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主要的吻合口近远期并发症,其最严重者为胸部吻合口瘘[1]。我国从1976年开始,对吻合口瘘的防治进行了重点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椭圆形食管胃吻合术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表  李占芳 《河南医学研究》1999,8(2):137-139,142
目的:为了避免或减少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返流性食管炎及吻合口瘘,设计了食管胃椭圆形吻合术。方法:实验犬40只随机分为A组(椭圆形法)及B组(传统法)进行对照研究。临床上椭圆形吻合法202例,检测60例,传统吻合法106例,检测45例,两组对照分析。结果:A组犬吻合口无狭窄,B组有4只出现狭窄(P<005)。病理学检查:A组愈合过程较B组好;抗返流情况:A组无返流,B组半数以上有返流(P<005)。临床检查吻合口直径:椭圆形法为202±038cm,传统法为135±082cm(P<001);食管粘膜充血、水肿及食管粘液pH值两组对照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椭圆形吻合法明显优于传统吻合法,是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值得应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更好的食管胃吻合技术,降低食管胃吻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行胃浆肌瓣式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100例,与同期食管胃常规插入式吻合100例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吻合口瘘、狭窄和反流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该术式接近生理,能有效地减少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后并发症,特别在预防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方面疗效更可靠。  相似文献   

4.
食管胃吻合术常见并发症有吻合口痿、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1] 。为了减少消化道重建术后并发症 ,我科研究设计了一种新的吻合方法 ,即胃浆肌瓣覆盖式食管胃吻合术。该吻合术的护理对于手术的成功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我科于 1990年~ 1999年间采用新的吻合术 ,治疗食管贲门癌 186例 ,疗效满意 ,再将这十年来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 186例 ,男 10 5例 ,女 81例 ,年龄最大 76岁 ,最小 4 7岁 ,平均 61.3岁 ;食管癌 92例、贲门癌 94例 ;左胸外侧切口主动脉弓上吻合 80例、左胸后外侧主动脉弓下吻合 5 6例、…  相似文献   

5.
预防吻合口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方法:我们对263例食管贲门癌患者行食管胃粘膜吻合口插入”僧帽状”浆肌瓣复盖式吻合术。结果:术后无吻合口瘘。0.5-4年随访,未见有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管炎。生活质量调查显示:94.2%的病人能进普食,进食量恢复正常者占87.4%,75.2%的病人体重有所增加,95.4%的病人能从事一般工作的劳动,,约有4.5%的高位吻合病人右侧臣位时有返现象,体位改变后症状可完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上段食管癌切除后食管床内胃食管吻合术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987年5月-1994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上段食管癌158例,均采用食管床内胃食管颈部单层吻合.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0.6%),心肺并发症2例(1.3%).术后3mo~3a随访观察病人无进食后脑闷及呼吸困难。结论本术式的优点是可减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时高龄及术前心肺功能差的病人更有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作者设计的食管人工括约肌--颈部食管胃腔内植入吻合术在食管癌切除,食管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简单,能防止吻合口狭窄,反流和反流性食管炎,减少吻合口瘘。本组100,吻合口瘘发生率占1%,颈部切口感染率占13%,无手术死亡。文中探讨了食管人工括约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我院近10年来,共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胃食管吻合508例,其中贲门癌162例,发生胃瘫7例,发生率为4.32%;食管癌346例,胃瘫10例,发生率为2.9%。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从1995年1月至1999年6月,我科采用胸腔内食管、胃后壁一层吻合并重建一“小胃底”的方法行食管下段癌、贲门癌根治切除术的消化道重建共31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消化道吻合重建方法 经左胸后外侧切口,按常规方法行食管下段癌或贲门……  相似文献   

