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未经溶栓治疗的患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根据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将131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分为4组进行对比分析。A组:梗死前24h内有心绞痛,B组:梗死前7d内有心绞痛。C组: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7d。D组:梗死前无心绞痛发作。结果:CK和CK-MB峰值浓度A组均低于D组(P<0.05);B组、C组也低于D组(P<0.05)。左室收缩功能,A组LVEF高于D组(P<0.01),且B组、C组LVEF也高于D组(P<0.05)。A组梗死后心源性休克、左心功能衰竭,室壁瘤、死亡率均低于其他组,四总的发生率A组显低于D组(34.1%比53.3%,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梗死后心脏有保护作用,梗死前24h之内心绞痛发作有减少梗死后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血栓自溶、纤溶抵抗力下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形成及免疫炎性反应与梗死前心绞痛(preinfarctin angina,PA)的心肌保护有关。近年来提出的诱导IP及治疗性侧支化方法,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新思路,现就近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分析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急诊处理要点与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6月期间,急诊科所收治的梗死前心绞痛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分组方法形成两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阿司匹林合并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进行治疗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急诊处理效果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梗死前心绞痛患者急诊治疗中,通过扩冠、解痉、抗凝综合治疗方案的实施,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有良好的控制价值,缓解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发症效果突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绞痛先兆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的新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前合并心绞痛患者146例,与同期不合并心绞痛先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临床资料。结果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不合并心绞痛组比合并组死亡率高,预后差;合并心绞痛组的积极处理因素与其预后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不合并心绞痛先兆患者组较合并心绞痛组病情重,预后可能差,而合并心绞痛组积极处理后无积极意义,提示心绞痛先兆可能起到缺血预适应作用,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2组,观察其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Kollip Ⅱ级以上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结果:心绞痛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和LVEF高于无心绞痛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Kollip 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再发心绞痛的影响。方法观察52例AM I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绞痛发生情况并与同期住院的52例AM I后未溶栓者进行对比。结果心绞痛在溶栓组发生率为36.5%,;非溶栓组发生率为44.2%。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 I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防止AM I后再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连续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本院收治的18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情况、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护理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可有效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165例初梗患者,均收住院常规治疗,其中48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按梗死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n=92)和对照组(n=73)。通过测定肌酸激酶(CK)峰值和心电图QRS记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面积,并对其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缺血预适应组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4周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缺血预适应组(n=26)的CK峰值和QRS计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n=22)。结论: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和改善初梗患者近期预后的作用。并且对于接受再通治疗的患者,还能够缩小其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免疫标志物的测定,研究梗死前心绞痛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梗死前心绞痛组(48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40例)在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比较两组心肌梗死面积、心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测定两组免疫炎症反应标志物水平。结果梗死前心绞痛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梗死前心绞痛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前心绞痛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梗死区周围侧支循环丰富;梗死前心绞痛组自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IgE明显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结论梗死前心绞痛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工作中能否最大限度的避免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减少和去除AMI的诱发因素.这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关系,我们对26例住院UAP发生A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13.
崔冬梅 《中国保健》2008,16(15):594-595
目的了解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4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6)与对照组(n=68)(常规治疗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通心络口服,疗程1月,观察口服通心络胶囊对心绞痛患者症状、心电图、TC、TG、LDL-C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8%,优于对照组.结论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梅蕊 《现代保健》2009,(33):25-26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选用曲美他嗪20mg,3次/d,疗程(6周)结束后观察心电图变化和对心绞痛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改善,心电图ST—T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每次20mg,1次/d。8周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改变。结果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90.9%,对照组有效率72.1%,两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心电图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81.9%,对照组有效率67.4%,两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方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