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患者175例,分为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组和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PCI治疗前血浆BNP水平、心肌酶、血流动力学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比较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变化的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组PCI治疗前血浆BNP水平、肌酸激酶(CK)峰值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肺动脉收缩压、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2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后均能使血浆BNP水平较术前下降(P<0.05),但直接PCI治疗术后血浆BNP水平明显低于延迟PCI治疗术后的血浆BNP水平(P<0.05)。未行PCI治疗的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行直接PCI及延迟PCI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血浆BNP水平高,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直接PCI治疗后血浆BNP浓度下降显著,未行PCI治疗的患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直接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患者207例.根据梗死部位分为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组(n=159)和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组(n=48),比较2组患者PCI治疗前血浆BNP水平、心肌酶、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根据是否行PCI及PCI治疗的时机将两组再分别分为未行PCI组、直接PCI组和延迟PCI组,比较组间死亡情况的差异及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组PCI治疗前血浆BNP水平、肌酸激酶(CK)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肺动脉收缩压、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2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后均能使血浆BNP水平及LVEDd较术前下降(P<0.05),但直接PCI治疗术后血浆BNP水平更低、LVEDd改善更明显(P<0.05).未行PCI治疗的患者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行直接PCI及延迟PCI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高,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直接PCI治疗后心室重构改善明显,血浆BNP水平下降显著.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 进一步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直接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患者207例,分为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组和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组。分别比较二组患者PCI治疗前血浆BNP水平、心肌酶、血流动力学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比较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的意义。结果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组PCI治疗前血浆BNP水平高、肌酸激酶(CK) 峰值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高、肺动脉收缩压高、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2支病变发生率高与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后均能使血浆BNP水平及LVEDd较术前下降(P<0.05),但直接PCI治疗术后血浆BNP水平更低、LVEDd改善更明显(P<0.05)。未行PCI治疗的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行直接PCI及延迟PCI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血浆BNP水平高,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直接PCI治疗后心室重构改善明显,血浆BNP水平下降显著;未行PCI治疗的患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学创新》2015,(26):11-14
目的:探讨干预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B型钠尿肽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8例。观察组患者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对照组患者未行急诊PCI只作常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7、30天的血浆BNP水平变化,测定患者入院时的血清CK-MB、肌钙蛋白I(c Tn I)、MYO等心肌损伤指标,以及入院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并随访6个月,观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CK-MB、c Tn I、MYO、血浆BNP、LVEDVI、LVESVI及LVEF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 d后,观察组患者BNP浓度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对照组患者BNP浓度显著高于入院时(P<0.01);30 d后,两组患者血浆BNP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同时,入院7、30 d时,观察组的血浆BNP浓度、LVEDVI、LVESVI及LVE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MACE发生率18.35%(29/15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18%(54/1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2125,P<0.01);血浆BNP水平与血清CK-MB、c Tn I、MYO、LVEDVI、LVESVI、MACE呈正相关(P<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浆BNP的表达水平可以有效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PCI术后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2年6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监护中心住院的38例AMI患者,分成急诊PCI组(A组)26例,非再灌注治疗组(B组)12例。