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三联疗法在抗幽门螺杆菌(Hp)中的应用效果,使用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浅表胃炎,观察在治疗前后其中医证型的变化情况。并对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收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90例,采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结果:在使用三联疗法治疗之后与治疗前相比,数量增加的是脾胃湿热证型患者,而数量减少的是肝胃不和证型患者(P〈0.05)。但是,虽然脾胃虚弱证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不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对确诊之后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三联疗法治疗,具有很好的抗Hp效果,并且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中医证型出现了很大改变,大多数还是趋向于湿热型。 相似文献
2.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理、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粘膜分泌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胃粘膜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脾胃湿热证35例,脾虚证20例,并设无临床症状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胃粘膜组织中IL-8、TNF-α和sIgA水平以及HP感染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的HP感染率、胃粘膜炎症程度要高于脾虚证组和正常组(P<0.05或P<0.01);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脾虚证组(P<0.05或P<0.01),而sIgA却低于脾虚证组(P<0.01);在脾胃湿热证中,HP阳性者的胃粘膜炎症程度明显重于阴性者(P<0.01),且HP阳性者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阴性者(P<0.05),而sIgA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胃湿热证的胃粘膜呈现一种活动性炎症改变,这可能与局部炎症因子(IL-8、TNF-α)分泌增加、防御因子(sIgA)分泌减少有关;而HP感染可能是引起和加重脾胃湿热证内在病理变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 (H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85例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气虚证型 ,观察其与Hp感染的状况。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总感染 4 5 8% ,与脾气虚证组Hp感染率有显著差异 ,而与肝胃不和组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由此证明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H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Hp在病因学上是相通的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三联疗法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观察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变化,探讨三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以指导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标准方案给予抗Hp治疗,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经三联疗法治疗后,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肝胃不和证型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型较治疗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三联疗法治疗后中医证型发生了变化,具有向湿热转变的规律,三联疗法治疗后患者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138例诊断为CAG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及与性别、年龄、胃镜、胃黏膜病理、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最高,脾胃湿热证次之;性别脾胃湿热证男性居多,余证型以女性居多;平均年龄分布以胃络瘀血证最高。(2)各证型胃镜下表现,单纯性萎缩形态以脾胃虚弱证比例最高,伴糜烂及胆汁返流均以脾胃湿热证比例最高,伴黏膜内出血以胃络瘀血证比例最高。(3)各证型胃黏膜病理表现,经秩和检验比较,脾胃虚弱证总体萎缩情况最低,与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或P<0.01),而以胃络瘀血证萎缩比例最高,伴肠化和异型增生比例也最为严重。(4)H.pylori总感染率为47.8%,各证型中以脾胃湿热证感染率最高达69.4%,与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CAG患者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与性别、年龄、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特点,以及H.pylori感染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该研究对临床辨证论治及预防CAG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各30例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抗Hp治疗,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3个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Hp效果的影响。结果脾胃湿热型Hp根除率为93.3%,肝胃不和型Hp根除率为86.7%,脾胃虚弱型Hp根除率为66.7%;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两型根除率与脾胃虚弱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两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影响Hp的根除,三联疗法对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根除Hp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马保同,王德元我院在1993年7月至12月,对胃镜下病变粘膜进行活检并作尿紊酶叹附试验,对268例慢性浅表生胃炎进行观察、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取材对象:全部病例均有上腹部疼痛、腹胀、不适、食欲差,病程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50-5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资料,按照胃镜诊断结果分为单纯性萎缩性胃炎(A组,67例)和萎缩性胃炎伴增生(B组,63例),均行胃镜检查,观察病理改变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B组萎缩性胃炎符合率(87.30%)高于A组(74.63%),B组肠上皮化生检出率(19.05%)高于A组(7.46%),B组不典型增生检出率(23.81%)高于A组(8.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74.60%)高于A组(5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认萎缩性胃炎伴增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正相关(r=0.754,P=0.041)。结论 胃镜检查萎缩性胃炎伴增生诊断率显著高于单纯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前后中医证型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PAG)患者在三联疗法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探讨HPAG患者经标准三联治疗后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指导中医药的后续治疗。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HPAG患者按三联疗法标准方案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7天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HPAG患者经三联疗法治疗后,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减少,脾胃虚弱证型较治疗前增多,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PAG患者经三联疗法治疗后中医证型发生了变化,具有从实证向虚证转变的规律,三联治疗疗法治疗后患者脾虚证型较治疗前增多。 相似文献
10.
