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率及截肢平面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11/2004-07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3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已行单侧下肢截脚术3侧,均经药物治疗疼痛及创面无改善,经彩色超声多普勒和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闭塞,临床已诊断以闭塞部位确定截肢平面。施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移植治疗后截肢率和截肢平面的降低情况,以及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足部皮温,踝脓比、经皮氧分压、疼痛的改善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降低截肢率情况:27例患者移植后截肢8例,截肢率为30%(8/27),截肢率降低了70%。②截肢患者降低截肢平面情况:3例已截肢患者行再次截肢,8例移植后截肢,移植术后截肢患者11例中拟截肢平面为大腿6例、小腿2例、足3例,实际截肢平面为大腿3例、小腿4例、足趾3例、趾1例。降低截肢平面者8例。③移植前后患足皮温和经皮氧分压变化情况:移植后患者皮温较移植前明显升高[(325±1.3],(28.1±1.5)℃,P<0.011,移植后经皮氧分压测定较移植前明显增高[(4.0±0.80),(3.2±0.53)kPa,P<0.01]。④移植后3个月局部疼痛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疼痛消失、剖面愈合11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减少5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无明显变化7例;无效7例。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血管病,可促进剖面愈合,降低截肢率和降低截肢平面,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植片取材技术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两种不同取材技术对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 方法:选择2001—06/2003—10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58例(64眼)。其中男25例(26眼),女-33例(38眼);年龄38~69岁,平均56岁;病程2~15年,均为初发性翼状胬肉,静止期。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组29例31眼,采用剥离法取得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自体角膜缘移植组29例33眼,采用隧道刀法取得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两组植片用于胬肉切除术后术区的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翼状胬肉复发情况。 结果:5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胬肉复发情况: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组31眼中3眼复发,复发率9.7%;自体角膜缘移植组33眼中,无一眼复发;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组复发率高于自体角膜缘移植组,差异无显著性(x^2=1.334,P=0.248〉0.05)。②两组患者角膜创面愈合情况: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组创面和自体角膜缘移植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3&;#177;1.4),(5.0&;#177;1.3)d,t=0.813,P=0.419〉0.05]。③两组患者供区修复情况: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组供区修复时间和自体角膜缘移植组修复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9&;#177;0.8),(5.0&;#177;1.3)d,t=0.336,P=0.739〉0.05]。 结论: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有效地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②采用剥离法和隧道刀法两种方法取得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在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创面愈合及供区修复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方法:选择2004-01/11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收治的自愿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8例,双下肢病变7例,单肢病变1例,共累及15只足,均有严重足部静息痛。其中足趾溃疡2例,坏疽3例。全部患者均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50—600μg/d,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5d,第6天用COBE6.1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总量82—106mL,单个核细胞数(129.8—376.7)&;#215;10^9L^-1,CD34+细胞0.32%-0.48%。将干细胞悬液制备为(1—2.8)&;#215;10^11L^-1细胞浓度,按3cm&;#215;3cm距离进行缺血肢体移植术。术后对患者经皮氧分压、皮温、踝肱指数和足底深感觉、主观感觉、溃疡及坏疽情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及不良事件和副反应进行综合评估,与移植前进行对照。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时间3个月。①经皮氧分压:6例患者干细胞移植3个月后足部经皮氧分压较移植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②皮温:移植后1个月患者皮温均有不同程度上升(1—5℃)。③踝肱指数:移植后3个月有3例患者足部血流波幅较移植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为0.22/0.16,0.82/0.43,0.76/0.40)。④足底深感觉:移植后3个月有3例患者较移植前轻度改善。⑤主观感觉:7例患者于术后3~21d疼痛减轻或消失,8例足部冷感在2~28d明显好转。⑥溃疡及坏疽情况:移植后8~16周2例足部溃疡愈合。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1例患者于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行动脉造影,可见下肢及足部有新生侧支血管形成。⑧不良事件和副反应:6例患者应用细胞动员时感骨骼和肌肉酸痛,移植后3d8例患者均感足部及小腿腓肠肌轻度胀痛,但能耐受。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能有效地增加患者的下肢血流量,改善症状,使一部分患者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是一种简便微创并且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06/2004-06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康复中心收治的面部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各60例。以面部左侧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伤后第3天,治疗组将2000IU/mL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直接湿敷于创面上半暴露,换药1次/d,至创面愈合;对照组创面单用等渗盐水纱布覆盖半暴露,换药1次/d,至创面愈合。7和14d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0分为无痛,10分为极痛);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测定深Ⅱ度创面瘢痕增生情况(瘢痕指数)。