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672-5672
目的 观察神经肌电促通仪(TENS-21)和时值对4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的疗效观察。方法 用TENS-21置于患受损神经的运动点和受累萎缩的肌肉及肌腱粘连处。如桡神经损伤,主级放臂丛神经出口处,负极:一块板极放于桡神经外侧处,即前臂外侧,一块板极放于指总深肌处。用时值,方法同上,对于肌腱粘连用强剂量极短时间刺激。结果 痊愈10例,显效28例,进步2例。结论 应用TENS-21和时值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可以促进患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关节活动度,松解粘连,延缓肌萎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电生理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沈丽英  陈正永 《现代康复》2000,4(10):1446-1447
临床常用神经电生理检测手段包括肌电图、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F反应、体感诱发电位等。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周围神经损伤部位、性质、范围和程度的判断、神经再生的评价及预后估计均有重要价值,其应用日益普遍。  相似文献   

3.
背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常用于重建臂丛损伤患者的肩外展功能.但是副神经移位后对斜方肌的功能影响及岗上、下肌新生电位出现时间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臂丛损伤患者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并移位到肩上神经后,其斜方肌不同部位的电生理改变.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自身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为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手外科,实验对象1996-01/2000-02进行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完整的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11~46岁,平均29岁.方法20例臂丛损伤患者伤后3~6个月,于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到肩上神经.应用PHASIS电生理仪,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前放置刺激电极,在斜方肌上、中、下部及胸锁乳突肌进行记录,同时对术后岗上、下肌进行动态肌电检测及功能随访.主要观察指标斜方肌术前、术后肌力检查,上、中、下动作电位波幅值、患肢外展功能.结果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到肩上神经,对斜方肌下部功能影响明显,对中上部无明显影响.83.3%的患者术后5~9个月冈上肌可检测到神经再生电位,经术后2~3年随访此组患者均恢复了肩外展功能.结论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后,主要影响斜方肌下部功能,对上、中部无明显影响.斜方肌严重损伤的患者如果胸锁乳突肌功能良好,副神经仍可作为供区.  相似文献   

4.
经皮神经肌电治疗周围神经损伤57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丹迪Cantata型肌电图仪对57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并辅助以运动疗法及心理治疗,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及不同病程治疗后的疗效对比分析。结果:57例臂丛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不全损伤者,经1~10个疗程的治疗,受损神经功能治愈率67%(38/57),有效率95%(51/57)。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治疗后肌电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结论: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改善受损神经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辅助以运动疗法,可改善和保持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协调性,配合心理疗法最终取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结合肌电图对周围神经损伤及病变进行诊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32例周围神经损伤或病变患者应用高频超声结合肌电图对损伤及病变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按照损伤分度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24例,保守治疗8例,并对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随访。结果随访2年,按照BMRC运动神经功能恢复评价:M5 9例,M4 10例;M3 7例;M2 4例;M1 2例;按照BMRC感觉神经功能恢复评价:S4 11例,S3+15例;S3 1例;S2 2例;S1 2例,S0 1例。按M3以上统计运动功能恢复率81.25%,按S3以上统计感觉功能恢复率84.38%,优于2012年前传统方法治疗效果,M3以上统计运动功能恢复率57.89%,按S3以上统计感觉功能恢复率60.53%。比较两个时间段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5和0.028)。结论应用高频超声结合肌电图对周围神经损伤及病变进行评估可以优势互补,便于进行治疗方案选择和随访,可整体上提高周围神经损伤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肌电图(EMG)测定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波)波幅的降低,早期诊断周围神经损伤。方法某些拉伤、挫伤等闭合性损伤,常不同程度地损害周围神经,损伤是否存在及损伤的程度早期难以判定。EMG检查测定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波)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等指标的变化,综合分析判定周围神经的早期损伤。结果早期周围神经损伤后M波波幅、MCV、SCV及肌电图改变的阳性率分别为78.2%,43.8%,35.8%,14.3%,阳性率比较,χ2=114.036,P<0.01,周围神经早期损伤以M波波幅降低至1.3mV以下为依据。结论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波幅降低是早期诊断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臂丛神经损伤新生儿进行肌电(EMG)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的意义。【方法】利用EMG和MCV检测技术,观察肌肉的自发电位活动、运动单位电位(MUP)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反应波幅及潜伏期。并对其结果进行研究和加以电生理评价。【结果150例患儿中,臂丛神经上干损伤(16%)8例,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56%(28例)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4M(2例)臂丛神经全干损伤24%(12例)。【结论】对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EMG和MCV是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临床常用神经电生理检测手段包括肌电图、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F反应、体感诱发电位等。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周围神经损伤部位、性质、范围和程度的判断、神经再生的评价及预后估计均有 重要价值,其应用日益普遍。  相似文献   

9.
