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和CTA的影像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共12个肿块,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类似,CT值35~48HU,其中5例内见小灶状液化坏死区,动脉期图像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CT值高达200HU以上,延迟扫描病变密度明显降低,其中3个病灶强化均匀,6个病灶强化不均匀。12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8例颈部CTA均可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可见肿块侧的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颈部平扫和增强以及CTA可以替代DSA作为确诊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高宏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0):1415-1417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病例,利用原始的容积数据重建薄层图像,在工作站上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技术进行观察,分析颈动脉体瘤的形态特点、强化方式、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结果:本组研究共纳入颈动脉体瘤病例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CT平扫瘤体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大部分强化欠均匀(14例),所有病灶的中心位置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14例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处夹角扩大,其中7列瘤体较大,颈内外动脉完全受包绕,4例部分包绕颈内外动脉。多种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观察病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可作出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而且有助于了解病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的动态强化特点,探讨CT与MR动态强化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作用,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2例,术前均行64层CT动态强化及CT血管成像,注射速率4.5~5.0ml/s,有效层厚0.625mm;2例行MRI平扫,其中1例行MRI动态强化及MR血管成像。结果:12例病变均为单发,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9例病变颈内、外动脉夹角增大,呈典型的"杯口状"表现;3例病变较小,颈动脉分叉角度无明显变化。CT平扫10例病变密度均匀,呈等或略高密度,2例病变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12例肿瘤均明显强化,CT值平均226.7HU,强化程度接近颈动脉血管,病灶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4例,边界清楚;静脉期显示肿瘤进一步持续强化,强化程度稍低于颈动脉血管,均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强化。其时间-密度曲线峰值与颈内动脉峰值相比幅度稍小、出现稍晚。MR平扫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动态增强后病变显著均匀强化,变化规律与CT一致。结论:颈动脉体瘤动态强化影像学特征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CTA及3例DSA的影像资料。结果:7例共9个肿块(双侧2例),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类似,增强扫描所有肿块均显著增强,薄层横断面图像能清晰显示被推移或包绕的颈内外动脉以及增宽的颈内、外动脉间距。8个肿块外周可见多发扩张的滋养动脉影。颈部CTA清晰显示7例9个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其中7个肿块侧的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3例CTA结果与DSA检查完全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CTA可以替代DSA作为确诊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体瘤的CT诊断(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结果:22例共28个肿块,其中双侧6例,所有肿块位于舌骨水平颈动脉鞘区。23个肿块增强扫描CT表现特点:肿块显著强化;调整窗值可见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螺旋CT动脉期薄层图像显示较大肿块周围多发增粗的供血动脉影(10/12);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及MPR重组可显示颈动脉分叉角度扩大(10/12),呈"杯口状",肿块在其上。本组CT增强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颈动脉体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特征性,易与其他肿瘤相鉴别,螺旋CTA可清晰显示颈部血管改变。  相似文献   

6.
CTA与MR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MRA与CTA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价值,从而指导临床手术。方法:本文14例颈动脉体瘤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单侧10例,双侧4例。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A与MRA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两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14例均行CTA检查,CT增强显示病灶为富血供肿瘤,其中12例肿瘤均匀强化,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达150~180HU,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术前CT正确诊断率为100%(14/14)。11例患者行MRI及MRA检查,MBI平扫特点为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确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和紧贴或镶嵌在肿瘤后外缘及前外缘,MRA能良好显示肿瘤与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关系,术前MR/正确诊断率为100%(11/11)。结论:CTA和MILA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经统计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DSA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DSA的影像学特征及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术前16例均行16排CT血管造影,注射速率采用4.0 ml/s获得容积数据进行MIP及VR重建.其中3例行DSA血管造影,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16例病变均为单发,左侧10例,右侧6例.16例MSCTA原始图像上均显著强化,CT值均在200 HU以上,中心可见粗大迂曲的血管.MSCTA显示14例位于颈动脉分叉的内后方,使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扩大.2例完全骑跨于颈动脉分叉之中.1例破裂出血.3例行DSA显示颈动脉分叉处肿物,明显染色,呈"金杯"征改变.结论 颈动脉体瘤在MSCTA及DSA下有明确的影像特征,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上有各自临床实用价值及优势.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体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方法:收集CT资料完整、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7例,其中3例还作了DSA检查,分析其CT、DSA表现。结果:7例肿瘤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颈内外动脉分离、距离加大。DSA显示肿瘤明显染色,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病灶局部颈内、外动脉受压。结论: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应与颈动脉鞘内的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比较颈动脉体瘤的超声、CT、MRI、DSA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颈动脉体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各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特点为中等偏低实质回声,境界清楚,大于3.0cm的肿瘤可见管道结构,但肿瘤上缘观察欠清,1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其中9例可显示瘤内网状血管,有1例神经鞘瘤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诊断符合率为93%(14/15)。14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CT增强显示为富血管肿瘤,其中12例肿瘤均匀强化,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150~180HU,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术前CT诊断符合率为100%(14/14)。11例患者行MRI及MRA检查,MRI平扫特点为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确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和紧贴或镶嵌在肿瘤后外缘及前外缘,MRA能良好显示肿瘤与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关系,术前MRI诊断符合率为100%(11/11)。其中8例同时行DSA血管造影,除能明确诊断和显示供血动脉外,DSA能清晰显示其血供及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术前DSA诊断符合率为100%(8/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表现,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7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注射流率采用4ml/s,有效层厚为1.3mm,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重组和容积重组。将CT扫描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7例颈动脉体瘤中,右侧9例,左侧8例;按照Shamblin分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9例。肿瘤最大径2.3~9.7cm,平均4.6cm;16例显示颈动脉分叉夹角增大,角度48°~75°,平均67°,1例ShamblinⅢ型颈动脉夹角显示不清。平扫显示肿瘤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显示病灶强化迅速而显著,15例病灶内可见肿瘤滋养血管。结论:颈动脉体瘤主体多位于颈动脉分叉内,倾向于围绕颈总动脉和颈内、外动脉生长;肿瘤富含滋养血管和引流静脉,强化迅速、显著、不均匀。MSCTA不仅是颈动脉体瘤的有效诊断手段,而且可显示肿瘤大小、部位、范围以及血管累及程度,有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