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面部功能障碍可由多种原因造成,其不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进一步影响正常社交活动,因此面神经修复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患者面部对称性以及恢复社交能力,目前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以及各类外科干预等。轻症初期面瘫患者往往会先选择保守治疗,对于保守无效或中重度面瘫的情况,神经移植是有效且可靠的治疗手段,主要术式包括咬肌神经-面神经移植(MFNN)、舌下神经-面神经移植(HFA)、跨面神经移植及其改良、联合的术式,迄今仍无统一的治疗指南。本文就面神经功能重建中不同神经移植术式进行简单地描述,重点对比其优缺点、适应证以及术后疗效,为日后临床术式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周围神经缺损的疗效.方法 应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21例周围神经损伤缺损的患者,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感觉、运动功能及肌电图检查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9.2个月,总体优良率为71%.疗效优组8例中最长移植长度为8cm,平均长度为(4.8±2.6)cm,良组7例中最长移植长度为9 cm,平均长度为(6.3±2.6)cm,其移植长度大于优组.钝性伤8例中2例恢复优良,锐性伤8例中6例恢复优良.结论 应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周嗣神经缺损具有良好的疗效;近端粗大神经疗效较远端神经疗效好.感觉神经恢复良好.移植长度和神经损伤性质(钝性伤,锐性伤)对预后评估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修复重建颅内外沟通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为颅内外沟通肿瘤的多学科协作治疗积累经验.方法 11例颅内外沟通的肿瘤,均为术后复发的患者,手术成功切除肿瘤后留有脑膜、颅骨和颅底组织缺损.前、中颅底各5例,后颅窝1例.9例患者采用游离背阔肌瓣修复颅内外缺损,2例采用游离胸大肌瓣进行修复.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组织瓣均成活,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患者术后康复7-15d.结论 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颅内外沟通性缺损,特别是修复复发性肿瘤造成的颅内外沟通性缺损,是较好地选择,背阔肌瓣厚度均一,可塑性强,是理想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4.
组织工程脊髓移植治疗大鼠脊髓半切块状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组织工程脊髓移植治疗大鼠脊髓半切块状损伤的疗效.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细胞支架,多聚赖氨酸为细胞外基质,神经十细胞(NSCs)为种子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脊髓.制作大鼠T10脊髓右半切块状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在损伤区移植组织工程脊髓,对照组A移植NSCs,对照组B移植PLGA.移植治疗12周,每周均行BBB评分定量评价肢体运动功能.伤后第12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神经逆行示踪评价脊髓传导束的恢复程度,并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区的形态结构修复.结果 伤后12周实验组的BBB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P神经逆行示踪显示:实验组鼠右侧大脑组织中可见大量的HRP标记阳性神经元,而两对照组仅见有少量HRP阳性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移植区NF阳性神经元和GAP-43阳性神经轴索数量较多,修复了缺损,而对照组极少,仍留下不同程度的缺损.结论 组织工程脊髓移植治疗促进了半切块状损伤脊髓的形态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NSCs移植和PLGA移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来源神经供体进行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移位修复的疗效,并探讨手术效果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01—2017-12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行神经移位修复术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32例)、肋间神经移位术(30例)及膈神经移位术(32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并对患者术后患肢肘关节功能及肌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3组患者肘关节恢复达到良以上分别为膈神经组21例(65.6%),肋间神经组20例(66.7%),C7神经组23例(71.9%),3组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膈神经组、肋间神经组,C7神经组肌力≥Ⅲ级的例数分别为25例(78.1%)、22例(73.3%)、25例(78.1%),3组患者术后患肢肌力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1)膈神经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年龄、损伤-手术时间、神经移植长度和功能锻炼时间等因素有关(P<0.05);(2)肋间神经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功能锻炼时间、损伤部位和神经移植长度等因素有关(P均<0.05);(3)C7神经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年龄、损伤-手术时间、神经移植长度等因素有关(P<0.05)。与3组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有关的影响因素为神经移植长度。3组患者术后肌力恢复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1)膈神经组肌力恢复情况与患者年龄、损伤-手术时间、神经移植长度和功能锻炼时间等因素有关(P均<0.01);(2)肋间神经组肌力恢复情况与年龄、功能锻炼时间和神经移植长度等因素有关(P均<0.01);(3)颈7神经组肌力恢复情况与年龄、功能锻炼时间及损伤-手术时间等因素有关(P均<0.01)。结论3种供体神经移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效果相当,但术后效果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因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优的治疗方式,有利于提高手术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静脉移植和骨骼肌移植作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材料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已有多年。 目的:比较自体翻转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与常规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效果。 设计:随机比较观察实验。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及实验室。 材料: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2.5公斤。 