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探讨TGF—β1在脑外伤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对27例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36例单纯骨折患者、32例单纯脑外伤患者,分别于伤后1、3、7、14d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TGF—β1含量检测,并与20例正常人血清TGF—β1含量对照。结果骨折合并脑外伤组血清TGF—β1含量明显低于单纯骨折组及单纯脑外伤组(P〈0.05);正常人血清TGF—β1含量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纯骨折组与单纯脑外伤组血清TGF-β1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GF-β1可能在脑外伤促进骨折愈合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TGF—β1的降低可能是脑外伤促进骨折愈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在骨痂中的表达,探讨骨折合并脑外伤骨折愈合加快的机制。方法12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6只,随机分成8组,每组8只,即:2周单纯骨折组(G1)、2周骨折合并脑外伤组(G2)。建立大鼠脑外伤和骨折模型。分别于2周取材,骨痂作SP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免疫组化分析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数骨折合并脑外伤组高于单纯骨折组。结论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IGF-Ⅰ可能是脑外伤促进骨折愈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微量元素锌对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探讨其促进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将8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及B组(常规治疗+口服锌制剂组),每组43例。分别于术后第1、3、5周行X线及ALP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ALP含量。结果:X线观察显示,在第3、5周B组的骨膜反应、骨痂形成均比A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ALP含量在术后第1、3、5周均明显高于A组。结论:微量元素锌可活化ALP及促进骨痂钙盐的沉积,对骨折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林 《中国临床康复》2011,(33):6168-6172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对成骨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分化作用。目的:观察中枢神经损伤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血清、局部骨痂的表达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脑损伤-骨折组、脊髓损伤-骨折组、单纯骨折组。于术后第1,2,3周测量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术后第2,3周行X射线摄片评估骨痂愈合情况,术后1,2,3,4周取股骨制作标本,测量骨痂体积,术后3d,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骨痂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血清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痂体积、X射线评分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伤后3d,1,2周时,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血清质量浓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伤后1周,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折端平均阳性细胞数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提示中枢神经损伤可以影响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和骨痂局部的表达,从而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背景:应力刺激可以促进四肢长骨干骨折愈合。目的:观察应力因素对微小骨折块愈合的影响。方法:制作兔双侧股骨大转子劈裂撕脱微小骨折模型,一侧采用克氏针固定(对照组),另一侧采用拉力螺钉置入固定(实验组)。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表现:实验组骨痂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快,外骨痂量多,灰度高,骨痂塑型时间短。②CT表现:实验组内外骨痂生长速度比对照组要快,骨折处塑形较对照组好。③骨痂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发现,两组骨折愈合都表现为软骨内成骨方式,实验组血肿消失、机化较快,修复性纤维组织较早被软骨性骨痂取代,骨痂生长旺盛,断端骨痂愈合早且快,而且软骨性骨痂骨化、骨样小梁转化为编织骨均较对照组早,骨改建塑型亦较对照组好。④实验组和对照组骨折间隙内骨痂钙、磷元素的含量术后均逐渐升高至6周后开始下降,4周时实验组钙磷含量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微小骨折块的愈合方式表现为软骨内成骨,适宜的加压固定较不加压固定骨折块周围组织水肿消退快,炎性反应小,骨痂中钙磷沉积早,含量大,骨折愈合时间短,骨痂质量好塑型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12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和单纯骨折组.建立骨折及脑外伤模型,术后1周、2周,3周、4周截取骨痂,HE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示单纯骨折组呈典型骨折愈合过程,而骨折合并腩外伤组骨痂形成及改造提前.骨折合并脑外伤组术后1~4周骨痂中VEGF及其mRNA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高于同一时间点单纯骨折组(P<0.05).结论 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脑外伤后VEGF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石破天惊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兔下颌骨骨折愈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龚振宇  金岩 《中国临床康复》2003,7(4):552-553,T001
目的:防止下颌骨骨折后骨不连,骨延迟愈合是骨愈合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外源性应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FGF)将对兔下颌骨骨折愈合发生哪些影响。方法:在兔下颌骨骨折动物模型中,以牛胶原蛋白Ⅰ型为载体,外源性应用rhbFGF于骨折局部。分别于术后1,2,4,8,12周时取材,采用ABC(avidin-biotin complex,ABC)方法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Ⅷ related anti-gen,F8-RA)的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了骨痂中钙离子的含量及标本的抗力性能。结果:术后1,2周时rhbFGF治疗组骨痂内PCNA阳性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术后1,2,4,8周时rhbFGF治疗组骨痂内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1),术后4周时rhbFGF治疗组骨痂钙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1),术后4,8周时rhbFGF治疗组抗弯曲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rhbFGF在兔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起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术后辅助高压氧治疗对其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43例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根据手术时机分为早期组(n=22)和晚期组(n=21)。两组均于受伤后3~7d内行固定手术治疗,早期组术后立即辅助高压氧治疗,晚期组术后2周开始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术后2,4,6周拍摄X线片,测量骨痂生成量。结果术后2周早期组股骨骨折患者骨痂生长量为(218.7±16.01)cm2,胫腓骨骨折患者骨痂生长量为(72.6±8.26)cm2,肱骨骨折骨痂生长量为(146.3±11.35)cm2,均多于晚期组(117.1±11.81),(48.6±6.00),(97.5±10.56)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01,27.437,23.509;P〈0.05);术后4,6周各种骨折患者骨痂生长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选择高压氧治疗,可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尼古丁对大鼠骨折愈合和骨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低尼古丁组(n=40)、高尼古丁组(n=40)和对照组(n=40)。