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温针灸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痛阈值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陈美仁  王萍  成钢  郭翔  魏高文  成旭辉 《中国针灸》2005,25(12):831-833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痛阈值的影响,探索将痛阈值作为判断坐骨神经痛疗效的量化标准的可行性.方法: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取肾俞、大肠俞、环跳等穴,施以温针灸;西药组口服尼美舒利片;穴位注射组用654-2作穴位注射,取穴同温针灸组.结果:3组治愈率分别为56.67%、26.67%、20.00%;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73.33%、63.33%.温针灸组疗效优于西药组、穴位注射组(均P<0.01).温针灸组痛阈值平均上升幅度优于西药组、穴位注射组(均P<0.01).结论:温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能使痛阈值升高,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自定穴"腰四针"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坐骨神经痛症状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选取自定穴"腰四针"电针;对照组常规电针。5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坐骨神经痛VAS评分,观察针刺神经根对患者坐骨神经痛症状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坐骨神经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腰四针"电针可明显减轻LDH患者坐骨神经痛症状,较传统针刺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坐骨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超短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推拿治疗。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疼痛程度,对比治疗2周后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止痛效果以及治愈率、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在腰椎牵引和超短波治疗基础上,针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撬拔法、捻转提插法与不同直径针具组合在压敏点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疼痛改善率的影响并观察其压敏点痛阈的变化情况,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差异和作用机制。方法 144例患者随机分为撬拔+细针组、撬拔+粗针组、提插捻转+细针组、提插捻转+粗针组共4组,每组36例,撬拔法采用予进针后行前后、左右撬拔以诱发经气向病所处传导,而提插捻转法行平补平泻法的提插、捻转以得气为度,粗针组选取0.45 mm×60 mm的毫针,细针组选取0.30 mm×60 mm的毫针,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2周。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第2天,予VAS、JOA评定以及痛阈测定。结果不同操作手法与不同直径的针具组合在压敏点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以及上调压敏点的痛阈(均P 0.05);撬拔法与粗针的组合在改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疼痛改善率以及上调压敏点的痛阈方面明显优于其余各组(均P 0.05);提插捻转法与粗针的组合在改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疼痛改善率以及上调压敏点的痛阈方面明显优于撬拔法、提插捻转法与细针的组合(均P 0.05);而撬拔法、提插捻转法与细针的组合方面,两者之间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 0.05)。结论撬拔法与粗针的组合在压敏点恢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疗效最优,而且进一步说明粗针是压敏点针刺治疗LDH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而在选择粗针的前提下,撬拔法明显优于提插捻转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体针加耳针与单独体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即分为体针加耳针组(治疗组)80例、单独体针组(对照组)80例。治疗组首先耳针坐骨神经区敏感点、穴位压痛点,继而针刺秩边、委中、阳陵泉等穴治疗;对照组只进行体针治疗,2组均治4个疗程,疗程结束及半年后随访观察其疗效及复发率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处理,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耳针配合体针治疗坐骨神经痛优于单独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自制粗毫针和传统毫针治疗感冒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132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用自制粗毫针针刺,一组用传统毫针针刺。两组治疗后进行的疗效、疗程、针感停留时间的长短比较。结果:自制粗毫针组治愈率为77.3%,传统毫针组治愈率为57.6%(P〈0.05)。第一疗程的治愈比较:自制粗毫针组为82.3%,传统毫针组为31.6%(P〈0.05)自制粗毫针组明显高于传统毫针组。结论:自制粗毫针疗效优于传统毫针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尼美舒利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痛阈值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相较治疗前,治疗第1、2、3个疗程后痛阈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痛阈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能降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以针刺坐骨神经干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并与常规针刺组进行比较,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更佳治疗方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干刺激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常规针刺组选取阿是穴、腰夹脊、大肠俞穴,并结合辨证取穴针刺;神经干刺激组采用坐骨神经干刺激法,针刺环跳、环中,并配合常规针刺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神经干刺激组愈显率为83.3%(25/30),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的60.0%(18/30,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分级指数、视觉疼痛模拟评分、现有疼痛强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神经干刺激组较常规针刺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方面,针刺坐骨神经干与常规针刺方法均安全有效,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针刺坐骨神经干治疗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9.
