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妊娠合并子宫畸形剖宫产术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36例经剖宫产证实的妊娠合并子宫畸形。妊娠合并子宫畸形并发症多,子宫发育差,下段形成不良,所以剖宫产率高。根据下段形成是否良好及畸形类型来选择术式。双子宫及单角子宫畸形下段形成不良取纵切口,避免切口撕伤出血。下段形成良好,仍可取横切口,其他畸形亦然,包括完全性纵隔子宫。若下段形成差,宽度小于9cm,宁取纵切口勿作“⊥”形切口。残角子宫应切除,双子宫阻塞产道或发生扭转宜切除非妊娠侧子宫,纵(横)隔应切除。  相似文献   

2.
王霄  朱湘虹  顾燕  邓斐 《江苏医药》2001,27(5):387-387
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以色列术式 )在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开展。我院自 2 0 0 0年 5月~ 8月 ,应用香港周基杰医师创立的一种新观念剖宫产术 ,高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简称新式组 ) ,共 4 6例 ,临床效果很好 ,现总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2 0 0 0年 5月~ 8月 ,分娩总数 4 2 7例 ,剖宫产总数 139例 ,排除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合并症后 96例 ,按手术方式分新式剖宫产组4 6例 ,传统式剖宫产组 50例 ,手术指征相似 ,孕妇年龄 2 1~ 4 3岁 ,平均年龄 2 7 2岁 ,孕周 37~ 4 2周。新式组首次剖宫产 4 2例 ,再次剖宫产 4例 ,传统组…  相似文献   

3.
王黎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4):493-493
现将我院2001年应用新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手术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产妇209例,年龄21~39岁,平均(26.8±2.0)岁,体重55~82kg,平均(69.2±5.8)kg,孕期34~43周。手术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9年5月以来开展了新式剖宫产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改良式剖宫产术(改良组)136例,平均25.3岁,孕周36~42周。选择近期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7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以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臀足位、骨盆狭窄畸形、妊高征、前置胎盘、高龄初产、珍贵儿等为剖宫产指征。两组孕产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腹膜外剖宫产术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对比。方法 选择2年10个月间腹膜外剖宫产术163例,同年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08例对比分析。结果 腹膜外剖宫产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住院时间长、手术时间长。结论 腹膜外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病率低、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是剖宫产远期并发症之一,妊娠物种植于子宫瘢痕处是异位妊娠的一种特殊类型.larsen和Solomon1[1]在1978年报道了首例CSP,近几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CSP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1800[2],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CSP3例结果1例误诊为药流不全,清宫术中大出血急诊剖腹探查切除子宫瘢痕妊娠物加修补术;2例采取经阴道切除子宫瘢痕妊娠物加修补术[3]获得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在临产剖宫产中的应用。方法 80例临产后需要剖宫产的孕妇,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临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从切皮到取出胎儿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8.5±1.2)min,总手术时间平均(37±13)min,出血量(320±20)ml,无膀胱损伤,新生儿体重(3550±30)g。结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出血少,术后愈合好,与盆腔粘连少,再次妊娠时发生子宫破裂的机会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在处理难产、某些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时可保证母婴安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出血少,操作直观、简单,愈后好,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术式。其手术并发症如子宫下段撕裂、胎儿产伤、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麻痹性肠梗阻。远期并发症有子宫内膜异位等的防治得到了普遍重视。本研究总结了近10年1000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及并发症防治的经验,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的剖宫产术式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子宫瘢痕破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1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1例,其中观察组的剖宫产术式为子宫下段横切,对照组为子宫纵切。观察指标为子宫瘢痕破裂发生率以及围生儿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子宫瘢痕破裂发生率为13.58%,对照组为49.38%,二者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生儿病死率为3.70%,对照组为25.93%,二者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下段横切术式的孕妇再次妊娠子宫瘢痕破裂发生率低,围生儿病死率低,因此,剖宫产孕妇应当首选子宫下段横切。  相似文献   

11.
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瘢痕处妊娠(cesarean scars pregnan-cy,CSP)是一种少见的异位妊娠,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CSP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不断上升,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也随之增加,其分娩方式已成为产科临床突出的问题。临床要求既要尽可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再次剖宫产给母婴造成的不良影响,又要预见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子宫破裂对母婴导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不缝合腹膜对手术后效果影响。方法:对2000年7月~2001年7月在我院行改良式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168例,分成缝合腹膜组与不缝合腹膜组,在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发热、术后切口愈合方面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不缝合腹膜组在手术后发热,腹壁切口延期愈合方面与缝合腹膜组差异无显著性,在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上比缝合腹膜组少。结论:施行子宫下段剖宫产,不缝合腹膜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排气早、疼痛轻等优点,不会增加腹腔脏器粘连。  相似文献   

14.
15.
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下称改良术式)已普遍开展。我院自1998年2月至1999年6月期间施行改良术式共168例。现将本组资料整理、归纳、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自1998年2月至1999年6月,我们施行改良术式共168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的36岁。孕周3 2~40周104例,40 1~42周64例。手术指征除先兆子宫破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疤痕子宫(腹壁纵切口)外均可选用改良术式。麻醉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新式剖宫产术式的特点。方法:分析350例新式剖宫产产妇术中、术后情况,并与同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比较,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排气时间等。结果:新式剖宫产较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时间平均缩短约14min(P<0.01),术后进食平均早12h(P<0.01),术后排气时间平均早16h(P<0.01),出血量平均少122ml(P<0.01),对膀胱无干扰,术后无血尿及排尿困难。结论:新式剖宫产优点多,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与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术后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河南省登封市中医院行两种术式剖宫产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手术时间、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体温升高再恢复至正常时间分别为(18.8±2.6)h、(20.6±3.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气时间分别为(16.25±9.25)h、(22.32±10.50)h,显著缩短(P<0.01);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5±1.6)×109/L、(7.1±2.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比例分别为20(20%)、6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术后情况优于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我院于1998-10-2000-10运用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并在此方法上加以改进共5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进行临床分析。1 一般资料 分娩总数2340例。行剖富产术906例,运用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560例,其中346例运用传统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孕妇年龄平均26.5岁,孕36~40周,剖宫产指征:头盆不称255例,胎儿宫内窘迫137例,妊高征56例,臀足位 32例,双胎11例,前置胎盘 4例,珍贵儿 65例。2 手术方法 ①切口选择:取横切口-即骼前上棘连线下2cm或耻骨联合上三横指横弧形切…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剖宫产与术后并发症均有明显上升,切口愈后不良为其主要因素。我院自1990年7月~1995年10月共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单层缝合1353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于耻骨联合上原切口进入,根据原切口疤痕决定是否切除旧疤痕,手术步骤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手术方式,并与传统式剖宫产术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开腹至胎儿娩出时间及手术总时间、开腹出血量及术中总出血量、腹壁切口愈合及腹壁、盆腹腔粘连、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及拆线时间方面,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在以上各项中均优于传统式剖宫产术(P<0.05).结论 改良式剖宫产术操作简单,优点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