表面肌电描记术(sEMG)是一种检测肌肉激活水平,研究神经肌肉系统性质的无创性技术,现已应用于许多领域。本文介绍sEMG的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信号分析及相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肌电测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149-151
目的:近些年来,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来了肌电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肌电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肌电测量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01/2006—03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肌电”,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手工查阅相关的专著书籍。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肌电信号的处理技术与方法。②肌电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排除标准:重复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31篇有关肌电、心电等方面的文章,其中期刊全文1261篇,学位论文69篇,会议论文1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2篇进行归纳。 资料综合:①肌电测量的应用:肌电的电极分为针电极和表面电极,肌电测量分为在线测量和遥测,适合于不同的测试对象和条件。肌电指标分为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可以帮助判定肌肉所处的不同状态、肌肉之间的协调程度、肌肉的收缩类型及强度、肌肉的疲劳程度及损伤、肌肉的素质等.②展望:目前,分形理论、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数学方法均已被引入肌电信号的分析研究中,以寻找更为有效的指标来反映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 结论:肌电测量精度的提高,新肌电分析方法的开发、肌电应用领域的拓宽等仍然是肌电研究领域最具吸引力和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近些年来,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来了肌电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肌电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肌电测量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方向。资料来源: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01/2006-03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肌电”,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手工查阅相关的专著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肌电信号的处理技术与方法。②肌电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31篇有关肌电、心电等方面的文章,其中期刊全文1261篇,学位论文69篇,会议论文1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2篇进行归纳。资料综合:①肌电测量的应用:肌电的电极分为针电极和表面电极,肌电测量分为在线测量和遥测,适合于不同的测试对象和条件。肌电指标分为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可以帮助判定肌肉所处的不同状态、肌肉之间的协调程度、肌肉的收缩类型及强度、肌肉的疲劳程度及损伤、肌肉的素质等。②展望:目前,分形理论、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数学方法均已被引入肌电信号的分析研究中,以寻找更为有效的指标来反映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结论:肌电测量精度的提高、新肌电分析方法的开发、肌电应用领域的拓宽等仍然是肌电研究领域最具吸引力和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经皮神经肌电治疗周围神经损伤57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丹迪Cantata型肌电图仪对57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并辅助以运动疗法及心理治疗,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及不同病程治疗后的疗效对比分析。结果:57例臂丛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不全损伤者,经1~10个疗程的治疗,受损神经功能治愈率67%(38/57),有效率95%(51/57)。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治疗后肌电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结论: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改善受损神经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辅助以运动疗法,可改善和保持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协调性,配合心理疗法最终取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受损相关部位神经进行运动和(或)感觉神经传导测定,以及相应支配肌进行肌电图检查,探讨肌电图对周围神经损伤的鉴定作用。方法应用肌电图仪对1997-05/2005-01荆门市优抚医院1352例患者进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测定,观察肌肉的自发电活动,分析轻收缩时的运动单位电位和重收缩时的募集类型及峰值,结果与本科正常值对照。