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脑枪弹伤致伤区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技术对其中组织活性判别的价值.方法 在制作穿透性颅脑枪弹伤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致伤区组织声像图特征,并对比分析相应区域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①常规超声下致伤组动物颅内在沿伤道出人口之间可见一走行较平直、内径不一、边缘不整齐、易于分辨的管道状强回声.②超声造影示管道状强回声多完全无增强;也可部分无增强,部分区域呈较缓慢充盈的不均质低增强.③管道状强回声周围组织常呈现不均质低增强区和无增强区同时存在.④在上述充盈缺损和不均质低增强区外围可见一高增强区,于管道状同声短轴切面造影表现为一典型的环状高回声.结论 常规超声可简便有效地判定以管道状强回声为典型特征的颅脑枪弹伤致伤区分布及伤道走向,而超声造影技术则能准确显示枪弹伤致伤区失活组织,并可区分变性组织与正常组织.超声技术可促进颅脑火器伤救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火器伤致犬颅内血肿的超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观察经CT证实的犬颅脑枪弹伤模型颅内血肿超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1)颅脑枪弹伤致颅内血肿发生率为50%.(2)常规超声显示其为腑实质内稍强回声团,脑中线及周围脑组织受压移位.(3)超声造影显示,血肿大部分区域早期呈完全无增强,其内或其周可见中断、穿行或绕行的高增强血管.随时间延长部分无增强区呈浅淡稍高增强,余血肿区域呈周边环状或者一侧壁条带状稍高增强,退出与正常脑实质一致.常规超声显示的部分血肿周边正常脑组织,造影模式下显示为充盈缺损区,即亦为血肿区.血肿以远脑实质呈等增强.结论 常规超声易于判断血肿的位置、数量、大小及与周围脑组织关系.超声造影更能准确显示血肿实际范围,细致区分无活性区与活性区.其术中联合应用必将提高颅内血肿患者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对猪肢体枪弹伤失活组织区域判定的价值.方法 利用53式滑膛枪建立猪肢体软组织枪击伤模型,应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观测猪伤肢原发伤道及其周围软组织声像图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超声显像猪肢体枪击伤原发伤道呈走行较清晰的管道状回声,伤道内部回声可随时间延长而发生变化.致伤区超声造影后除原发伤道显示为充盈缺损区外,紧邻伤道周围的部分组织也可呈充盈缺损表现,病理显示充盈缺损区均为失活坏死组织,而造影后伤道周围组织的不均质低增强表现以及最外围的环状高增强表现病理提示分别为以变性组织改变为主和小血管扩张充血改变为主.结论 常规超声可判断猪肢体枪弹伤致伤区原发伤道的走行,而超声造影技术则可以精细识别致伤区域失活组织,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促进枪弹伤救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颅脑枪弹伤的特点及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枪单伤的特点及救治。方法 对我院20a来收治的33例颅脑枪弹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25%(75.6%)康复,死亡4例(12.1%),疗效较满意。其临床特点为:脑损务程度严重,意识障碍明显,尽可能在显微手术下对脑伤道清创;对合并伤强调相关科室密切配合。积极救治并发症,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加强康复、理疗和功能锻炼,争取功能的完善恢复。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3岁,主因\"枪击伤后20min\"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右上腹见直径约5mm伤口,有少量出血。超声扫查见管状低回声带从右上腹腹壁缺损处经肝左外叶向肝右后叶延伸,并于腰部皮下贯穿,管状贯穿带内径4mm;肝脏内管状低回声带周围均可见不规则高回声区,后方回声稍衰减(图1);肝前、肝肾间隙及下腹均可见少量无回声区,胸腔未见无回声区。超声诊断:①肝脏异常回声(符合贯穿伤伴肝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伤后早期颈动脉血流改变的彩色多普勒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重型颅脑损伤后1、3和6小时颈动脉血流改变及其声像特征。结果显示颅脑损伤后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F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平均血流速度(MFV)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但自伤后6小时非治疗组上述诸值减至正常水平以下。提示重症颅脑伤后存在脑供血由剧增到锐减的病理过程,静脉投用甘露醇可以对抗上述过程。此外,实验还采用动脉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评估了微血管床机能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期收治的12例颅脑异物穿透伤患者的资料,探讨颅脑异物穿透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以提高疗效并降低病死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15~52岁,平均35.5岁;其中金属异物10例,木性异物1例,其他异物1例;1例为自伤,其他均为爆炸伤、打伤及摔倒误伤等.  相似文献   

