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内直肌亚核在动眼神经核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内直肌亚核神经元在动眼神经核的分布。方法:采用HRP逆行标记法,结果:大鼠支配眼球内直肌的运动神经元分布整个动眼神经核,在该核中央偏腹侧密集成群,结论:大鼠动眼神经核内直肌亚核有其特殊的分布形式。  相似文献   

2.
王灵战 《解剖学杂志》2003,26(2):191-193
眼球外肌麻痹导致的斜视及A-V型斜视常采用眼直肌止点移位术来矫治。这种手术与眼直肌止点后退、徙前术相比,前者是改变眼直肌对眼球的施力方向。后者则主要改变眼直肌对眼球的施力大小。由于眼直肌止点移位术的矫治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止点移位后的眼直肌的走行路径并非直线,而呈现  相似文献   

3.
陈东  陈爱军 《解剖学杂志》1998,21(5):393-396
目的:研究大鼠淋巴结淋巴滤泡的生后发育,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及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了大鼠Guo窝淋巴结内淋巴滤泡的发生,结果:生后18天始,淋巴结浅层皮质内sIgM阳性B淋巴细胞聚集形成初级淋巴滤泡,生后3周ED-5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出现,随着鼠龄及体重的增长,初级淋巴滤泡不断扩大,每个淋巴结构淋巴滤泡数亦增多,生后13周滤泡数达高峰,平均每个淋巴结86个,13周以后体重缓慢增长,淋巴滤  相似文献   

4.
大鼠脊髓前角内NMDA受体的定位与生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良为  饶志仁  鞠躬 《解剖学报》2001,32(2):105-108,T001
目的:探讨NMDA受体亚基(NMAR1和NMDAR2A/B)在大鼠脊髓前角的细胞学定位和生后发育特征。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技术。结果:NMDAR1与NMDAR2A/B免疫反应产物丰富地分布在脊髓前角RexedⅨ和Ⅷ 层内,主要定位于神经元胞体、树突和轴突样纤维终末上,生后早期的NMDAR1和NMDAR2A/B表达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生后7d(P7)的表达微弱,随后逐渐上调,至P21达高峰水平,然后维修此水平至成年。结论NMDAR1和NMDAR2A是构成脊髓前角神经元功能性NMDA受体的重要亚基,NMDA受体可能参与生后早期运动神经元成熟或可逆性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上后锯肌的构筑学特征和肌内神经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上后锯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结果上后锯肌肌重(17.54±1.44)g,肌长(12.52±1.86)cm,肌纤维长(4.13±1.03)cm,生理横切面积(4.12±1.01)cm2。上后锯肌由2~4肋间神经支配,神经入肌后在肌腹中部发出树枝样分支。结论上后锯肌倾向于速度型设计;上后锯肌肌内神经密集区主要分布于肌腹中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淋巴结淋巴滤泡的生后发育.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及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了大鼠腘窝淋巴结内淋巴滤泡的发生.结果:生后18天始,淋巴结浅层皮质内sIgM阳性B淋巴细胞聚集形成初级淋巴滤泡.生后3周ED-5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出现.随着鼠龄及体重的增长,初级淋巴滤泡不断扩大,每个淋巴结内淋巴滤泡数亦增多.生后13周滤泡数达高峰,平均每个淋巴结86个,13周以后体重缓慢增长,淋巴滤泡数逐渐下降.生后8周时,次级淋巴滤泡出现,ED-5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亮区.结论:初级淋巴滤泡形成过程中B淋巴细胞聚集可能诱导局部网状细胞分化成滤泡树突状细胞;发育期间淋巴滤泡数随体重增长而增加可能与某些决定机体生长的因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8.
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方法 应用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结果 CA1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在生后第2~3周发育最快。顶树突的分支和长度在生后21d发育成熟;而基树突要到生后56~70d才发育成熟。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结论 细胞内染色技术可更完整地显示神经元的形态。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在出生后继续发育,且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  相似文献   

9.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加压素神径元的生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兴昌  张德永 《解剖学杂志》1991,14(4):310-312,T024
  相似文献   

10.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内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的生后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 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 ,观察 NOS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 (PVN)生后发育各阶段的形态及分布特征。结果显示 ,1d时 PVN内已有 NOS神经元。随着生长发育 ,PVN的面积逐渐变化 ,NOS神经元主要集中在 PVN的外侧大细胞部及腹侧部 ,细胞逐渐增多 ,胞体的平均截面积逐渐变大 ,平均灰度值逐渐降低。14d以后至成年鼠 (90 d)以上变化不明显。结果提示 ,PVN中 NOS神经元的生后发育和成熟主要在 14d前 ,尤以 7d至 14d为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胰多肽细胞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崔铮  石爱荣 《解剖学报》1992,23(4):391-395
  相似文献   