结果:1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的比较:浅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7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15+13.26)%,(59.28&;#177;11.35)%,t=5.7115,P〈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9.62+2.38),(11.27+2.95)d,t=3.3719,P〈0.01];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14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5.03&;#177;21.32)%,(61.24&;#177;18.29)%,t=3.8026,P〈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7.62&;#177;3.49),(20.86&;#177;3.97)d,t=4.7772,P〈0.01],瘢痕指数低于对照组[(7.32&;#177;1.67),(8.78&;#177;1.95),t=4.2541,P〈0.011;两组患者两种创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组治疗过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显著加快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的形成,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移植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Wistar雄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千细胞移植组(n=30)和心肌梗死对照组(n=20)。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冠脉结扎后7d,移植组经股静脉和心外膜分别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15&;#215;10^8细胞),对照组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③分别于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1,2和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行血液动力学测定,观察心功能的变化。 结果:存活43只模型制作成功的大鼠,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5只,其中股静脉注射12只,心外膜注射13只;心肌梗死对照组18只。①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收缩末压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股静脉:(54.3&;#177;1.8)%比(42.4&;#177;1.9)%,心外膜:(55.2&;#177;1.7)%比(43.5&;#177;2.0)%;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股静脉:(45.0&;#177;1.1)%比(33.5&;#177;0.9)%,心外膜:(46.5&;#177;0.9)%对(32.8&;#177;0.7)%;左心室收缩末压,股静脉:(104.2&;#177;3.8)比(98.2&;#177;4.6)mmHg,心外膜:(105.4&;#177;2.3)比(102.3&;#177;3.6)mmHg;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股静脉:(8290&;#177;811)比(6987&;#177;612)mmHg/s,心外膜:(8158&;#177;745)比(7015&;#177;740)mmHg/s:P〈0.01)。②左心室收缩末直径、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和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均明显减小(P〈0.01)。③股静脉移植组和心外膜移植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经静脉和心外膜两种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二者均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相关供体与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过程中造血、免疫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探讨不同来源供体对移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1-06/2005-09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16例患者,其中71例接受相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45例接受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55例应用以全身放射治疗+环磷酰胺方案为基础、61例应用改良BuCY(羟基脲、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方案为基础的预处理。流式细胞仪测定移植后1,3,6,9及12个月患者的T细胞重建。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复发、患者无病生存及造血、免疫重建情况。 结果:①移植后造血重建: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后白细胞重建、血小板重建及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重建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后白细胞〉1.0&;#215;10^9/L^-1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25&;#177;2.34)和(16.28&;#177;3.01)d。在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别为移植后(13.25&;#177;2.34)和(13.13&;#177;4.09)d;在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后血小板〉20&;#215;10^9L^-1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4.58&;#177;6.42)和(20.21&;#177;7.29)d。在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别为移植后(12.17&;#177;4.12)和(15.67&;#177;7.12)d,P值分别为0.004、0.025、0.017]。②移植后免疫重建: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患者移植后1个月CD3^+%和CD4^+CD3^+%、移植后9个月CD45RA^+CD4^+%及移植后12个月CD45RA^+CD8^+%存在显著性差异俨值分别为0.014、0.027、0.001、0.003);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后3个月CD45RO^+ CD4^+%有明显差异(P=0.030)。③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患者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0)。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40),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29、0.007)。