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为手术治疗胆囊疾病的首选有效方法,但其发生胆管损伤的危险性明显大于开腹胆囊切除术。为预防LC术中胆管损伤,我们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04年10月连续实施LC500例无胆管损伤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囊后三角入路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5例胆囊后三角入路三孔法LC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25例手术均获成功,无1例转四孔法,手术时间25~60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量1~10 ml,平均3 ml。全组无胆管损伤、胆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25例随访4~13个月,平均7个月,无胆管狭窄及胆系症状。结论胆囊后三角入路有助于解剖和辨认Calot三角内的组织结构,可有效的减少术中出血和胆管损伤等并发症,胆囊后三角入路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了解Calot三角解剖特点以指导临床。方法靠近胆囊壶腹找出解剖间隙,用电凝钩解剖分离粘连带并切断。胆囊张力大时应作术中减压,对于致密粘连,沿胆囊壶腹胆囊壁分离,找出它与胆囊管入右肝管或右肝管入胆囊壁分离,找出它与胆囊管间变细的部位,可预防右肝管、胆总管损伤。结果胆囊动脉(1)主干型18例,走行于Calo三角内35例,胆囊管胆囊前16例,管胆囊后8例,管下6例.直接入胆囊体5例;(2)分支型78例。Clot三角区脂肪堆积有三种类型,薄层脂肪均匀堆积,块状脂肪堆积,脂肪堆积伴慢性炎症.结论了解Calot三角解剖特点及胆囊动脉类型,提高手术的治愈率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586例,其中胆囊三角无粘连组260例(127例行前三角入路三孔法LC、133例行后三角入路三孔法LC),胆囊三角严重粘连组326例(154例行前三角入路三孔法LC、172例行后三角入路三孔法LC).结果 胆囊三角无粘连组后三角入路方式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前三角入路方式;胆囊三角粘连组后三角入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中转开腹率均优于前三角组入路方式.认为后三角入路三孔法LC安全可行、容易掌握,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尤其适用于胆囊三角严重粘连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老年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于该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38例老年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的38例老年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的肺功能、肝功能。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3 d与7 d的肺功能与肝功能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腹腔镜在老年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高,对患者肺功能及肝功能的不良影响也更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Calot三角解剖入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不同Calot三角解剖入路方式分组,在行LC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时,100例采用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观察组),另100例采用胆囊三角入路(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工具评估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手术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在手术中,发现观察组胆囊周围出现粘连53例,对照组50例;两组无胆囊粘连患者组间各手术指标、手术并发症和中转开腹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粘连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9.4±4.3) min、(33.9±4.6) ml、(26.0±4.2) h、(6.0±1.0) d和(4.0±1.5) 分,均显著少于或轻于对照组粘连患者【(59.1±5.5) min、(45.6±4.1) ml、(30.3±4.5) h、(8.4±1.0) d和(4.8±1.3) 分,P<0.05】;观察组胆囊粘连患者无并发症和中转开腹者,而对照组胆囊粘连患者则分别为8.0%和8.0%(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IL-6、IL-8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行LC术能明显减少胆囊粘连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并发症和中转开腹发生率。在LC术中需密切观察胆囊粘连与否及其程度等情况,而给予合理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很快成为了症状性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之一。在这股腹腔镜外科的热潮中,胆道内镜学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情况,ERCP的适应症也可能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胆道造影(IOC)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8年7月行LC病例442例,其中经ICO患者82例,占手术的18.4%。结果成功完成IOC 81例(97.5%)。发现胆总管结石13例(46.0%),胆囊管结石4例(4.9%),胆囊管汇入右肝管4例(4.8%),胆总管远段狭窄3例(3.7%),术中胆总管损伤1例(1.2%)。结论 LC中IOC对发现胆管结石的残留、及时发现胆管损伤、明确胆管解剖及变异均有帮助,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被公认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但其手术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尤其是胆管损伤的发生率高,约为0.5%,是开腹胆囊切除术的2倍。正确恰当的解剖Calot三角,对预防术中胆管损伤及大出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施行LC的417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LC时Calot三角的手术处理要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几种不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行LC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单孔法LC组、二孔法LC组、三孔法LC组、四孔法LC组各100例,通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6 h疼痛程度6个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4组之间的临床疗效。