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喻文球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文球教授是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外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第三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将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综合近年来中医药有关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文献,认为其根本病机属本虚标实,病机基础为气虚血瘀,病位在脉、在络。正气不足,邪气入侵,病理产物生成,壅塞于下肢血脉,使肢体失去濡养而发病。临床治疗强调治标(痰、瘀)与治本(气虚、阴虚)相结合,重视活血、化瘀、通络、益气、养阴、化痰等治法,辨证分型治疗每获良效。此外,采用行气活血通络等中药注射剂治疗该病,疗效确切,安全,对于改善下肢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及改善血管内皮炎症指标等具有一定疗效。针灸、熏洗等治法对该病的治疗有一定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坏疽临床观察。方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坏疽病患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100%,对照组达65.3%。结论:运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本病治疗时间缩短,治愈率增高。  相似文献   

4.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全身性疾患,好发于大、中型动脉,如腹主-髂动脉、股-胭动脉等处。本病属常见病、多发病,男女罹患比例为4:1,发病年龄多见于45-60岁之间。每年大约有4000万-5000万人因血管病而截肢,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在每10万人当中每年约有720人死于血管系统疾病,其中24%是死于肢体血管病。随着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多,本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  相似文献   

5.
针药结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中医属“脱疽”范围 ,《灵枢·病疽》谓 :“发于足趾多日脱疽。其状赤黑 ,死不治 ,不赤黑 ,不死不衰 ,急斩之 ,不则死矣”。  笔者 3年来在临床治疗中 ,采用针灸与西药配合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一般资料   1 998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 ,3 8例患者 ,住院病例 2 6例 ,门诊病例 8例 ,其中男性 3 0例 ,女性8例 ,年龄最大 6 5岁 ,最小 3 7岁 ,病程最长者 4年 ,病程最短者 1年。2 诊断标准  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陈贵廷主编 )。3 治疗方法  取患侧的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昆仑。卧位常规消…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是血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症累及周围血管的局部表现,以患者肢末端发冷、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严重者下肢溃疡、坏死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改变,使该病具有病程长、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特点,且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现代医学采取药物、介入、手术等治疗手段,但临床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仍有部分患者不得不高位截肢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7.
扶阳通脉饮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硬化性闭塞已成为最常见的血管疾病,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的攀升促进了此领域的研究进展,手术、介入、药物等治疗得到广泛的开展,但动脉硬化性闭塞疾病仍是重大的威胁。本院名老中医房芝宣、王玉章、吕培文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积累,提出本病的基本病理为"脾肾阳虚为本,瘀痰痹阻为标",其研制的扶阳通脉饮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采用扶阳通脉饮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临床观察,不仅验证了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在理解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理时,更加强调将心脏-血管视为统一的功能整体,反映了中医"心为大主"的观念,形成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和参照的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8.
刘素钦主任医师认为,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与患者机体阳气渐亏失职、寒热痰湿瘀毒深伏经络脏腑密切相关,治疗上采取把握整体观念,阴阳为纲,温固阳气的宗旨,采取中医内治为主,外治为辅,衷中参西,急则治标,注重调摄的法则,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iabetic lower limb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DLASO)是糖尿病患者足溃疡甚至截肢的重要原因,预后极差。目前我国DLASO患病率呈现上涨趋势。现代医学以治疗基础病、对症治疗为主要方向,尚无特效的针对性治疗手段。传统中医药以辨证论治为主。随着中药药物化学分析、药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整体调节及多靶向的治疗机制展现出了独有特色和优势。因此中药预防及治疗DLASO越来越受到重视。此文就近年来中西医治疗DLASO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从脏腑辨证归肾、脾两脏,本在肾,肾阳虚衰,标在脾,脾阳虚弱,运化水湿无力,久致痰湿瘀阻治病。为探讨针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取穴规律,笔者利用CNKI数据库,以针刺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关键词,检索文献里有穴位记录的有效文献共18篇。将文献中的穴位按照辨证分型归纳总结,将本病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温阳通络法、活血化瘀法、健脾利湿法三大类。温阳通络法取穴以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活血化瘀法以行气活血为原则,取穴以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主藏血之肝经,化生气血之脾经为主;健脾利湿法取穴方法多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之健脾利湿的穴位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属于中医的"脱疽"和"脉痹"范畴,在应用中医药治疗早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时遵循活血化瘀贯穿疾病治疗始终,合以温阳益气、化痰祛湿之法予以辨证治疗,再结合体质,加强辨证调护以防加重的原则,常选用当归四逆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该病而常获捷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西洛他唑、前列地尔和肢通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洛他唑和前列地尔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高于对照组的7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动脉、腘动脉和足背动脉内径和血流量均有明显增加;且治疗组治疗后下肢动脉内径和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治疗思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苍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03-1404
结合学习陈淑长教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总结治疗本病的思路方法。主要从稳定阶段、变动阶段两个病变阶段进行较全面的探析,提出中医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5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予以西医针对并发症强化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及心脑功能等各项指标,中医自拟益气活血方辨证用药。结果:临床痊愈24例占48%,显效11例占22%,有效14例占28%,无效1例占2%,恶化0例,总有效率98%。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理想,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1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肢体动脉因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属中医“脱疽”范围。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疾病,并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等。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因此本病最重要的在于早期诊断与治疗。笔者自1992年9月至1995年3月用中药治疗13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活血化瘀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探讨芪麦通络饮加减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于我科就诊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0例,单盲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女16例,男14例;平均年龄(56.08±9.71)岁;对照组女15例,男15例;平均年龄(56.98±9.43)岁。2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和前列地尔治疗。治疗组:基础治疗和芪麦通络饮加减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采集静脉血,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下肢超声检测股浅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血流量、血管内径和峰值流速。结果:2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后除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升高(P0.05)外,其余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均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对FBG、2 h PG、TG、TC、LDL等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HDL的升高水平也优于对照组(P0.05)。2组组内比较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水平均比治疗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和全血黏度低切等血液流变学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组治疗后股浅动脉和足背动脉血流量、血管内径均比治疗前大(P0.05),峰值流速较治疗前慢(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显著提高股浅动脉和足背动脉血流量、血管内径(P0.05),同时明显降慢峰值流速(P0.05)。结论:芪麦通络饮加减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小板功能,同时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中医学脱疽脉痹范畴,首见于《黄帝内经》,此后历经汉晋、隋唐、宋明清时期,随着医家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认知的深入,逐步形成了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系统总结,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病原因与心、脾、肾关系密切,发病的总病机是气滞血瘀.在治疗上多从血瘀入手,并发展了多种治疗方法.本文整理分析下肢动脉...  相似文献   

19.
辨证施护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静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1073-107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由于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导致动脉的慢性退行性增生,最终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远端的血流减少,引起相应肢体供血不足等症状。此病属于中医学的“脉痹病”、“脱疽病”范畴。临床表现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发凉与怕冷、肢体营养障碍症状、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溃疡与坏疽等。笔者认为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虽发局部,但根源于整体,缘于心脾肾阳气渐虚,寒痰瘀湿阻滞,瘀久化热生毒所致。因此在护理上应着眼于症状评估,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2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ioselerosis Obliterans ASO)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结果使动脉壁增厚、僵硬、迂曲和失去弹性,继发性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发生阻塞,使肢体出现相应缺血症状的疾病.长期以来,传统的旁路转流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主要方法[1],疗效确切,但创伤大、并发症多.近年来,下肢动脉缺血的腔内治疗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可重复、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传统手术不可比拟的优势,治疗达到与外科手术相近的结果.我院自2006年5月~2009年3月采用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3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