④移植后生存情况: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及移植物抗宿主病致死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尽管无关供体骨髓移植患者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高,且无关供体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造血及免疫重建比相关供体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慢,但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及移植物抗宿主病致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和相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背景:干细胞是动物和人的一种特殊功能的细胞,存在于多种组织之中,其大部分分化成各种特定组织器官,一部分保持干细胞状态,以备组织修复之用。有研究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烧伤创面,用以诱导皮肤干细胞的增生和活化,以达到治疗烧伤的目的。目的:观察采用体外培养干细胞培养液滴注于豚鼠皮肤重度缺损局部对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情况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空白对照实验。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材料:成年健康豚鼠14只,体质量300~350g,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3-03/09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取10豚鼠,经颈部放血处死,提取骨髓,经过培养制成单细胞悬液备用。将14只豚鼠制成两侧重度皮肤损伤模型。随机选取10只豚鼠,其中一侧滴加干细胞培养物(干细胞组),而另一侧滴加培养液(培养液组);剩余4只动物不做任何治疗,作为空白对照组。3d后,每两天用透明有机玻璃置创面上方,描画其形状,观察创面情况,并将其图形复制到透明玻璃纸上,在直角坐标纸上精确查出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速度。主要观察指标:大体观察各组豚鼠创面愈合情况及平均愈合时间和速度。结果:14只豚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豚鼠创面愈合情况:3d时,干细胞组创面干燥,无明显渗出,在创面底部有一层膜状物质,与纱布粘贴比较牢固,敷料不易脱离;培养液组创面情况与干细胞组基本一致,但无膜状物质形成,敷料易脱离;空白对照组动物创面炎症明显。②各组豚鼠创面愈合时间:干细胞组明显少于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12.45&;#177;2.18)d比(26.29&;#177;1.38)d和〉30d,P〈0.05]。③各组豚鼠创面愈合速度:干细胞组明显快于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40.42&;#177;2.14)mm^2/d比(15.53&;#177;5.22)mm^2/d和(10.27&;#177;4.57)mm^2/d.P〈0.051。结论:利用同种异体动物干细胞培养物进行皮肤表面滴注修复其损伤创面,干细胞能够在创面上生长,并向皮肤细胞转化,促进创面皮肤修复,用于皮肤重度缺损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0-01/2005-12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肱骨干及胫骨干骨折患者140例,无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病史。男100例.女40例,年龄6-67岁,平均36岁,匀为术后6-8个月并且X射线片显示骨折线清晰、骨折端硬化、骨髓腔闭塞后开始治疗、按骨不连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即自体髂骨移植组(70例)及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70例).分别进行自体骨移植及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并行简单有效内外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术后X射线观察骨痂形成及平均愈合时间。 结果:1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术后X射线片观察结果:2个月骨折端周围有新生骨痂,5个月有连续骨痂形成,自体骨髓于细胞移植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自体骨移植组[(7.0&;#177;3.0),(9.0&;#177;3.0)个月,P〈0.05).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两组各有2例5个月时无骨痂形成,分别进行骨髓干细胞经皮注射在14个月时愈合.自体骨移植组3例出现取髂骨部位血肿.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有5例出现抽取骨髓部位疼痛.所有病例无明显其他并发症.随访24个月无再次骨折发生。 结论: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较传统植骨治疗骨不连有明显优势,疗效满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APA-BCCs微胶囊移植对晚期癌症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一聚赖氨酸一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移植于患者蛛网膜下腔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分4个剂量组:微胶囊0.5&;#215;10^7,1.0&;#215;10^7,1.25&;#215;10^7,1.5&;#215;10^7/(次&;#183;例)。采用腰椎穿刺术,将生理盐水稀释后的微胶囊注入2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L3-4。或L4-5蛛网膜下腔内。结果:移植后第1~5天开始起效,移植前疼痛强度(数字分级法)为7.8&;#177;1.5,移植后降至2.5&;#177;2.3(P&;lt;0.05)。镇痛总有效率在0.5&;#215;10^7,1.0&;#215;10^7,1.25&;#215;10^7,1.5&;#215;10^7/(次&;#183;例)剂量组分别为:66%,100%。80%,66%。镇痛持续中位时间24d,最长持续时间&;gt;120d。移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移植前升高10分(P&;gt;0.05)。结论:APA-BCCs微胶囊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中、重度癌痛具有起效较快、长效镇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入心肌梗死部位原位移植以修复梗死心肌组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干细胞原位移植组(n=12)和对照组(n=13)。干细胞原位移植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心肌梗死原位移植;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方法治疗。于入院第1,28d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采用Wagner的QRS波群记分法评价心功能,于入院后7,28d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G-CSF治疗4周,干细胞原位移植组QRS记分值明显降低(2.14&;#177;0.21),显著低于对照组(5.07&;#177;0.31)(t=5.2,P&;lt;0.05);心肌梗死面积由(36&;#177;8)%下降至(18&;#177;6)%,显著小于对照组(33&;#177;7)%(t=12.6,P&;lt;0.05)。结论: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来修复坏死心肌组织的“干细胞原位移植”疗法,能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功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10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①21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每组7只。②心肌梗死模型制作3周后,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分别在梗死周边区域注射100μL细胞培养基或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不处理。③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评价心室重塑。