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RF系统在胸腰段下稳定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南伟  顾华庆 《江苏医药》1997,23(7):480-481
对15例胸腰段不稳定骨折使用RF治疗,并进行了随访,结果提示,术后Cobb′s角复位率达89%,CT检查椎管面积平均增加43.2%,椎体前缘复位率达77.7%,后缘达100%。认为螺钉深度达椎体矢径为75%~display status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综合评价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应用AF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体征、X线片和CT资料.结果 64例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57%恢复至96%,椎体后缘高度由术前75%恢复至98%,Cobb's角由术前平均18.恢复至术后1.7..椎管内移位骨块复位率达90%,平均随诊16个月,瘫痪恢复按美国脊髓损伤体会(ASIA)分级:A级(即完全性脊髓损伤)中6例无变化,其余58例均提高1~2级.结论 AF系统能达到精确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赵玲  申勇  张迪  崔青  张建华 《河北医药》2014,(20):3054-3058
目的通过建立一种带有典型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特征的动物实验模型,进而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及CT,MRI等影像学改变。方法选用25只新西兰家兔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5),术前均先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及运动功能评分。实验组于颈前路c3椎体前方,置入一颗骨水泥压迫钉。术后连续6个月定期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并行体感诱发电位(SEP)、CT成像以及MRI成像检查。结果实验组神经症状最初出现在术后3个月内,术后6个月时运动功能差异较大。实验组体感诱发电位在波幅与潜伏期上出现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T矢状位及轴位像均可明显观察到骨水泥压迫钉的位置,平均椎管占用率为40.2%。实验组MRI轴位像观察到脊髓压迫的存在,平均脊髓受压率为43.9%,在T2加权像矢状位可观察到受压区域出现脊髓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未受压区域。病理学检查发现,实验组脊髓灰质前角被压扁,脊髓前角细胞消失或坏死,脊髓白质成空泡样变,轴索变性,轻度脱髓鞘样改变。另外,可以看到脊髓灰质轻度神经胶质增生。结论本实验应用骨水泥压迫钉建立的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具有典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这种模型可同时用于病理学检查、SEP、CT及MRI等检查,且模型制作简单,可重复性强,是结合临床,综合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相关数据的可靠模型。  相似文献   

4.
金正帅  王道新  吴迺庆 《江苏医药》2004,30(8):593-594,F005
目的分析脊柱外固定复位器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间接复位减压作用。方法运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脊柱骨折外固定复位器体外复位固定治疗8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其中伴神经损伤17例。影像学测量术前术后椎体、椎管径变化。随访1~6年,平均4年7个月。结果术后72例能进行日常生活及轻工作。神经损伤恢复(Frankel分级):术前5例C级中,转D级和E级各2例。12例术前D级术后恢复正常。术后椎管矢径增大,椎体高度恢复,椎体矢径及横径扩张度减少,术前后均有显著差异。长期随访发现椎体中部高度少量丢失。结论脊柱外固定复位器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有明显的间接复位减压作用,对无或有轻度神经损伤者可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椎体间联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优点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对2004年7月~2008年6月以该方法治疗的19例腰椎滑脱症进行系统回顾和术后随访,考察其近、远期治疗效果。结果:通过6个月~4年的随访,根据术后体征变化及复查X线、CT的影像变化考察其疗效,植骨融合率为100%,融合节段稳定,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为94.7%。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椎体间联合后外侧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具有复位良好,固定可靠,植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远期效果满意,在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温桃芳 《江西医药》2009,44(4):331-332
目的评价应用AF和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椎体灌注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进行后路AF复位内固定后经伤椎椎弓根灌注入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47.7%和88.8%增加到术后的平均96.8%和97.3%;末次随诊时。椎体的前后缘高度平均为96.7%和97.1%;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310到术后的平均5.20,骨水泥无外渗.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应用后路AF复位内固定胸腰椎骨折.同时经伤椎椎弓根灌注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提供了三柱的即刻稳定性.防止了术后椎体的塌陷,减少了由此造成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刘君正 《江西医药》2006,41(12):1020-1022
