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这一新型给药系统从口腔粘膜的结构与分类、粘膜粘附的理论及影响因素、处方的设计、剂型、质量评价等方面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黄胜炎 《中国药房》1991,2(5):36-37
<正> 口腔粘膜给药后,药物通过舌下和颊部等毛细血管,经颈静脉和上腔静脉直接流入心脏进入全身性血液循环,不受胃肠道消化液和肠-肝首过作用代谢。因此,口腔粘膜给药比其它部位给药呈现较多优点,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着重讨论此领域的有关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国外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边佳明  赵维娟  许景峰 《中国药房》2005,16(14):1112-1114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一种研究得较为广泛的给药系统,其给药剂型一般为贴片(Patch).近年来,随着对TDDS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各种促渗技术的相继开发,其正突破传统向一类重要的非口服制剂发展.为全面了解其发展现状及趋势,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就国外TDDS的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改善经皮给药系统性能的方法和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10年来,经皮给药的促透方法和技术发展迅速,有关药剂学、物理学、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都很深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使经皮给药系统成为越来越多药物的首选剂型。本文总结和评价能改善经皮给药系统性能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为经皮给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经皮给药系统促渗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渗方法的发展对于经皮给药的研究意义重大。笔者从化学促渗技术,包括化学促渗剂、前体药物、传递体、含醇脂质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质体和微乳;以及物理促渗技术,包括离子导入、电致孔、超声波促渗、微针、照相波、热致孔和磁场导入等诸多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经皮给药促渗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紫杉醇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杉醇作为一种典型的广谱抗肿瘤药物,广泛用于卵巢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由于紫杉醇难溶于水,传统注射液制剂使用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与无水乙醇(1∶1)作为增溶溶媒,临床使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为提高紫杉醇制剂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紫杉醇制剂学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紫杉醇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新型紫杉醇给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综述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在经皮传递系统中的应用进展。方法: 根据国内外发表的最新文献,对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方法、促进皮肤渗透的机制、释药过程及其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 聚合物胶束具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等作用,作为药物载体在经皮传递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结论:聚合物胶束可作为药物载体被广泛用于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微乳经皮给药是目前国内外药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也是目前药物制剂研发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微乳的组成、促渗机制、微乳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微乳经皮给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不同的给药途径对我国抗生素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胃滞留型缓释给药系统可增加"窄吸收窗"药物的滞留时间、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增加患者顺应性等优点。近二三十年来各国学者对该类新型制剂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不少进展。本文拟对漂浮型、黏附型以及膨胀型三种胃滞留缓释给药系统的设计思路、辅料应用、体内外释放行为等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为胃滞留型缓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黎迎  陆洋  杜守颖  马勇  徐攀 《药学实践杂志》2012,30(5):326-330,343
脉冲给药系统是随着时辰生物学和时辰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是以制剂手段控制药物释放时间及给药剂量来配合生理节律的变化,从而保证疗效,减轻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前景良好。为此,本文综述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简要介绍了脉冲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并讨论了近年来脉冲给药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中药复方脉冲制剂在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期望为中药脉冲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口腔黏膜给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 1 847年 Sobrero首次发现硝酸甘油在口腔黏膜吸收以来 ,人们相继报道了其他药物的吸收情况[1] ,1 9世纪 70年代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80年代后期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使其进展更为迅猛 ,目前国外已有 1 8个品种上市[2 ] 。口腔黏膜给药具有局部作用 (使药物到达黏膜、牙组织、牙周袋等 )和全身作用 (给药部位包括舌下、颊和齿龈 )。与口服相比有许多优点 :可避免胃肠道影响和肝脏首过效应 ;血液供应良好 ,利于吸收 ;易于给药 ,易于除去。口腔黏膜的通透性较鼻黏膜差 ,但大于皮肤 ,因此强效药物通过颊内或舌下给药可望达到治疗浓度。另…  相似文献   

13.
胃滞留型控释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仲明  俞长兴 《中国药房》2001,12(3):178-180
口服给药是最方便且被应用最广的一种给药方式 ,目前市场上50 %以上的药物是口服给药。口服控释剂型首先必须在胃肠维持长时间零级动力学过程释药 ,且释放的药物能被胃肠道有效吸收。一般口服药物吸收部位是在小肠上部和中部 ,更主要的是在小肠中180cm~350cm无菌部位 ,若药物需在胃中发挥作用或在小场上段吸收 ,则制成普通的控缓释制剂就不能提供比常规速释制剂更大的优势。胃滞留型制剂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剂型 ,它通过驻留制剂在胃中长时间释放药物 ,药物一部分被胃吸收或在胃内发挥作用 ,另一部分通过幽门喷入小肠再…  相似文献   

14.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口腔黏膜结构 ,综述了口腔给药黏膜吸收因素和剂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阴道给药系统的剂型发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阴道给药系统是指药物置于阴道内 ,通过阴道黏膜吸收进入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 ,用于杀菌消毒、避孕、引产、流产、治疗癌症 ,甚至可以实现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给药等作用的一类制剂。阴道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且阴道没有明确的神经末梢 ,给药时患者的疼痛刺激小 ,对于特定的疾病和药物是有效的药物释放部位。主要特点如下[1] :①不仅可以局部用药 ,而且可以全身性用药 ;②避免首关效应 ,生物利用度较高 ;③适用一些有严重胃肠道反应的药物 ;④可以避免多次给药产生的峰谷现象 ;⑤阴道环等用于计划生育的给药系统安全、有效、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6.
微乳系统在透皮给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微乳透皮给药的渗透机制,微乳的各组分及结构对透皮渗透的影响和微乳中加入促渗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中南药学》2015,(6):624-627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特性,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中。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应用于经皮给药系统中具有一定的促渗作用,因此本文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透皮促渗机制、应用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陈丽娟 《天津药学》2001,13(3):18-20
目的:介绍新型给药系统发展状况和质量评价。为今后对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帮助。方法:根据近几年的文献,综述了发展较快的三种给药系统;口服肠道定位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黏膜给药系统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应用等。结果与结论: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方法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但它独特的给药途径避免了传统给药方式的不足,对提高药物的全身和局部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给药护理     
中药有多种不同类型和不同的作用 ,常见的有汤剂、丸剂、散剂、胶囊 ,而最常使用的是汤剂。1煎药法一般煎药前将中药先在冷水中浸泡 ,用砂罐、瓷罐煎药为佳。通常发表、攻下药应急火快煎 ,补养药应用文火慢煎。煎药加水应根据药量的多少而定 ,以高出药面6cm左右为宜 ,芳香气薄之品宜后下 ,金石介壳之品应选煎。2服药护理一般汤剂1日煎2次 ,上下午各服1次 ,急症病人药物应立即煎服 ,如泻下药见大便泻下后 ,应立即停药 ,汤剂宜温服 ,发汗药更需温服 ,但清热药则需凉服。患儿服药应少量多次 ,不可强行灌入 ,以防药物进入气管。驱虫药、泻下药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