处死动物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查梗死区域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①各组兔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56.27&;#177;1.73),(69.41&;#177;3.19)%,P〈0.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0.25&;#177;0.89),(8.13&;#177;0.79)mm,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3.82&;#177;1.02),(11.24&;#177;1.21)mm,P〈0.001]、室壁运动明显改善。②各组细胞凋亡检查结果: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凋亡显著降低[(14.00&;#177;0.31)%,(4.30&;#177;0.57)%.P〈0.001]。 结论:干细胞移植可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塑,具有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来骨髓基质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发现,特别是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方向分化的成功,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可能。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对脑损伤的治疗作用。设计:以BrdU标记的自体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在模型动物损伤脑区和其他脑区的分布为观察对象的前瞻性研究。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材料:实验于1999-10/2002—02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完成。取1.5~3.0岁成年家犬2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3&;#177;2)k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常规治疗组8只,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组8只。方法:对犬骨髓基质细胞进行采集、分离、体外扩增、标记和移植用细胞培养。假手术组仅做皮肤切口及颅骨锥孔,不致中脑损伤,于麻醉清醒后行正常进食。常规治疗组行中脑被盖区毁损后行三磷酸腺苷20mg,辅酶A50U,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次/d,共3d。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组行中脑被盖区毁损,然后给予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1mL和脑脊液1mL的混合液,注入脑室,1次/d,共3d。术后第1,7,14,28天4个时间点观察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在损伤脑区及其他脑区的分布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在损伤脑区及其它脑区的分布情况。结果:22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术后第28天: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组BrdU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常规治疗组[(15.4&;#177;2.4,0.5&;#177;0.5,0.5&;#177;0.5)个1。②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组术后第14天脑片BrdU阳性细胞数:中脑的伤侧明显高于对侧[(15.5&;#177;3.3,5.0&;#177;1.5)个];额叶的伤侧高于对侧[(1.6&;#177;0.6,1.5&;#177;0.7)个]。结论:由于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在脑损伤区的分布明显多于对侧非伤区和两个对照组的同部位。提示骨髓基质源干细胞可向损伤脑区迁移,能对脑干损伤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回顾性总结分析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血液内分泌科2005-01/09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43例,采用下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随访时间为6个月。术后每个月定期电话随访症状变化情况,6个月后复查皮温、经皮氧分压、踝肱比,随访疼痛、冷感、跛行距离,观察溃疡、坏疽情况。结果43例患者全部随访。①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67.4%(29例/43例),冷感缓解率76.7%(33例/43例),跛行好转率60.5%(26例/43例),溃疡好转率84%(16例/19例),坏疽截肢1例,脱落愈合2例,无变化3例,扩大3例。②患者下肢皮温上升[(28.6±1.2)℃至(30.5±2.4)℃],经皮氧分压上升[(3.4±0.64)kPa至(3.9±0.8kPa)],踝肱比无明显变化(0.45±0.36至0.46±0.39)。提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血管病有效,是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体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在体内的存活情况。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11在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完成。①分离纯化近交系F344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CD34,CD44和CD90。②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32只大鼠腹腔注射阿霉素(15mg/kg)建立心肌病心力衰竭模型,然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16只,以5-溴-2’脱氧尿苷标记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股静脉移植;移植对照组16只,移植等量DMEM培养基。③细胞移植后4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心脏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受体大鼠体内的存活情况。 结果:实验中细胞移植组有4只大鼠,移植对照组有7只死亡,进入结果分析31只。①体外培养的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一表达CD44和CD90,不表达CD34。②心功能测定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均比移植对照组明显升高[(101&;#177;7)比(76&;#177;6)mmHg,(4875&;#177;309)比(3644&;#177;380)mmHg/s,(5075&;#177;336),(3544&;#177;354)mmHg/s,P〈0.05],而左室舒张末压明显降低[(15&;#177;1),(20&;#177;2)mmHg/s,P〈0.05];移植对照组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升高(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心脏组织切片上有5-溴-2’脱氧尿苷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并且表达心肌特异性抗原β-肌球蛋白重链;细胞移植组室间隔和左心室处血管数量均明显多于移植对照组[(9.0&;#177;1.3)比(6.5&;#177;1.9)血管数/高倍镜,(9.9&;#177;1.5)比(7.8&;#177;1.4)血管数/高倍镜,P〈0.05]。 结论①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归巢至心脏,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5.