目的 总结MRI诊断多发性梗死的经验。方法 26例患者均行MRI及CT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CT及MRI的资料。结果 MRI的病灶显示率达100%,CT检查显示反达38.5%。结论 MRI是诊断MS最为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管受侵占的老年重度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本组15例重度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先行体位复位,再接受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PKP),术后对患者的疼痛、日常功能及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骨折椎体经皮穿刺均获成功,疼痛视视觉评分(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4分到术后平均2.5分(P〈0.05);本组有效率为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共计93%。体位复位前后和球囊扩张复位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中线高度在体位复位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球囊扩张复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矢状位畸形(后凸角)体位复位前后和球囊扩张复位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叉(P〈0.05)。结论PKP是椎管受侵占的老年重度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使PKP穿刺顺利,术前体位过伸闭合复位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CT在胃癌检查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常练 《江西医药》2005,40(11):749-751
目的 通过对进展期胃癌以及胃癌术后复发的CT分析,探讨CT在胃癌检查及诊断巾的价值。方法 对28例进展期胃癌以及10例考虑胃癌术后复发患者进行CT扫描。结果 CT扫描对进展期胃癌检出率达100%,对胃癌术后复发的检出率也达80%.TNM分期的准确率达78.3%。结论 胃癌的术前CT检查,能发现肝内转移及腹腔淋巴结的转移以及癌肿对周围组织的浸润的程度.为临床及手术提供可靠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AF系统复位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F系统复位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方法 用AF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32例,观察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椎体角、以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 椎体高度%,Cobb角,椎体角术前分别为:55.3±6.6、17.3±7.7、28.3±8.6;术后3周分别为:94.5±11.1、3.5±1.4、7.1±3.3:术后1年分别为:92.6±1 0.7、4.1±1.8、7.9±3.6。神经功能均术后分别提高1~3级。结论AF系统复位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纠正脊柱畸形,获得满意的复位和持久的畸形纠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植骨加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植骨GSS内同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52例,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片,测量椎体前后缘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的比值及Cobb角变化情况,了解骨折复位后、随访期间及内固定取出后的高度丢失情况.结果 经椎弓根进行撬拨复位后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与正常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比值以及Cobb角均明显改善,行椎体内植骨后骨折愈合满意,内同定取出后矫正度无丢失.结论 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植骨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更好的使压缩椎体复位,提高椎体复位高度和植骨愈合率,减少术后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椎体矫正度丢失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探讨半椎板切除减压、撬拨复位伤椎体内植骨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对32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半椎板切除减压、撬拨复位伤椎体内植骨治疗。采用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价脊髓及马尾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手术前后摄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相对高度、Cobb 角及CT测量椎管内骨折块占位率情况评价骨折愈合及椎管减压情况。手术时间120~190 min, 平均150.4 min;术中出血量200~500 mL,平均340 mL;术后1年伤椎体水平椎管狭窄率明显降低,狭窄程度明显减轻(P<0.01);术后各时间点Cobb 角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恢复(P<0.01);术后各时间点椎体相对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30例患者的术后1年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有1~3级改善。半椎板切除减压、撬拨复位伤椎体内植骨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椎管得到充分减压,椎体内植骨重塑了椎体的形状和高度, 伤椎愈合、植骨融合良好,取出内固定后矫正度无明显丢失,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腰椎峡部裂的CT检查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腰椎峡部裂的CT表现。结果峡部裂的CT特征表现为峡部断裂,裂隙矢状倾角大于关节突关节矢状倾角。合并椎体滑脱的CT特征表现为滑椎平面椎管矢状径增大、硬膜囊纺锤状变形及假性椎间盘突出。结论CT检查能明确诊断,可以显示峡部裂所致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41例,对其给予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手术之前,对所有患者均给予CT及x线等影像学检查,术中置钉在常规C型臂x线机监控下完成,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及神经功能评价,决定是否进行植骨融合术及椎板切除减压术。