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于 2 0 0 1年 4月收治一眼眶深部肿瘤患者 ,经侧壁开眶摘除肿瘤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 ,6岁 ,因发现右眼球逐渐突出并内斜半年余 ,于 2 0 0 1年 4月 30日入院。查体 :视力右指数 / 5 0厘米 ,左 1.0 ,眼压Tn(双 )。右眼球突出 ,向内侧斜视 ,约 2 5°~ 30°,眼球突出度 :右 16毫米 ,左13毫米 ,右眼球向外侧运动受限 ,右眼屈光间质清晰 ,眼底视盘稍水肿 ,边界模糊 ,余 (- )。右眶缘、眶周均未扪及肿块。左眼无异常。其他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眶CT表现 :右眼眶外侧壁内侧后见一囊性肿块影 ,大小约 17mm× 13mm× 2 7m…  相似文献   

2.
患者,简X X,女,30岁,住院号323076。因左眼球突出2月就诊。患者于1997年12月23日出现一过性左眼复视,两天后左眼球突出,眼部无红肿痛,无头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不适。未予诊治。因左眼球突出加重,于1998年2月13日来我院就诊,行左眼眶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提示:左眼球后有一等密/稍高密软组织影,大小约1.5×2.0厘米,境界尚清晰;增强扫描该影有强化。病灶位于内则眶顶后部,累及同侧筛板内后缘及同侧蝶骨内侧。该部前颅凹底有骨质吸收表现。左眼视神经压向下内侧,球后脂肪间隙基本填满。考虑为“左眼球后占位性病变(脑膜瘤可能性大,不排除血管性或炎性病变)”。  相似文献   

3.
姜纯  陈华  李虹霓  黄梓才  周忠夏 《广东医学》2005,26(9):1261-1262
目的观察改良外侧开眶术治疗眶肌锥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在我院住院的8例肌锥内肿瘤患者,采用改良外侧开眶“T”形皮肤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术后眼球全部复位,眼球运动正常,视力无明显损害。结论改良外侧开眶术有不破坏外眦角结构,不切断外眦韧带,不损伤结膜,暴露好,复位缝合方便的优点,可提高肌锥内肿瘤摘除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对眶内较深而大的肿瘤仍须采取Krelein氏手术。此术几经改良,术式仍较繁难。作者等于1969~1977年作了术式改良,实践证明比以往开眶术方便,切口小、骨面损伤小。共做了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等19例,疗效满意。随访未发现因改变方法而引起的不良后果。手术方法: 1.由外眦向耳部切开2.5~3.0Cm切口,然后切开骨膜。 2.锯开眶外侧壁下端,用自制下折60°弧弯约150°的钝钧,从眶下裂引入线锯,锯开颧骨。  相似文献   

5.
眶内肿瘤在近十年来,不但从诊断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进展,同时在手术径路方面也不断的有所改进。根据眶内肿瘤发生的部位和性质,采取手术的径路有外侧开眶、眶前径路、颅前径路及眶内容挖除术,极少应用经鼻外筛窦径路。本文报告一例眶内肿瘤是位于眶尖内侧深部,采用经常用的上述径路,手术有一定困难,故用经鼻外筛窦径路,满意地将肿瘤摘除,特报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临床所遇到的一例右眼眶尖部肿瘤早期误诊的病例报告分析如下:病例介绍患者,女,50岁。于1998年4月14日因“右眼肿胀,视物模糊1月余伴头痛”为主诉就诊。自诉约1个半月前曾因右眼视物模糊伴眼痛、肿胀、流泪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右眼陈旧性角膜炎...  相似文献   

7.
1975年,我们在院党委的领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评论《水浒》、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使我们的针麻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针刺麻醉用于眼科手术,时间虽然不算短了,但由于我们思想上还存在着畏难情绪,工作进展不快。从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5年,我科只做了51例开眶术,而1966~1970年共13例,均为从前路或经结膜进入眶内, 1970~1975年共38例,其中侧路开眶占28例,经前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6岁。于1986年10月8日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9小时睡眠中突感头痛,为持续性,以枕部较重。头部稍活动即头晕呕吐,但无旋转感及耳鸣。到某医院就诊,脑血流图提示“脑动脉供血不足”给予扩血管药及对症处理,效果不佳转入我院。10天前曾患“感冒”,症状较轻未经治疗自愈。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头部外伤  相似文献   