结果135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正常范围312例(23.1%),轻度失神经支配346例(25.6%),中度失神经支配358例(26.5%),重度失神经支配261例(19.3%),完全失神经支配75例(5.5%)。法医鉴定结论:重伤429例(31.7%),轻伤662例(49.0%),轻微伤261例(19.3%),其中评残245例(18.1%)。结论肌电图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定性、定量诊断,能够客观地评价神经功能、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肌电图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进行检测,并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大连市中心医院2002—06/2003—10住院的糖尿病患者54例。肌电图测定其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当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50m/s,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0m/s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5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①54例糖尿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其中74%存在周围神经病变,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下肢比上肢更加明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仅正中神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有神经病变者的病程、高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躅醇与无神经病变组有明显差异。③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危险因素依次为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论 肌电图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更为敏感。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成年家猫在不同刺激状态下腓浅神经内动作电位的差异。探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在周围神经感觉信号采集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用直径25μm&;#215;25μm的聚四氟乙烯绝缘铂铱合金丝(95%铂+10%铱)制作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植入成年健康家猫(n=6)左侧踝上腓浅神经内。②将铂铱合金电极与SMUP-E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相连,记录的电信号经放大、过滤、采集后(放大倍数&;#215;80000,时间常数0.01s,高频滤波10 kHz),输入奔腾733计算机进行信号的存储分析。③用毛刷(刷板0.3cm&;#215;1.0cm)及自制机械震荡刺激器的钝头金属探针分别对左侧足背皮肤进行搔刮、压力(800-1200g)刺激,3 Hz。④以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依次记录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的感觉诱发电位;用MFLab 3.01软件包对动作电位的面积、频率、峰值变异系数及功能谱密度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6只家猫左侧踝上腓浅神经的感觉诱发电位测定结果均纳入分析。①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分析:家猫足背皮肤安静状态下间断无规律地发放神经冲动,脉冲0~2个/s;搔刮刺激时,脉冲16-24个/s,发放较规律,波幅波动不大;压力性刺激时,神经冲动呈爆发性释放,叠加成串,脉冲80-104个/s,波形波幅差异较大。②不同刺激状态感觉神经动作电位面积、频率及峰值变异系数分析:搔刮和压力刺激时均高于平静时,压力刺激时高于搔刮刺激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③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功能谱分析:压力刺激时动作电位的高频成分增加。结论:对皮肤内触、压觉感受器施以触压刺激,随着触压力量的增大,传入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增高,发放动作电位的纤维数目也随之增多。通过自制的神经束内微电极,可以敏感地记录到不同刺激形式时感觉信号发放的变化,为采集分析感觉信息用于电子假肢的反馈控制,提供良好界面。  相似文献   

16.
应用表面肌电图评定乒乓球运动员的上肢肌疲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北京市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进行提拉弧圈球训练时握拍上肢主要做功肌肉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进行分析,利用时、频域指标的变化来评价上肢肌疲劳情况。方法:北京市乒乓球队7名男性运动员,进行乒乓球训练的主要内容为提拉弧圈球训练,采集准备活动后训练开始与训练结束前各20min的握拍上肢: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桡肌、三角肌、腕屈肌和腕伸肌肌电信号,利用Megawin软件进行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均方根振幅(root—mean—square,RMS)的分析,两个实验测试阶段的频域和时域值的差异性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第2阶段所测六块肌肉的MPF,MF均比第1阶段的明显降低(P&;lt;0.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第2阶段与第1阶段的RMS值相比,所测肌肉的RMS值变化趋势不稳定。