不同途径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大鼠后肢缺血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两种途径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后肢缺血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2/06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动物室完成。通过切除股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制作Lewis大鼠单侧后肢缺血模型,7d后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取自同系健康大鼠的四肢长骨,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26只kwis大鼠随机分成局部肌肉注射细胞移植组(实验组Ⅰ,n=8)和局部肌肉注射无血清IMDM培养基组(对照组Ⅰ,n=5);动脉腔内注射细胞移植组(实验组Ⅱ,n=8)和腔内注射无血清IMDM培养基组(对照组Ⅱ,n=5)。实验组每只大鼠移植5&;#215;106骨髓单个核细胞。在移植后4周测定双侧后肢皮肤温度差、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皮肤灌注量,免疫组化染色计数毛细血管数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观察血管新生情况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两种移植途径对下肢缺血的不同治疗作用。结果:所有大鼠未出现后肢坏疽。移植后4周双侧后肢皮肤温度差实验组Ⅰ为0.90&;#177;0.17,对照组Ⅰ为2.54&;#177;0.14;实验组Ⅱ为1.01&;#177;0.22.对照组Ⅱ为2.84&;#177;0.2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低(P&;lt;0.05)。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显示双侧后肢皮肤灌注量之差实验组Ⅰ为18.0&;#177;5.6,对照组Ⅰ为32.1&;#177;9.4;实验组Ⅱ为21.8&;#177;7.1,对照组Ⅱ为28.6&;#177;4.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低(P&;lt;0.05)。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毛细血管数量实验组Ⅰ为18.7&;#177;3.6,对照组Ⅰ为12.3&;#177;4.2;实验组Ⅱ为20.6&;#177;4.6,对照组Ⅱ为14.1&;#177;2.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lt;0.05)。DSA可以观察到治疗组的新生血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多。但肌肉注射和腔内注射两种移植途径之间各指标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Ⅰ对实验组Ⅱ:P&;gt;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大鼠后肢缺血。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两种移植途径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6.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50例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功能独立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01/2005-0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北京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0例。男31例,女19例;平均55岁;末次发病至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时间平均为3.4年。其中基底节病变39例,脑干病变3例,其他部位(丘脑、大脑半球)8例,累计多部位的病变6例。所有患者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植入神经干细胞,1次/周,共计3次。采用美国功能独立性评测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6月进行评定。主要评价6个方面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能力,活动能力,行动能力,理解交流能力,社会认识能力。分值高表示功能独立性好。结果:5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脑卒中患者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功能独立性评分显著高于移植前(99.86&;#177;7.61,95.84&;#177;7.51,P〈0.01)。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效果:11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3/2004—01解放军第三0五医院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1例重度糖尿病足患者,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70.6岁;糖尿病足左下肢6条,右下肢7条。①术前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13条患肢中,静息痛1级1条,2级3条,3级6条,4级3条;均有不同程度的冷、凉感觉,患肢冷感2级3条,3级7条,4级3条;下肢间歇性跛行均为4级。②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在移植前、后均进行经皮氧分压的测定,并予以侧支血管评估。③自体骨髓干细胞的提取与移植:局麻下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350mL,体外分离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mL,多点肌肉注射到缺血下肢,0.8-1.0mL/点,各点间距约3.0cm&;#215;3.0cm。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15~24个月。 结果:11例重度糖尿病足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18.5个月。①术后糖尿病足患者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移植后8周,足部疼痛改善率84.6%,小腿疼痛缓解率100%,患肢冷感明显改善或消失。移植后2~6个月,3例因患足坏疽感染及再疼痛加重而截肢。移植6个月后,2例分别死于脑血管意外、心功能衰竭,死前出现患足疼痛加重,5例有不同程度再出现患足痛,1例持续缓解。②术后辅助检查结果:术前内踝部经皮氧分压值〈2.66kPa的10条下肢,术后5条〉3.99kPa,2条达2.66~3.99kPa之间,3条仍〈2.66kPa,此3条下肢最后予以截肢;术前内踝部经皮氧分压〉2.66kPa的3条下肢,术后均〉3.99kPa,肢体均被保留。7例患者8条下肢于术后1~3个月接受下肢动脉造影,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 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早期对于改善糖尿病足缺血、缓解缺血症状有一定作用,重症患者症状缓解时间短。  相似文献   

18.
