子/每卵母细胞时可得到较好的胚胎,精子浓度降至5 000个前向运动精子/每卵母细胞时,受精率下降,提示有受精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子顶体形态对体外受精(in-vitro fertilization,IVF)结局的影响,为不孕夫妇行辅助生殖治疗前选择合适的助孕方式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95对不孕夫妇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其中73对行常规IVF助孕,22对夫妇行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CSI)助孕。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检测精液常规;用Diff-Quik染色法分析精子形态及顶体形态,计算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畸形精子指数(teratozoospermia index,TZI)、顶体指数(acrosome index,AI)和顶体完整率(percentage of intact acrosome,PIA)。结果 (1)IVF妊娠组与非妊娠组间精子形态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精子形态参数与IVF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3)在不同助孕方式组间,AI、PIA以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4)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子形态参数与IVF妊娠结局无独立相关关系(P≥0.05);但AI是影响助孕方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助孕方式选择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AI和PIA的cut-off值分别为1.4%、17%和31%。结论顶体形态分析可作为评价精子受精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助孕方式选择上AI比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更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弱畸形精子症(同时患有弱精子症和畸形精子症者)和精液正常患者行常规体外受精(IVF)的受精率和胚胎发育的差异,分析原发性与继发性不育对于弱畸精子症患者IVF受精率的影响,同时分析弱畸精子行分半ICSI(H-ICSI)和早补救ICSI是否改善受精结局,为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1月至12月在沈阳九州家圆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胚胎移植(IVF-ET)的患者分为弱畸精子症组(A组)和精液正常组(B组),A组内分为原发不育组(P组)和继发不育组(S组)。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等指标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A组受精率和2PN受精率显著低于B组(61.23%vs.75.19%,43.05%vs.56.58%,P<0.01),卵裂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受精率显著低于S组(56.35%vs.66.37%,P<0.01),妊娠率显著低于S组(33.333%vs.73.33%,P<0.05)。R-ICSI中,ICSI优质胚胎率B组显著高于A组(60.61%vs.39.74%,P<0.01)。结论弱畸精子症显著影响IVF的受精率和2PN受精率,但是不影响后续胚胎发育和妊娠。原发不育的弱畸精子症会显著影响IVF周期中的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对于这类患者,在IVF周期中应采取相应的短时受精以防止受精失败和低受精。精子活力和形态对受精和胚胎发育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子DNA碎片率及精子核蛋白不成熟度检测在体外受精(IVF)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接受IVF治疗的不育症患者102例,进行精液常规分析、精子核蛋白不成熟度及精子DNA碎片率检测,分析精子核蛋白不成熟度和精子DNA碎片率与精子质量分析参数、IVF受精率及优胚率等的相关性。结果精子DNA碎片率与IVF优胚率、精子活力呈负相关(P0.05),与IVF受精率无相关性(P0.05);精子核蛋白不成熟度与IVF优胚率、IVF受精率无相关性(P0.05),与精子浓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精子DNA碎片率与IVF优胚率密切相关,对不育症患者IVF治疗结局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男性的精子DNA损伤程度与精液常规分析各项指标及活性氧(ROS)的相关性及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行IVF-ET的夫妇169对为研究对象,根据男方精液DNA损伤程度分为正常组(84例)、轻度损伤组(57例)、重度损伤组(28例),检测各组男方精液常规参数、ROS水平,分析精液常规参数、ROS水平与精子DNA损伤程度相关性,观察各组IVF-ET结局。结果各组精子活力、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及ROS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损伤组精子活力、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均低于正常组和轻度损伤组,ROS水平高于正常组和轻度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精子活力、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与DNA损伤程度均呈负相关(r=-0.371、-0.334,P0.05),ROS与DNA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380,P0.05);重度损伤组受精率低于正常组和轻度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在卵裂率、优胚率、妊娠率及分娩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精子DNA损伤可能与高水平ROS有关,精子DNA损伤可导致精子质量下降,降低受精率,对IVF-ET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不孕不育家庭男方精液检查结果,了解长沙地区不孕不育家庭男方精液质量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爱心助孕义诊下乡活动中不孕不育家庭前来就诊的182例男性作为不育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VF)的445例男性作为IVF组,另选取同期孕前检查结果均正常已正常生育的272例男性作为正常组,统计分析各组精液参数。结果 3组间进行两两比较,不育组年龄、精液pH值、精液液化时间、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总活力、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和精子畸形率与IVF组结果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育组精液量低于IV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育组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总活力和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均低于正常组,精子畸形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总活力和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均明显高于IV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育组男性年龄和精液参数与IVF组相近,且两组年龄均大于正常组,两组精液参数明显劣于正常组,精子质量异常是不孕不育家庭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液中维生素B12水平与精子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弱精症患者60例作为患者组和80例证实其配偶已怀孕的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采集精液标本并检测标本中维生素B12水平,分析维生素B12水平与反映精子质量的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精液中维生素B12的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精子形态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B12水平与精子形态异常率呈负相关(r=-0.169,P0.05),但与精子活力、存活率、浓度、前向运动+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71、0.504、0.647、0.486,P0.05)。结论维生素B12水平变化与精子质量各项指标有一定相关性,维生素B12可以降低形态异常精子水平,提高精子存活时间,改善精子质量。