方法:10只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将每只动物的右侧面神经颊支制作成2cm缺损模型,分别用翻转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材料(翻转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组)和常规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材料(常规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组)进行修复。6个月后用电生理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每只动物双侧面神经诱发的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再生神经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对两组间的双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潜伏期比以及有髓神经纤维数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间再生神经在功能恢复和组织形态恢复这两方面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与常规静脉相比,翻转静脉移植不能确保有更好的神经再生,在修复神经缺损时不必应用翻转静脉,尤其不必应用于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腓神经移植面神经重建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House-Brackman面瘫分级方法,2例面瘫分级为Ⅳ级的无法保留面神经的听神经瘤患者,先行肿瘤全切除,随后立即行面神经重建术。取腓神经作为神经供体,暴露内听道内面神经残端及颅内最粗的副神经,将腓神经置于面-副神经之间行神经端-端吻合。结果 施行颅内面神经重建的2例患者,手术后面瘫程度改善,预后良好,术后1年随访,面瘫分级分别达到Ⅲ级和Ⅳ级。结论 面神经重建可与听神经瘤切除术同期完成,为恢复面神经运动功能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一期桡神经探查与保守治疗肱骨干骨折并桡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12—2013‐12收治的63例肱骨干骨折并桡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患者行一期桡神经探查,作为观察组,28例采取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接受二次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桡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5.8±3.8)个月,观察组3例(8.57%)需接受二次手术,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2±1.0)个月,神经功能完成恢复时间(13.6±7.2)周,其中33例(94.28%)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l例(2.86%)神经功能部分恢复,l例(2.86%)神经功能未恢复;对照组2例(7.14%)需进行二期神经探查,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4±1.6)个月,神经功能完成恢复时间(12.8±7.8)周,其中25例(89.28%)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7.14%)部分恢复,1例(3.57%)未恢复。2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桡神经探查治疗肱骨干骨折并桡神经损伤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少于保守治疗者,而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与保守治疗相当,可作为肱骨干骨折并桡神经损伤的一种参考术式。  相似文献   

9.
高压氧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已应用于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 目的:以神经干细胞移植同时应用高压氧治疗大鼠脊髓损伤,观察联合作用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以半切法制成胸段脊髓半横断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单纯损伤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及高压氧治疗组,每组20只。伤后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第8周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通过体感诱发电位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造模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 结果与结论:观察伤后4周病理切片,单纯损伤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高压氧治疗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BrdU的阳性细胞数及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高压氧治疗组最多,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次之,单纯损伤组最少,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透射电镜下神经干细胞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高压氧治疗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短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波幅高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 < 0.05),明显优于单纯损伤组(P < 0.01)。伤后4周神经干细胞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高压氧治疗组较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恢复快(P < 0.05);单纯损伤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联合应用高压氧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高能量损伤所致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及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组织缺损,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此类缺损不但能覆盖创面而且对供区影响小。 目的:总结分析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四肢及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及治疗经验。 方法:收集41例四肢及口腔颌面创伤或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临床资料,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2~25) cm×(5~11) cm,根据受区软组织缺损大小、形态切取股前外侧皮瓣,将皮瓣动静脉与受区动静脉吻合,覆盖创面。观察移植后股前外侧皮瓣成活、供区愈合情况,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受区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其中2例出现血管危象,均为移植后24~36 h出现皮瓣淤黑,予及时血管探查发现均为静脉栓塞,经手术取栓后皮瓣成活。病例随访4个月~3年,均得到覆盖创面的目的,2例患者移植后因皮瓣臃肿再次入院行削薄手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管恒定,血管口径大,可切取面积大,修复四肢及口腔颌面皮肤黏膜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早期许旺细胞尚未大量分裂增殖,此时由于解剖连续性的中断,通过轴浆逆向运输提供的营养因子骤减,缺乏神经营养因子支持的神经元有可能死亡,从而使周围神经不能再生或再生乏力。 