鸸鹋油对大鼠浅Ⅱ度烧伤创面愈合中组织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聚维酮碘和鹂鹋油治疗大鼠浅吱烧伤,并比较两种药物对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和鸸鹋油治疗组,每组36只。实验时将脱毛区置于70℃恒温水浴中15s,制成10%体表面积浅Ⅱ度烫伤模型(经病理切片证实,本文统称为烧伤)。各组创面分别用生理盐水纱布、聚维酮碘纱布、鸸鹋油纱布覆盖,无菌纱布包扎固定后放回笼中分笼饲养,换药1次/d。观察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后1,3,5,10,14d取创面组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以标记指数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以评估组织创面的修复情况。结果:10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愈合时间: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缩短【(12.67&;#177;0.82),(15.33&;#177;0.82),(14.00&;#177;0.89)d,F=15.00,P&;lt;0.01】。②创面愈合率: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升高【第7天:(73.94&;#177;4.46)%,(20.30&;#177;3.85)%,(30.71&;#177;4.90)%;第10天:(88.45&;#177;4.13)%,(40.10&;#177;3.14)%.(63.45&;#177;4.21)%;第14天:(98.93&;#177;1.68)%,(78.67&;#177;3.99)%,(90.41&;#177;3.09)%;F=443.96,P&;lt;0.01】。③病理切片显示鸸鹋油能减轻烧伤创面早期的炎症反应,组织学分析显示鸸鹋油可促进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④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创面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量: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升高【第5天:(81.83&;#177;4.57)%,(32.50&;#177;3.08)%,(34.33&;#177;2.58)%;第10天:(78.00&;#177;3.00)%,(19.16&;#177;3.71)%,(21.83&;#177;4.53)%;第14天:(65.00&;#177;8.29)%,(11.16&;#177;2.63)%,(15.00&;#177;2.78)%;F=962.40,P&;lt;0.01】。随时间推移明显下降(F=95.63,P&;lt;0.01)。结论:鸸鹋油能加速大鼠烧伤创面组织修复细胞的增殖,加快创面再上皮化,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本院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获取脐血200~300ml,从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ml,行下肢缺血肌肉内局部注射。观察干细胞移植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善情况,评价疗效。结果移植后大部分患者下肢疼痛、麻木、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足部皮温、踝臂指数、经皮氧分压较前明显升高,足部溃疡创面愈合6例,缩小1例。7例动脉造影随访患者均显示有新生侧支血管形成,2肢截小趾,1肢因疼痛、湿性坏疽、合并严重感染而行膝下截肢。结论对于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不能行血管搭桥术及介入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吴秋合  姚敏  青春  曹启栋  许伟石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694-5696,i006
背景: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修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移植后基底膜的重塑尚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模型中基底膜重塑的变化规律。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动物实验在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完成,指标检测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完成。清洁级雄性SD大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00-250g。干预: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只。所有动物均饲养在层流房间内,恒定的湿度与温度,单笼饲养。A组:单纯移植薄自体皮组;B组: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江苏启东医疗用品研究所提供)+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将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于大鼠创面,分别于移植后1,2,3,4,8,12,16周留取标本,采用免疫组化、透射电镜等方法。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基底膜中层粘连蛋白的变化规律及12周时基底膜的超微结构,同时以单纯薄自体皮移植进行对照。结果:B组移植后1,2,3,4,8,12,16周,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分别为88.32&;#177;2.72,89.22&;#177;2.16,88.84&;#177;3.43,93.49&;#177;4.59,87.57&;#177;3.33,95.87&;#177;1.84,86.57&;#177;2.45,A组分别为78.96&;#177;1.68,85.37&;#177;5.41,82.49&;#177;3.73,84.27&;#177;2.69,72.88&;#177;3.57,88.19&;#177;3.36,82.82&;#177;2.86,12周时复合皮移植组基底膜结构清晰连续,而单纯移植薄自体皮组基底膜模糊、不连续。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自体皮复合移植后,基底膜中层粘连蛋白表达增高,可能有利于复合皮移植后基底膜的重塑,增强表皮和真皮之间的连接,进而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