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桡神经向下至肱骨外上髁的位置分为浅支和深支 ,桡神经深支向后穿旋后肌。从旋后肌下缘穿出后改名为骨间后神经 ,这个过程就要经过桡管、旋后肌腱弓、旋后肌下缘等狭窄区。而在这些部位容易卡压而导致肘外侧痛 ,故本文主要探讨狭窄区的局部解剖 ,希望从这个角度解释桡神经深支及骨间后神经卡压的原因 ,从而为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的局部解剖学基础。1 材料和方法对 2 0具成人尸体的 4 0侧上肢进行解剖 ,观察桡管、旋后肌腱弓、旋后肌管的结构特点和桡侧腕短伸肌腱的构成 ,及它们与桡神经深支的关系。观察当前臂旋前、旋后时 ,对桡神经深支卡…  相似文献   

2.
针刀治疗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综合征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骨标本观测和尸体解剖相结合的方法 ,为针刀治疗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综合征提供形态学依据。结果 :50侧腓骨标本中 ,52 %腓骨下端骨前嵴锐利 ;腓浅神经 3 0 %越腓骨下端骨前嵴后浅出深筋膜 ;腓浅神经皮支浅出深筋膜处位于外踝上方约 92 .0± 1 0 .5mm。提示腓骨下端骨前嵴与深筋膜或伸肌支持带是对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针刀在腓浅神经皮支浅出处松解深筋膜 ,可有效解除其卡压症。  相似文献   

3.
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少见的一种,我院从1993年-1995年收治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32具64例成人尸体的上肢中,对骨间后神经及其周围的毗邻关系,旋后肌弓,旋后肌下口的类型,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观察,并对其骨间后神经在旋后肌管内的长度,分支及其走行过程中的受压因素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在64例在人上肢中均可见到桡侧腕短胂肌纤维桥及旋后肌弓。  相似文献   

5.
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32个成人肘关节标本,测量肘管弓状韧带的长、宽和肘管中段的平均深度以及尺神经及其血供情况.结果:①肘管弓状韧带长为(13.3±3.6)mm,宽为(8.4±1.9)mm,肘管中段的平均深度为(4.8±1.3)mm;②尺神经在肘管内的横径为(4.5±1.1)mm;③肘部尺神经血供主要为尺侧上副动脉.结论:肘关节屈曲时肘管解剖形态的变化是产生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尺神经前移术是治疗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因肩胛背神经行径过程受压而产生以患侧颈、肩、背、腋、侧胸壁酸痛和不适感等一系列症状,疾病迁延,反复发作,是引起颈肩痛的重要原因之一[1].2007年6月-2011年5月笔者应用小针刀治疗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8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近端胫神经的肌支情况进行解剖学测量,探讨胫神经肌支转位治疗腓总神经高位损伤或长段损伤的手术可行性.方法 选取12具(23侧)中性甲醛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测量胫神经近端各肌支的长度、入肌点处的直径、分支点至腓骨小头平面的距离(位置)及至腓骨颈的距离;从分叉部向近端膜内分离腓总神经的腓深、腓浅两部分,测量腓总神经可分离的最大长度以及腓深神经的直径.将腓深神经于分离的最高点处切断并模拟移位,观察胫神经肌支与腓深神经无张力缝合的可行性.结果 胫神经近端主要肌支有比目鱼肌支、腓肠肌外侧头支和腓肠肌内侧头支,其长度分别为(53.2±9.9)、(36.3±9.6)和(44.7±8.6) mm;从分叉部向近端膜内分离腓总神经的最大长度为(59.3±7.2) mm;分离后,所有标本的比目鱼肌支和腓肠肌外侧头支以及21侧(91.3%)标本的腓肠肌内侧头支均可直接与腓深神经无张力地吻合.结论 膜内分离腓总神经后,胫神经肌支转位治疗腓总神经长段损伤或高位损伤在解剖学上可行.综合考虑各肌支的长度和直径,比目鱼肌支是移位的最佳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方珐 解剖观察120侧上肢标本。站果肱二头肌腱膜部分覆盖正中神经14例(11.7%),完全覆盖者10侧(8.3%),旋前圆肌纤维桥斜过正中神经76侧(63.3%),旋前圆肌肱骨头内含腱束22侧(18.3%),尺骨头浅面有坚韧的筋膜105侧(87.5%)。指浅屈肌起始部两头间形成腱纤维弓109例(90.8%)。结论 腱纤维结构异常是导致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腰神经后支卡压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腰神经后支骨纤维孔与腰神经后支卡压的关系。方法 :在 2 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 ,观察腰神经后支与腰神经后支骨纤维孔的解剖学关系 ;测量该孔的纵横径及其体表定位。结果 :腰神经后支先穿过腰神经后支骨纤维孔后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等 ;该孔L3 的纵、横径为 5 6± 0 9mm、 3 4± 0 5mm ,而L5的纵、横径为 3 5± 0 3mm、 2 1± 0 2mm ;L4、5横突间韧带的厚度分别为 1 5± 0 7mm、 2 0± 0 8mm ;体表定位在相对应的各腰椎平面距后正中线外侧约 30~ 40mm处。