目的:观察植入经富血小板血浆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去细胞神经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制备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抽签法分成4组:去细胞神经组,移植同种异体去细胞神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化学萃取的同种异体去细胞神经:经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经富血小板血浆诱导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化学萃取的同种异体去细胞神经;自体神经组,移植自体神经。术后进行形态学观察与靶肌肉肌湿质量恢复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的检测。 结果与结论:经富血小板血浆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化学萃取的去细胞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的靶肌肉肌湿质量恢复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及形态学观察明显优于移植单纯化学萃取的去细胞神经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化学萃取的去细胞神经的效果,而与移植自体神经修复结果相似。说明经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具有许旺细胞的部分功能,可作为组织工程化外周神经的种子细胞,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经耳囊径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喉科采用改良经耳囊径路行手术切除的8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后6h复查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术后1周复查头颅MRI判定有无肿瘤残留。所有患者均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为按House—Brackmann(H—B)分级标准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8例患者均完全切除肿瘤,面神经结构均保留。术后6h复查头颅CT,8例患者均无颅内出血;术后1周复查头颅MRI,8例患者均未见肿瘤残留。术后8例患者的患耳均丧失听力,其中5例出现眩晕,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脑脊液耳漏、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偏瘫等并发症,无一例死亡。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周至5个月,平均(10.3±7.2)周。按照H—B分级标准评估面神经功能,其中3/8的患者为I级,3/8的患者为Ⅱ级,1/8的患者为Ⅲ级,1/8的患者为Ⅳ级。结论改良经耳囊径路可在保留耳蜗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对听神经瘤的完全切除,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面神经功能,并减少脑脊液漏等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构成的导管通过载体与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相结合,构筑新型具有生物和人工合成材料优势的神经支架——组织工程复合体,探讨其对兔面神经损伤的修复。 方法:实验于2007-01/06在兰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自制BMP-2及壳聚糖神经支架和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②暴露兔面神经上颊支,切除长2 mm神经,任其回缩,造成8 mm神经缺损的动物模型。③选择新西兰白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复合神经支架组和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每组12只。同时采用自身左右对照,设为对照组(自体神经离断后倒置,吻合于神经缺损处)。④一般观察:肉眼观察兔双侧颊肌萎缩程度及活动度。⑤形态学检查:术后16,30周,切取上颊支神经干,近侧吻合口纵切面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再生情况;术后30周,透射电镜下观察再生神经超微结构;术后16,30周,用德国IBAS-I+Ⅱ型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作图像处理,计算神经纤维总数和纤维直径、轴突直径及髓鞘厚度。 结果:纳入动物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形态:兔面神经上颊支损伤后2周面肌萎缩,复合神经支架组、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后8,9,11周时开始逐渐恢复正常。②术后16周,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与复合神经支架组光镜下可见神经外膜有新生血管,再生纤维呈束状分布,粗细不均匀,束间有新生血管。神经纤维排列整齐,无神经瘤形成。术后30周,光镜下可见复合神经支架组神经密集程度、血管化和髓鞘化程度优于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对照组形成的神经纤维束较为分散,不均匀,髓鞘处组织染色较差。③术后16,30周兔面神经再生神经图像分析结果:神经纤维的排列、血管化程度、直径和数目、髓鞘壁、轴突形状等各检测指标均优于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④术后30周,透射电镜下复合神经支架组神经再生超微形态学更接近对照组,优于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组。 结论:可吸收性BMP-2与壳聚糖神经支架复合体能有效地引导兔面神经再生并恢复其功能,优于单纯壳聚糖神经支架。  相似文献   

14.
背景: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研究证实神经生长因子兼有神经元营养和促突起生长双重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SD大鼠42只,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伤后1周于损伤处分别注入培养液、单纯神经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伤后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BrdU免疫组化染色,伤后8周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及体感诱发电位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单纯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较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液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显示培养液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BrdU的阳性细胞数及HRP阳性神经纤维数: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培养液组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优于单纯神经干细胞组(P < 0.05),明显优于培养液组(P < 0.01)。结果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后肢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5.
