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穗平  张北平 《广东医学》2003,24(11):1164-1165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行气消胀方剂“吉氏消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痞满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胃动力的作用。方法:FD痞满证患者83例,随机分入“吉氏消痞方”治疗组(观察组)和莫沙比利对照组(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及对胃电图和胃窦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作用。结果:“吉氏消痞方”消除FD“痞满”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升胃电图幅值、改善MMC的作用优于莫沙比利。结论:“吉氏消痞方”能明显消除或减轻FD“痞满”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与改善胃电胃动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患者30例,其中肝郁气滞型16例,脾胃虚弱型14例,并选择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胃排空、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胃电图(EGG)和胃动素的检查,分型统计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FD两型的胃排空、MMCⅢ相收缩波幅及协调收缩、空腹胃电主功率均较正常组下降,其中脾胃虚弱组各指标又低于肝郁气滞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同时,肝郁气滞组表现为Ⅱ组延长,I相、Ⅲ相不延长;脾胃虚弱组表现为I相延长,Ⅱ相、Ⅲ相缩短。结论:胃排空、MMC、EGG以及胃动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分型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胃肠运动的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月收治的57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实验组,选取同期25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用胃十二指肠测压技术对两组人员进行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MMC)检测,测定时间240-360min。结果实验组患者MMC正常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MMCⅢ期缺失者高于对照组(P<0.01),MMCⅡ期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MMCⅢ期胃窦部收缩频率和波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胃肠运动障碍可主要表现为MMC Ⅲ期缺失、Ⅱ期持续时间延长以及胃窦部收缩力减弱,胃十二指肠测压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糖尿病胃轻瘫 (DGP)时空腹胃运动功能及胃动素的改变 ,观察西沙比利对DGP的治疗作用 ,对 1 2例健康志愿者和 3 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胃十二指肠压力测定 ,于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各期取血测血浆胃动素 (MTL) ;并将 3 2例糖尿病患者均分为 2组 ,一组口服西沙比利 ,另一组选择不影响胃动力的药物进行治疗 ,2周后复查。结果 :①糖尿病患者MMC异常 ,表现为 3期缺乏 ,2期持续时间延长 ,2期动力指数 (MI)及 3期波幅降低。②正常人MTL随MMC运动呈规律性变化 ,2期末达到高峰 ,糖尿病患者MMC各期MT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③应用西沙比利治疗后 ,MMC 3期出现率升高 ,2期持续时间缩短 ,MI及 3期波幅升高 ,MTL下降。提示糖尿病患者MMC明显异常 ,胃窦运动减弱可能不是缘于胃动素缺乏 ;西沙比利在改善糖尿病患者MMC的同时 ,使MTL降低。  相似文献   

5.
近10年来收治54例肝硬化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占同期住院肝硬化患者的5.8%(54/926),其中45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本病发病机理为:①充血性胃十二指肠病变,微循环障碍和能量代谢异常,导致胃十二指肠粘膜的屏障功能和修复能力降低,易于溃疡形成。②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破坏了胃粘液及粘膜的屏障功能。③血液循环中液递物质增加,加重胃十二指肠充血、水肿和缺氧。④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脾亢、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造成溃疡出血。治疗原则:着重于止血,降低门静脉压力,保护肝功能和改善胃粘膜的微循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脐血输注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液学、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了解脐血输注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取我院住院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胃镜及实验室检查证实患者系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门脉高压症,随机分组,采用对此类患者输注异体同血型脐血30例为脐血治疗组,同类患者30例输注成人全血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BPC)、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透明质酸酶(HA)、血清Ⅲ型前胶原C末端肽(hPCⅢ)水平的变化,用t检验检验脐血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差异显著性,了解输注脐血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结果:①脐血治疗后患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升高明显,且维持时间长,与对照组比较比较差异有明显显著性;②脐血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值降低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比较差异有明显显著性;③脐血治疗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酶、血清Ⅲ型前胶原C末端肽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比较差异有明显显著性。结论:脐血治疗可显著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值、降低血总胆红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探讨胃痞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随机分为胃痞消组和胃复春组,每组各29例。