12.
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胃肠道IAPP免疫反应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梁文妹  石爱荣 《解剖学报》1994,25(4):413-416,T016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正常Wistar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胃肠道IAPP免疫反应细胞,观察其形态和分布。结果表明,IAPP-IR细胞随生后发育而发生变化。生后1d,IAPP-IR细胞即可见于胃肠道各段。18d时在胃体部较多,45d及成年时小肠各段较多,IAPP-IR细胞位于上皮细胞间及固有膜结缔组织中。本实验结果提示,大鼠胃肠道各段IAPP-IR细胞在个体生后继续发生变化。本文对上述结果可能的生物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金黄地鼠上丘的生后发育进程,用神经组织染色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通过计算机图象分析对生后不同日龄的金黄地鼠上丘的细胞构筑和突触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上丘外灰质层神经元密度在新生时最高,随日龄的增长而显著降低,在出生到生后5d之间的阶段降低幅度最大;出生5d以后,变化趋于平缓;至生后15d,上丘外灰质层神经元密度已接近于成年动物。神经元密度的降低可能与发育过程中的自然发生的神经元死亡有关。(2)金黄地鼠上丘内突触素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平均光密度值在从出生到成年鼠的发育阶段中呈上升趋势,但变化最为明显的时间段是生后10d到15d之间,至生后15d时,突触素免疫反应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已接近成年鼠的水平,此时间段的前后.光密度的变化都较为平缓,此结果提示,金黄地鼠上丘内突触素免疫反应产物平均光密度的升高可能与突触的形成发育加速及视觉功能的日趋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14.
将HRP溶液(33%)注射到21只成体大白鼠的一侧上丘,存活1~2天后,脑切片作DAB或TMB反应,在另一侧上丘及其它脑区观察标记的神经元,结果如下: 1.当注射的深度达到上丘中间灰层或其以下各层时,无论注射点位于上丘的吻、尾端或其之间,标记神经元在另一侧上丘的区域分布与注射的HRP位置大体对应;当注射的深度较浅,即在视觉层及其以上各层时,在对侧上丘未观察到标记的神经元。 2.在上丘的带状层和表面灰层未发现标记的细胞。标记细胞在中间灰层(SGI)最多(53.6%),视觉层为16.5%,深部各层(SGI及其以下各层)标记细胞占标记细胞总数的83.5%。 3.根据标记神经元的形态分为:垂直的梭形神经元,水平的梭形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它们的分布无明显规律。 4.除在同侧的视皮层观察到大量的标记神经元外,在两侧的下丘、外侧丘系背核和丘系旁核、黑质及外侧被盖核、同侧的外膝体腹核、对侧的前顶盖区及网状结构中都发现了标记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5.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GDN)增强显色技术,对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及其分支中NPY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用交点计数法统计了其密度。结果发现,NPY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密度随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分支级别的增加而增加;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中相应分支级别上的NPY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密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透射电镜法,对生后1~8周和成年期大鼠睾丸Sertoli细胞外质特化结构(ES)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生后第1周ES处于初建阶段,质膜下见高电子密度物质聚集,并见有间断排列的内质网短池。第2周时微丝束开始出现,沿质膜下伸展,内质网池逐渐融合。第3周时微丝密度增加;相邻细胞膜间开始出现紧密连接。随生长发育ES亦逐渐完善,至生后第5周时已于Sertoli细胞基底部周缘广泛伸展。此后直至成年,其形态结构和分布未见有显著改变。本研究认为,大鼠在出生后5周内是ES的重要发育期,与血-睾屏障的形成和完善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将~3H-Leucine 或 WGA-HRP 定位注(导)入大鼠一侧上丘内,观察了上丘传出纤维的终止部位。上丘浅层的传出纤维下行终止于二叠体旁核(以同侧核的背、腹群为主)、同侧桥核的背外侧部;其上行投射终止于内侧膝状体、膝上核、顶盖前区后核、丘脑外侧后核(以上均为两侧性,以同侧为主)、同侧的内及外侧视束核和外侧膝状体的背侧及腹侧核。另外,在两侧视束和视束交叉处均有标记颗粒。上丘中、深层的传出纤维终止于同侧中央灰质、Darkschewitsch 核、Cajal 中介核、楔形核以及对侧上丘;上行终止于内测膝状体,膝上核、顶盖前区前核、丘脑外侧后核(以上均为两侧性,以同侧为主)、束旁核、未定带、丘脑腹侧核(以上均为同侧);下行终止于同侧的有二叠体旁区和二叠体旁核,桥核的背外侧部、下丘外侧部、桥脑和延髓网状结构、下橄榄核的外侧部;终止于对侧的有二叠体旁核、桥脑和延髓网状结构内侧部、下橄榄核的内侧副核、脊髓颈段前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