腹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门诊确诊为坐骨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腹针治疗组(治疗组)60例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60例,两组治疗后用简式麦吉尔疼痛调查问卷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腹针疗法和常规针刺治疗都能明显减轻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疼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的镇痛效果更为显著(P〈0.05)。结论腹针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的镇痛效应显著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仿生针针刺合谷穴,观察进针、出针疼痛的程度,行针时对针感的影响。方法:以疼痛感为观察指标,分别选用仿生针和毫针,对60例受试者进行自身对比研究,并观察两组的疼痛感受。结果:两组间进针出现疼痛情况经Ridit分析,R=0.267,P=0.002,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仿生针组的疼痛明显轻于毫针组。针刺手法两组间经Ridit分析,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仿生针组的针感明显优于毫针组。出针两组间经Ridit分析,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疼痛情况相同。结论:仿生针组在进针降低疼痛感方面优于毫针组,在行针刺捻转手法时仿生针组疼痛感轻于毫针组,在出针疼痛感方面仿生针组与毫针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痛阈改变与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关系,探索将痛阈值作为判断坐骨神经痛疗效的量化标准的可行性。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施以温针灸,西药组口服尼美舒利片,穴位注射组用654—2行穴位注射,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1、2、3疗程后的痛阈值。结果 根据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痛阈值和临床症状、体征检测进行综合评定。除喷嚏时疼痛加剧、排便时疼痛加剧及西药组咳嗽时疼痛加剧外,温针灸组与西药组、穴位注射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能使痛阈值升高,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改良雷火神针法治疗腰椎病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雪  张波  李玉华  许继宗 《四川中医》2013,(10):115-116
目的:探索改良后的雷火神针疗法治疗腰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腰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毫针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改良雷火神针法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雷火神针法治疗腰椎病,优于传统毫针疗法,且具有环保、高效、经济、方便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毫针的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比较基于毫针的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疼痛的疗效。方法将86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组进行毫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穴位均选用肩前、肩髑或肩谬、脐俞以及外关、合谷,其中毫针组采用平补平泻,电针组采用频率2/100Hz,温针组采用常规温针灸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肩部疼痛指数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和结论三种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均取得较好疗效(P〈0.01)。在整体疗效和疼痛指数变化上,电针组和温针组优于毫针组(p〈0.05):温针组的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好于毫针组(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粗针平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按照4:1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采用粗针平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8%和94.2%,对照组分别为23.3%和76.7%,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率为75.4%,对照组为2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粗针平刺是一种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芒针透剌足三里及气海穴,配合整体护理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方法。方法:将20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采用芒针透剌配合整体护理,对照组100例,口服中药十全大补汤;每日治疗一次,7d为一疗程,休息2d后继续下一疗程。4疗程后观察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94%、74%,明显优于对照纽的74%、3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芒针透刺配合整体护理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加TDP治疗,观察两组VAS和运动功能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VAS及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止痛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结合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寻改善肩周炎疼痛的临床有效方法。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采用火针与毫针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治疗。结果:治疗组使肩周炎疼痛评分在首次治疗及2个疗程治疗后极显著减轻(P<0.01),对照组疼痛评分在首次治疗后显著减轻(P<0.05),2个疗程治疗后极显著减轻(P<0.01)。首次治疗与2个疗程治疗后疼痛的变化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毫针与火针结合治疗肩周炎可以更好的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首次治疗后的疼痛变化可判定肩周炎疼痛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与常规的穴位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条件的3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1例)和对照组(172例)。对照组患者用毫针针刺风池、颈夹脊、肩井、天宗、肩贞、外关等穴,接G6805电针仪治疗,同时配合推拿、颈椎牵引,静滴扩张血管药物;治疗组在上述疗法的基础上,针刺风池、颈夹脊、肩井、天宗、肩贞时,用毫针破坏相应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后再留针通电。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综合疗效以治疗组为优(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能有效缓解疼痛和功能障碍,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王丽平  金玟锡 《四川中医》2013,(10):117-118
目的:观察不同粗细针具对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选用肩周炎标准处方穴位。治疗组选用0.22mmx40mm的针灸针,对照组选用0.30mmx40mm的针灸针。以视觉模拟评分法和疼痛缓解作为疗效评判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2〈0.05;治疗组总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44〈0.05;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细针治疗肩周炎优于粗针;针具的粗细对其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影响,针具研究是腹针标准化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重灸关元穴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1例患者,毫针配合重灸其关元穴。结果:31例患者中,痊愈1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93.54%。结论:针刺配合重灸关元穴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