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4719-4720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治疗的患者资料,按不同方案将其分为微刺激方案和长方案,分别比较各组行IVF和ICSI治疗的获卵数、卵裂率、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不同治疗组中接受体外受精(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治疗的受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率、移植周期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治疗方案下,ICSI技术可提高受精率,但并不能改善获卵数目≤3枚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常规体外受精(IVF)周期中精浆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与受精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对IVF受精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2020年在该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治疗的不孕不育夫妇170对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男方精液参数将纳入研究的夫妇分为3组:正常精子组、高精子总数组和弱精子组.在取卵日取精液检测精浆AMH水平并进行IVF受精,计算精浆AMH、精液参数与受精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受精率的预测能力.结果 在整体研究人群中,男方总精子数、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比例(PR)、总活力、精浆AMH均与受精率呈正相关(r=0.460、0.566、0.308、0.346、0.478,P<0.05),用于受精率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39、0.595、0.599、0.606和0.647;在弱精子组中,精浆AMH和PR与受精率呈正相关(r=0.299、0.266,P<0.05),用于受精率预测的AUC分别为0.665和0.511;正常精子组、高精子总数组精浆AMH及精液参数与受精率则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在整体研究人群和弱精子症患者中,精浆AMH与IVF受精率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预测不孕不育患者IVF受精率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育患者精液pH值与精液参数的相关性,为男性不育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014年4~9月就诊的122例男性不育患者予pH计检测精液pH值、计算机辅助的精液分析系统(CASA)分析精液常规参数、流式细胞仪分析精子DNA碎片指数(DFI)、ELISA检测精浆弹性蛋白酶,分析精液pH值与精液参数、DFI及精浆弹性蛋白酶等的相关性。结果不育患者精液pH值5.5~8.2,精液pH值与精子浓度呈正相关(r=0.244,P0.05),与精浆弹性蛋白酶也呈正相关(r=0.190,P0.05),而与精液量、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活动率、DFI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不育患者精液pH值和精子浓度及精浆弹性蛋白酶均呈相关性,提示精液pH值的准确测定可能对男性不育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低下)中的有效性。方法对59周期因全部受精失败或受精率低下进行早期r-ICSI受精(部分受精失败38周期,全部受精失败21周期)的不孕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受精率、卵裂率、胚胎质量、妊娠率及种植率,与同期常规ICSI周期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与同期299ICSI周期相比,早期r-ICSI组受精率、2PN率、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均无明显差异,3PN率r-ICSI组明显升高。结论对常规IVF失败(低下)患者进行早期-rICSI受精可以得到正常受精、胚胎发育及妊娠,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妊娠机会,可以考虑作为IVF实验室的常规操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部分卵子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half-ICSI)指征的选择及其在辅助生殖技术中挽救受精失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实施采卵周期的常规体外受精(IVF)及half-ICS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特征、受精率及妊娠率.[结果]half-ICSI组在不孕年限、不孕年限大于10年、原发性不孕及男方轻中度少弱畸精子症所占比例显著高于IVF组(P<0.05);half-ICSI组低受精率及完全受精失败率较IVF组明显增高(P<0.05),但Half-ICSI组中低受精组的妊娠率与常规IVF妊娠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lf-ICSI组内IVF、ICSI均受精组各项精液参数均高于仅ICSI受精组,但仅在处理前精子总活率、处理前A级精子、处理前B级精子、处理后B级精子百分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lf-ICSI中根据移植胚胎来源分为IVF组、IVF+ ICSI及ICSI组,以移植IVF+ICSI混合胚胎的着床率及妊娠率为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不孕、不孕年限大于10年、男方轻中度少弱畸精子症的患者,无论是单项或合并多项明确不孕原因存在可疑受精障碍,可考虑行half-ICSI治疗,避免完全受精失败及妊娠率低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前保健男性年龄与精子DNA碎片、精液常规参数之间的临床关联。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于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生殖健康科就诊的孕前保健检查男性1237例,依据年龄截点将其分为3组(20~29岁,30~39岁和≥40岁)。采用染色质结构分析实验检测精子DNA碎片指数(DFI)、精子成熟度,同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第五版标准操作规程检测各项精液常规临床参数。结果≥40岁男性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存活率与20~29岁男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男性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存活率、精液体积、不动精子百分率与30~39岁男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40岁男性精子DFI显著高于20~29岁、30~39岁的男性(P<0.001),且DFI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11,P<0.0001),尤表现在≥40岁男性精子DFI与年龄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18,P<0.0001)。男性精子DFI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液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存活率、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呈负相关关系(r=-0.21、-0.11、-0.45、-0.45、-0.21,均P<0.05);而与禁欲天数、精液体积、不动精子百分率、头部畸形精子百分率呈正相关关系(r=0.14、0.13、0.46、0.21,均P<0.05)。年龄、精液体积、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成熟度、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不动精子百分率是男性精子DNA碎片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年龄影响精子活力,精子DNA碎片显著增加;男性精子DFI与其他精液常规参数呈紧密相关,可作为一项重要的男性精子质量评价指标,为全面客观评价孕前保健男性生育能力提供了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20.
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及畸形精子症体外受精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体外成熟卵母细胞(IVM)及重度畸形精子症选择有效、安全、经济的受精方式。方法:一组为拟接受常规体外受精(IVF)改为IVM的患者,另一组为重度畸形精子症患者(改良巴氏染色正常形态精子<5%,密度>20×106/mL,a b级精子≥50%)。如患者获未成熟卵母细胞数≥15,选择其1/3卵母细胞行常规IVF方式受精,余2/3卵母细胞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方式受精。比较同一患者同一周期不同受精方式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结果:两种受精方式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均无明显差异,两组中共有4例临床妊娠。结论:(1)为防止超排卵发生的卵巢过度刺激而由常规IVF改为IVM时,若男方精液质量和形态均正常,可以选择常规IVF方式受精。(2)重度畸形精子症者若精液质量正常,亦可选择常规IVF方式受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