结论 :腰神经后支骨纤维孔的结构特点是造成腰神经后支卡压的形态学基础 ,并为临床治疗腰背痛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院从 1 998年 1 2~ 1 999年 1 2月对诊断为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人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测和分析 ,旨在评价电生理检测在上肢神经卡压中的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 2例中男 4例 ,女 8例 ,年龄 1 9~ 6 5岁 ,病程 1~ 7年。临床症状 :颈肩部酸痛 5例 ,肘部酸痛 4例 ,手部麻木、感觉障碍 8例 ,伴有夜间麻醒史 3例 ,手掌肌肉萎缩 6例 ,伸指障碍 1例 ,屈拇不能 1例。除 1例为双侧罹患 ,余均为单侧。2例曾有外伤史 ,1例有糖尿病史 ,余无明确诱因。本组病例疑诊为颈椎病5例 ,运动神经元疾病 2例 ,软组织劳损 2例 ,诊断不明 3例。  诊断依据  …  相似文献   

11.
王斌  桂鉴超 《现代医学》2011,39(5):507-512
目的:为经胫后肌腱鞘踝关节镜后方多共轴安全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20例完整防腐踝关节尸体标本,其中10例标本采用了沿克氏针平面横断面切割测量1,0例标本采用了沿克氏针平面冠状面切割测量。第1组测量前后穿刺角度范围,并测量模拟关节镜与踝关节后室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第2组测量上下穿刺角度的范围。结合踝关节MRI,对其横断面的影像片进行研究。结果:拇长屈肌腱外侧缘、腓骨后缘、胫腓联合处的最低点、腓骨远端隆起分别作为后、前、上、下的最大角度的内标志,根据测量结果绘制一个多共轴入路的三维安全路径图。在影像学上,关节镜后方共轴入路从腓骨长短肌前方或者后方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性别上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所绘制的经胫后肌腱踝关节镜后方多共轴入路的安全路径图是有临床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10例前跗管综合征患者,并对25只新鲜成人足的前跗管应用显微解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病原因为足背严重挫伤、束紧鞋带、前跗管内骨赘及腱鞘囊肿、空凹足等。腓深神经在前跗管内受压为发病的主要因素。除临床特征外,肌电图检查在鉴别诊断中很有帮助。我们对8例9只足进行了减压手术,经1.5~4年随访,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腓总神经与胫神经外侧头肌支解剖关系在小腿瘦形术中的应用指导。方法 选取14 例女 性及2 例男性防腐标本共32 侧小腿作研究对象。分别将将防腐标本股骨内外上髁连线设为X 轴,垂直于股骨 内外上髁连线且过中点的虚拟线设为Y 轴,建立防腐标本小腿二维坐标系,从腘窝入路逐层解剖,追踪腓总神 经与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将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走行映射到防腐标本小腿二维坐标系中,记录相关 数据。结果 腓总神经由坐骨神经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上方11.61 cm 处以(21.36±3.41)°角向下发出;腓肠肌 外侧头肌支由胫神经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上方4.04cm 以(28.63±2.87)°角向下发出。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起点距 腓总神经(2.64±0.87)cm,两者在股骨内外上髁水平相距(2.89±0.68)cm。结论 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外 侧头肌支在腘窝的解剖位置相距较近。小腿瘦形术中进行与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相关的操作,勿伤及腓总神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桡神经肱肌支的解剖特点。方法解剖136侧固定尸体的上肢,寻找并分别测量各型肌支的起始点、入肌点、长度、横径及其与桡神经主干的夹角,观察其行程特点。结果桡神经肱肌支的出现率是25.7%(35侧),肱肌支的出现以单侧多见,与性别和侧别无关。根据肱肌支与肱骨长轴的夹角将其分为升支、水平支及降支三种类型。肌支的起点在Hunter's线下1.40cm至Hunter's线上11.70cm,入肌点在Hunter's线上0.60~11.70cm,肌支的长度为0.20~4.68cm,横径是0.4~2.4mm,与桡神经主干的夹角在5~171°。结论桡神经肱肌支的存在较普遍(约1/4),行上臂、肘部手术时,应对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桡神经浅支在前臂卡压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表现 ,掌握该征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解剖了 2 0具 40例成人上肢标本 ,观测桡神经浅支穿出处的局部特点及其距桡骨茎突的距离 ;对 15例桡神经浅支卡压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治疗并随访。