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脊柱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该院行手术治疗且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0例脊柱手术患者与同期行手术治疗但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60例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液,检测其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阳性率,并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90.00%,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呈正相关。结论 C反应蛋白在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出现增高表达,其可能参与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正常组,共4组,每组各25例;再将75例冠心病患者依据病变血管数目分为一只组26例、二只组23例、三只组26例;100例均行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化验检查,对各结果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各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对了解冠心病的分型、危险程度及疗效均具有极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经过检测不同临床分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进一步来研究其鉴别诊断的意义和肝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方法:应用日本Sysmex CA1500检测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来检测样本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肝功能A、B、C级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分别与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非出血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HBsAg阳性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HBsAg阴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病情及肝功能损害越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在肝硬化各临床分级的患者血浆中明显增高,患者的病情越严重、肝脏功能越差则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就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20例为观察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3组,轻度40例为A组,中度40例为B组,重度40例为C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0例为对照组,均行血脂指标、凝血指标、炎症因子指标检测。结果 A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抗血凝酶-Ⅲ、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B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抗血凝酶-Ⅲ、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组,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A组。C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抗血凝酶-Ⅲ、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和B组,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A组和B组。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明显降低,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增加。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各指标改变幅度越明显。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均可作为脑梗死临床诊断的有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检测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80例脊柱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采用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结果:术后出现感染者6例,其术后3d的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升高,术后5d仍高于正常值;术后未感染者74例,其术后3d的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逐渐下降并恢复正常.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者4例,其术后3~5d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值;术后未出现深静脉血栓者76例,其术后3d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逐渐下降恢复正常.结论: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与脊柱手术患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可提示有无感染,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诊断有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化痰活血汤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将7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7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化痰活血汤.治疗前后测定神经功能评分、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3.81%,对照组为51.3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化痰活血汤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急性脑梗死相关指标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颗粒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D-cli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两组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而观察组的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P 0.05)。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8.
谢晶日  林晋濠  张杨 《新中医》2013,45(12):67-69
目的:观察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静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BPC)的影响。方法:对50例治疗组UC活动期患者采用肠愈宁治疗,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BPC。结果:2组比较,UC活动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BPC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和BPC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肠愈宁对UC活动期有较好治疗效果;调整D-二聚体水平,抑制血小板活化状态可能是肠愈宁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丹参酮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和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丹参酮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检测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心绞痛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对照组为56%;心电图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对照组为52%,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RP、D-二聚体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及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检测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反应蛋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大幅增高,检测其浓度,对诊断、判断病情及预后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确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82例,其中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组(微创术组)145例,观察患者术后不同时期hs-CRP及D-二聚体水平以及术后2周患者意识状态,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以同期使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术后3 d、2周及6个月,患者hs-CRP、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术组hs-CRP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t=2.023,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意识障碍状况、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术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传统开颅术,且患者意识恢复较早,远期植物生存和病死率降低,在功能恢复上明显优于传统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的影响。方法将6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激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阿魏酸钠联合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阿魏酸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的影响。方法将6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激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阿魏酸钠联合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吴孟章 《中国中医急症》2013,(11):1950-1951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D-二聚体及CAT积分的影响。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吸氧、抗生素、解痉、化痰、平喘及对症处理、低分子肝素钠抗凝等综合方法治疗,治疗组加用桃红四物汤;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从患者日常生活、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的能力方面评定CAT积分。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及CAT积分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CAT积分相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肝素可有效降低AECOP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及CAT积分水平。  相似文献   

16.
深静脉血栓住院患者肺栓塞危险因素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住院患者发生肺栓塞(PE)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5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空腹抽血,进行凝血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沉、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等检测,同时进行顺行静脉造影或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15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32例发生PE,发生率为20.9%。PE组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非PE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凝血时间、血沉、抗心磷脂抗体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示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是造成DVT住院患者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可能是造成DVT住院患者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参芎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吸氧、化痰平喘、抗感染、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参芎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14天。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芎注射液可降低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0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其中Child-Pugh A级23例,B级56例,C级26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Child-Pugh各分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根据有无腹水和随访期内生存情况,分别将10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分为有腹水组和无腹水组及死亡组和生存组,分析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患者组中Child-Pugh A级、B级、C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分别为(1.570±0.046)μg/L、(1.647±0.047)μg/L、(1.727±0.05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67±0.30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水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910±0.404)μg/L,无腹水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890±0.036)μg/L,腹水组显著高于无腹水组(P0.05);死亡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561±0.372)μg/L,生存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697±0.548)μg/L,死亡组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并对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0例妊娠糖尿病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组)及60例同期健康分娩孕妇(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期糖尿病组患者D二聚体(2311.72+1715.24)ug/m L,纤维蛋白原(4.13+0.54)mg/d L,均显著高于健康孕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839、7.192,均P0.05)。结论:检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判断其体内高凝和纤溶状态,在GDM的预后判断、病情发展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 (CPHD)患者血浆 D-二聚体改变的临床意义及香丹注射液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观察 36例 CPHD患者应用香丹注射液治疗后的血浆 D-二聚体变化并与对照组 (健康体检者 )对比.结果 CPHD组患者血浆 D-二聚体治疗前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 D-二聚体水平又明显高于代偿期患者; CPHD患者于香丹注射液干预治疗后,其血浆 D-二聚体水平均有明显下降.结论血浆 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 CPHD肺小动脉血栓形成以及衡量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指标之一.香丹注射液具有良好抗血栓形成、改善肺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