在入院时和入院后第1、7、30天采用荧光免疫法(FIA)分别测血浆BNP浓度,A组只干预相关梗塞血管,B组按一般常规治疗。结果 两组病人在入院和入院后1dBNP水平均升高(A组:243.74±75.68,283.42±88.66;B组:228.65±82.32,275.48±89.67),但两者比较无差异,P>0.05;7d后,A组下降,B组仍维持高水平(203.63±59.42对388.74±108.52,P<0.05);30d后,A组下降明显,B组BNP亦有下降,但比较仍有非常显著差异(96.31±43.22对237.66±75.48,P<0.01);急诊PCI干预不同梗死相关血管(IRA)时,血浆BNP变化亦不同,干预前降支较右冠脉和回旋支BNP下降更明显。LVEF和LVEDD的变化和BNP的变化相对应。3例死亡病例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10倍以上。结论 AMI患者经急诊PCI再灌注治疗后血浆BNP在7d开始下降,30d下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选择心钠素(ANP)作为研究指标,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前后血浆中ANP的变化规律和可能机制及预后意义.方法:以接受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和挽救性PTCA治疗的8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动态观察了入院即刻及血管开通后1,4,8,24,48h及第7天血浆中ANP的变化规律.结果:AMI患者入院即刻的ANP显著高于正常,再灌注后2Ah达峰值,而后下降,第7天时仍高于入院时水平;梗后心功能KillipⅠ级组和KillipⅡ~Ⅳ级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后者,P值均<0.05;同时,再灌注后24h ANP水平与出院前射血分数及住院期间的MB峰值均呈负直线相关;随访1年发现出现心功能不全患者再灌注后24h的血浆ANP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者.结论:AMI患者行直接PTCA和挽救性PTCA后血浆ANP水平明显升高,再灌注后24h达峰值;ANP也可反映心肌梗死范围的大小;ANP峰值可作为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后心功能长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吗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面积的影响和保护作用. 方法 4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吗啡组(A组)23例和非吗啡组(B组)20例,1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C组).A组入院即采静脉血后,立即注射吗啡3 mg,根据病情需要5-1 min后重复该计量,后于0.5 h,4 h,8 h,12 h,16 h,20 h,24 h采静脉血样,B组未用吗啡,所有样本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取峰值,入院即刻和0.5 h血样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1(ET-1)浓度. 结果 A组与B组血浆CK-MB,CGRP,ET-1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1),入院时A组与B组CK-MB,CGRP和ET-1无明显差异(P>0.05),0.5 h后A组CGRP显著高于B组(P<0.01)亦高于入院时(P<0.01),A组ET-1显著低于B组(P<0.01)亦低于入院时(P<0.01),A组CK-MB峰值显著低于B组(P<0.01). 结论 吗啡能提高AMI患者血浆CGRP浓度,降低ET-1浓度,CK-MB浓度亦降低,因此有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浆心钠素(ANP)脑钠索(BNP)浓度的变化。方法 AMI后行PCI的患者34人为治疗组,未行PCI和溶栓的患者38人为对照组,分别在AMI后1天、1周、2周和恢复期测血浆ANP、BNP浓度,在AMI后2周和恢复期做超声心动图测EF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MI初期两组患者血浆ANP、BNP浓度均有明显升高,两组比较,血浆ANP与EF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治疗组在恢复期血浆BNP有显著降低和EF值有显著升高,二者呈负相关。结论 AMI后由于心室重构导致EF值降低和血浆ANP、BNP升高,BNP与EF呈负相关,血浆BNP浓度可以作为评价PCI改善心功能的简便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AMI患者入院当时及24h的血浆BNP水平,以健康人为对照,比较各组间BNP的差异。结果:AMI组BNP血浆水平在24h内显著增高(1469.40±346.56),与对照组(32.93±0.4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AMI组患者入院当时BNP血浆水平(1432.40±335.36)与24h时(1469.40±346.56)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患者的血浆BNP值明显升高,对AMI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l)后急性期室壁瘤(AVA)形成患者皿浆脑钠素(BNP)的动态变化和意义.方法:测定AMI患者发病后6h、12h、18h、1d、2d、3d、5d、24w的血浆BNP浓度.结果:有AVA形成组患者血浆BNP浓度存所测时间点高于无AVA形成组患者,BNP峰值浓度高于无AVA形成组患者,为(12.30±2.24)ng/ml、vs(9.92 ±2.54)ng/ml,P<0.01;峰值时间早于无AVA形成组患者,峰值时间提前2.07h,有统计学差异[(20.48±3.77)h vs(22,55±3.68)h,P<0.01];结论:AMI后AVA形成组患者血浆BNP的峰值浓度明显高于无AVA形成组患者,且其达到峰值时间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11.