《河南医学研究》2019,(2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镜及胃黏膜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商丘市长征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接受胃镜及胃黏膜病理、Hp检测,统计所有患者的Hp阳性率,分析Hp感染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Hp阳性率为70.89%(63/89)。Hp阳性者胃黏膜萎缩程度、肠化分级、活动性、炎症程度分别与Hp阴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萎缩程度、肠化分级、活动性和炎症程度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265、0.267、0.210、0.472,均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感染与萎缩程度、肠化分级、活动性及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观察慢性胃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对其根除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分成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各60例,每组再随机分为三联组和四联组两个亚组,每个亚组30例。按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标准方案给予抗Hp治疗10 d,对其根除率进行比较。【结果】(1)Hp总根除率为78.3%,无论采用三联疗法还是四联疗法,均提示脾胃虚弱组Hp根除率最低,总根除率仅为61.7%,低于脾胃湿热组的88.3%和肝郁气滞组的85.0%(P0.05或P0.01);而脾胃湿热组与肝郁气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共有10例患者发生如恶心呕吐、胃痛胃胀等不良反应,其中脾胃虚弱组8例,脾胃湿热组及肝郁气滞组各1例,脾胃虚弱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脾胃湿热组和肝郁气滞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的Hp根除率不同,无论是三联疗法还是四联疗法,脾胃虚弱型的Hp根除率均低于脾胃湿热型和肝郁气滞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药益中和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整群选取的该院2014年8月—2015年5月收治的1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 观察组给予中药益中和胃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积分分别为(13.5±2.8)分、(19.1±3.1)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1). 结论 中药益中和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膜性肾病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膜性肾病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结果①膜性肾病以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高血压、镜下血尿多见,其发生率分别为52.0%、22.0%、26.0%、20.0%。②病理分期以Ⅰ、Ⅱ期多见,各占46.0%、44.0%;肾小球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以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补体C3为主。③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脾肾气虚型居多,脾肾阳虚型临床表现及病理损害相对较重。结论膜性肾病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西医病理机制及其研究思路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多数人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ChronicFatigueSyndrome ,CFS)的发生可能是病毒感染、应激等多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的结果。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及前期临床实践 ,认为肝脾功能失调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生的机理之一。采用慢性束缚及冷水游泳加进食时电刺激的复合应激方法研制了慢性疲劳动物模型 ,并经行为学测定 ,结果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认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结合临床流行病学 /DME方法、现代多元统计学方法、国际公认的统计软件SPSS或SAS软件及一些量表的运用 ,从中西医两个角度探讨其病因病机 ,分析我国CFS的症状学特点及辨证分型 ,分析中药治疗CFS的机理 ,并对CFS病人定期随访观察 ,研究其发展、转归及预后规律 ,为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西医结合的CFS诊断标准、确立综合临床治疗方案 ,寻找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用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汇总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13种临床治疗方剂,共计49种中药.根据药物功能把49种药物分为12类别.采用双向聚类分别对样本和指标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2种方剂进行定量评价.结果 13种治疗方案可以聚为3类,药物功能可以聚成4类.根幽愈疡汤可能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以黄连温胆汤为代表的第1类方剂比较注重清热清毒、补益理气、止咳化痰的治疗.以益胃散为代表的第2类方剂更注重理气,补益、消导、芳香化湿和活血的治疗.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第3类方剂更注重清热解毒,补益理气,温里的治疗.本文客观分析了中药治疗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幽门螺旋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上皮细胞结合部位的相互作用的超微结构变化,从形态学角度揭示了胃粘膜对幽门螺旋菌感染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常见病,其中肝胃不和证是其主要证型之一,从发病机制、临床治疗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进行探讨。方法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72例慢性疲劳综合征,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取中医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对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进行了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病愈22例,显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0%;对照组:病愈0例,显效6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16.66%。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有着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前列腺素E2、人生长抑素、表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110例确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治疗,奥美拉唑胶囊20 mg,每日2次;克拉霉素0.5 g,每日2次;阿莫西林1 g,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气升阳消炎汤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4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对照组痊愈28例,好转18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83.64%;治疗组痊愈33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5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前列腺素E2、人生长抑素、表皮生长因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升阳消炎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且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清前列腺素E2、人生长抑素、表皮生长因子水平,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