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药对的概念及其配伍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对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临床应用较多,但它的概念及其配伍理论在文献中却少见明确、统一的论述。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药对的概念药对在《内经》中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半夏秫米汤中,初见雏形,在《伤寒杂病论》诸经方中已有典型应用。继之以药对命名的古代文献层出不穷(如《雷公药对》、徐之才《药对》等)。到了近代,医家关于药对的论著日渐增多,较有影响的有:吕景山《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陈维礼等的《药对论》,胥庆华《中药药对大全》等。然而,关于药对概念的表述却略嫌模糊,缺乏统一的认识,现列举如下:祝谌予《施今墨对药…  相似文献   

2.
《吴普本草》引神农、黄帝等药性资料的考察尚志钓,刘晓东(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戈矶山医院241001)关键词吴普本草,神农,岐伯,黄帝,扁鹊,雷公,桐君,医和,一经,药性考察《吴普本草》是由三国时名医吴普所撰。原书约在南宋时亡佚,其中部分内容尚存于诸...  相似文献   

3.
在中药学教学中,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十八反”究竟包括多少味药;与“十八反”有关联的药物,是否应列入“十八反”;反药能否同用,现行教材中均述而不详,值得商榷。1文献中有关“十八反”的记载据《蜀本草》说,中药反药最早记载于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中,相恶的60种,而相反的则有18种。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承袭《神农本草经》并参照《药对》关于反药的内容,在《神农本草经集注》序列中分列了相反诸药,有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人参、丹参、玄参、沙…  相似文献   

4.
“轻可去实”一词最早起源于南北朝北齐徐之才所著之《药对》,意指以麻黄、葛根等为主药组成的具有轻扬宣散、解表发汗功效的一类方药。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现今其涵义已远远超出原意,今人多解释为采用性味清轻之药物治疗沉顽疾病的思想和方法。包括取法轻巧、选药轻灵、用药轻量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神农本草经集注》的成书概要及其学术价值.方法:从《神农本草经集注》的成书背景、内容、学术价值和版本流传等方面探讨《神农本草经集注》的学术价值.结果与结论:《神农本草经集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学术价值的综合性本草著作,是我国珍贵的古代本草文献.  相似文献   

6.
梁陶隐居序云:“汉献(公元190~220年)迁徙,晋怀(公元307~312年)奔迸,文籍。焚糜,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由此可知陶弘景所作《本草经集注》依据的是经过战乱后幸存的四卷本《本草经》。从陶本中还可看出,在汉献迁徙之前,和四卷本《本草经》相类似的《本草经》可能还有,只因战乱而遭损失。这些损失的《本草经》,多数是托名之作。所托的名字,都是先秦人物,如神农、黄帝、歧伯、雷公、扁鹊、子仪等。这可从《吴普本草》及汉代郑康成注《周礼》证实之。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序云:“自梁以前,神农、黄帝…  相似文献   

7.
张志聪医学全书版本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版本1.1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刻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封内首页写“钱唐张隐庵先生集注黄帝经世素问合编聚锦堂梓行”,有黄帝内经序、宋序,目录(无篇章排号),半页9行,每行20字,左右双边,上下黑线,版心有《素问》、卷次、页码;版框高19.3cm,宽12.8cm,共9卷2函10册。1.2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载《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科院本与故宫本为同一年代的刻本,其版框相同,但内容有不同处,尤以“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明显。经与《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其他版本比较“四气调神…  相似文献   

8.
1932年成都张氏义生堂刊刻的张骥所辑《雷公炮炙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雷公炮炙论》辑本。其选择底本不是宋代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而是清代的《修事指南》和《雷公炮制药性解》,距离《雷公炮炙论》原貌较远,且脱漏讹误较多,不是研究《雷公炮炙论》的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9.
中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雷公炮炙药性赋》中的“十八反”歌诀:“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到目前为止,中药的配伍禁忌理论还不完善。“十八反”是著名的中药配伍禁忌,其内容被收入《中国药典》。但在著名的传统方书《普济方》和当代方书《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可以找到一些含有“十八反”药对的处方,  相似文献   

10.
张志聪为清代著名医家,字隐庵,浙江钱塘人。生于1610年,卒于1674年。就学于名医张卿子门下,复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业医数十年,致力于研究、注解经典著作,著述甚丰。其中即有广为世人流传的《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  相似文献   