12.
为预防吻合口远期狭窄,作者设计了食管-胃浆膜肌层套式吻合术。管腔内前后壁用3-0肠线连续缝合。通过实验与“套叠式”吻合术对比观察,发现肠线吸收快、反应轻,吻合口不易狭窄;吻合口丝线残留、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为导致远期狭窄的主要原因。临床应用180例,同样取得良好结果。术后无吻合口瘘、狭窄及反流发生,其操作技术不难,安全可靠,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3.
涂建民 《当代医学》2013,(30):114-115
目的探讨贲门胃底切除后余胃食管直接吻合术治疗残胃贲门癌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3月残胃贲门癌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A组接受贲门全胃切除后空肠代胃术治疗,B组接受贲门胃底切除后余胃食管直接吻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生存率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现,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发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贲门胃底切除后余胃食管直接吻合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预防食管-胃吻合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吻合方式.方法 2000年3月-2009年8月,对食管下段癌5例,贲门癌25例,Barrett食管行癌肿切除1例,食管-胃肌瓣胃腔内瓣膜式吻合术,并对其中20例患者术后14~547d(平均44.9d)在吻合口上方5cm、吻合口、吻合口下方的胃腔内行压力测定.结果 吻合口与吻合口下方的静息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上方静息压增高,平均为1.886kPa,与吻合口上方和吻合口下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食管-胃肌瓣胃腔内瓣膜式吻合术是预防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吻合口并发症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以改良胃腔内食管吻合法治疗食管癌及贲门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改良胃腔内食管吻合法治疗150例食管中下段癌及贲门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施行根治术,术后吻合口瘘1例、反流性食管炎3例、乳糜胸2例、刀口感染1例,无吻合口狭窄及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10%(15/150)。结论改良胃腔内食管吻合法治疗食管癌,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费用低,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近端胃大部分切除胃浆肌瓣贲门重建术主要用于食道下段、贲门、胃体及胃底病变。此手术侵蚀较大而且有些还需做联合脏器切除,即同时切除脾或胰尾;周围淋巴结清扫。我科自2000年10月以来共施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胃浆肌瓣重建术18例,术后效果满意,避免了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防止了返流性食道炎的出现,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围巾式食管胃吻合方法的临床研究。探讨预防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狭窄的效果。方法 采用围巾式食管胃吻合方法,治疗食管癌38例,贲门癌77例,吻合方法;切除食管肿瘤及贲门肿瘤后,用细丝线行食管外膜肌层和胃壁浆肌层水平褥式间断缝合3针;在距此缝线3.0cm处用细丝线行食管胃壁后层全层内翻间断缝合,在与残胃做吻合时,注意消除小弯侧关闭处“豁口”;然后用线丝线间断内翻缝合食管胃壁前壁全层;最后距吻合口3.0cm处水平褥式缝合食管外膜肌层和胃壁浆肌层2针,使吻合口套入胃内,使胃壁于吻合口外形成一“围巾”。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经X线钡剂拍片检查,钡剂通过顺畅,无一例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直径为1.5-2.0cm,无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 围巾式食管胃吻合方法显露良好,缝合准确,吻合口径增宽,食管,胃壁全层内翻减少,对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效果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采用食管部分切除、胃浆肌瓣覆盖式食管胃吻合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2例.结果手术无死亡.术后半年内12例行头低脚高位食管钡餐检查,吻合口为2.0~2.2cm者6例,1.5~2.0cm者5例,1.0~1.5 cm者1例,未见返流现象.术后6个月至3年行食管镜检查和活检11例中,仅1例轻度黏膜充血水肿,食管黏膜正常者10例.术后来发生吻合口瘘.结论此方法有实用价值,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9.
自1992年以来,作者采用颈部分层吻合本治疗食管癌156例,无手术近期死亡,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亦明显减少。颈部分层吻合本具有暴露好,操作容易,吻合口不坠入胸腔等优点。本文还重点探讨了手术操作技巧在防止吻合口瘘和狭窄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贲门癌切除舌状浆肌瓣覆盖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更有效地防止贲门癌切除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国内多家食管胃重建术的经验,设计了食管胃粘膜吻合、舌状浆肌瓣覆盖术,随机用于 72 例贲门癌根治性/姑息性切除后食管胃的重建。结果:舌状浆肌瓣具有良好的血供,对避免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减少返流性食管炎等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满意。结论:本术式对贲门癌切除后食管胃消化道重建有较大的实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