建立骨折愈合模型,于建模后第3、7、14、21天分别处死10只大鼠,采集桡骨骨折部位骨痂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测量骨痂厚度和成熟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痂中VEGF表达水平。结果建模后第3天,低尼古丁组、高尼古丁组大鼠骨痂厚度、成熟度及VEGF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第7、14、21天,低尼古丁组、高尼古丁组大鼠的VEG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但骨痂厚度和成熟度低于对照组(P〈0.05);低尼古丁组大鼠VEGF表达水平高于高尼古丁组(P〈0.05)。结论尼古丁减少骨痂形成,延缓骨折愈合过程,促进VEGF表达,且不同尼古丁剂量对VEGF表达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背景: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病例观察发现,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复杂骨折,使用拉力螺钉辅助固定粉碎骨折块,能优化骨折的力学传导,促进骨折愈合。目的:观察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复杂骨折中,用拉力螺钉固定粉碎性骨折块对骨折愈合的意义。方法: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股骨干病例60例,分为拉力钉组、旷置组;随机选取两组患者内固定后第1周、第12周的数字X射线摄正位片,测定骨痂区、正常骨区及正常软组织区的灰度密度,骨痂区自身对照灰度率,进行组内、组间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骨区及正常软组织区的灰度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痂区域灰度密度值,两组内固定后第12周显著高于第1周(P〈0.01);内固定后第12周组拉力钉组显著高于旷置组(P〈0.01)。拉力钉组自身对照灰度率显著高于旷置组(P〈0.01)。提示用拉力螺钉辅助固定粉碎性骨折块后,有助于骨痂形成,骨痂含量大于旷置骨折块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硬化合并革兰阳性(G+)和阴性(G-)细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特点。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61例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按照细菌鉴定结果将患者分为肝硬化合并G+细菌组(G+组)和肝硬化合并G-细菌组(G-组)。分别采用电阻抗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PCT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G+组和G-组WBC、N、N%、PCT和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两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比较,G-组明显高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BC、N、N%、CRP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CT>2ng/mL和>1~2ng/mL水平,G-组百分率明显高于G+组(P<0.01)。PCT在>0.05~1ng/mL水平,G+组百分率明显高于G-组(P<0.01)。结论肝硬化合并G-组血清PCT水平高于G+组。PCT检测有助于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早期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HS、PFNA和Intertan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10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DHS固定34例(DHS组)、PFNA固定33例(PFNA组)、Intertan钉固定34例(INTERTAN组),观察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并随访疗效.结果 DHS组手术时间[(85.1±8.9)、(63.1±8.2)、(57.9±9.2)min,F=12.761,P<0.001]、术中出血量[(350.1±80.2)、(137.5 ±35.4)、(125.2±38.2) ml,F=20.462,P<0.001]和术后引流量[(125.3±20.4)、69.4±9.2)、(74.6±10.4) ml,F=15.871,P<0.001]显著高于PFNA组和INTERTAN组.INTERTA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PFN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HgS组骨折不愈合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8.82%与0和0,x2=6.092,P=0.047).DHS组、PFNA组和INTERTAN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2.4% (28/34)、87.9%(29/33)、85.3% (29/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91,P>0.05).结论 Intertan钉和PFNA手术时间短、抗旋转能力强,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低,较DHS更适用于治疗老年伴有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51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半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及手术费用均较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Harris评分,半髋关节置换术组总有效率(优+良+可)92.16%,全髋关节置换术组9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harri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相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及手术费用半髋关节置换术均较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少,半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11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患者分为米非司酮组(16例)、氨甲蝶呤(MTX)组(20例)、米非司酮+MTX组(35例)、子宫动脉栓塞术(UAE)+MTX组(41例)。观察四组的临床疗效。结果UAE+MTX组术后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水平、阴道出血时间、月经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米非司酮组、MTX组、米非司酮+MT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住院费用、治疗期间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三组。治愈率:MTX组为90%,2例患者血13一hCG下降不理想,行B超监测下刮宫术,1周后复查血β-hCG下降,28d降至正常;米非司酮组、米非司酮+MTX组、UAE-4-MTX组治愈率均为100%。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比较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发生误诊误治。超声检查是有效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杨静  杨静  王晓  夏氢  谢柯褀 《华西医学》2013,(12):1815-1818