胃痞消组采用口服中药汤剂胃痞消治疗,胃复春组采用口服中成药胃复春片治疗,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和病理积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主症和次症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胃痞消组的下降作用均明显优于胃复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方面:胃痞消组和胃复春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93.10%,胃痞消组的疗效优于胃复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黏膜病理学改变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胃痞消组治疗后不典型增生积分下降(P0.05),而胃复春组治疗后不典型增生积分下降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胃痞消组在降低胃黏膜萎缩积分方面优于胃复春组(P0.05)。【结论】胃痞消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疗效,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和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消胀方联合拉米夫定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硬度值的影响。方法将70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予消胀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2组均治疗12月。治疗前后比较2组的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硬度值,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硬度值均明显降低,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消胀方联合拉米夫定能明显改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肝脏纤维化程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空肠吻合术后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波(MMC)Ⅲ相的特点及加味大柴胡汤早期改善术后胃肠动力的作用。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普外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8例患者完全随机化分为给药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例。术中放置测压管,并于术后6、24、48、72 h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药组经空肠营养管给予加味大柴胡汤100 mL,对照组经空肠营养管给予0.9%氯化钠100 mL,分别记录、分析、比较各组残胃、吻合口及空肠的测压结果,观察MMCⅢ相的变化规律特点。同时对比观察各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胃肠减压量情况。结果术后6 h测压各组均未出现明显压力改变,未检获MMC相变化。但在术后第24、48、72 h胃肠测压检获压力波形,其中给药组在给予中药后MMCⅢ相无论出现时间、顺行传导规律均早于对照组,并且各测压点相波幅度、相波频率、持续时间、动力指数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给药组肠鸣音恢复时间[(2.6±0.9)d vs(3.6±1.5)d],排气时间[(3.1±1.0)d vs(4.1±1.5)d]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均缺乏MMCⅡ相。结论胃空肠吻合术后给予加味大柴胡汤能加速MMC各相运动恢复,促进MMCⅢ相收缩波出现,增加顺行传导,从而改善术后胃肠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消痞汤治疗胃痞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消痞汤(治疗组)治疗40例胃痞患者,并与吗丁啉组(对照组)进行疗效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在停药6个月后进行复查。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92.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治愈治疗组为26例(65%),对照组为18例(4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胃痞汤治疗胃痞具有较好疗效,并能有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空腹胃动力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胃动力障碍发生率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运用体表胃电图观察58例肝硬化患者和22例健康人空腹胃肌电活动情况。观察指标包括平均振幅(AP)、平均过零频率(FZ)、中心频率(FC)、主频(FP)以及频谱形态。结果:肝硬化患者胃电节律紊乱率明显高于健康组,其中FZ分别为38%和50%:FP分别为57%和50%;Child-PughA组胃窦电节律紊乱率在FP、FZ分别为40%和20%;Child-PughB组分别为61%和32%;而Child-PughC组则100%有累窦节律异常。结论:肝硬化患者电节律紊乱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肝功能对胃电节律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3年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48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基础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软肝消症利水方。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腹水变化情况、尿量、肝功能、肝脏彩超等并记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6%;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较单纯西医治疗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疏肝消脂Ⅲ方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NAFLD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疏肝消脂Ⅲ方胶囊,对照组服用水飞蓟宾胶囊,2组均以12w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代谢、肝脏B超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肝功能、血脂代谢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消脂Ⅲ方胶囊治疗NAFL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应用胃肠测压技术对26名尿毒症患者在进入透析前(尿毒症组)及充分透析4周后(治疗组)进行了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检测,连续测定240min;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上述人员的空腹血浆胃动素水平;有8名尿毒症患者进行了电子胃镜检查。结果①尿毒症组MMCⅠ期、Ⅱ期出现的比例明显高于治疗组13.3%,尿毒症组有MMCⅢ期者仅19.2%,明显低于治疗组77%,(X^2=18.6,P〈0.01);②在有MMCⅢ期患者中,尿毒症组胃窦和十二指肠的收缩频率明显低于治疗组(t=3.3-12.4,P〈0.05,P〈0.01);③尿毒症组空腹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治疗组(t=19.6,P〈0.01);④8名行胃镜检查的尿毒症患者中,6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2人为贫血性胃改变。