11.
讨论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是用“苞综诸经”的办法,以诸经中最早的本子《神农本草经》药365为主,以吴普、李当之等名医在诸经中增录的药物“名医副品”亦365种,编为七卷本《本草经集注》。由于历代本草序,把“名医副品”一词多加改动,从而产生一些误解:一是认为“名医副品”365种药来自一本现成《名医别录》书,二是认为《证类本草》“梁陶隐居序”为《名医别录》序。  相似文献   

12.
浅谈肉苁蓉的临床新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苁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因其补而不峻,有从容和缓的作用,且为肉质。故名。具常用别名有:淡大芸(《中药学》),列当、肉菘蓉(《和汉药考》)。肉松蓉(《吴普本草》。纵蓉(《本草经集注》),地精(《石药尔雅》)。大芸(《青海药材》),寸芸、苁蓉(《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列当科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nitncola Y.C.Ma的带鳞叶的肉质茎,  相似文献   

13.
《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草经》)为基础,加上魏晋名医记录,进行注释的资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生于刘宋元嘉29年(公元452年),卒于梁大同2年(536年)。陶氏生平著述极多,大部份属于道家的。医学著作亦有若干种,如《补阙肘后百一方》3卷,《效验方》5卷,《太清草木集要》2卷,《陶隐居本草》10卷,《本草经集注》7卷等。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雷公炮炙论》著作年代的讨论《雷公炮炙论》著作年代 ,历来争论很大 ,至今仍是悬案。笔者在 196 1年曾撰文考证过[1] ,以敦煌出土《五脏论》“雷公妙典 ,咸述炮炙之宜”为依据 ,结合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 ,认为该书是初成于南北朝刘宋。1992年《中华医史杂志》刊登祝亚平先生“《雷公炮炙论》著作年代新证” ,认为该书成于唐末。[2 ]1994年陈新谦先生撰《中华药史纪年》 ,将该书列在唐代垂拱至宝应年间 (6 86~ 76 2 ) [3] 。注明引用祝亚平之文为依据。笔者认为最初出现的《雷公炮炙论》原书久佚。《证类本草》所存《雷…  相似文献   

15.
《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陶弘景在《本草经》基础上注的。陶氏所据的《本草经》是一种《本草经》,还是多种《本草经》。从陶氏《集注》序录看,陶作《集注》是据多种同名异书《本草经》注释的。并将多种同名异书中文字糅合为一体,收入《集注》中,用朱字书写,定为“本  相似文献   

16.
舒诏,字驰远,江西进贤人,系清代乾隆年间之名医。著有《辨脉篇》、《女科要诀》,《再重订伤寒集拄》、(一名《舒氏伤寒集注》以下简称《集注》)。舒氏为喻嘉言的再传弟子,对喻氏的《尚论篇》有精深研究。他认为《尚论篇》虽对伤寒学有所创获,但“其间遗义尚多”。于是立足辨证,补喻氏之不足,著成《集注》一书。  相似文献   

17.
白蔹与附片、川乌、草乌配伍后部分药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蔹反乌头,也是“中药十八反”的内容之一。如《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及《本草纲目》等书中均记载有白蔹“反乌头”。1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载有白蔹“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川乌、草乌“不宜与……白蔹同  相似文献   

18.
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BI.果实及树干中的树脂,原植物有百合科的龙血树属DracaenaVard.ex L.,棕榈科的黄藤属Dae-monoropsBI.exSchult.f.,大戟科的巴豆属Croton和豆科的紫檀属PterocarpusJacq.中的10余种植物。在我国作为名贵中药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始载于南北朝时代的《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谓血竭“能散滞血诸痛”,《本草经疏》有“散瘀血,生新血之要药”的论述;国外《荷兰药镜》认为血竭是止血之峻药,内…  相似文献   

19.
现行《神农本草经》的经文来源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神农本草经》的经文来源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尚志钧(中医文献研究室)明清以来国内外各家所辑的《神农本草经》文,皆出于《证类本草》白字,该白字来源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朱字,此等朱字即是陶弘景将当时流行多种《本草经》文字糅合而成。何以见得《证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体例、文字综合考究的角度,将朱墨分书的《本草经集注》和《新修本草》残卷与有关传本作了比较研究,指出朱墨分书的残卷对甄别《本草经》佚文、确定《本草经集注》的编写凡例、研究《本草经集注》与《新修本草》及《证类本草》的异同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为准确地辑复,进而研究和利用宋以前诸家重要本草开辟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