目的 评价地佐辛配伍丙泊酚联合喉罩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效果。 方法 将2012年10月-12月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且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或Ⅱ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地佐辛组(D组)、生理盐水组(N组),每组20例。采用双盲法给药,静脉注射芬太尼(10 μg/mL)或地佐辛(1 mg/mL)或生理盐水0.1 mL/kg,5 min后3组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诱导后置入喉罩,术中保留自主呼吸,持续泵入丙泊酚4~6 mg/(kg·h)维持麻醉,观察3组患者诱导前(T0)、诱导后时(T1)、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时(T2)、术毕时(T3)及拔除喉罩时(T4)的生命体征,记录丙泊酚总用量、苏醒时间、苏醒时的呼吸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中及术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N组相比,D、F两组丙泊酚总用量减少、苏醒时间缩短,头昏及术中体动发生率、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呼吸暂停的发生率D组最低(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F组最高(P<0.05)。 结论 地佐辛配伍丙泊酚联合喉罩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麻醉效果满意,术后镇痛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TBI)后血清中自介素-8(IL-8)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8例TBI患者不同时间血清IL-8含量,按GCS评分分组并与对照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BI患者组IL-8在发病后24 h、3天、5天的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血清IL-8水平与入院时Gc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IL-8参与了TBI后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测定对于评估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及游离脂肪酸(FFA)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为早期干预GDM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以同期GDM组(71例)、正常孕妇组(50例)及正常非孕组(5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检测空腹血清SF(电化学发光免疫法)、FFA(酶联法)、血糖(FBG)及胰岛素(Fins)水平[FBG,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值1,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非孕组、正常孕妇组及GDM组,三组血清sF水平(119.57±22.04,197.81±46.32,388.79±91.67)依次升高,且相差显著(F=57.543,P〈0.01),GDM组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t=9.826,P〈0.01);三组血清FFA水平(0.43±0.18,0.67±0.14,1.03±0.21)依次升高,且相差显著(F=37.619,P〈0.01),GDM组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t=6.004,P〈0.01);三组HOMA—IR值(1.83±0.45,2.92±0.87,3.94±1.02)依次升高,且相差显著(F=45.071,P〈0.01),GDM组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t=11.183,P〈0.01)。GDM患者空腹血清SF、FFA水平分别与HoMA—IR值呈显著正相关(r=O.832、0.759,P〈0.01),空腹血清FFA水平与sF水平也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1),其相关性良好。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铁蛋白、游离脂肪酸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状态,血清铁蛋白和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此为早期干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RP、TNF-α、PCT及T淋巴细胞亚群在老年哮喘急性发作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老年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合并感染情况分为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和单纯发作组,分别纳入患者39例、26例和15例,对三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清CRP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P<0.05),病毒感染组显著高于单纯发作组(P<0.05);细菌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单纯发作组(P<0 05),而病毒感染组和单纯发作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淋巴细胞亚群中,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D3+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单纯发作组和病毒感染组(P〈0.05),单纯发作组与病毒感染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D4+细胞比例和CD4+/CD8+细胞比值均显著高于单纯发作组(P<0.05),单纯发作组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P<0.05);病毒感染组患者的CD8+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单纯发作组和细菌感染组(P<0.05),单纯发作组与细菌感染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老年哮喘急性发作时,CRP、TNF-α水平对细菌和病毒感染反应较敏感,而PCT水平则对病毒感染无显著反应,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呈现免疫反应增强,而合并病毒感染患者则呈现免疫反应抑制,临床医生应根据这些指标进行鉴别诊断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外周血中内皮细胞功能相关标志物的测定,推测α-亚麻酸在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分为3组进行喂养:(1)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12);(2)糖尿病对照组(DM组,n=14);(3)ALA处理组(DM+ALA组,n=14).喂养4周后,测定外周血中NO、内皮素(ET)-1、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的含量,并应用离体灌流法评价ALA对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 (1)DM组血清中NO水平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1),DM+ALA组血清中NO水平明显高于DM组(P〈0.01);(2)DM组血清中ET-1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1),DM+ALA组血清中ET-1水平明显低于DM组(P〈0.01);(3)DM组血清中sP-selectin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1),DM+ALA组血清中sP-selectin和sICAM-1水平明显低于DM组(P〈0.01);(4)DM+ALA组的大鼠降主动脉对ACh的舒张反应较DM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 应用α-亚麻酸干预后,实验性糖尿病动物外周血中内皮损伤标志物的水平下降,而NO的水平升高,说明α-亚麻酸对内皮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患儿血清人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血清铁蛋白(SF)和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变化,探讨氧化应激肺损伤的严重程度与SMPP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普通MPP组60例、SMPP组30例及健康对照组20名的血清8-iso-PGF2α、SF、SOD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血清8-iso-PGF2α浓度:普通MPP组[6.01 (13.14)) ng/L]与健康对照组[(4.33(2.42) 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PP组[(24.20(24.05)) n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普通MPP组明显低于SMPP组(P<0.01).(2)血清SF浓度:普通MPP组[(80.91(54.57)) μg/L]与健康对照组[(82.48(70.60)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PP组[(139.69(120.98) 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普通MPP组明显低于SMPP组(P<0.01).(3)血清SOD浓度:普通MPP组[(138.60(25.20)kU/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23.10(11.28)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MPP组[(94.43(63.58)) KU/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偏低(P<0.05),普通MPP组高于SMPP组(P<0.01).结论 SMPP患儿肺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氧化应激肺损伤程度相关.氧化应激可能是加重SMPP患儿肺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