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测定血糖水平是评估糖代谢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多根据数次瞬间血糖值、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的结果评估老年人血糖水平是否正常.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段呈波动性变化,常规的血糖测定仅能检测某一瞬间的血糖值,不能反应血糖漂移变化的细节与趋势.老年人的血糖水平是如何漂移变化的,仍有待探索.本文连续48 h监测一组糖耐量正常(NGT)老年人的血糖水平的波动,以期了解正常老年人在相对有规律的生活状态下血糖的漂移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糖耐量正常(NGT)者血糖水平变化特征.方法 纳入50例NGT(男、女各25例)受试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分析日内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餐后血糖峰值(PP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三餐PPGE的均值(MPP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血糖波动的时间百分比. 结果 受试者血糖水平呈波动性变化,夜间及3餐前是血糖较低时段,日内血糖高峰多于餐后1~2 h显现,尤以中、晚餐后为甚,且老年人群午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最大;本组NGT者MBG (5.9±1.2) mmol/L,MAGE (1.7±0.7) mmol/L,LAGE (4.4±1.9) mmol/L,PPG (8.7±1.7) mmol/L,MPPGE (2.3±1.6) mmol/L,MODD (0.75±0.79) mmol/L;78%(39例)的受试者血糖波动>7.8 mmol/L,10%(5例)的血糖波动<2.8 mmol/L,血糖波动于4.1~8.8 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95%(77%~100%).结论 成都地区NGT受试者存在血糖波动,CGMS有助于观察血糖波动并及时发现高血糖和无症状的低血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糖耐量状态对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胰岛素抵抗 (IR)、血糖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 13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 3组, 分别用复方降压片治疗 (第 1组 39例), 福辛普利和吲哚帕胺联合治疗 (第 2组 48例) 及尼群地平和阿替洛尔联合治疗 (第 3组 51例), 平均疗程 14个月。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每组分为正常糖耐量亚组 (NGT) 和糖耐量减低亚组 (IGT)。根据Cederholm公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作为IR指标, 观察血压、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  (1) 3组患者降压效果间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5)。 (2)第 1组患者治疗后两亚组的ISI提高; 两亚组患者血糖下降的幅度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5), NGT亚组患者胆固醇升高。(3) 第 2组患者治疗后两亚组的ISI下降、血糖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下降。 (4) 第 3组患者治疗后NGT亚组的ISI和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显著下降, 血糖显著升高; IGT亚组的ISI、血脂和血糖虽无显著变化, 但是有改善的趋势。结论 对不同糖耐量状态的高血压患者, 复方降压片治疗能减轻IR和改善血糖代谢, 福辛普利和吲哚帕胺联合用药则加重IR、恶化血糖和血脂代谢; 尼群地平和阿替洛尔联合治疗不利于NGT的高血压患者IR、血糖  相似文献   

4.
糖耐量受损患者的动态血糖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方法 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对34例新诊断的IGT患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结果 该组IGT的早、中、晚餐后的血糖峰值分别为(9.3±1.8) mmol/L、(8.2±1.2) mmol/L和(8.4±1.2) mmol/L.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为(6.5±2.0) mmol/L.血糖>7.8、8.9和10.0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11(0~28)%、4(0~16)%和0(0~11)%.血糖曲线下面积为(6.2±0.6) mmol/(L·d).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可揭示受试者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判断IGT的糖代谢状况,为干预治疗IGT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万鹏  李萍  冯平  周德奇 《重庆医学》2007,36(20):2131-2131
近几年来餐前还是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影响更大存在很大争议.国外一些研究表明,餐前血糖对于HbAlc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一级亲属糖耐最正常者血糖(BG)、胰岛素(Ins)的变化.方法 以T2DM-级亲属糖耐量正常者86例为观察组,3代无糖尿病家族史健康者85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Y)中空腹及糖负荷后30、60、120 min BG、Ins水平和葡萄糖曲线下面积[Glu(AUC)]、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ns (AUC)],HOMA稳态模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B).结果 T2DM-级亲属中糖耐量正常者OGTT中30、60、120 min BG,0、60 min Ins、Glu(AUC)、Ins(AUC).HOMA-I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T2DM一级亲属糖耐量正常者存在血糖潜在升高、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IR),该人群应作为DM早期防治和长期监测随访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先证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正常糖耐量妇女的血糖波动变化特点?方法: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GDM妇女在产后1年内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选择61例正常糖耐量妇女(空腹血糖<5.6 mmol/L,糖负荷2 h<7.8 mmol/L)纳入研究组(PGDM组)?同时选择61例年龄匹配的无GDM病史的正常糖耐量妇女为对照组(NC组)?所有对象均进行连续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计算血糖波动参数,包括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平均血糖绝对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餐后血糖面积?结果: PGDM组血糖波动指标血糖标准差[(1.1 ± 0.3)mmol/L vs. (0.9 ± 0.2)mmol/L,P < 0.05]?平均血糖[(6.4 ± 0.9)mmol/L vs. (5.8 ± 1.0)mmol/L,P < 0.05]?平均血糖绝对差[(1.3 ± 0.4)mmol/L vs. (1.1 ± 0.4)mmol/L,P < 0.05]?平均血糖波动幅度[(2.5 ± 0.4)mmol/L vs. (1.9 ± 0.5)mmol/L,P < 0.05]?餐后血糖波动面积[(22.5 ± 3.2)mmol/(L·h) vs. (19.8 ± 3.5)mmol/(L·h),P < 0.05]均明显高于NC组?结论: 先证GDM病史的正常糖耐量妇女血糖波动指标明显高于无GDM病史的正常糖耐量妇女?  相似文献   

8.
