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建立单侧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实验组自牵张期开始每日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3mL,并分别于固定期1周、4周、7周各处死2只对照兔和2只实验兔,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和骨组织计量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动物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速度及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成骨细胞活跃,骨小梁较成熟,单位面积内成骨细胞个数及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可注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对氧化聚乙烯和聚丙烯共聚物(Pluronic F-127)移植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固定期第2天A组于牵张间隙注射200 μL BMP-2基因修饰BMSCs与Pluronic F-127复合物;B组注射等量BMP-2基因修饰BMSCs液;C组注射等量BMSCs液;D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固定2、6周时处死半数动物获取标本,通过X线片、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观察骨质愈合改建情况。结果 通过X线片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经过统计软件分析,在固定2周和6周时,A组牵张区内骨密度和BMP-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B、C、D组(P<0.01),B组明显高于C组和D组(P<0.01);C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隙内成骨质量好于C、D组,A组好于B组。结论 BMP-2基因修饰BMSCs复合可注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Pluronic F-127移植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BMP-2基因修饰自体BMSCs移植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取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建立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在固定期第2天,实验组于牵张间隙注射200μl的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2×105个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200μl的自体BMSCs(2×105个细胞)悬液;空白组注射200μl生理盐水。分别于固定2、6周摄X线片观察骨质愈合、改建情况。结果:通过X线观察并经过灰度值统计软件分析,在固定期2周及6周实验组牵张区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结论: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移植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4.
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局部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 成年大耳白兔6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只。在兔双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以IGF-I与I型胶原膜的复合物和单纯I型胶原膜分别应用于A、B两组动物的骨切开区域,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6mm,在牵张结束后第4周处死动物,取双侧下颌骨标本进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两组动物下颌牵张后新骨生成速度和数量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外源性导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未见有明显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建立兔下颌骨放疗后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每组12只。放疗组采用60Co放疗机照射兔下颌骨,5.4Gy/次,隔日1次,共5次。3个月后在2组兔下颌骨的双侧截骨处安装牵张器,经5d延迟期后开始牵张,速率为1mm/d,0.5mm/次,每日2次,连续7d,共延长下颌骨7mm。固定期的第0、4、6周摄下颌骨侧位X线片。固定期的第4、6周分别取出下颌骨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兔对放疗和牵张成骨术耐受良好,未见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X线片有新骨形成,未见死骨;组织学观察见放疗组较未放疗组有更多软骨形成。结论兔是一种用于建立放射损伤区牵张成骨模型的良好动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血化淤补肾壮骨中药对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山羊16只,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行单侧下颌骨牵张术,以自制延长器固定.经7 d延迟期,以0.5 mm/次的速度牵张,2次/d,连续10 d.中药组动物自术后第一天口服自行制备活血化淤补肾健骨中药,1次/d,至实验结束.固定4周后处死动物,留取标本,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骨组织计量学分析.结果:中药组新生骨组织X线密度高于对照组,成熟骨质区域增大,成骨细胞数、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化淤补肾健骨中药能有效地加速骨牵张中新生骨质的生成与成熟.  相似文献   

7.
放疗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骨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兔下颌骨放疗后牵张成骨(DO)的可行性及其骨再生的特点。方法:将12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每组6只:放疗组用^60Co机照射大白兔下颌骨,5.4Gy/次,隔天1次,共5次,总剂量为27Gy。3个月后,在2组动物下颌骨的双侧截骨处安装牵张器,经5天延迟期开始牵张,速率为1mm/d,0.5mm/次,每天2次.连续7d,共延长下颌骨7mm.固定期的第4、6周拍摄下颌骨侧位X线片,取双侧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和扫描电镜检查,观察其成骨特征。结果:X线片显示,2组动物同一固定时间牵张间隙内透射密度无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显示,牵张区以膜内成骨为主,但放疗组有更多的软骨形成,放疗组较未放疗组新骨骨小梁细小、稀疏;扫描电镜示同定第6周时,放疗组新骨不如未放疗组致密、成熟。结论:在兔下颌骨放射损伤区行DO是可行的,但成骨质量较差,成骨方式以膜内成骨为主,放射线照射可促进软骨成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牵张器的最佳拆除时机。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只,在对动物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第1组动物在牵张后固定期第6周处死,第2组动物在固定期第8周处死,第3组动物在固定期第10周处死,随机选取实验组4只动物的未手术侧下颌骨作为对照组,将各组新骨组织和对照组下颌骨组织分别进行压缩实验和三点弯曲实验,观察新骨生物力学强度随固定期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固定期时间的延长,新生骨抗压缩和抗弯曲实验各项力学指标值逐渐增大;固定期6周组和固定期8周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0周组与对照组之间各个指标对应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牵张后固定期10周时新生骨的机械强度已接近于正常下颌骨骨组织,固定期10周可能是较为适宜的牵张器拆除时机。  相似文献   

9.
