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着色性干皮病与DNA损伤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七组互补型和一种变异型,该病的发生与DNA的损伤修复缺陷有关,本拟对着色性干皮病基因的克隆,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以及与肿瘤的关系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着色性干皮病(XP)是一种人类遗传疾病,患者细胞中缺乏DNA修复基因,当这种细胞中的DNA被紫外线(UV)损伤后,DNA就不能再合成。本文作者用微小细胞(microcell)技术,将正常人的DNA修复基因转移到XP细胞中,得到了抗紫外线克隆,并证明了这种克隆内有正常人的一部分基因组。微小细胞是从一个33岁男人皮肤正常二  相似文献   

3.
哺乳动物能通过各种酶修复途径,修复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的DNA损伤。这些修复机理对防止基因突变、肿瘤形成和细胞机能障碍或死亡等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人们曾指出,细胞修复能力下降可能与衰老过程有密切关系。例如遗传性着色性干皮病患者,对紫外线引起的DNA损伤不能有效的修复,阳光能使该患者的皮肤过早衰老,幼年期有发生皮肤癌的倾向。此外,Hart  相似文献   

4.
着色性干皮病(XP)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罕见病,与DNA损伤修复有关。正常的哺乳动物对紫外线(UV损伤是通过核苷酸切除修复(NER)的方式以预防皮肤癌,而XP患者在NER途径上有遗传缺陷、缺乏核酸酶而不能修复,使患者的皮肤癌更易发生。该病有多种亚型,不同基因型XP患者的修复能力也有差异。目前该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在于早期诊断与预防。近年来,随着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等的出现,该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本文从该病的致病机制、研究现状、治疗方式等方向综述了该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着色性干皮病(XP)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由先天性DNA修复功能缺陷引起,患者到一定年龄时几乎都发生皮肤癌。本文对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例XP患者的Et、Ea玫瑰花形成率减少;PH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能力较正常人降低;3例O.T.试验阴性(例1阳性)、3例DNCB皮肤反应阴性(例3未测);ANAE活性细胞及SmIg阳性细胞百分率均属正常范围。T_γ细  相似文献   

6.
着色性干皮症(XP)是人类中一种遗传病,临床表现为患者皮肤与眼睛对紫外线(uv)照射十分敏感,且有很高的皮肤癌发生率,其生化机制是对uv诱发的DNA损伤缺乏修复功能。作者把经SV_40病毒转化XP患者成纤维细胞后所建立的持久细胞系XP_20S(SV)作为受体,从人体横纹肌肉瘤的细胞系A204和胚胎肺成纤维细胞HRC-5中提取与纯化高分子量DNA,釆用修改  相似文献   

7.
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ina pigmentosum,XP)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对阳光过敏,并且容易发生皮肤癌。大多数XP病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都表现为对紫外线(UV)诱发DNA分子中形成的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切除修复功能缺陷。互补研究证明XP切除修复缺陷的遗传异质性,目前已发现了有七个不同的互补群。另外有一种病人(XP杂种),通过测定不按时DNA合成(unscheduled DNA synthesis,UDS)发现其切除修复和修复复制都是正常的,但这种病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则不能把新合成的DNA分子的分子量从低转化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家族性萎缩性皮肤病 ( Werner综合征 ,W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其特征为衰老加速。WS纤维母细胞在体外显示衰老率加速 ,与早老性表型连锁。有研究认为正常人纤维母细胞的衰老是受端粒缩短所致 ,而 WS纤维母细胞的早衰曾被认为反映了 DNA损伤的积累。在此作者认为 ,WS的端粒酶有力表达参与延长细胞寿命并有可能不死。WS基因 ( WRN)编码 DNA解螺旋酶 Rec Q家族一个成员。据报道 WS细胞核型不稳定 ,并显示出特有的增变基因表型。对紫外线或 X射线缺乏敏感性 ,是 WS与典型的 DNA修复综合征的区别 ,如着色性干皮病…  相似文献   