结论:频域指标MPF,MF可较敏感地反映乒乓球训练上肢肌肉功能状况,可作为评价肌肉动态负荷水平的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闭合性腋神经损伤的神经肌电图诊断作用特点。方法选择1998-08/2005-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收治腋神经损伤患者22例,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定性定位诊断腋神经损伤。结果纳入患者2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检测结果:臂丛神经上干支配肌群中,只有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有异常电生理改变,其他肌群均正常。22块三角肌有失神经电位者18例,异常率81.8%(18/22);22块三角肌运动单位电位减少17例,异常率77.3%(17/22)。②神经电图检测结果:潜伏期在正常范围13例,延长5例,消失4例,异常率40.9%(9/22);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消失4例,衰减18例,异常率100%(22/22)。完全损伤4例,不完全损伤18例,其中严重损伤2例。患侧腋神经的潜伏期为(1.27±1.16)ms,高于正常值0.6ms,差异显著(t=2.18,P<0.05);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为(10.17±1.96)mV,高于正常值(4.3±0.5)mV,差异非常显著(t=16.13,P<0.01)。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是腋神经损伤早期定性、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翼外肌痉挛钙离子导入治疗前后的肌电变化情况,探讨此评价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以35例单侧翼外肌痉挛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ZEP-500型诱发电位仪(中科电器高技术公司)测试在最大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position,ICP)紧咬及张口1.0,2.5 cm时钙离子导入治疗前后的肌电变化.结果ICP紧咬时,翼外肌上、下头治疗前后的肌电电位经统计学检验t值分别为0.31和0.24,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张口2.5 cm时翼外肌上、下头治疗前后经统计学检验t值分别为0.34和0.16,均P>0.05,无显著性差异;张口1.0 cm时,翼外肌上、下头治疗前后经统计学检验t值分别为2.00和2.32,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钙离子导入治疗翼外肌痉挛能明显降低肌电电位,可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Meige综合征患者咀嚼和吞咽运动时,咬肌和口轮匝肌的半自动节律性运动中的肌电图改变的特征。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01/2005—02收治的Meigi综合征并伴有咀嚼功能障碍患者7例为患病组,7名年龄相似的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用皮肤电极肌电图记录咀嚼和吞咽运动时咬肌和口轮匝肌的动态的肌电图改变,以评估患者的肌张力障碍。参与实验者均知情并同意。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4名被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特点:健康对照组在咀嚼时可见咬肌和口轮匝肌的节律性双相肌电图的改变,在吞咽时可见咬肌和口轮匝肌有联合性强直肌电图出现;Meige综合征患者很少有节律性的双相性改变,肌肉活动的持续性发放时间延长.联合性强直运动肌电图的频率增加。②肌肉发放时间:咬肌:患病组长于正常对照组[(377&;#177;62),(297&;#177;28)ms,P〈0.05];口轮匝肌:患病组长于正常对照组[(405&;#177;94),(328&;#177;29)ms,P(0.05]。⑨总吞咽时间:咬肌:患病组长于正常对照组[(936&;#177;1110),(819&;#177;104)ms,P〈0.05];口轮匝肌:患病组长于正常对照组[(93l&;#177;122),(809&;#177;85)ms,P〈0.05]。④咀嚼相最后一吞咽相间歇期:咬肌:患病组长于正常对照组[(1515&;#177;104),(1066&;#177;217)ms,P〈0.05];口轮匝肌:患病组长于正常对照组[(1427&;#177;226),(860&;#177;188)ms,P〈0.05]。结论:Megei综合征患者转换间歇期延长说明了咀嚼-吞咽转换的调控功能障碍,肌电图的特点为肌肉活动的规律性减少,共强直性活动增加.节律性减低,呈现出基底核调控异常的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的共有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探索一种无创的肌电检测方法,进行有关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的实验。方法:设计了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检测实验系统,采用恒流电刺激器刺激腓总神经,记录小腿外侧肌肉的诱发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分别对6例正常受试者和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了测试,发现电刺激引起肌肉疲劳过程中,正常受试者和重症肌无力患者诱发肌电信号的变化显著不同,首次刺激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角度(A1):对照组(6.45&;#177;2.57),重症肌无力组(1.79&;#177;0.72),持续刺激30s记录到的诱发肌电P1波的中幅度(A2);对照组(3.4l&;#177;1.77),重症肌无力组(0.29&;#177;0.1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78,4.446,P&;lt;0.05)。结论:诱发肌电信号的检测分析对于研究肌肉的疲劳耐受性具有意义,该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