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目的观察微创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房间隔缺损患者21例,取胸骨右旁第4肋间做3cm切口,切开心包并悬吊,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将输送导管(国产)插入右心房内,通过房间隔缺损口入左心房,在经左胸壁超声监视下,释放出房间隔封堵伞,用保险绳做反复牵拉试验,确认封堵伞位置合适,再做一针贯穿右房壁和伞边缘的褥式缝合固定。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60min,其中平均心内操作15min。患者住院5~7d,术后2~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在经胸壁超声监视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封堵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手术经验,探讨其疗效、适应证及技术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缺损大小5~36mm。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做直切口,长度约2~4cm,约经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通过输送导管在食管超声监视下释放房间隔缺损封堵伞。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1例封堵伞脱落至右房,经原切口改行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术后有2mm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随访残余分流消失。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封堵是一种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安全可靠、简便、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心脏超声辅助非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堵闭术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其疗效观察。方法 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18例,手术取右胸前外侧切口,于胸骨旁第4肋间切开3 cm长切口,经肋间进胸,切开心包并悬吊,用APACSM房间隔封堵伞,于右心房壁与房间隔缺损对应处缝双荷包线,在右心房荷包线内切开右心房壁,将输送器插入心房内,通过房间隔缺损口直到左心房腔,在食管超声监视下,用推送杆释放出房间隔封堵伞。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0分钟,其中平均心内操作10分钟。患者住院5~7日,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堵片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 食管超声辅助下房间隔缺损堵闭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确切的治疗方法,病人恢复快,此手术方法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T-3D TEE )在监测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ASD )封堵术的作用。方法初步筛查适合封堵术的ASD患者30例,缺损大小6mm~32mm ,房间隔残缘≥5mm。术前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重点测量房间隔总长度、房间隔缺损的最大径、房间隔残缘软边的长度;术中采用RT-3D TEE监测,并测量房间隔总长度、房间隔缺损的最大径、房间隔残缘软边的长度,与术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术后1~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30例经胸小切口ASD封堵术全部成功,没有出现需要进一步处理的意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在识别房间隔总长度、软边长度方面均优于TTE ,两者在测量房间隔缺损最大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RT-3D TEE成像显示房间隔缺损立体影像图。结论经胸小切口ASD封堵术中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于选择合适病例、封堵器型号、指导封堵过程以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配备实时三维成像功能检查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切口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封堵器封堵大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 253例大型继发孔ASD患者,ASD直径(19±7)mm,均在右胸骨旁第三或第四肋间作长1.5~2.5 cm切口,切开心包并悬吊,右心房外侧缝双荷包,将合适封堵器纳入输送管,在TEE引导下穿刺右心房荷包,通过ASD将封堵器送入左心房,释放封堵器完成手术。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即刻残余分流发生率为16.0%(40/253),术后3个月为2.8%(7/253),1年为0.8%(2/253),5年为0.4%(1/253),7年时无残余分流。随访3个月~9 a,无其他晚期并发症。结论 TEE引导下封堵器封堵大型继发孔ASD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 全组109例患者,年龄3~63岁,ASD直径6~36 mm,均在全麻下经右胸第4肋间隙小切口进胸在经食管心脏彩超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器闭合ASD.结果 106例手术成功封堵,手术时间(1.5±0.3)h,术中失血量平均(41.5±10.3)ml.3例患者因术中封堵失败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全组无死亡,术后3~9d恢复后出院.随诊3~36个月.B超示封堵伞没有残余漏,没有移位,心功能改善显著.结论 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评价房间隔缺损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应用 Am platzer伞封堵房间隔缺损后心房纤颤的电复律疗效。方法 :2例患者 (5 1~ 5 3岁 )。在透视及食管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伞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即时行超声心动图 ,术后 2 4h,和 1,3,6月 ,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治疗效果。术后 6月行电复律。结果 :2例患者疗效均佳 ,房间隔未见残余分流 ,电复律成功 ,患者转为窦性心律 ,复律后无并发症及 Amplatzer伞移位。结论 :应用 Am platzer伞封堵房间隔缺损并发心房纤颤患者 ,电复律易成功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小结微创非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对12例继发孔型ASD患儿,年龄2~16岁,平均(5.9±3.8)岁,进行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全麻下经右胸第4肋间胸骨旁2~3 cm小切口入胸,根据超声心动图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类型,超声引导下释放封堵器关闭ASD,实时监测封堵器的位置、有无残余分流以及是否累及房室瓣及冠状静脉窦. 结果12例患儿均1次封堵成功,超声引导下释放封堵器的时间为3~14 min,平均(6.5±3.1)min,无封堵器脱落,无残余分流.术后3~5天出院.结论经右胸小切口置入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在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4例ASD患者行经胸微创封堵术,并于术前采用TTE测量各切面ASD长度及周缘情况,术中采用TTE监测封堵过程,术后采用TTE观察心房水平有无残余分流、封堵伞有无脱落及右心系统回缩情况.结果 TTE测量ASD长度为(14.54±7.05)mm,所选封堵器型号大于TTE测量值4~6 mm;33例经胸微创ASD封堵术成功,1例因ASD长度大、一侧无残端组织而无法牢固放置封堵器改开胸手术缝补;术后随访1周、1个月均无残余分流,封堵器封堵牢固、无脱落;右心系统回缩明显.结论 TTE用于经胸微创ASD封堵术能于术前准确测量ASD大小、术中及时监测与引导封堵过程、术后准确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并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10.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 ASD)的治疗效果。方法 :全组 67例 ,年龄 2~ 5 9( 2 9土 15 )岁 ,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 TEE)检查示 ASD直径 5~ 3 4 ( 2 2土 7) mm。