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Shy—Drager综合征与纹状体黑质变性MRI—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Shy-Drager综合征(SDS)、纹状体黑质变性(SND)MRI异常信号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分别对SDS、SND各1例脑标本进行MRI扫描与病理对照研究。使用自旋回波(SE)序列扫描,对照MRI图像所显示的异常信号行标本大体及镜下观察。结果:SDSMRI显示壳核对称性短T2低信号,病理改变为神经细胞数量减少,铁元素过度沉积;SNDMRI显示双侧壳核等T1、长T2信号,病理证实为神经细胞数量减少并坏死,胶质增生、毛细血管增多、脂褐素增多。结论:MRI壳核异常信号的显示对生前诊断SDS与SND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与髓内肿瘤的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S)的MRI特点及其与髓内肿瘤的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误诊为髓内肿瘤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脊髓型MS的临床表现、MR特点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本组脊髓型MS的MRI特点为T1加权像脊髓局限性增粗或信号不均匀,T2加权像病变处伴有斑片状高信号。脊髓型MS常伴有脊髓中央管扩张,而无脊髓空洞。活动期病灶呈条状或斑片状增强。脊髓矢、冠和横断位总有1~2个方位见病灶增强位于脊髓周边。结论:脊髓型MS有其特征性MRI表现,在急性或活动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综合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US,CT,MRI和DSA的特征及其病理组织学基础。材料与方法:前瞻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分析了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US,CT,MRI和DSA的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所见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4例均为单发肿瘤。术前3例诊断准确。US:4例均为边界清楚,形态规整,不均匀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见其中3例有丰富的动脉和静脉血流。CT:低密度,其中2例见散在分布的脂肪密度;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2例动、门脉期均为中度强化;1例动脉期中度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MRI:3例呈不均匀短T1、长T2信号,其中1例用脂肪抑制序列后短T1变成长T1。DSA:2例为富血供肿瘤,其中1例早期见肝静脉引流。光镜和免疫组化见肿瘤由丰富的脂肪、血管和不同程度的平滑肌组成。结论:强回声、有明确脂肪密度或(和)信号的肿块,中度或显著强化,可出现早期肝静脉引流是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典型表现。综合影像有助于该肿瘤特征的显示和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肝脏肺吸虫病变综合影像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肝脏肺吸虫病变的MRI、CT和超声(US)检查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组织学基础。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7例直径3cm以下肝脏肺吸虫病变的MRI、CT和US征象,并与病理结果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7例均为单发病变。US均表现为低回声,彩色多普勒示病变内未见血流频谱;CT上6例呈低密度,1例为等密度,注射造影剂后病变内大部分无强化,周边轻度强化;MRI上4例呈稍长T1、稍短T2信号,3例呈稍长T1、等和稍长T2信号;5例注射Gd-DTPA,病变周边均可见轻或中度强化,病变内大部分无强化。大体标本上病变呈边界清楚的灰黄或灰白色结节,4例呈多结节融合状,有部分或完整的纤维包裹;大体和组织切片示:病变内有含凝固坏死物的多房性小囊腔或穴道形成及较多的夏科雷登结晶和嗜酸粒细胞。结论:稍短T2信号是肝脏肺吸虫病变的重要征象。稍短T2信号的病理基础为凝固坏死。凝固坏死多呈稍长T1、稍短T2信号,也可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  相似文献   

5.
脑静脉畸形MRI诊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探讨脑静脉畸形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9例脑静脉畸形均有MRI及MRA检查,MRI行常规平扫及轴位增强扫描。MRA采用2D-TOF或3D-MOTSA法。结果小脑4例,额叶3例,颞叶1例,大脑大静脉瘤伴中线血管畸形1例。典型者引流静脉显示长T1短T2低信号流空影,髓静脉网呈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海蛇头”样表现,即多支细小扩张的髓静脉呈辐射状向1牺或2条上流静脉汇聚。MRA可显示髓静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肿瘤样脑炎的MRI表现和Gd-DTPA增强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报告9例肿瘤样脑炎的MRI所见,并与18例脑星形细胞瘤的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肿瘤样脑炎的非增强磁共振成像(NC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缺乏特征性,其CEMRI表现为(1)斑片状高信号,大小不一,强弱不一,散在分布。(2)单个或多个结节状增强,(3)脑膜线状增强。(4)血管壁套状增强。脑星形细胞瘤的典型MRI表现为结节状增强或为伴有中心坏死的不规则花环状增强。结论:CEMRI能反映肿瘤样脑炎的炎性渗出、肉芽肿形成、硬膜充血和血管周围炎的病理特点,对肿瘤样脑炎和脑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附20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20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表现,并且对比超声、CT检查,笔者认为MRI具有鉴别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能力,当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含脂肪成份为主时,为长T_1、长T_2信号,而当以平滑肌血管成份为主时,则在SE长TR/TE序列中呈低信号。  相似文献   

8.
脊髓多发硬化与特发急性横贯性脊髓炎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多发硬化(MS)和特发急性横贯性脊髓炎(IATM)的MRI特点及鉴别诊断的可能性。方法:对比分析了16例MS和7例IATM的临床表现和MRI特点。MR基本扫描序列为SE序列T1WI、T2WI矢状位和T2WI轴位,7例行Gd-DT-PA强化。结果:16例MS脑脊液寡克隆带阳性8例,7例IATM病前发烧3例,余临床表现相似。两者MR信号特点相似,均为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但MS表现病灶多发(93%)、长度不超过2个椎体(88%),主要分布在白质区(93%)的特点,而IATM以病灶单发(57%)、长度大于2个椎体(71%)、全脊髓分布或灰质分布为主(71%)。结论:MRI对脊髓MS和IAT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综合分析MR表现、临床特点、脑脊液检查等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RI对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各期硬膜下血肿的MRI表现。结果:10例(33.3%)为双侧同时发生硬膜下血肿。血肿多呈“新月形”,呈“双凸形”者,在冠状位,横轴位及矢状位观察分别为14,4和6例。血肿急性期(≤2d)呈等T1长T2信号;亚急性(3~14d)及慢性期(>14d)呈短T1长T2信号,部分中心可见少许等T1信号。结论:MRI检查各期硬膜下血肿均有明显的阳性改变,且慢性期血肿在CT上呈等或低密度,故笔者认为硬膜下血肿应首选MRI检查。  相似文献   

10.
颅内MRI低信号皮样囊肿1例武生林初振芳孙礼颅内皮样囊肿发病率较低,通常在MRI上表现为短T1长T2的高信号,而呈长T1、短T2低信号者实为罕见。现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颅内MRI低信号皮样囊肿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20岁,主诉头痛、头晕、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