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006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35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取得良好效果。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78~95岁。并存症:心血管系统疾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5例,消化系统疾病2例,糖尿病2例,贫血3例,下肢静脉炎2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种不同偏心型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0例〉6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24例采用股骨近端锁定解剖板(A组),23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HS,B组),23例采用倒置对侧股骨远端锁定板(C组)。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及随访时Sanders评分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36个月,A、B、C组Sander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5.0%、78.2%、91.3%。C组优良率和手术时间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髋内翻2例、断钉断板1例;B组髋内翻2例、头钉入口处再骨折1例;C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倒置对侧股骨远端锁定板内固定,优于股骨近端锁定板和DHS,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牢靠、负重早、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FF)的疗效和适应征. 方法 选用近10年来有关固定材料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文献资料作一综述. 结果 DHS仍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常用的内固定方法;但对于不稳定型,PFN(PFN-A)应作为首选,也可选择解剖型钢板或锁定钢板;对于高龄、严重粉碎性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可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少数高危患者,可选择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 结论 各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都各有利弊,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骨折类型、内固定器材特点,选择一种较为合适的内固方式. 相似文献
6.
7.
不同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4年11月~2009年8月,我科对10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解剖型钢板、股骨螺旋刀片髓内钉(PFNA)、人工股骨头置换5种方法治疗,笔者比较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解剖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解剖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比较解剖钢板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自2003年6月~2007年5月共治疗58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2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26例采用滑动髋螺钉(DHS)固定.随访9~24个月.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后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解剖钢板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小于DHS固定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DHS固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解剖钢板固定组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为9.38%,DHS固定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0.78%,两组比较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解剖钢板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使用InterTan治疗Evans-Jensen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利用螺旋CT对志愿者的股骨及内植物进行断层扫描获取DICOM格式数据,将数据经Mimics软件重建左侧股骨、InterTan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Evans-Jensen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模型的Von Mses应力及微应变分布,分析Evans-Jensen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InterTan模型股骨的应力模式与正常股骨相同,主要位于股骨近端内侧与股骨中下1/3外侧,但InterTan模型股骨应力较正常股骨相同部位应力有不同程度降低,模型中股骨应力峰值为13.92 MPa,位于内植物末端与股骨接触处;模型中内植物应力峰值位于拉力钉与主钉内下接触处,为146.5 MPa。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Evans-Jensen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InterTan固定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且不易导致股骨中段应力性骨折;尤其对于活动度较大的Evans-Jensen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InterTan固定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为手术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使用4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22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空心加压螺钉(A组,47例)、外固定(B组,53例)、动力髋螺钉(DHS,C组,59例)、锁定接骨板(D组,67例)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24(18±2)个月。按黄公怡临床评定标准评价优良率:A组80.8%,B组81.1%,C组83.1%,D组94.0%。D组优良率最高,与其它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方式疗效均满意,但在综合考虑患者病情、骨骼质量、骨折类型和内固定材料特点之后,髓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案应首选锁定接骨板。 相似文献
12.
13.
14.
股骨转子间骨折小转子固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股骨转子间骨折小转子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03年12月,对2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内固定,并加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小转子。其中男13例,女13例;年龄47~88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6例,Ⅱ型13例,Ⅲ型4例,Ⅳ型3例。结果 术后伤口Ⅰ期愈合。获随访6~14个月,X线片示患肢无明显短缩畸形,无内固定物断裂、螺钉穿出,无骨折不愈合发生,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周。患者均恢复行走。按照黄公怡等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7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96.1%。结论 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加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小转子,方法简便,固定可靠,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理想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2004年5月~2010年8月,我们采用股骨近端髓内系统(PFN)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60例,男20例,女40例,年龄62~89岁。左侧31例, 相似文献
17.
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转子间骨折后 ,由于其局部血运比较丰富 ,在一般情况下经过保守治疗骨折也可愈合 ,但是骨折的愈合时间长 ,多在 12 w以上 ,卧床时间长后并发症会明显增多 ,特别是年龄大 ,原本体弱多病者就会更加显著。为了克服以上缺点 ,近年来 ,我们对 2 2例此类患者采用了 Gam ma钉内固定。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好 ,平均四周可双拐下地活动 ,12 w患肢可负重 ,拍片复查骨折多已骨性愈合 ,并且下肢功能优良率达77.2 % ,并发症明显减少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2 2例 ,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4例。年龄 16~ 85岁 ,平均 44岁 ;9例患者从… 相似文献
18.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27例均获随访,时间4~18个月。1例出现髋内翻畸形。26例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7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14例,良9例,可3例,差1例。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内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适用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特别是伴有骨质疏松症患者。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5月~2014年10月,我们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4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3例,男16例,女27例,年龄56~83岁。均为闭合骨折。骨折按AO分型:A1型9例,A2型19例,A3型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 d。1.2治疗方法椎管内麻醉。患者侧 相似文献
20.
<正>2010年3月~2012年8月,我们对4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获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龄61~85岁。按Evans骨折分型:Ⅱ型6例,Ⅲ型21例,Ⅳ型1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7 d。1.2治疗方法全身麻醉。C臂机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