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脑血管痉挛 (CVS)是蛛网膜下隙出血 (SAH)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导致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出血后立即发生 ,1h内结束的为急性脑血管痉挛 (ACVS) ,3~ 7h后再次发生 ,持续几天或几周的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现将我们诊治的 2 0例DCVS报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病例取自 1990年以来在本科住院经腰穿、脑血管造影、头颅CT证实的SAH共 98例 ,发现DCVS2 0例 ,均为男性 ,年龄 18~ 6 8岁 ,平均 5 0 5岁。入院时Hunt分级 :Ⅱ级 5人 ,Ⅲ级 13人 ,Ⅳ级 2人。以Ⅲ级为最多。1.2 D…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疗效,探讨其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2008年8月期间采用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56例,围手术期控制危险因素并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单纯药物治疗组40例,药物治疗与介入组相同,随访1~24个月。结果:介入治疗组56例手术全部成功,共置入69枚支架,全部病人残余狭窄率<20%;术中无1例死亡、栓塞、夹层、脑出血事件发生;5例术后拔除动脉鞘时出现一过性低血压。随访1个月~2年,56例除1例因肺感染死亡外,其余患者无1例死亡及再发卒中事件。2例患者因多处血管病变仍有轻微头晕,56例未发现无症状和有症状性再狭窄。药物治疗组6例症状无缓解,8例再发卒中。结论:与药物治疗组对比,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疗效好,且治疗是安全的,但有待大样本研究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症状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8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置入支架96枚。根据狭窄位置选择支架,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使狭窄血管扩张。结果:经过血管内支架置入,81例96处狭窄血管都得到明显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从术前平均80.26%(70%-95%)下降到术后9.94%(0—20%),效果显著。1例术后第2天出现同侧颅内出血.经手术治疗生活基本自理。另1例由于血管狭窄严重,手术未成功,术后出现对侧脑梗死,经抢救植物生存。其余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症状性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方法。总结16例治疗经验体会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方法16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置人支架20个,其中锁骨下动脉1个,颈总动脉2个,颈内动脉起始部11个,椎动脉6个,应用脑保护装置12只。结果16例支架全部置人成功,15例狭窄减少〉80%。1例减少〉70%。12例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2例患者术中因低血压、低灌注出现偏瘫。经救治恢复。2例年龄80岁以上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脑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脑动脉狭窄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高龄患者并发症增多应引起重视。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方法.总结21例治疗经验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21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30个,其中锁骨下动脉3个,颈总动脉3个,颈内动脉起始部12个,颈外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3个,椎动脉8个,应用脑保护装置16只.结果 21例支架全部置入成功,18例狭窄减少>80%.3例减少>70%.16例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4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经救治恢复.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新的有效方法,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痉挛 (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成为引起迟发性脑梗塞的病理基础。可分为两个阶段 :急性期和慢性期 ,前者又称早发性或急性痉挛 ,为SAH后立即出现 ,多在 30分钟内 ,临床少见。后者又称迟发性或慢性痉挛 ,多在SAH后 2~ 7天出现 ,并持续数日至数周。本文对 99例SAH中 45例CVS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99例SAH住院患者 (2 0 0 0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5月收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 ) ,其中 45例有CVS为一组 ,余 54例无CVS为对照组 ,其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 相似文献
9.