结论 尿毒症患者存在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MMC的异常和高胃动素血症。血液透析可改善尿毒症患者的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结肠透析结合常规灌肠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结肠透析结合常规灌肠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治疗组32例。治疗组在结肠透析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正肝化瘀方保留灌肠治疗,每周2~3次。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保留灌肠。观察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肝功等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7.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透析结合常规灌肠治疗肝炎肝硬化较单纯常规灌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甘草对大鼠胃动力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甘草对大鼠胃动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观察甘草组与空白组移行性综合肌电(MMC)的周期持续时间、Ⅲ相持续时间、Ⅲ相每分钟快波数(FM)和每簇的快波数(FC)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显微图像定量分析扫描系统检测胃嗜铬细胞及其肌间神经丛中5羟色胺(5HT)、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相对含量。结果:甘草组与空白组比较,MMCⅢ相FM和FC明显减少,MMC周期明显延长,Ⅲ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甘草组胃黏膜及肌间神经丛内5HT表达明显较空白组减少(P<0.05及P<0.01),胃窦黏膜无明显SP、VIP阳性免疫反应物表达,但胃肌间神经丛内SP含量明显减少(P<0.01)、VIP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甘草对大鼠胃动力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引起5HT、SP、VIP分泌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加枳实消痞汤治疗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同时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的含量变化,探讨针刺加枳实消痞汤疗法改善胃动力不足的机理。方法:80例运动障碍型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加枳实消痞汤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吗丁啉和西沙必利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痞满证分级组间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40例患者中,显效28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患者中,显效18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为85%。经Ridit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中MTL、GAS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相应治疗后,其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表明针刺加枳实消痞汤疗法促进胃动力作用明显优于口服西药吗丁啉和西沙必利治疗,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提高患者血液中MTL、GAS含量,兴奋胃肠运动,达到改善胃肠动力不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消痞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泌素及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志广  陈翠环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2541-2542
目的:探讨中药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消痞汤治疗FD112例,并与口服吗丁啉片剂88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胃电图、血清胃泌素的变化情况。结果:消痞汤能显著增高胃电幅值(P<0.05),降低血清胃泌素水平(P<0.01),其作用与吗丁啉相仿(P>0.05)。结论:消痞汤能有效治疗FD,可能与其改善胃动力,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9.
延髓最后区对犬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延髓最后区对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及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在8只犬的胃窦和十二指肠浆膜埋植应力传感器记录胃窦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运动。在一侧股静脉内置慢性静脉插管供注射外源性胃动素。用RIA法测定血浆胃动素含量。观察:(1)消化间期正常M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浓度变化;(2)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M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3)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外源性胃动素启动MMCⅢ相收缩作用的影响。结果;(1)正常犬消化间期出现典型的Ⅰ、Ⅱ、Ⅲ、Ⅳ相MMC。MMCⅢ相与血浆胃动素释放高峰同步发生。(2)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后,胃窦十二指肠MMC的收缩运动明显抑制,MMCⅠ相延长,Ⅱ、Ⅲ相明显缩短,失去了损毁前MMC周期性时相性和移行性的特点,血浆胃动素浓度明显降低,外源性静脉注射胃动素不能启动MMCⅢ相收缩。结论:延髓最后区对消化间期MMC的周期发生和移行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作用途径与胃动素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古方枳实消痞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用枳实消痞丸治疗FD29例,并与口服吗叮啉片19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胃电图及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的情况。结果表明,枳实消痞丸能增高胃电幅值,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降低血清胃泌素水平,其作用与吗叮啉相仿。提示枳实消痞丸能有效治疗FD,可能与其改善胃动力,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