9.
眶尖部异物,由于易致重要血管、神经损伤,一般应予摘出。但因异物深在,手术难度较大。不少作者探讨过多种手术方式。笔者主张于X线透视下钳取异物。现介绍典型病例2例。例1 患者王某,男,25岁。因金属碎片击中左眼部2小时入院。查视力0.2。上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通过眶尖部结构的断层影像解剖研究 ,为鼻内镜下眶尖部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数据 ,减少手术并发症。②方法 随机选取 30例成人尸头进行CT扫描 ,对前鼻棘至眶尖部各结构的距离、侧偏角、视神经管及眶上裂各径线长度、毗邻关系等进行断层影像解剖观测。并将CT扫描图像与断层切片进行对照。③结果断层影像测量前鼻棘至视神经管眶口、颅口内侧壁的距离分别为 (70 .35± 4 .93)、(72 .76± 5 .0 3)mm ,侧偏角分别为9.6 5°± 1.30°、5 .4 4°± 0 .86°。视神经管内侧壁中部最薄 ,视神经管中部为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④结论以FV平面作为轴位扫描基线 ,结合水平及冠状位CT图像进行分析 ,有利于眶尖部结构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位于眶尖部尤其是视神经下方的肿瘤,手术很难触及,且眼部发病率很高。本研究旨在观察5例良性表现且有症状的眶尖部肿瘤患者眶减压术(作为切除术的一种替代方法)的预后。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序列。受试者:继发于眶尖部良性肿瘤的压迫性视神经病变患者5例。干预:所有患者接受患侧眶减压术,均未行组织活检及切除肿瘤。主要观察指标:最佳矫正视力(VA)、瞳孔反应、视野(VFs)、色觉以及眼眶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视功能表现为VA、VFs改善,部分患者色觉也有改善。1例患者在首次减压术后4年因复发性视神经病变,需接受再次减压术。并…  相似文献   

12.
<正> 本文报道5例肌园锥内以及部位较深的眼眶肿瘤,采用了Kronlein-Berke手术治疗,3例眼眶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1例视神经脑膜瘤,1例泪腺混合瘤。术后及随防观察,5例眼球均复位,1例外展受限,1例术后复视,半年后逐渐好转,除1例因脑膜瘤侵犯视神经而同视神经一并摘出致视力丧失外,其余4例的视力均提高。  相似文献   

13.
眶尖综合症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眶尖综合症是以第Ⅱ、Ⅲ、Ⅳ、Ⅵ颅神经及第Ⅴ颅神经第一枝受侵犯为其特征。临床表现:患者疼痛,视力严重减退或失明,上睑下垂,轻度突眼,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瞳孔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三叉神经第一枝分布区感觉减退及眶静回流障碍。国内对此报道较少,今将我院1989~1999年所见20例典型病例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4.
眼眶肿瘤是眼科常见病,其患病率占眼眶病的第二位^[1]。对位于眼球后的肿瘤既往常采用侧壁开眶的方法摘除肿瘤,但侧壁开眶对病人损伤大,术后恢复较慢。近年来,我们采用前路开眶的方法对26例肿瘤位于球后及球周的患者行肿瘤摘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侧开眶治疗眼眶肿瘤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分析26例眼眶肿瘤手术径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26例均完全摘除肿瘤,并发症以眼球运动受限、视力下降为主。结论外侧开眶术野暴露清楚、易于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16.
报告14例颅眶部肿瘤,主要表现为突眼、视力损害和眼肌麻痹。13例经手术治疗,9例肿瘤全切,无死亡。11例获得随访。存活的8例平均随访4.6年,均可自理,且多能参加工作。作者讨论了颅眶部肿瘤的分类、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手术入路,并指出,熟悉有关解剖,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颅眶部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发现神经内镜下经眶入路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术入路对于处理累及到眶尖、海绵窦、Meckel囊等区域的肿瘤有着特殊的优点。当前国内对内镜下经眶入路处理该部位肿瘤的病例尚无报道。本文结合一例内镜经眶入路处理左侧眶尖海绵窦血管瘤初步探讨内镜经眶入路的手术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冷冻器辅助摘除眶内肿瘤的手术方法、手术技巧,提高一次性肿瘤完整摘除率,减少肿瘤的复发率.方法 在最易显露肿瘤的方位,用最佳的手术入路,逐步分离暴露肿瘤,使分离暴露的肿瘤表面大于冷冻头面积2~3mn,将冷冻头置于已分离的肿瘤区,同时开启冷冻,调整温度值至-80℃左右,在冷冻头冻住肿瘤不易脱落的状态下,边轻轻往外牵拉肿瘤,边用骨膜剥离器仔细分离肿瘤表面的正常组织,直至肿瘤完整摘出.结果 使用冷冻器辅助方法摘除眼部肿瘤20例,其中一次性完整摘除17例(海绵状血管瘤8例、黏液囊肿2例泪腺多形性腺瘤3例、神经胶质瘤2例、脑膜瘤1例、皮样瘤1例),3例边界不清的肿瘤(睑板腺癌1例、肿块型炎性假溜2例).因与周围组织粘连少许残留.结论 使用冷冻器辅助方法摘除眼部肿瘤,不需特殊的设备,对囊性肿瘤和边界清晰的实体性肿瘤一次性摘除率高,对边界不清晰的肿瘤摘除也有帮助,可以避免用组织钳夹破肿瘤,使肿瘤难以完整摘除,并可能引起的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9.
20.
史强 《吉林医学》2012,33(18):3953
目的:探讨眶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95例眶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病例分析发现,95例眶尖综合征患者有28例(29.47%)因占位性疾病引起,20例(21.05%)因外伤性疾病引起,19例(20%)因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疾病引起,15例(15.79%)因感染性疾病引起,医源性疾病8例(8.42%),5例(5.27%)因血管性疾病引起。结论:眶尖综合征由多种因素引起,讨论致病因素的鉴别诊断有利于提高对眶尖综合征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