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们研究和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反相色谱测定血浆中乙胺碘呋酮的方法,在氯仿溶剂中检出限为10ng,血浆中最低有效测定浓度为0.5μg/ml,平均回收率为98.35%,一日内回收率为98.68%,四日内回收率为98.0l%。乙胺碘呋酮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属二室模型,其参数为:正常人静注150mg后的平均生物半衰期t_(1/2)(β)为13.75小时;家兔静注30mg/kg后的t_(1/2)(β)为7.17小时。  相似文献   

2.
五、抗心律失常药(一)奎尼丁可能与下列药物发生相互作用。1.胺碘酮(乙胺碘呋酮)增加奎尼丁的毒性(机制未明),应监测奎尼丁浓度。2.抗酸药可能引起奎尼丁毒性(因降低肾排泄),应监测奎尼丁浓度。3.口服抗凝剂偶可增加抗凝作用(机制未明),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系统药物如果不了解药理作用和适应症,不合理使用,轻者副作用加大,重者发生中毒反应及意外.现介绍常见的不合理使用. 1.地高辛加乙胺碘呋酮乙胺碘呋酮可将地高辛从组织中置换出来,减少地高辛的排泄,使地高辛在血浆浓度明显增加,两药合用易发生地高辛中毒.使用时地高辛量减半,并随时监测血浆地高辛浓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266例次心电生理药物试验,对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慢心律,乙胺碘呋酮、双异丙吡胺、室安卡因、氟卡胺,Pirmenol等抗心律失常药所致心律失常恶化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抗律心失常药所致心律失常恶化十分常见,涉及所用8种药物,发生率10%~29%(平均21.8%),与心脏病严重程度及心脏功能不相关 抗心律失常药室安卡因和奎尼丁或普鲁卡因酰胺台用,慢心律和奎尼丁合用时可减少心律失常恶化的发生。接受奎尼丁治疗的患者QRS时间明显延长130±20ms,预示可能发生药物所致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乙胺碘呋酮用于临床治疗心律失常在国外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国内也已广泛使用,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乙胺碘呋酮的电生理研究在国外已有报道。但乙胺碘呋酮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联合应用的电生理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工作旨在对乙胺碘呋酮与奎尼丁单用和联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做一些电生理研究,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取350~500g 豚鼠,雌雄任意,共52只。取600个心房肌细胞,580个心室乳头肌细胞做单细胞动作电位的记录。实验分组安排如下:  相似文献   

6.
采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稳态乙胺碘呋酮对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的药动学和QT间期延长作用的影响,兔单独ⅳNAPA后,其β,K_(eo),S,EC_(50),E_(max)分别为0.0060±0.0006 min~(-1),0.061±0.017 min~(-1),2.19±0.39,6.21±1.74 μg/ml,53.6±2.5 ms;在稳态乙胺碘呋酮存在下ⅳNAPA后,分别为0.0086±0.0007 min~(-1),0.024±0.006 min~(-1),1.56±0.15,2.48±0.12 μg/ml,88.3±7.1 ms,结果表明乙胺碘呋酮可以增强并延长NAPA对QT间期的延长作用,并使NAPA的药物动力学和效应动力学的某些参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甲氰咪胍(Cimetidine,CD)是一种新型的强效H_2受体阻断剂。近年来许多文献报道该药可与多种不同用途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一些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使这些合用药物的生物效应发生改变,甚至引起蓄积中毒。本文拟就此作一简要综述,一、与奎尼丁合用:1984年Falningel等研究了CD与奎尼丁的相互作用。结果是:两药合用,于第11、12、33天后,奎尼丁血浓度由合用前的6.2μg/ml,则分别降至台用后的5.4、4.5、4.0μg/ml。于第38、39天后,奎尼丁血浓度由合用前的6.0μg/ml,则分别降至合用后的2.5,2.7μg/ml。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蓝远强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153-154
目的 观察乙胺碘呋酮治疗老年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2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口服乙胺碘呋酮0.2g,1日3次;用药期间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1周后改口服乙胺碘呋酮0.2g,每日两次;1周后改为0.2g,每日1次维持.用药期间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 显效12例(60%),有效5例(25%),总有效率85%.结论 乙胺碘呋酮治疗老年心律失常有效.  相似文献   

