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骨转移瘤常见,约占恶性骨肿瘤的22%,当以骨转移瘤为首发表现.而原发瘤症状尚不明显时,易误诊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或其它骨疾患。我院1981-09-2002-09共遇到45例,临床及影像学均误诊.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多发骨髓瘤与骨转移瘤均属恶性肿瘤,二者对人类生命威胁极大,因此对于这两种疾病的正确诊断,以期更为准确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多发骨髓瘤与骨转移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相似,易于混淆,尤其对于骨转移瘤且未发现原发癌患者,鉴别更加困难。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于二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及异常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以进一步加深对二者的认识,提高此两种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18)F-FDG PET/CT)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其在MM与骨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均行~(18)F-FDG PET/CT检查的72例MM和50例骨转移瘤患者。观察2组患者病灶分布部位、骨质破坏形态、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代谢均匀性变化。结果:MM与骨转移瘤的病灶部位80%以上累及胸部骨、脊柱及骨盆,其次好发于四肢。MM发生于胸部骨及颅骨的病灶部位比骨转移瘤明显多见(P0.05)。MM患者大多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占97.2%,多呈"虫噬样",可见骨骼呈膨胀样改变,成骨性改变极少出现,且占2.8%;骨转移瘤患者溶骨性骨质破坏占74.0%,呈"局灶性"表现多见,成骨性改变占26.0%。MM患者溶骨性骨质破坏明显高于骨转移瘤患者(χ~2=14.757,P0.05)。MM的SUVmax明显低于骨转移瘤患者(4.25±2.16 vs 7.84±3.25)(t=6.830,P0.05)。MM对~(18)F-FDG多表现为弥漫性轻微摄取,骨转移瘤对~(18)F-FDG多表现为不均匀高摄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检查有助于获取骨质结构和代谢变化的影像学特征,对MM和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邓开鸿 《华西医学》2006,21(4):F0002-F0002,F0003
骨转移瘤是临床上很常见的恶性骨肿瘤,任何恶性肿瘤均可发生骨转移瘤.发生率仅次于肺及肝脏转移瘤。骨转移瘤中以癌多见,肉瘤较少。骨转移瘤最好发部位是红骨髓,与骨髓造血功能密切相关.故骨转移瘤多见于脊椎,骨盆、肋骨和颅骨等,双肘和双膝以下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可经血行、淋巴或直接转移至骨,常发生溶骨性转移.亦可为成骨性或混合性转移。  相似文献   

5.
骨转移瘤是骨骼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肿瘤患者中约有15%可以出现临床骨转移,若计人尸检数据的话,这一比率将上升至30%。骨转移瘤好发生于老年患者,但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也常可见到青年患者发现骨转移瘤,部分患者可以因转移瘤或其并发症(如病理骨折等)所产生的症状为其就诊的首要原因,这些因素都对影像学诊断造成一定的干扰。正确识别骨转移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良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和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良性脑膜瘤病例,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实质性肿块78例,囊性4例,囊实性31例,病变边界清楚,外壁光滑,有较完整包膜,脑膜“尾”征和脑外皮质“扣压”征为其特征表现,囊性占位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需全面分析才能作出诊断。结论良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中MRI更具有诊断价值,更容易发现X线、CT容易漏诊的颅底和小脑部位的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鼓室球体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总结防范误漏诊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鼓室球体瘤误漏诊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为单耳发病,听力下降10例,搏动性耳鸣7例,耳道新生物5例,耳道分泌物4例,耳道间断出血1例。术前11例误漏诊,误诊为胆脂瘤型中耳炎5例(41.7%),外耳道胆脂瘤2例(16.7%),外耳道肉芽肿、血管瘤各1例(8.3%),漏诊2例(16.7%),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仅1例术前经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1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鼓室球体瘤与中耳炎性疾病鉴别困难,充分的影像学检查并配合病理检查对减少本病误漏诊十分重要;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诊断胸部骨转移瘤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胸部常规检查中极易误漏诊的骨转移瘤,在应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后检出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CT室检出的胸部骨转移瘤50例,全部病例均有常规扫描图像及重建图像,重建方法有:MPR、VR、MIP等。两组图像作出比较。结果:常规扫描图像发现22例肋骨、胸椎、胸骨及肋软骨骨质破坏,11例可疑破坏,17例阴性,重建图像20例肋骨破坏,23例胸椎骨质破坏,1例胸骨,1例肋软骨,5例可疑破坏。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可对常规扫描后数据进行减薄,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后重建,应用多窗观察,能发现常规扫描易误漏诊的转移性骨肿瘤,有利于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115例原发性肾上腺醛固酮瘤,对其中14例术前在B超、CT及同位素检查,定位,定性诊断中发生误漏诊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三者各自的优缺点,B超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但CT一次性检查正确性高于B超及同位素扫描。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例共10例。年龄43-85岁,平均74.7岁,对其X线,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均估季X线平片检查,2例做了CT和MRI检查,3例做了骨核素扫描。结果 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例中,先发现骨转移,然后查出原发病灶者8例,先发现原发病灶,然后查出骨转移者2例。其中成骨型转移8例。混合型2例。结论 前列腺癌属于亲骨性肿瘤,极易发生骨转移,成骨型多见。临床上以发病年龄较大,多数先发现转移病灶,后发现原发病灶为特点,影像特点;以骨盆和脊柱为主的向心性转移多见。X线,CT,MRI,核素扫描相结合对于发现和诊断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查找骨转移瘤原发灶中的应用价值及不同类型骨转移瘤的PET/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患者病例资料,经常规检查未发现原发灶,行~(18)F-FDG PET/CT扫描查找原发灶.比较溶骨性转移瘤和成骨性转移瘤SUVmax的差异.