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温病条辨》中焦温病证治(17)条论述:“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下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下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下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下之。”《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钻研众家医籍, 相似文献
3.
对《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保津思想统一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盛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2):5-6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为伤寒与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对两书从保津之重要、过汗易伤津、清热以保津、攻下以存津、养阴以生津等5个方面探讨其保津思想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泻下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泻下药性多峻猛,用之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均记载了泻下法,且为临床广泛使用。在此,对两者的不同略作讨论,与同道共同探讨。1 病因病机不同伤寒(指狭义伤寒)与温病,是外感病中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即它们的基本矛盾是不同的:寒邪伤阳是伤寒的基本矛盾,而热邪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矛盾。所以中医治疗伤寒,使用汗、下法时固守“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原则,以辛温苦寒直折其邪,此系服从于伤寒伤阳的基本矛盾而设;治疗温病时,则“泻阳之有余,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有忌汗、忌利… 相似文献
5.
6.
从阳明里结,通腑攻下,温邪为患,下不厌早;灵活变通,加减化裁;下焦蓄血,逐瘀泄热;温热积不足,导滞通下,温病攻下,邪尽为度;下后腑通,随证调治;察人虚实,切忌妄下等8个方面,探讨下法在温病中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阳明病下法并非阳明证实证一证,亦有瘀血结于下焦之阳明蓄血证之下,且其治法据其证和程度的不同,有攻下、润下、导下、下瘀等法,通过泻下、涤荡、破瘀等作用,将胃肠中的积滞、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虽下法可祛邪,但同时皆可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亦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8.
9.
从阳明里结,通腑攻下;温邪为患,下不厌早;灵活变通,加减化裁;下焦蓄血,逐瘀泄热;湿热积滞,导滞通下;温病攻下,邪尽为度;下后腑通,随证调治;察人虚实,切忌妄下等8个方面,探讨下法在温病中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龚举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4):4-5
《伤寒论》因其辨证准确,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加减灵活,功效卓著,被后世医家誉为"方书之祖"。书中治法,凭证立法,以法统方,证法方药,环环相扣,全面系统地运用了"八法",为后医家提供了范例。其对下法的运用,更是精妙,因其文字古朴,言简意深,初学者多感困惑。为此,特将下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探析于后,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仲景于《伤寒论》中创承气汤三方,以苦寒攻下之剂治疗阳明腑实之证,开下法治病之先河。后世医家于此法应用方面多有发挥,如清代医家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又随证斟酌,或兼扶正,或兼养阴,或用导法,法活而机圆,实堪效法。今略做探讨,以期能明下法之纲目。 相似文献
13.
下法,是温热病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温病条辨》中下法内容非常丰富,但尤详于“苦寒通下”的运用,在临床实践中,颇有实用价值。重温《温病条辨·中焦篇》有关下法内容,获益匪浅,兹将个人肤浅认识,试述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的"下法"和后世八法中的"下法"实质有诸多不同之处,其内涵更为丰富,应用更为广泛,方药更为多层.文章从以上几方面作了分析,正确理解《伤寒论》"下法"实质对临床有诸多裨益,有利于指导临床、预防与养生.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下法是中医攻逐病邪的主要治疗手段之.早在《内经》中就指出"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留者攻之"等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下法在临证中的意义及应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是由温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具有发病急剧,传变迅速,变证多端,热势亢盛的特点,在病变过程中还易出现内陷营血,化燥伤阴,动内痉厥等变证.故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祛除病邪是治疗的关键.王孟英指出,温病使用下法,"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下法是驱邪外出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温病学诸多的治疗方法中,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目的:探讨温病下法的意义特点和临床应用.方法:从温病下法的作用机制、特点、指征、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进行归纳.结果:温病下法具有祛邪解热,保存阴液,荡涤积滞,推陈致新,调畅气机等作用,临床应用有苦寒攻下法及扶正泻下法,用下法的目的是逐邪泄热而不专事通便,临床上不论燥结是否形成,但见里热炽盛,邪势亢奋即可用下.结论:温病下法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通便泄热的局限意义,而成为祛邪扶正,疏导气机,调节阴阳平衡,截断病势等积极有效手段,用之得当,每可挽回沉疴. 相似文献
20.
下法在临证中的意义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是由温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具有发病急剧,传变迅速,变证多端,热势亢盛的特点,在病变过程中还易出现内陷营血,化燥伤阴,动内痉厥等变证。故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祛除病邪是治疗的关键。王孟英指出,温病使用下法,“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下法是驱邪外出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温病学诸多的治疗方法中,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目的:探讨温病下法的意义特点和临床应用。方法:从温病下法的作用机制、特点、指征、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进行归纳。结果:温病下法具有祛邪解热,保存阴液,荡涤积滞,推陈致新,调畅气机等作用,临床应用有苦寒攻下法及扶正泻下法,用下法的目的是逐邪泄热而不专事通便,临床上不论燥结是否形成,但见里热炽盛,邪势亢奋即可用下。结论:温病下法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通便泄热的局限意义,而成为祛邪扶正,疏导气机,调节阴阳平衡,截断病势等积极有效手段,用之得当,每可挽回沉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