空腹血糖正常者餐后血糖与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postchallenge plasma glucose,PPG)水平更能反映其疗效及预后,但是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完全正常者,PPG水平对血脂的代谢有影响,本文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糖耐量减退(IGT)患者血糖与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按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的新标准筛选IGT患者496例(即IGT组),糖耐量正常人群1514例(即对照组),并对两者的空腹血浆葡萄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TC/HDL-C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IGT患者组的FBG、TG、TC/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C、LDL-C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IGT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刘萨仁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3):263-263,265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内容包括:糖尿病教育、血糖检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在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驾马车”中,血糖监测占有重要地位,糖尿病病人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可大大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血糖控制是指全日血糖的整体控制。通过监测可直接了解机体实际的血糖水平,尤其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应用于临床之后,能够监测24小时血糖波动情况、及时发现低血糖及餐后高血糖,为临床的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孙亚东  马彦  林永丽  阚瑛  邵红  刘红丽 《吉林医学》2007,28(15):1636-1638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方法:选取40例新诊断的IGT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对其治疗前后均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分析。结果:上述患者经2周治疗后,糖代谢紊乱明显缓解。40例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糖值[(7.8±1.3)mmol/L对(6.5±1.2)mmol/L](P<0.05);日内血糖峰值[(9.4±1.5)mmol/L对(7.4±1.4)mmol/L](P<0.05)。治疗后血糖>7.8mmol/L及8.9mmol/L的时间百分比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13(0~29)%对5(0~21)%,6(0~18)%对2(0~13)%,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评估IGT患者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有利于指导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糖耐量低减者和新诊断2型糖尿病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Wang XL  Lu JM  Pan CY  Mu YM  Dou JT  Ba J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74-677
目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了解糖耐量低减(IGT)者和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以便指导制定合理的干预治疗方案。方法对6例糖耐量正常(NGT)者、10例IGT者和20例新诊断T2DM者的CGMS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糖耐量受损加重,CGMS平均血糖值、血糖值标准差、血糖≥7.8mmol/L时间百分比等逐渐升高(均P<0.05),CGMS血糖谱波动幅度逐渐增加。(2)IGT组餐后血糖达峰值时间为餐后109min±32min,全天血糖≥7.8mmol/L时间为3.0h±0.8h;新诊断的T2DM组餐后血糖达峰值时间为92min±22min,全天血糖≥11.1mmol/L时间为12.6h±1.3h。IGT组和新诊断T2DM组中,早餐后血糖上升速度较快、幅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结论(1)CGMS检查能比较准确地显示IGT者和新诊断T2DM者动态血糖波动规律,有利于指导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方案。(2)IGT者全天持续约3h血糖≥7.8mmol/L。(3)随着糖耐量受损加重,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加快、峰值增高,血糖曲线波动幅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个体血糖稳定性的特征。方法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153例受试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其中正常糖调节(NGR)组48名,糖耐量受损(IGT)组3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组(N-T2DM组)69例;IGT组包括单纯IGT(I-IGT)亚组16例和空腹血糖受损(IFG)合并IGT(IGT/IFG)亚组20例。比较CGMS监测中连续48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其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①IGT/IFG亚组的MBG为(6.55±0.70)mmol/L,显著高于I-IGT组的(6.02±0.50)mmol/L(P<0.05),而两组间MAGE、MO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IGT组的MBG为(6.31±0.67)mmol/L,显著高于NGR组的(5.37±0.55)mmol/L(P<0.05);MAGE为(3.12±1.09)mmol/L,显著高于NGR组的(2.00±0.69)mmol/L(P<0.01);MODD为(0.89±0.29)mmol/L,与NGR组(0.81±0.29)mmol/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N-T2DM组的MBG、MAGE及MODD均显著高于NGR、IGT组(P值均<0.01)。④N-T2DM组中,MAGE与糖化血红蛋白(HbA_1c)、MBG均不相关(P值均>0.05),与SDBG呈显著正相关(r=0.81,P<0.01);SDBG与MBG呈显著正相关(r=0.43,P<0.01)。结论①IGT伴或不伴IFG患者已存在日内血糖波动显著增大,至糖尿病阶段,日内血糖波动进一步加大,同时伴有日间血糖波动的明显增大。②HbA_1c不能反映血糖稳定性的特征,MAGE和MODD有助于准确反映日内及日间血糖的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14.