结果 经组织细胞学或3个月以上的临床随访证实,34例患者中,PET/CT检出22例原发灶(64.71%).12例PET/CT未发现原发灶(35.29%).23例溶骨性为主转移瘤和11例成骨性为主转移瘤的SUV_(max)分别为6.78±3.66和4.13±1.69(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可提示多数骨转移瘤患者的原发灶,进而指导患者的治疗计划.溶骨性转移瘤的代谢活性较成骨性转移瘤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纤维骨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纤维骨性假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平片检查5例,CT检查4例,MRI检查2例,总结其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5例纤维骨性假瘤均发生于掌指骨旁软组织,其中3例发生于拇指,术前临床x线平片检查均误诊,男1例,女4例,年龄15~36岁。3例X线平片和/或CT表现为指骨旁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骨性肿块,边缘清楚,邻近骨膜新生骨形成,其中1例MRI示骨性肿块信号类似与肌肉信号;1例X线平片和CT表现为骨皮质侵蚀破坏、骨膜新生骨和软组织肿胀,未见肿块;1例X线平片和CT表现为骨膜新生骨和软组织肿胀,无骨质破坏,MRI示类似于肌肉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形成。结论纤维骨性假瘤好发于掌指骨旁软组织,常表现为骨旁边界清楚的骨性肿块,伴有邻近骨膜新生骨,骨质破坏少见,应注意避免误诊为骨旁骨肉瘤、骨软骨瘤或骨髓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CT检查影像学特点,减少误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17例误漏诊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因颈部肿物或无明显临床症状于体检中发现甲状腺疾病就诊。17例CT平扫均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3例单发病灶出现瘤周"半岛状"瘤结节及强化"残圈征"。本组甲状腺癌并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甲状腺癌并甲状腺腺瘤5例均漏诊甲状腺癌,误诊为甲状腺腺瘤1例,漏诊1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其中10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合并腺瘤。结论临床应提高对本病CT表现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4.
以骨转移瘤为首发表现肺癌10例临床X线误漏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易发生骨转移,当以骨转移瘤为首发表现,无呼吸系统症状时,易将骨转移瘤误诊为它种疾病,或将原发肺癌漏诊。我院1980年11月至1995年10月共遇到10例,临床及X线均误诊及漏诊,现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男8例,女2例,年龄30~44岁2例,45~59岁3例,60岁以上5例。首发症状:局部轻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混合性骨转移瘤C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益征象,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混合性骨转移瘤的CT和X线表现,着重研究新生骨的形态及内部结构。结果 12例混合性骨转移瘤中,多发10例(83.3%),单发2例(16.7%)。CT主要表现为高密度的新生骨之间夹存溶骨性骨质破坏,新生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6例中心部出现密度相对减低区,其中4例大片状,地图状新生骨内部见不规则小点状低密度区,2例小结节或棉球样新生骨内部见边缘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区,形似牛眼,9例脊椎转移中,病椎兼有椎弓根受侵犯为40.3%。2例见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占16.7%。结论 结合临床资料及CT表现将有助于混合性骨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牛眼样新生骨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由某些非特异性炎症的慢性化而形成的机化性肺炎,进而局限化形成瘤样肿块,由炎性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由于其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常易误为肿瘤.本文收集肺炎性假瘤45例,分析其X线及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以骨转移瘤为首发表现的前列腺癌临床诊断经验。方法:对18例以骨转移瘤为首发表现的前列腺癌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13例(72%),有泌尿系症状6例(33%),直肠指诊触及肿块或结节12例(67%)。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超过100 μg/L 15例(83%),碱性磷酸酶升高(超过150 U/L)13例(72%)。18例患者X线平片均发现骨质破坏,进一步骨核素扫描见多发、散在、无规律的放射性增高或浓聚灶,提示多发性骨转移瘤,主要见于腰骶椎体、髋骨占89%,伴一处或以上的脏器转移占44%。前列腺穿刺活检均提示腺癌。经追问病史发现前列腺癌诊断线索6例;经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骨转移瘤,再经相关检查确诊9例;因病理性骨折怀疑骨转移瘤,经实验室检查发现前列腺癌诊断线索,进而行病理检查确诊2例。余1例首诊时仅处理骨转移瘤,直到术后盆腔CT提示前列腺癌及淋巴结肿大时,才行相关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结论:前列腺癌发病隐匿,遇有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消瘦等骨转移瘤症状的老年男性患者,应考虑前列腺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骨髓瘤的认识与诊断率。材料与方法:报告经病理证实的骨髓瘤39例,从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9例中尿本周蛋白阳性26例;血浆中IgG增高22例,IgA增高14例,IgD增高3例;骨髓穿刺的39例中见有15~90%浆细胞25例;肿块活俭的20例均见有浆细胞;影像表现为溶骨性破坏29例,囊状和膨胀性破坏10例;有软组织肿块16例。结论;检出率低,仅为恶性骨肿瘤的5.1%;误漏诊率高,占79.5%;并发症多,占100%;IgG型多见,占56.4%。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综合分析纤维骨性假瘤临床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影像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纤维骨性假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术中见骨性增生突起基底连接趾骨;肿物标本切面灰白色,质硬;镜下:梭形细胞增生,局部伴有黏液变性,部分区域伴有反应性骨形成,诊断:趾骨纤维骨性假瘤。结论:纤维骨性假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是需要与其他瘤样骨病鉴别。  相似文献   

20.
王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9):2114-2115
目的:对小脑梗死误漏诊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结合文献总结1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同时分析首诊误漏诊原因。结果:发病24~72h头颅CT扫描确诊5例,全部病例头颅MRI成像确诊小脑梗死。结论:对疑似小脑梗死且既往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的高危人群头颅CT复查或早期头颅MRI检查,可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