结果显示 :桡神经浅支穿出部位为腱性组织所包绕 ,该处筋膜与肱桡肌肌腱挤在一起 ,易受压 ;1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 ( 12例 )、手术治疗 ( 3例 ) ,症状消失无复发。认为桡神经浅支在前臂中下段易发生卡压有其解剖学基础 ,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腕背痛的患者应考虑到该征的存在 ,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肌支转位治疗尺神经高位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10具共20侧上肢标本,利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中神经各肌支的长度、神经入肌点处的直径、分支点到肱骨内侧髁以及正中神经主干在肘窝处距肱骨内侧髁的距离.结果 正中神经前臂的主要肌支有旋前圆肌支、桡侧腕屈肌支、掌长肌支、指浅屈肌支、指深屈肌桡侧半支、拇长屈肌支和旋前方肌支,其长度分别(46.3±12.5)、(44.5±9.7)、(43.5±4.1)、(53.5±7.2)、(62.4±19.8)、(64.4±7.8)、(109.4±14.9) mm;神经入肌点处的直径分别是(1.7±0.2)、(1.5±0.5)、(0.9±0.3)、(1.2±0.3)、(1.5±0.1)、(1.2±0.3)、(1.0±0.4)mm;正中神经主干距内侧髁距离为(35.4±3.3) mm;旋前圆肌支标本可直接与肱骨内侧髁上方尺神经主干无张力缝合.结论 正中神经肌支转位治疗尺神经高位损伤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旋前圆肌支和桡侧腕屈肌支是最佳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17.
对15具成人尸体共30侧桡神经浅支进行了观测,结果:桡神经浅段平均长约2.89cm,浅段长与前臂长的相关系数r=0.13(P>0.05),浅段长与前臂长的自身比例结果为12.72%。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宽2.63mm,分支处宽3.21mm,浅段全长与头静脉伴行。浅出处与桡骨茎突的平均距离为8.83cm,该距离与前臂长的相关系数r=0.5217(P<0.05),回归方程为Y=5.5063+0.1409x,Syx=0.9966,桡神经浅支分支处距桡骨茎突的直线距离为5.91cm。分支处与前臂长的自身比例结果为28.88%。认为用自身比例法估计浅段长和桡神经浅支分支处位置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连续胫神经阻滞与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在跟骨手术术后镇痛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择期行跟骨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风险分级Ⅰ~Ⅱ级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腘窝后入路连续坐骨神经阻滞(A组)、胫神经阻滞(B组).定位成功后置入连续刺激导管,0.2%罗哌卡因背景量为5 ml/h.置管后12、24、48 h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肢体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辅助用药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每组30例.静息和运动12、24和48 h时点2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48 h内胫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均为90.0%,A组胫神经运动完全阻滞率为50.0%,B组为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48 h内腓总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为100.0%,B组为46.7%,A组腓总神经运动完全阻滞率为90.0%,B组为1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高于B组(P<0.05).2组患者48 h辅助用药和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胫神经阻滞可以为跟骨手术提供良好的镇痛,同时可以降低腓总神经阻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测面神经颞支的分支分布情况及走行层次。确定颞支与相关体表标志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防止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20侧,在4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目、走行、层次,测量颞支与所选各标志点、线之间的关系。[结果]颞支位于颧弓上缘有1~6(4.30±1.13)支,位于颧弓下缘有1~4(2.85±0.81)支;在CD连线上颞支最前支与D点的距离为(3.69±0.75)cm,最后支与D点的距离为(1.88±0.48)cm;颞支在颧弓上(OA线上)的分布情况为颧弓前1/3占12.5%,颧弓中1/3占67.2%,颧弓后1/3占20.3%;在以O点为原点与OA垂直的直线OB上颞支最上支与O点的距离为(3.29±0.61)cm,最下支与O点的距离为(1.56±0.49)cm。[结论]面神经颞支主要位于颧弓中后部;在耳屏上切迹最前点与外眦点连线上距该点1.88~3.69 cm较集中,相关手术应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