对我院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并住院控制血糖的52例患者行连续血糖监测(观察组),与同期49例未行连续血糖监测者(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每日最高血糖主要集中出现于每日8:00~10:00,每日最低血糖主要集中出现于22:00一次日6:00;其中观察组早餐后血糖高值出现于早餐后(1.6±0.5)h,午餐后(1.6±1.2)h,晚餐后(1.6±0.8)h。观察组糖代谢异常White分类A2组(经饮食控制。空腹血糖35.8mmol/L,餐后2h血糖≥6.7mmol/L;23例)血糖水平较A1组(经饮食控制,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h血糖〈6.7mmol/L;23例)高,血糖波动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动态监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86例T2DM患者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对第1日及第3日评估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24 h平均血糖水平(24 h MBG)由胰岛素剂量调整前的(10.7±2.7)mmol/L降至(7.9±1.6)mmol/L(P〈0.05);调整后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由(5.5±1.6)mmol/L降至(2.3±1.0)mmol/L(P〈0.05);胰岛素剂量调整前后血糖的时间百分比均明显下降,PT1(≤3.9 mmol/L)由0.8%降至0.3%,PT3(≥7.8mmol/L)由(32.7±7.5)%降至(14.7±3.1)%(P〈0.05);血糖低于5 mmol/L的平均发生次数由1.6次降至0.7次(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幅度和趋势,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更为针对性的降糖方案,有效控制血糖波动和低血糖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动态血糖监测研究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血糖漂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研究2型糖尿病(T2DM)强化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特征。方法①将研究对象分为胰岛素治疗组、磺脲类治疗组和诺和龙治疗组;②用CGMS对66例T2DM患者于血糖稳定后进行72h血糖监测,其间监测指端血糖谱并输入CGMS以校正,根据血糖测定图谱观察各组低血糖发生的特征。并对每一患者抽血检测升糖相关激素,比较低血糖发生时与非低血糖时升糖相关激素的异同。结果①各组低血糖多于11∶00~12∶00、21∶00~5∶00发生,最多见于2∶00。②餐后3h血糖较餐后2h较好的预测低血糖的发生。③发生低血糖时,升糖相关激素变化不明显。④磺脲类治疗组较胰岛素治疗组、诺和龙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CGMS能及时准确地发现低血糖,了解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及低血糖后的反应,以指导临床治疗,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分析葡萄糖耐量试验期间(OGTT)动态血糖值和静脉血糖值的一致性,评价在快速变化的血糖应激状态动态
血糖监测系统的精确性。方法对49 例空腹血糖3.9~11.0 mmol/L 的门诊志愿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
连续3 d的血糖监测,并在第3天行OGTT,检测0、30、60、90、120 min 静脉血糖值,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法、Clarke 误差
表格分析(EGA)分别评价整个OGTT 期间及各血糖状态下CGMS 的精确性。结果CGMS 测定值和静脉血糖值在整
个OGTT 期间、血糖稳定阶段、血糖急升阶段和血糖急降阶段时的r 分别为0.928、0.901、0.924和0.902(P值均<0.001),
EGA显示均有95%以上的结果落在A区和B 区。结论OGTT 期间的CGMS 测定值和静脉血糖值相关性良好,EGA结
果在可接受范围内,CGMS 可较精确性地反映OGTT期间快速血糖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Minimed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血糖监测中的准确性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及控制情况。方法对100例糖尿病病人进行连续3天(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结果(1)血糖控制理想10例,血糖控制良好24例,血糖控制较差66例。(2)发现低血糖31例,其中无症状的低血糖25例。(3)1型糖尿病血糖波动较大,易于发生夜间低血糖。(4)CGMS血糖值与自我血糖监测(SGMS)血糖值相关性良好。(5)根据CGMS检查结果,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并且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准确、安全,能及时发现血糖波动,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防治作用,为临床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妇产科、采用CGMS监测血糖的GDM,根据患者采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经研究发现,观察组餐后0.5h、1h和2h的血糖水平分别为(7.9±2.2)mmol/L、(8.1±2.4)mmol/L和(7.6±2.3)mmol/L,与对照组的(9.1土3.7)mmol/L、(9.3±3.2)mmol/L和(8.7±2.7)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血糖事件方面,观察组仅2人次发生,而对照组高达8人次,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GMS可以对患者的血糖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可以满足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对血糖控制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群正常糖耐量者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的相互关系。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选择上海市杨浦区部分街道2098例30岁以上居民,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空腹血糖值和2h血糖值,分别诊断为正常糖耐量、糖耐量低减、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低减合并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在正常糖耐量范围者按年龄分成5组,按空腹和2h血糖值分成6组,观察采用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对各组的年龄、血糖与胰岛素抵抗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正常糖耐量者中60~69年龄组空腹血糖值[(5.2±0.5)mmol/L]较50~59年龄组[(5.1±0.4)mmol/L]高(P<0.05),50~59年龄组空腹血糖值较40~49年龄组高(P<0.05);各组空腹胰岛素值、胰岛素敏感性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空腹血糖值>5.0mmol/L组较空腹血糖<5.0mmol/L组胰岛素敏感性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与腰围、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中老年正常糖耐量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空腹血糖可能增高,空腹血糖≥5.0mmol/L可能存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