9.
采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稳态乙胺碘呋酮对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的药动学和QT间期延长作用的影响,兔单独ⅳNAPA后,其β,K_(eo),S,EC_(50),E_(max)分别为0.0060±0.0006 min~(-1),0.061±0.017 min~(-1),2.19±0.39,6.21±1.74 μg/ml,53.6±2.5 ms;在稳态乙胺碘呋酮存在下ⅳNAPA后,分别为0.0086±0.0007 min~(-1),0.024±0.006 min~(-1),1.56±0.15,2.48±0.12 μg/ml,88.3±7.1 ms,结果表明乙胺碘呋酮可以增强并延长NAPA对QT间期的延长作用,并使NAPA的药物动力学和效应动力学的某些参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代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的奎尼丁和代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的乙胺碘呋酮(以下简称胺碘酮)均可使Q—T间期延长,其结果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TDP),但据笔者使用体会并查阅文献发现胺碘酮引起TDP的机会远远少于奎尼丁,本文就其原因作一些探讨。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42例心律失常病人分为二组,奎尼丁组20例,胺碘酮组22例,二组间年龄、性别、血电解质均无显著差异。奎尼丁组中风心房颤10例、高心  相似文献   

11.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大鼠正中神经或桡神经干内,标记细胞出现在注射侧脊髓前角和脊神经节内。正中神经组:出现在脊髓C_4~T_2节段,在前角外侧群中的分布偏向背侧;在脊神经节分布于C_6~T_2节段。桡神经组:出现在脊髓C_4~T_1节段,在前角外侧群中的分布偏向腹侧;在脊神经节分布于C_6~T_1节段。  相似文献   

12.
从临床角度,对胞宫虚寒证和胞宫寒凝证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和区别,对二者所属的妇科常见病一一作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则和方药,为临床妇科病的诊治提供了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腹诊的起源与发展,并从脏象、经络、气血津液三个方面分析了胸腹的生理、病理意义。胁腹与脏象、经络的关系,对诊腹以判断病位尤为重要,而气血津液理论可以说明证候的虚实,鉴别某些病邪性质。认为作为局部诊法的腹诊,能够反映整体功能状況及其病理变化,体现了整体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丝胶对2型糖尿病大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调节作用。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丝胶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2只大鼠。25mg/kg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3d(1次/d)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建立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不再做任何处理,丝胶治疗组大鼠给予丝胶(2.4g/kg/d)灌胃35d,阳性对照组大鼠给予二甲双胍(55.3mg/kg/d)灌胃35d。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以及血清HLD-C和LDL-C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糖、LDL-C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丝胶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大鼠的血糖、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1)。结论:丝胶可通过提高HDL-C水平、降低LDL-C水平改善糖尿病时血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体尾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998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9例胰腺体尾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均进行手术治疗,治愈28例,死亡1例。致死原因为胰瘘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胰瘘和腹腔感染是主要的并发症。结论胰腺体尾部肿瘤早期诊断困难,腹部B超和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本病。手术是胰体尾部肿瘤最佳的治疗方式。关键是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式,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血象实验研究月之盈缺与青少年气血盛衰的规律,结果表明,青少年女性气血盛衰与月节律变化(即月之盈缺),有明显的同步性。即呈中—高—低的变化规律;而青少年男性,呈高—中—低的变化规律。上述青少年气血盛衰的规律,反映了随月之盈缺时问,人体防御外邪能力的变化。说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盛期,阴阳属性明显,易受天时影响,亦是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理论科学性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与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建立测定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并探讨其对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意义。②方法 应用PCR-TRAP方法,对36例食管癌、40例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了粒酶活性的检测。③结果 3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0.50%,癌旁组织阳性检出率为6.00%,二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41.3,P<0.001)。其中17例伴淋巴结转移中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而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63.15%,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χ^2=7.02,P<0.01)。40例结肠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91.75%,癌旁组织中阳性检出率为5.00%,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χ62=60.26,P<0.001);40例结肠癌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1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检出端粒酶的活性,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 结论 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致食管、结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端粒酶活性的检出可作为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作者自行设计软件程序与接口,将修复后的生理记录仪与AppleⅠ型微机进行联机监测,组成一个全自动无创性血流动力学智能化监测系统。多道生理记录仪将同步的心电、心音、心尖搏动和颈动脉搏动图输入计算机,进行测量及计算分析,最后打印诊断报告。可自动分析诊断24种心功能状态。通过临床110例应用表明其与临床综合观察诊断符合率达98/%,人机采点相关系数为0.90,人机分析相关系数为0.98,能满足临床及科研要求。  相似文献   

19.
20.
颅内血块吸除器是一种新的器械。这种器械在吸引器基础上增加一轴心螺旋绞丝(或绞刀),用牙科钻带动可边打碎边吸引颅内块型血肿,一改过去颅内血块型血肿必须开颅摘除的传统方法。而且作者结合运用他们以前创用的有槽手锥锥颅法,不必钻孔,不必切开头皮,锥孔即可完成,十分简便,此法尤适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年老体衰不适开颅手术之患者。在体外实验上,明确证明了单纯用吸引器仅能吸住血块但不能将其吸出,而开动绞丝后则极容易且迅速地吸除血块,效果十分明显,我们还建立了兔子颅内血肿实验动物模型(过去尚未见报道)。而且清除动物实验模型的血肿也取得成功。通过实验还确定了绞丝的转速及吸引器负压之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