8.
9.
超声诊断非金属微小异物嵌入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非金属微小异物嵌入伤的声像图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82例经超声诊断的非金属微异物嵌入伤患者的声像图表现与清创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不同性质的微小异物其声像图虽有其特征性表现,但定性诊断尚需结合临床。超声定位准确率为98.78%(81/82)。结论超声是诊断非金属微小异物嵌入伤首选的检查工具,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童孜蓉  姜巧玲  张程 《全科护理》2011,9(25):2278-2279
[目的]总结严重颅脑异物穿通伤病人的护理。[方法]对5例严重颅脑异物穿通伤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同时加强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病情观察、引流管的护理、高热的护理、口腔与眼部护理、基础护理等。[结果]5例病人经抢救后恢复良好,其中2例留有轻度偏瘫,3例有视力损坏。[结论]加强严重颅脑异物穿通伤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1.
超声在颅脑创伤术中及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颅脑创伤术中及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颅脑创伤患者在术中及术后行超声检查共发现病变35个。其中术中检查7例,使用3.5MHz探头,以无菌手术显微镜罩将探头包裹,探头与镜罩之间涂耦合剂,将探头轻置于脑组织表面向各个方向扫查,观察是否有迟发血肿,脑中线结构有无移位,脑室位置、大小、有无受压变形,脑组织及病变区回声表现。术后检查17例,采用不同频率探头显示远场、中场、近场的病变,一般情况下2~4MHz探头用于探查深度〉10cm病变,3—6MHz探头用于探查深度为5~10cm病变,4~9MHz用于探查深度〈5cm病变,在去除颅骨处皮肤表面进行探测并避免接触伤口。结果超声检查发现病变35个,CT及手术发现病变41个。与头颅CT检查或手术探查进行对比发现,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的超声检出率最高,实质内血肿次之,硬膜下积液及脑挫裂伤的检出率较低,总检出符合率为85.4%,较大的血肿均伴有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受压变小或消失。结论颅脑创伤患者术中、术后超声与CT或手术检出符合率好,超声检查更方便、快速,有助于及时发现颅内迟发血肿及其他紧急并发症,节省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可以在颅脑创伤监护室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24例成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8~85岁.结果 成人气管支气管异物种类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容易漏诊,其中有1例漏诊长达7年之久.24例中,有10例行硬质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7例纤维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3例患者入院后自行咳出异物;1例在支撑喉镜下取出异物;1例急诊行气管切开异物取出术;共治愈22例,死亡2例.结论 成人气管支气管异物少见,临床表现各异,容易误诊.绝大多数成人气管和支气管异物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或硬性气管镜处理而痊愈.  相似文献   