9.
着色性干皮病,Cockayne综合征和毛发硫营养不良是对紫外线辐射敏感有关的3个不同的综合征。有语气表明这3个综合征彼皮有重迭,都是由于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和RNA转录的基因突变引进。曾有人试图从DNA切除修复和转录缺陷一解释这3个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患着色性干皮病(XP)已有记载者400余例,主要类型是XP—A和变异型,临床上XP轻型伴不按时DNA合成(UDS)中等水平者近来有所增加,典型XP—A型和一些XP-D患者表现神经异常,XP患者皮肤恶性变明显增加,皮肤恶变的发生与DNA修复能力有关。通常,修复能力愈低,皮肤肿瘤出现的既早又多,此外,XP患者体内发生恶变比日本40岁以上普通人群至少高10倍。XP患者的成纤维细胞培养物对UVC和UVB都显示较高的敏感性,经对光敏感和UVB敏感年龄相关变化的E型病人的研究,发现细胞对UVB的敏感性与在体内光敏感性有关,本文还综述了XP分子遗传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已经知道许多遗传病患者的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培养物的自发的染色体损伤水平相当高。这些综合征的共同特征是患白血病或癌症的危险增加了。着色性干皮病(XP)如同Bloom’s综合征(BS)一样,其皮肤对UV的敏感性增高了。而且,XP病人易患皮肤癌。本文以一个BS病孩(6.5岁,男孩)和一个轻型XP病人(51岁的成年男子)的淋巴细胞为材料,研究了UV诱发的DNA合成,并与对照个体比较了自发的以及X-线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  相似文献   

12.
肿瘤发生与染色体畸变相关的证据最初来自对染色体断裂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该疾病个体的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其染色体断裂和重排率均明显增高.这种染色体改变在Bloom综合征(BS)、Fanconi贫血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中都是自发产生的,而在着色性干皮病中则由特殊的DNA损伤物质诱发.由于该类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远高于正常人,所以人们推论这类患者体内细胞同样具有染色体不稳定的特点,对此已获得一些间接证据,但迄今缺乏直接证据.本文报道了检查口腔粘膜、尿  相似文献   

13.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是易感白血病和癌症的单基因病,这类综合征包括着色性干皮病,范可尼氏贫血、毛细血管扩张症和Bloom氏综合征等。这类疾病均为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基因的杂合携带者较为常见,如能检测出任何一种这类疾病的主要生化异常,就相当于发现了一个癌基因。导致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的这种基因易感恶性肿瘤。 1987年1月22日,Nature刊登了两篇有关Bloom氏综合征生化基础的文章。这两篇文章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Bloom氏综合征患者的DNA连接酶Ⅰ失活。DNA连接酶Ⅰ是DNA半保留复制过程中唯一能催化DNA片段以钝性未端连接的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近2~3年关于着色性干皮病(XP)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包括XPⅠ组的撤销,与A组互补的人和鼠XPAC基因克隆的成功,人切除修复基因ERCC系列的研究情况,导入一系列蛋白因子及T4噬菌体核酸内切酶V对XP细胞的影响,以及中国科学工作者在XP细胞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um,XP)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皮肤病。主要临床症状是;皮肤对光过敏,受日光照射后,易出现红斑、水肿,继而出现异常的色素沉着、干燥萎缩、角化过度等。许多病人还伴有神经系统异常,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皮肤癌的发病率几  相似文献   

16.
着色性干皮病,Cockagne综合征和毛发硫营养不良是对紫外线辐射敏感有关的3个不同的综合征.有证据表明这3个综合征彼此有重迭,都是由于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和RNA转录的基因突变引起。曾有人试图从DNA切除修复和转录缺陷来解释这3个综合征。但这两种生化途径很难说明3个综合征的所有症状。因此,提出第三种途径,这些综合征部分是由于参与甲基胞嘧啶切除的去甲基化机制缺陷引起。去甲基化障碍可能影响一些发育调控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在已报道的4000多种人类遗传性疾病中,有不少属于幅射敏感的DNA修复缺陷症,即患者机体不能有效地修复幅射所致的DNA损伤,如对紫外线照射敏感的着色性于皮症、Bloom综合征、Cockayne综合征、Fanconi贫血、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对γ线或X线敏感的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等。本文综述国内外近几年来关于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特点及纠正它们基因缺陷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着色性干皮病的发病概况及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6个着色性干皮病家系中13例患者进行了临床遗传学研究。结合复习国内有XP病的文献资料,共计对国内118个XP家系中203例患者的临床遗传学资料进行了分析,分别对我国XP的发病概况,临床遗传学特征及分型,DNA修复能力及互补群分析等进行了讨论,提出我国XP基因频率和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科学家已相信癌不是经常地侵袭人,确有某些人较另一些人敏感。例如着色性干皮病病人易患皮肤癌,Fanconi贫血病人的亲属患癌率增加以及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病人亲属患癌危险率很高等。本文  相似文献   

20.
DNA损伤修复基本方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NA损伤修复基因可修复由不同原因导致的DNA损伤 ,从而保护遗传信息的完整性。DNA损伤修复有 3种基本形式 ,即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本文综述了DNA损伤修复 3种基本形式的研究进展情况并讨论了DNA链断裂重组和重接合修复及DNA聚合酶绕道修复DNA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