局部应用β1转化生长因子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外源性β1转化生长因子对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6口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只。在兔双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后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6mm。从牵张开始第1天在A组动物牵张区每日注射TGF-β140ng,连续12d。不注射TGF-β1的B组动物用作对照。在牵张结束后第2和第4周分别处死A、B两组各4只动物,取下颌骨标本及牵张区新生骨痂进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注射TGF-β1的A组动物牵引间隙内新骨形成并不优于B组动物。相反,在第2周时还发现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和软骨形成。结论:导入外源性TGF-β1可能没有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Runx2基因参与牵张过程对新骨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32只新西兰白兔成功建立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牵张结束时,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注入转染重组腺病毒(Ad5-Runx2),对照组牵张间隙内注入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于牵张结束后4周末处死全部实验动物。利用组织学、影像学、双能X线(DXA)和生物力学分析等方法,对获取的下颌骨牵张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三维CT重建、组织学及DXA结果证实,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新骨密度和矿化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三点弯曲试验分析显示实验组牵张间隙最大载荷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Runx 2-in vivo基因治疗能够有效促进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新骨再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下颌骨缺损类型,设计个体化内置式圆弧牵引器,通过三焦点牵引成骨技术修复下颌骨缺损畸形。方法:对患成釉细胞瘤行下颌骨部分切除的患者,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及修复后下颌骨形态,在快速原型模型上设计个体化内置式圆弧形牵引器,应用三焦点转移盘牵引方式,在肿瘤切除同期行牵引成骨手术,牵引前间歇期7d,牵引参数为0.4 mm/次,2次/d,固定期6个月。拆除牵引器后,二期行牙列修复。结果:牵引器植入后牵引过程顺利,固定6个月后X线片显示新骨形成均良好,但2个转移盘间见纤维愈合,拆除牵引器时需行钛板内固定。牙列修复前,发现下颌骨形态略小、矢状向后缩,再次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前移下颌骨,到达设计位置并稳定后,行覆盖义齿修复。结论:个体化内置式圆弧牵引器可以有效修复下颌骨大型缺损,避免传统骨移植手术造成的供区创伤,但在前期设计时,需要适当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促进大鼠下颌牵引成骨的作用。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对两组大鼠右下颌骨进行牵引成骨,牵引期最后1 d,实验组大鼠牵引间隙内注射转染重组质粒pcDNA-bFGF的BMSCs,对照组注射转染pcDNA空质粒的BMSCs。分别于固定期第2,4,8周分3批处死,并进行放射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及骨密度检测。结果:两组牵引间隙内均有新骨形成。各时间点实验组牵引间隙内新骨的形成和骨质密度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bFGF基因修饰的BMSCs可有效促进DO新骨形成,为颌面部骨缺损的重建提供了一个新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周蕊  付颖  李新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8):670-67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外源性rhBMP-2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影响。方法:在48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分别将空白胶原、rhBMP-2 1.5mg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稳定期第1、3、7、14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OPG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应用rhBMP-2 1.5mg效果好。免疫组化染色OPG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在同一时间内,应用rhBMP-2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物实验表明,rhBMP-2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BMP-2及Smad1在兔下颌骨垂直牵张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BMP-2及其信号传导分子Smad1在兔下颌骨垂直牵张后新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探讨其在新骨形成中的作用。方法:36只兔子随机分成6组,用自制的种植型牵张器对兔下颌骨垂直牵张,以1mm/天的速度牵张4天,分别于牵后第1天、1周、2周、4周、6周取材,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兔下颌骨垂直牵张过程中不同时期BMP-2及Smad1的表达与分布。结果:免疫组化观察,牵张结束后BMP-2及Smad1阳性信号主要在间充质细胞和新生骨小梁边缘的成骨细胞表达,表达高峰在牵张后1周,以后逐渐下降,牵张后4周在骨细胞微弱表达,6周时无表达。正常对照组无表达。结论:BMP-2及Smad1/5参与兔下颌骨垂直牵张过程,并在牵张成骨的早期起作用;Smad1/5可能介导了BMP-2在牵张成骨中的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两焦点、三焦点对山羊下颌骨缺损进行牵张,比较两种牵张成骨方式的新骨成骨量。方法:将8只成年山羊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只,分别采用两焦点和三焦点牵张成骨术进行骨缺损修复。牵张结束后固定8周,处死动物取牵张区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骨密度分析。结果:两实验组牵张区新骨生长的质无明显区别,在量的比较上,三焦点组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骨密度测定的结果均好于两焦点组,骨密度测定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焦点牵张成骨在大面积颌骨缺损的修复中新骨的成骨量好于两焦点牵张成骨组。  相似文献   

16.
