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结果CT对肿瘤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为83.3%,对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为77.8%,术前病理组织类型判断准确率为27.8%.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可靠,对良恶性预测具有帮助,对病理类型估计能提供线索,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唐宏波 《黑龙江医学》2011,35(4):270-272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发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的X线、CT、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CT及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较高,为85%和100%.良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明显差异.CT与MRI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联.结论 CT、MRI定位价值较高,对明确肿瘤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特征性CT表现。方法对31例CT检查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分析。结果良性20例,恶性11例。其中定位正确28例,定性正确23例。后腹膜肿瘤的基本CT表现为密度不均的软组织肿块与邻近脏器的受压移位和受侵。结论 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有较高的价值,对定性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对病理组织学类型估计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全部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5例均经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10例行三维重建(3D)。结果神经组织源性肿瘤13例,间叶组织源性肿瘤6例,胚胎残余组织源性肿瘤3例,其它类型肿瘤3例。CT定位诊断正确率为80%(20/25),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76%(19/25)。结论 CT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特别是区分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的X线、CT、MRI及超声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超声及CT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和90%。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显著差异。CT与MRI能够直观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成分及与周围组织的情况。结论:超声、CT、MRI均具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CT及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境界及质地,对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在腹膜后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CT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75%,良恶性诊断符合率为90.63%对部分肿瘤可直接进行病理学诊断。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及良恶性诊断可靠,对病理学诊断亦能提供一定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提高腹膜后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1年10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1例腹膜后肿瘤的CT/MRI表现,并与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1例术前CT/MRI检查均显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病理示良性13例,恶性18例。按组织起源分类,其中间叶组织肿瘤13例(脂肪肉瘤6例、脂肪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平滑肌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神经鞘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副神经节瘤3例);胚胎残余组织肿瘤(精原细胞瘤)1例;淋巴瘤8例。CT/MRI定位诊断正确率93.5%(29/31),组织学类型诊断正确率58.1%(18/31)。CT/MRI可比较直观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情况,并可进行肿瘤部分成分的分析。结论:CT/MRI影像学表现及部分成分分析,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奕钊 《中外医疗》2008,27(29):121-12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PT)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性12侧,恶性40例,均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 CT的诊断正确率为96.2%,基本能显示PRPT的临床与病理特点.结论 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是其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CT诊断鉴别。方法收集我院48例甲状腺病变患者影像学资料,根据良、恶性病变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并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评估CT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并分析两组CT成像特点。结果手术病理显示良性病变27例,恶性病变21例;CT检查显示良性病变26例,恶性病变22例,示CT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2.6%,特异度96.8%,阳性预测值96.2%,阴性预测值93.8%,准确率94.8%。其中良性甲状腺病变以多发结节为主,其结节边缘形态清晰、密度均匀、甲状腺包膜完整,多无沙砾样钙化,且多无淋巴结肿大,但良恶性病变结节的密度及囊变程度差异不大。结论 CT可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病变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子荣 《重庆医学》2012,41(1):77-79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临床手术、经皮穿刺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螺旋CT影像资料,结合病理检查结果探讨各类肿瘤影像学特点。其中5例平扫,2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27例中来源于间叶组织14例,12例为恶性;神经组织3例,1例为恶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8例,1例为恶性;淋巴组织2例均为恶性。CT定位正确24例(88.9%),定性正确17例(62.96%)。结论 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有较好的定位判断,并能在定性上显示和解释部分肿瘤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31例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结果CT的定位准确率为94%,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囊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仅一例巨大分化良好型平滑肌肉瘤为多房囊性肿瘤,囊实性及实性肿瘤在良恶性肿瘤中均可见。瘤体的钙化可见于畸胎瘤、血管内皮瘤、神经母细胞瘤和部分神经节细胞瘤,脂肪密度见于脂肪瘤或脂肪肉瘤。结论:C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且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情况,对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磁共振扫描弥散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MR-DWI)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中的评估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膜后间质瘤MSCT表现。结果 8例腹膜后间质瘤,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1例,恶性6例,远处转移2例。8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肿块直径3.2-28cm,平均12.1cm。肿瘤呈类圆形2例,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2例。CT平扫密度均匀3例,其中增强扫描2例均匀中度强化,1例不均匀分隔样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其中钙化1例,出血1例,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其中3例呈纵横交错的轨道样强化,3例边缘及肿瘤中心可见肿瘤小血管。结论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s)的螺旋CT征象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性分析其在CT扫描中的特征。术前均行平扫、增强双期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14例,小肠5例,十二指肠3例,直肠2例,食管、肠系膜、腹膜后各1例。肿块多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良性5例,直径在3~5 cm,增强强化均匀;交界性5例,直径在4~7 cm,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17例,肿块直径均〉5 cm,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域。螺旋CT对该组病灶的定位准确度为93%,定性为78%。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良恶性判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44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PT)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手段。方法 对经病理学证实的244例PRPT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影像学检查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①PRPT中的主要症状为腹部包块(61.3%)和腹痛(25.8%);无症状早期病例21例(8.6%);②恶性腹膜后肿瘤以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纤维肉瘤最多见,良性中以畸胎瘤最多见;③影像学检查腹部平片阳性发现率仅为28.2%,消化道钡餐或钡剂灌肠检出率68.7%,B超检出率为86.9%,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2.1%;④良性肿瘤手术完全切除率为91.5%,恶性肿瘤为51.2%,无症状的恶性PRPT为85.7%。结论 PRPT早期诊断困难,B超和CT是诊断PRPT的最好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PRPT的主要手段,对复发性PRPT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T在良恶性胸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9月24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和35例良性胸腺瘤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观察良恶性胸腺瘤患者CT征象,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对良恶性胸腺瘤的检出率均为100%,35例良性肿瘤均有完整包膜,边缘光滑,3例发生胸膜增厚。24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包膜均不完整,边缘粗糙,16例发生胸膜增厚和胸腔积液。低危组、高危组及胸腺癌组肿瘤大小、形态、纵隔脂肪层及密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良恶性肿瘤诊断灵敏度好,准确率高,在良恶性肿瘤及其亚型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征象的分析,以提高CT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4例69个病灶的CT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肿瘤36例(50个),恶性肿瘤18例(19个)。73%(36/49)良性肿瘤位于浅叶,26%(13/49)位于深叶及跨叶;47%(9/19)恶性肿瘤位于浅叶,53%(10/19)位于深叶及跨叶(P=0.041)。90%(45/50)良性肿瘤边界清楚,68%(34/50)形态规则;90%(17/19)恶性肿瘤边界不清楚,84%(16/19)形态不规则(P值均为0.000)。64%(32/50)良性肿瘤密度不均匀,84%(16/19)恶性肿瘤密度不均匀。密度不均匀良性肿瘤低密度区边界清楚88%(30/34),小片状61%(21/39),恶性肿瘤低密度区边界不清100%(16/16),大片状69%(11/16)(p=0.000)。强化程度大于等于肌肉者,良性占95%(41/43),恶性占88%(16/18)。16例肿瘤可见颈部肿大淋巴结(最大横径≥8mm),8例良性,8例恶性。12例恶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结论位于浅叶、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病变内低密度区边界清楚为良性肿瘤的特点,反之则为恶性肿瘤的特点。根据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部位、多发性、强化特点、血管通过环绕征等,有助于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s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