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组间比较时单孔法组的术后6 h疼痛程度与二孔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4)分vs(1.9±0.8)分,P=0.036],单孔法手术时间与三孔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6±23.5)min vs(36.0±24.3)min,P=0.028],单孔法术后住院天数与三孔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2.3)d vs(5.2±3.3)d,P=0.042],其他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4种方法都是安全可行的,但应规范操作技术,熟练解剖知识,严格掌握手术情况的变化,手术前还应根据患者的意愿及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AC)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血清脂多糖(LPS)、淀粉酶(AMY)、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5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A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9)。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及术后72 h血清LPS、AMY、ACTH水平、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切口短、手术用时少、术中出血量低、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短(t值分别为26.782、2.950、28.997、11.559、14.678,P值均<0.05),随访1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低(8.16%vs 22.45%,χ2=9.137,P=0.002);手术前两组血清LPS、AMY、ACTH水平及CD3^+、CD4^+、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72 h,观察组LPS、AMY、ACTH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8.762、5.370、3.607,P值均<0.001),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604、6.611、12.025,P值均<0.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AC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清LPS、AMY水平,且对免疫功能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减轻术后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以评估常规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效益。方法将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进行了非复杂性LC的295例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患者随机分为非引流组和引流组。非引流组中150例患者未接受常规预防性腹腔引流,引流组中145例患者均进行常规预防性腹腔引流。结果非引流组患者第一次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均较引流组患者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未发现由于缺乏腹腔引流而发生的并发症。结论通过判断,对于合适的患者在简单的LC后不进行腹腔引流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其安全、创伤小、痛苦轻、对腹腔脏器干扰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1]、高危患者能耐受等特点,逐渐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患的首选方法。但术后早期出现切口疼痛仍是患者最多见的主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2]。传统的单一镇痛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镇痛效果,需要更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合并不同类型高脂血症(HLP)患者术后转氨酶ALT和AST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空军总医院肝胆外科行LC的HLP患者213例,根据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分为高TC组(n=63)、高TG组(n=53)、混合组(n=48)、低HDL组(n=49),并选取同期血脂正常行LC的患者为非HLP组(n=204)。检测各组术前及术后第1、3、7天ALT和AST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各HLP组术前转氨酶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高TC组ALT、AST水平较其他HLP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患者LC术后第1、3天ALT和AST增高值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高TC组ALT和AST水平较其他HLP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术后1周转氨酶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无严重肝功能异常情况发生。结论实施LC对HLP患者的肝功能影响较小,可临床观察,必要时可行保肝降酶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杂性胆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13年11月我科收治的81例复杂胆囊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胆囊炎66例,萎缩胆囊炎14例,Mirizzi综合征1例。所有腹腔镜手术在使用吸引器刮吸分离与超声刀切割相结合下完成。手术历时1.5~3 h不等。结果 79例LC手术成功完成,手术中1例肝总管损伤在腔镜下缝合修补,1例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1例术前怀疑Mirizzi综合征,手术中确诊中转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复杂性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成功的关健是术前对病例进行认真讨论,术中使用吸引器与超声刀解剖Calot三角,胆囊切除采取顺行与逆行结合,全部切除与部分切除相结合,有效地避免术中大出血和胆管损伤,使腹腔镜下复杂性胆囊切除变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总结近年来各种确切的手术安全措施,建议重视围手术期影像学的检查和术前高危因素的处理,加强手术技巧的训练,积极引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以尽可能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自从1987年3月由法国里昂一位妇科医生在进行腹腔镜附件手术时联合实施以来业已成为微创外科领域的经典示范手术。我国LC虽然在1991年初得以开展,20年多来远未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3~5年内迅速普及发展起来,而是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