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 (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amorrhage SAH)两种严重并发症 ,病死、病残率高 ,本文对 1 94例 SAH病人进行临床总结 ,以期提高这两个合并症的诊治水平。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94例均经腰穿、CT检查确诊 ,为我院神经内外科及 ICU科住院病人 ,男 96例 ,女 98例 ,年龄 9~ 74岁 ,平均 50岁 ,39岁以下 1 0例 ,40~ 6 9岁 1 32例 ,70岁以上 1 2例。动态起病 82例 ,静态起病 1 1 2例。伴高血压病 2 6例 ,晚期妊娠 2例。 2 8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确诊动脉瘤 1 6例 ,动静脉畸…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动脉狭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锁骨下动脉狭窄 (SCAS)主要因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 ,导致同侧椎动脉血液倒流产生脑缺血症状。过去慢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治疗主要为锁骨下动脉与颈动脉搭桥手术[1,2 ] ,然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和支架植入术(SP)的迅速发展 ,使本病治疗的成功率达 93%以上 ,且比外科手术的危险性小、禁忌证少 ,因此有潜在替代搭桥手术的趋势[2 ,3 ] 。1 资料与方法选择 1996年 6月— 1999年 1月 ,收住香港玛丽医院内科 ,由血管造影证实的SCAS患者 9例 ,除 1例仅做PTA外 ,其余 8例均同时做PTA和SP。详细记录各例的临床…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血管病肿瘤坏死因子-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急性脑血管病(ACVD)中的作用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5例ACVD患者,并设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血清对照组(20例)及脑脊液对照组(1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于发病后第1、3、7、14d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TNF-α。结果:①三种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NF-α动态变化存在差异,脑出血和脑梗死组的峰值单间为发病后第3d,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为第1d。②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情恶化与否相关。③SAH组于发病后第1d、3d、7d脑脊液TNF-α值高于血清,14d时降至对照组水平并与血清无差异。结论:①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的动态观察,可为临床预测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情恶化与否提供依据。②发病早期的脑梗死患者若CT未能显示病灶时,血清TNF-α的明显升高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③SAH患者脑脊液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血清,进一步提示脑内神经组织可产生TNF-α。脑脊液中TNF-α的持续明显升高可能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④TNF-α参与了ACVD的炎性反应过程,早期抑制TNF产生及抗炎性反应的治疗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胃泌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量40例脑出血和60例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3、7、14、21天血清胃泌素的含量,并与4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随着病程延长逐步降低,峰值时间为第7天,第21天降至对照组范围。在各时间点疾病组间无明显差异。脑出血未破入脑室或无消化道出血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在第21天降至正常;而破入脑室或伴消化道出血者,在第21天时血清胃泌素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与出血量有关。结论:脑血管病患者于发病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与临床有密切关系,这为应用抗酸剂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5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15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的临床资料,提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死率与衰竭器官的个数有关,多器官功能衰竭一旦移行至第二阶段,多迅速恶化,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提出早期常规进行多系统监护,及时予综合,多系统兼顾治疗,是避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病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5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ICV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2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96%,术后症状改善24例,其中5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术后NIHSS评分依次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血管痉挛大鼠血浆及脑组织内皮素—1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CVS)及其因性缶害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大鼠SAH模型,以假手术组为对照,检测24h内局部脑血流量,血浆及脑组织ET1含量的动态改变,同时于手术前后测量基底动脉(BA)管径。结果 SA后24内rCBF迅速而持续降低,血浆及脑组织ETI浓度显著增加。SAH后BA明显痉挛。结论 血浆及脑组织ET1增加在SAH后急性CVS及其脑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HT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良好组22例和不良组18例,比较两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HT临床特征:HT患者中,脑叶梗死占52.50%,大面积梗死占65.00%,心源性脑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占62.50%;HT发生在发病后8~14 d占57.50%;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占90.00%,脑实质内血肿(parenchyma haematoma,PH)占10.00%;HT发生后症状加重占42.50%。良好组和不良组性别、吸烟史、卒中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服用抗凝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NIHSS评分>12分、服用抗凝药物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叶梗死、大面积梗死和CE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HT,HT多发于急性脑梗死后8~14 d内,多数为HI型,大部分患者不会发生症状加重。NIHSS评分>12分、服用抗凝药物是影响H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Anticardiolipinantibody(ACA)isacirculatingimmunoglobulindirectedagainstnegativelychargedphospholipids.InthelasttenyearstheACA... 相似文献
19.
孙美波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5,27(3):200-201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的临床资料、脑脊液、头颅CT及脑血管造影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病例为31例(占86.1%),而不典型病例为5例(占13.9%);出血病因在中老年患者主要是脑动脉硬化,而青年人主要为脑动静脉畸形;死因主要是脑水肿、脑疝、再出血、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结论]对表现不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及早行头颅CT及脑脊液检查确诊;病因检查以脑血管造影为优;治疗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为主,并全面兼顾治疗,以促进恢复,降低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一个前瞻性的临床实验来研究脑血管储备能力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早期脑梗死入院病人24小时以内运用彩色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完成脑血管储备能力的测定,然后根据病人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运用T检验比较进展性脑梗死与非进展性脑梗死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差异,运用相关分析来分析脑血储备能力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进展组病人与非进展组病人的脑血管储备能力有统计学差异(t=10.176,P〈0.001),脑血管储备能力与进展性脑梗死存在负相关关系(r=-0.805,P〈0.001).结论 脑血管储备能力下降是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