13.
特殊类型食管异物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食管异物安全、有效、方便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2年6月收治的12例特殊类型食管异物(带金属钩义齿10例,剃须刀1例,金属玩具小飞机1例)的处理过程。结果:5例义齿开胸取出;3例义齿剖腹胃内取出;1例义齿、1例剃须刀、1例金属玩具小飞机异物食管镜取出,1例义齿电子胃镜取出。11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特殊类型食管异物应尽早尽快手术取出,术前应明确异物种类、取出难易程度、做好应变准备,先行食管镜和电子胃镜试取,试取时宜选择全身麻醉试取失败后应向下推入胃内,剖腹胃内取出异物;下推失败后应尽快开胸取出异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儿童消化道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经超声诊断并经胃镜或手术证实的消化道异物患儿(年龄9个月至11岁)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并与X线平片结果对照。结果 9例患儿超声均清晰显示异物具体位置及与周围脏器关系。2例异物嵌顿在幽门并造成幽门和(或)邻近器官损伤,小肠内磁铁异物造成闭襻梗阻1例,腹腔内鱼刺异物包裹1例,其余分别位于胃内3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1例,均未造成脏器损伤。所有异物的超声表现均为强回声,无声影。7例同时行平片检查,均仅显示异物位于上、中、下腹区域。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异物的位置,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弥补X平片的不足,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超声显像对枪弹伤失活组织区域判定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显像技术判定枪弹伤失活组织区域的价值。方法:应用高频二维超声和能量多普勒成像技术检测猪后肢软组织枪弹伤创伤弹道及其周围组织成像特点,并结合病理检查分析其声学基础。结果:(1)枪弹伤失活组织区之一的原发伤道伛在二维超声下有显著的特点,呈一走行清晰,内径不一,内部回声随时间延长而呈动态变化的管道状回声。(2)伤道周围组织超声显像特点与距伤道远近密切相关。距伤道较近区域(挫伤区,为失活组织)二维超声下组织纹理明显紊乱,能量多普勒模式下血流信号稀少,而距伤道较远区域(震荡区,为变性组织)血流信号丰富,表现为血管内径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并多以静脉信号为主,结论:综合应用超声显像技术可对枪弹伤失活组织区域俾一基本判定,促进枪弹伤救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Penetrating brain injury (PBI) is the most lethal form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hich is a leading cause of mortality. PBI has a mortality rate of 23%–93% and 87%–100% with poor neurological status. Despite the use of various prognostic factors there is still a need for a specific prognostic factor for early prediction of mortality in PBI to reduce mortality and provide good outcomes with cost-effective surgical treatm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number of intracranial foreign bodies (FBs) on mortality in PBI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95 patients admitted with PBI caused by barrel bomb explosion. The intracranial number of FB was examined by brain computed tomography.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of the intracranial number of FB on mortality. Correlat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Glasgow Coma Scale (GCS) with intracranial number of FB.

Results

The optimal cut-off value of the intracranial number of FB calculated for mortality was 2, which was effective for predicting mortality (p?<?.001). In patients with >2 intracranial FB, the mortality rat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51-fold higher than those with ≤2 (p?<?.001).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determined between GCS and number FB (r?=??0.697; p?<?.001).

Conclusion

When the intracranial number of FB was >2, mortal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PBI. The intracranial number of FBs may be considered as a novel prognostic factor for the prediction of mortality in PBI.  相似文献   

17.
经颅多普勒预测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综合征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其预测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综合征(ICH)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择颅脑外伤患者122例,均接受经颅多普勒(TCD)监测,每天1次,最长7 d,若患者出现失代偿表现则停止检测.根据患者在检测期内是否出现ICH分为ICH组35例和非ICH组87例.记录MCA的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气道异物急救、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39例气道异物患儿,做好急救处理,密切观察术后病情变化,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结果:138例患儿经治疗护理后痊愈出院,术后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1例。结论:正确的急救处理、及时的病情观察和准确的护理措施是提高小儿气道异物抢救成功率,促进患儿顺利康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气管、支气管内特殊异物取出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气管、支气管内特殊异物的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气管、支气管内特殊异物30例,分别应用支气管镜、气管切开及开胸手术等不同方法将异物取出。结果93.3%(28/30)异物在支气管镜下取出,其中应用反张钳取异物占33.3%(10/30),成功率为90.0%(9/10);应用鳄鱼嘴钳取异物占20.0%(6/30),成功率为83.3%(5/6);应用普通异物钳取异物占30.0%(9/30),成功率为100%(9/9);应用尖嘴钳取异物占6.7%(2/30),成功率为100%(2/2);应用成人食管镜钳取异物占10.0%(3/30),成功率为100%(3/3);支气管镜下未取出病例分别经气管切开及开胸手术取出,成功率为100%(2/2)。结论只有根据异物特点选择合适异物钳,并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法才能将气管、支气管内特殊异物顺利取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