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TE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 Am platzer封堵器封堵 ASD。 3例有大小紧邻的两个房间隔缺损存在 ,采用较大封堵器 ,一并封堵两个缺损。术后 2 4 h,1~ 3月及 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 TTE)、心电图及 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67例 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 7~ 3 6( 2 2土 7) m 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 7~ 3 8( 2 4土 10 ) m m。 67例封堵器置入后均获得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 ,TEE或 TTE显示 7例 ( 10 % )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2 4 h TTE显示 4例 ( 6% )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1~ 3月TTE示仅 1例 ( 2 % )多发 ASD存在少量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右心房、右心室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ASD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技术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 ,适合于各年龄组继发孔型 ASD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VrE)在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筛选86例有外科手术适应证的继发孔ASD患者,TTE测量各切面ASD大小及残边情况,指导选择封堵器(ASO)型号,术中监测ASO置放及释放过程,术后随访观察。结果86例患者术前TTE测得ASD最大直径5~34(24.4±5.63)mm,所用ASO直径为8—40(27.5±7.12)mm。TTE成功引导81例ASO置人,总成功率为94.2%,其中双孔ASD2例,均置入单个ASO成功。5例术后即刻有微量或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TTE分流完全消失。结论经导管ASD封堵术是安全可行的方法,T珏对ASD封堵术前病例选择、残边评估、ASO型号选择、术中监测ASO的置放全过程和术后疗效评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微创封堵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初步经验。方法全组11例,手术前均确诊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长径14.6~32.5mm。取右前胸2~3cm长的微创切口,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伞,以闭合房间隔缺损。结果11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3~10个月,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漏。结论微创封堵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右胸小切口球囊扩张建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体重(15~20)kg的杂种犬10只,全麻下经右侧胸骨旁小切口显露右房,直接在右房和房间隔穿刺,在X线引导下,应用直径12毫米的肺动脉扩张球囊进行房间隔造孔制造ASD.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和术后1周大体解剖测量ASD的直径及其边缘与周围结构的距离.结果 10只犬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6~31 min(19.4±8.8)min,无大出血、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死亡;术后随访观察1周,精神饮食和活动良好,无胸腔积液、心包填塞和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即刻超声和尸体解剖显示ASD为中央型,边缘整齐,直径6~10 mm(7.6±2.7) mm;ASD边缘与二尖瓣、三尖瓣、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右肺静脉及冠状窦的距离均在5 mm以上.结论经右胸小切口球囊扩张建立房间隔缺损模型是一种简便易行、可控性强的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我院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1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进行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全麻下右侧胸骨旁第4肋间4-6cm切口,食管超声(TEE)测量房间隔缺损最长径,选择适当封堵伞,TEE监测下释放封堵伞,了解有无残余分流等异常。结果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复查心彩超未见残余分流。2例出现术后高血压,给与降压对症治疗,1例中度肺动脉高压复查心彩超肺动脉压明显下降,术后右心大小较术前有减小。结论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肺动脉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1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0岁以下继发孔型ASD患者,全部患儿在氯胺酮全麻下行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压力,并完成封堵治疗.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ASD直径、心胸比值和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1年,并按缺损直径和年龄分组.结果 本研究共359例患儿,男130例(36.2%).平均年龄(5.8±2.2)岁(2~10岁),平均体重(21.0±7.1) kg (10~57kg),平均缺损直径(13.6±5.6) mm(5~30 mm),体表面积矫正缺损直径为(17.0±7.1) mm/m2(1.3~41.0 mm/m2),平均肺动脉收缩压(40.8±8.7 mmHg) (15~67 mmHg)(1 mmHg=0.133 kPa).318例(88.6%)患者心导管测量存在肺动脉高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超声估测肺动脉压均正常;肺动脉压力不随房间隔缺损直径增大而升高(P>0.05);10岁以下儿童肺动脉压力与年龄和体表面积矫正的缺损直径无相关性(P>0.05).结论 10岁以下继发孔型ASD患儿,心导管检查所测肺动脉压力与患儿年龄和体表面积矫正的缺损直径无关,与缺损直径无简单线性关系,压力不随缺损直径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一种新型超声专用导丝在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下封堵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于2017年1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入选1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采用一种新设计的导丝进行单纯TT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这种新型导丝的特点是头端为梭形弹性结构,可以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精确定位。手术由3名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封堵手术不超过10例的医生完成。术后即刻通过TTE评价手术疗效。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门诊随访,复查TTE和心电图。结果:10例患者在TTE引导下应用新型导丝成功封堵房间隔缺损。10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5.2±13.5)岁,平均体重(65.5±8.8)kg,平均房间隔缺损直径(14.9±5.1)mm。平均手术时间为(20.2±8.9)min,导丝从进入股静脉至左心房所需的时间为(3.6±2.6)min。无导丝脱入右心房。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无残余分流、外周血管损伤、三尖瓣损伤及心脏穿孔等并发症。随访至术后6个月,均无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和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结论:新型超声专用导丝可以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精确定位,可安全、有效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