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通过CT及x线复查,复位率达90%以上,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3个月。结论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出血少、创伤小等优点,能够有效复位椎体骨折,减压充分,重建脊柱稳定性,是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合评价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7例应用AF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体征、X线片和CT。结果37例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25%恢复至98%,椎体后缘(中柱)高度由术前60%恢复至97.0%,Cobb's角由术前平均21.6°恢复至术后9.0°。平均随诊18.5个月,瘫痪恢复按ASIA分级:A级中4例无变化,余33例均提高1—2级。结论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达到满意复位、椎管有效减压及坚强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凯 《河南医药信息》2010,(19):111-111,113
目的综合评价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4例应用AF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体征、X线片和CT。结果54例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25%恢复至98%,椎体后缘(中柱)高度由术前60%恢复至97.0%,Cobbg角由术前平均21.6°恢复至术后9.0°。平均随诊18.5个月,瘫痪恢复按A—SIA分级:A级中5例无变化,余49例均提高1—2级。结论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达到满意复位、椎管有效减压及坚强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后,布带悬吊功能锻炼配合中药口服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布带悬吊,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同时按骨折三期分治原则配合口服中药治疗,6—8周后带腰背支具下床挺腰活动,在X线片上测量治疗前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访1—2年,42例症状及阳性体症基本消失,脊柱稳定性及活动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0.48%。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有明显提高(P〈0.05),脊柱后凸Cobb角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综合治疗不但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并能维持脊柱稳定性,并可有效防止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评定轴形内固定(AF)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53例经AF钉内固定,并行关节突或横突间植骨的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术前、术后X线、CT等检查结果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复位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9个月、X线、CT复查提示骨折复位率达97%以上,椎管有效矢状径达到正常范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除2例Frankel A级的无恢复外,其余的均有1~2级的恢复。远期纠正丢失率15.2%.伤椎固定节段上、下椎间隙部分变窄、上间隙较重。结论后路AF钉固定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固定节段少等优点,尤适用于胸腰段骨折需后路减压和复位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治疗,对神经功能、伤椎高度恢复疗效肯定,但存在矫形丢失、内固定断裂、松动等问题,术中未充分植骨、术后下床过早及内固定未及时取出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治疗椎体新鲜性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共78例96节骨质疏松性、肿瘤性椎体新鲜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单侧经椎弓根入路单球囊58例69节椎体,双侧经椎弓根入路20例27节椎体,其中肿瘤病椎2例4节椎体,采用单球囊或双球囊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术后2周、2年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测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Cobb角.结果 经2周~2年随访,单侧组及双侧组术后2周及术后2年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减少(P<0.05).术后2周、后2年后凸Cobb角恢复率单侧组分别为51.2%、44.5%;双侧组为53.2%、47.8%.术后2周、2年椎高恢复率单侧组分别为47.2%、44.5%;双侧组分别为51.3%、47.2%.术后2周、2年VAS评分、后凸Cobb角及椎高恢复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后2年较术后2周骨折均能恢复伤椎体高度、纠正后凸Cobb角并缓解疼痛.术后针对骨质疏松症、肿瘤的病因治疗可提高疗效.结论 采用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肿瘤性椎体新鲜性压缩性骨折均能恢复伤椎体高度、纠正后凸Cobb角并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20.
刘志 《中国基层医药》2014,(19):2924-2926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神经功能、内固定并发症,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者术后伤椎高度[(90.4±9.8)%]较治疗前[(56.7±7.9)%]明显增加(t=9.3,P<0.05);Cobb角术后[(7.9±2.9)°]较治疗前[(28.4±3.8)°]明显减小(t=14.9,P<0.05);神经功能等级明显改善(A级由2例变成1例;B级由5例变成1例;C级由4例变成2例;D级由1例变成6例;E级增加至2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