带蒂旋转皮瓣及游离皮片移植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头皮缺损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因头部外伤及头皮恶性肿瘤术后遗留大面积头皮缺损,应用旋转皮瓣及游离皮片移植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植皮均存活,20例一期修复,15例二期修复,术后18例头皮缺损处有毛发生长,4例部分毛发生长,13例无毛发生长。30例患者随访6月至2年,未发现头皮坏死及术后肿瘤复发。结论带蒂旋转皮瓣及游离皮片移植相结合是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的颅底种瘤切除产生的软组织、骨或硬脑膜损伤,需要游离组织转移修复重建。作者对7例颇底缺损的患者应用了改进的带血管脂肪游离腹直肌皮瓣转移行颅底重建术。其中4例硬脑膜缺损是肿瘤切除所致,仅1例应用游离筋膜移植,另3例因解剖结构复杂未修复硬膜。2例经前方和颅面联合入路,其中1例需半腭和眼眶的重建。全部病人均应用了去表皮腹直肌(DRAM)游离皮瓣成功闭合颅底缺损,无脑脊液漏,游离皮瓣均成活。术后有2例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低水平神经肌肉阻滞状态下进行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方法28例大、中型听神经瘤患者行听神经瘤切除术,术中应用AXONEpochXP神经电生理工作站,根据4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TOF)和脑电图(EEG)分别监测肌松程度和麻醉深度,在肿瘤切除过程中通过调节肌松药物和麻醉药物剂量使T4/T1维持在25%~50%,术中监测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咬肌和斜方肌自由描记肌电图和诱发肌电图,分别反应面神经、三叉神经和副神经功能。于术后1周和术后第6个月分别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28例患者术中均成功探测到面神经走行,电刺激强度为0.1~0.3mA,术中无患者发生体动情况。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率良好,术后1周面神经House-Brackmann(H-B)功能分级为Ⅰ级者5例、Ⅱ级者13例,Ⅲ级者8例,Ⅳ级者2例;至术后6个月面神经H-B功能分级Ⅰ级者10例,Ⅱ级者12例,Ⅲ级者5例,Ⅳ级者1例。结论在听神经瘤手术过程中通过电生理监测对面神经进行保护,需要电生理、麻醉和手术医生的配合。在低水平神经肌肉接头阻滞状态下,完全可以达到确保手术安全进行及保护面神经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胚胎神经干细胞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内移植对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配到单纯脑出血组(A,10只)、培养液移植组(B,10只)及NSCs移植组(C,10只).制作脑出血模型后3d,C组将神经于细胞经Hoechst标记后移植到病灶区,B组注射等量培养液.通过移植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缺损修复情况,以及冰冻切片后组织免疫荧光检测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实验中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经标记移植人大鼠脑内后,经免疫荧光检测证实能够在血肿腔周边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移植术后2周内3组间大鼠神经功能改善无明显差异.但从移植术后第21天到第28天,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改善显著好于培养液移植组和单纯脑出血组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后能够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促进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背景:应用种植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探索其对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并且免疫原性非常小。 目的:用种植胎兔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修复兔缺损的坐骨神经,观察移植神经周围免疫细胞的变化及功能恢复。   方法: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动物均切除一段坐骨神经,造成2.0 cm长的缺损,实验组用种植胎兔许旺细胞的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修复坐骨神经;对照组仅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移植后1,4,8周光镜观察移植段坐骨神经周围肌肉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计数每个高倍视野免疫细胞的数量。移植后4,8,16周大体观察兔的足部溃疡形成及愈合情况,大体观察神经愈合情况;肌电图检查桥接段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 结果与结论:手术区局部均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实验组足部溃疡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移植后1周移植段坐骨神经周围肌肉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5);移植后4周,浸润的免疫细胞两组均较1周后明显减少,实验组减少更明显。移植后8周,浸润的免疫细胞更加减少,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4周时,两组均未见明显的神经传导,8,16周神经传导速度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种植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免疫原性非常小,对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5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颞骨CT、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等检查, 利用3D-Slicer软件建立三维模型, 并经混合现实技术呈现三维模型影像, 预测肿瘤与面听神经的位置关系, 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 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重建面神经的走行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的一致性。25例患者均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术前及术后1周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结果 25例患者术前均成功重建听神经瘤三维模型, 肿瘤重建后的中位体积为6.18 cm3 (0.73~16.86 cm3)。其中23例(92.0%)成功重建面神经, 余2例重建失败。开颅时关键孔定位的满意率为96.0%(24/25), 无静脉窦损伤的患者。术前成功重建面神经的23例患者中, 20例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的面神经完全一致, 准确率为86.9%;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 术前重建面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