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患者脑梗死之间的关联度,并进一步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方法:以湖南某医院脑梗死患者153例为样本(其中非进展性患者128例、进展性患者25例),另选非脑血管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各组混合斑、硬斑及IMT增厚检出率在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软斑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动脉狭窄比例明显不同(P<0.05);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的梗死侧与非梗死侧斑块发生例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很大程度上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有关,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进展性缺血脑卒中在很大程度上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质和狭窄程度有关,而粥样硬化的斑块性质及动脉狭窄程度,是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的重要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mm±0.25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mm±0.29mm)明显增厚(P〈0.01)。结论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 536例行颈动脉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分析.结果 1 359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84.9%)和斑块发生率(63.6%)均比非脑梗死者高(P〈0.05),其中不同类型斑块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硬斑(54.8%)、软斑(21.1%)、纤维斑(16.1%)和溃疡斑(8.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有密切的联系.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判断内膜病变情况,斑块形成部位和形态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关系。方法分别对5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及5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确定斑块类型并测量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52%,内膜粗糙率为26%,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0mm者占32%,颈动脉狭窄率为26%,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2%、6%、4%;脑梗死对照组分别为94%、54%、66%、48%,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脑梗死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在检出斑块的观察组26例中扁平斑发生率为30.7%,软斑发生率为30.7%,硬斑发生率为15.4%,溃疡斑发生率为23.2%,而正常对照组8例中分别为25%,12.5%、62.5%、0%;脑梗死对照组47例中分别为34.1%、29.8%、8.5%、27.7%: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分型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能较准确的评估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探究超声技术在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与诊断中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江 门市新会区司前人民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119 例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 者 119 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均接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 斑块性质检出率、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增厚、粥样硬化检出率、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 结果:观察组共检出 162 个斑块,对照组共检出 71 个斑块,观察组平均 斑块检出数量为(1.35 ± 0.21)个,较对照组的(0.53 ± 0.12)个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斑块性质 检出率比较中,观察组软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低,硬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IMT 为(0.96 ± 0.31)mm,较对照组的(0.79 ± 0.25)mm 更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增厚检出率较对照组更高,颈动脉无增厚检出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 的 PSV、RI 水平较对照组高,EDV 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超声技术可以通过颈动脉 斑块检出数量、斑块性质、IMT、颈动脉增厚、粥样硬化检出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诊断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超声表现特点。方法对96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96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73例,检出率76.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又处。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软斑、溃疡斑的存在。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判断斑块类型,同时判断斑块部位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者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50例脑梗死患者和100名健康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分布部位、大小及内部回声特点,观测颈动脉内部及血流情况、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血流阻力指数(RI)、S/D值,并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脑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比较。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尤其是软斑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部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别是软斑)的侧向符合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9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84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颅外段超声检查,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超声特征情况。对2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5%,对照组为49%;2组颈动脉斑块均以混合斑块最多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组为64%,对照组为36%;2组混合斑块及不稳定型斑块(混合斑块+软斑)所占比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为81%,对照组为42%;2组三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分别为64%和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与急性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可能为预测急性脑血管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老年冠心病患者采取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0月临沂市康复医院接收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收入观察组,将同期100例健康人员收入对照组中,两组均进行超声检查,准确记录两组超声检查结果及颈动脉,斑块分布部位和分型,超声检查结果包括颈总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内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更高,差异明显(P<0.05);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有42例单支,58例多支,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方面,多支组较单支组高,差异显著(P<0.05);颈动脉位置,软斑分布较多,其次是硬斑和混合斑;颈内动脉位置:软斑分布较多;颈动脉分叉位置:软斑分布最高,而混合斑分布较少;双侧颈总动脉L软斑分布较多,混合斑最少。结论超声诊断在老年冠心病颈动脉硬化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能够反映颈动脉斑块状况,为临床诊治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6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对颈动脉进行分析;随机抽取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52例患者颈动脉有不同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86.7%,对照组12例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20.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密切相关,超声检测对临床预防脑梗塞及其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40,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联合心血管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2011年间收治的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实验组使用辛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等指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IMT为1.54±0.45mm,斑块面积为26.32±9.38mm2,治疗后IMT为1.13±0.36mm,斑块面积19.04±7.62mm2.实验组治疗后IMT和斑块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治疗后实验组IMT和斑块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中药可以有效控制血脂水平、促进斑块缩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患者梗塞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梅州市梅县区中医医院确诊治疗的10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梗塞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2例)、中度组(40例)和重度组(2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采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和梗塞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梗塞情况。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软斑、混合斑检出率: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硬斑检出率: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法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梗塞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6.267,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患者梗塞严重程度有关,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有助于医师了解和掌握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超声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观察组,将同期所收治的98例年龄相仿的非脑血管病住院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IMT增厚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的38.7%(P0.05);颈动脉斑块检出率72.9%,高于对照组36.6%(P0.05);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56.7%高于对照组的28.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且以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患者的实际症状情况,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数据支持,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颈动脉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及瑞舒伐他汀钙对其影响。方法选取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瘫块的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予脑梗死常规治疗14d,药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瑞舒伐他汀钙10mg口服,每晚1次,连服3个月,于给药前和给药3个月后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并测定血hs—CRP。结果2组比较。药物组治疗后FMD显著改善,hs—CRP与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显著减低(P均〈0.05);IMT与FMD、hs—CRP、TG呈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瑞舒伐他汀钙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拟诊冠心病患者120 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时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对发现的粥样硬化斑块根据其超声特征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斑块.对各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CAD) 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心肌梗死(MI)组的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肌梗死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与心肌梗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cI)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以及意义。方法:将我院274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中医的辩证分型以及颈动脉B超检查,对比各个证型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硬化程度、斑块发生率等比较。结果:风痰瘀阻的IMT与阴虚阳亢型、风痰火亢型、气虚血瘀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风痰瘀阻型颈动脉硬化程度与气虚血瘀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阻型的斑块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但各个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不同,风痰瘀阻型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塞患者和60例非脑梗塞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和有无动脉粥样硬化。结果:60例脑梗塞患者中,43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71.7%;非脑梗塞组发生率36.7%,两组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塞病例中有25侧为多灶性脑梗塞,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0.0%;单一病灶的脑梗塞35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5.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60例脑梗塞患者中首次发生脑梗塞39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1.0%;复发性脑梗塞21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7.7%,二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发生率、脑梗塞病灶多寡以及复发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产物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丙二醛(MD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软斑块形成患者,按颈内-中膜厚度(IMT)或斑块形成分为单纯IMT增厚组(A组,71例)、单发斑块形成组(B组,69例)、多发斑块形成组(C组,73例)。另外选择IMT正常健康组(D组)70名。观察各组hs—CRP、OX—LDL、MD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随IMT增厚及宽块的增加,hs—CRP、OX—LDL、MDA浓度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OX—LDL、MDA、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同时检测血脂,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并能显著减轻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支持阿托伐他汀钙具有降脂以外的多效性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阿托伐他汀钙可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