田玮  付研  王勇 《北京医学》2007,29(6):352-35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的浓度与早期诊断及短期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 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灌注治疗组和非灌注治疗组,测定入院时和入院后第7天的血浆BNP浓度,行心电图、血常规、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及超声心动检查,所有患者自入院起随访30 d.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BNP水平均增高,但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入院第7天,灌注组BNP水平为(155.05±88.91)pg/ml,较入院时(307.91±274.37)pg/ml 显著降低(P<0.01),而非灌注组前壁心肌梗死BNP水平反而较入院时增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7天BNP浓度与第7天的超声心动检查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549,P=0.001),与左室舒张末径(LVEDD)呈正相关(r=0.43l,P=0.041).入院时及第7天BNP浓度与心肌梗死后近期心力衰竭(P1=0.003;P7=0.005)及总心血管不良事件(P1=0.001;P7=0.006)的发生明显相关.结论 血浆BNP浓度是心肌梗死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并有可能用于评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与近期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 将2008年1月至12月于我科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9例按治疗方案分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61例,保守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即刻、入院1 d、入院7 d 时血清BNP浓度的变化,并记录患者30 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入院即刻、1 d时两组患者血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 d时PCI组患者血清BNP浓度低于保守组(P<0.01),PCI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保守组(P<0.05).对AMI者梗死后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入院7 d时血清BNP浓度是最主要的不良心脏事件预测因子(OR=1.026,95%CI 1.014-1.038,P<0.01).所有患者30 d随访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患者入院7 d时血清BNP浓度高于未发生者(P<0.01).结论 AMI患者入院7 d时的血清BNP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近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予以左卡尼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住院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抗凝及抗缺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检测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脑钠肽(BNP)水平,术前及术后2周心脏B超检查。结果:左卡尼汀组CK-MB、cTnT及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后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患者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通过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进行早期再灌注后其血中B型钠利尿肽(BNP)的动态变化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9月~2012年9月入住我院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PCI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值、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等。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差异也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PCI可以隆低AMI患者血中BNP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以及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前后B型尿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8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检测介入治疗前后BNP水平的变化,并与同期非急诊冠脉介入术的89例AMI患者治疗前后的B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NP水平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显示:行PCI组较非PCI组BNP水平降低更加显著(P〈0.01),死亡率也显著降低(P〈0.01)。结论 AMI患者治疗前后BNP水平的变化体现心功能恢复的差异,表明急诊冠脉介入术在治疗AMI及改善心功能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对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6例成功接受急诊PCI术的AMI患者,根据心肌Blush分级分为0+1级组(n=26)、2级组(n=32)和3级组(n=28)。于PCI术前及术后24h、48h、14d测定血浆BNP浓度,14d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血浆BNP水平PCI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24h、48h和14d时Blush0+1级组>Blush2级组>Blush3级组,24h时分别为(631±285)ng/L、(362±149)ng/L和(278±135)ng/L(P<0.05);48h时:(482±246)ng/L、(278±112)ng/L和(205±124)ng/L(P<0.05);14d时:(257±133)ng/L、(163±78)ng/L和(119±50)ng/L(P<0.05)。14d时BNP水平与LVEDVI(r=0.75,P<0.01)、LVESVI(r=0.78,P<0.01)呈正相关,与LVEF(r=-0.63,P<0.01)呈负相关。结论急诊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显著影响AMI患者血浆BNP水平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脑利钠肽对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方法60例急性心梗介入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均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重组脑利钠肽组(研究组)于术后静脉应用重组脑利钠肽;硝酸甘油组(对照组)使用静脉持续滴注硝酸甘油。观察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心功能分级、血清脑利钠肽、心梗指标和液体出入量。结果两组术后血浆BNP浓度、心肌酶谱、出入量均有明显差异。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脑利钠肽对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术后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 ~ 12 h 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择期PCI 的术后心功能情况。方法 患者均在入院当天行心脏彩超检查,并于入院当日及每隔1 天监测血浆氨基末 端B 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I)。10 d 后再次行上述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急 诊组出入院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比较无差异(P >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出院较入院下 降(P <0.05);择期组LVEDd 出院较入院增大(P <0.05),LVEF 出院较入院下降(P <0.05)。两组出入院 LVEDd、LVEF 的差值比较有差异(P <0.05)。急诊组NT-proBNP 峰值及CTNI 峰值均低于择期组(P <0.05)。 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 ~ 12 h 行急诊PCI 术或择期PCI 术,术后近期心功能均会一过性下降,择期 组较急诊组下降更显著,提示患者发病>6 h 已无症状,行急诊PCI 术对患者术后心功能仍有积极作用,机制 可能与急诊PCI 术尽早恢复血运重建,更早、更多地挽救存活心肌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中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治疗方案选择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129例中危NSTE—ACS患者,根据BNP水平和症状发作至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时间分为4组:BNP值≥80ng/dl、症状发作至行PCI的时间≥48h为组1。共31例:BNP值≥80ng/dl、症状发作至行PCI的时间〈48h,为组2。共33例;BNP值〈80ng/dl、症状发作至行PCI的时间≥48h为组3,共32例;BNP值〈80ng/dl、症状发作至行PCI的时间〈48h为组4,共33例。检查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1年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指数(WMSI)和Tei指数。结果组1、组2患者介入治疗后1年LVDS、LVEF、WMSI和Tel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而组3、组4患者介入治疗1年后LVDD、LVDS、LVEF、WMSI及Tel指数较之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NP值≥80ng/dl的中危NSTE—ACS患者,介入治疗能改善其术后1年的心功能,早期介入治疗优于延迟介入治疗;BNP值〈80ng/dl的中危NSTE—ACS患者其介入治疗的价值尚有待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