何昇  胡静  宋健  叶斌 《口腔医学》2014,34(2):102-106
目的 研究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间歇性低剂量全身应用对兔下颌快速骨牵张的作用。 方法 对24只成年新西兰白兔进行单侧下颌骨快速骨牵张,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2组:牵张开始后实验组每日皮下注射PTH(10 μg/kg)生理盐水溶液,为期30 d;对照组同期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牵张结束6周后取出下颌骨对牵张区骨痂进行micro-CT、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检测,并对牵张旁钉孔区进行双能X线吸收实验(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检测其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 结果 micro CT图像显示实验组新生骨小梁密集而粗大,骨皮质连续,而对照组新生骨小梁稀疏而细小,未见明显骨皮质形成,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牵张区的骨体积分数((48.30±3.46)%),骨连接密度((9.77±1.81)mm-3),骨小梁厚度((0.25±0.01)mm)和骨小梁数((2.25±0.26)mm-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55±3.72)%,(7.89±1.73)mm-3,(0.12±0.03)mm,(1.27±0.27)mm-1)(P<0.01),而骨小梁间隙((0.22±0.03)mm)则显著低于对照组((0.30±0.04)mm)(P<0.01)。组织学观察证实实验组新生骨质更为丰富而成熟,实验组三点弯曲试验最大载荷((378.30±29.10)N),与牵张旁钉孔区BMD((0.26±0.01) g/cm2)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96.60±14.50)N,(0.17±0.01)g/cm2)(P<0.01)。 结论 间歇性低剂量全身应用甲状旁腺激素有助于促进兔下颌骨快速骨牵张的新骨生成,同时还有助于减少牵张旁区的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甲状旁腺激素(PTH)调控下颌骨牵张成骨中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探讨PTH促进牵张成骨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隔日皮下注射不同剂量PTH,对照组隔日皮下注射生理盐水。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OPG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OPG、RANKL在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中的表达。结果 在牵张期血清OPG水平逐渐升高;在牵张结束时,实验组OPG表达最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固定期的延长,OPG的表达逐渐下降,而RANKL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 间隙性皮下注射PTH可上调OPG表达,加速骨代谢,促进下颌骨牵张区新骨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牵张成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25只健康成年兔随机分成6组,实验组5组,每组4只,对照组1组共5只。25只兔均行一侧下颌骨切开截骨术,实验组安置自行设计的下颌骨牵张器,经6 d间歇期后,以每天2次,每次0.4 mm的速度牵张8 d进入固定期,于牵张中期(牵张第4天)、牵张末期(牵张第8天),固定期第2、4、6周分别处死4只动物;对照组术后仅保持缺隙而不牵张,与实验组对应的每个时间点处死1只动物,取下颌骨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牵张器牵张效率好,固位稳定,实验组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牵张,牵张区可见新骨形成。实验对照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不连及骨缺损。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兔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模型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腺病毒介导的入骨形成蛋白2(adenovirus vectors containing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2, Ad-hBMP-2)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和对照组(12只),并建立下颌骨双侧牵张成骨模型。经过5d潜伏期后,以0.5mm/12h的速度牵张7d。固定期第1天,在实验组骨牵张区注射0.2ml滴度为10^12pfu/L的Ad-hBMP2,对照组骨牵张区注射0.2ml滴度为10^12pfu/L的腺病毒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固定期第7、14、28天对下颌骨牵张区进行骨密度及新生骨量比较。结果Ad-hBMP-2治疗组牵张区骨密度及新生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成蛋白2具有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