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6月至1995年6月,我们采用脾次全切除加联合断流术对4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男34例,女12例,年龄16~62岁,平均38岁。全组均有1次以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肝炎后肝硬变、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术...  相似文献   

2.
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同时伴有完全性内脏反位,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水,完善相关实验室及腹部增强CT检查后,局麻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者站位及穿刺方向均为正常镜像,成功置入专用Viatorr覆膜支架,术后患者均恢复,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内脏反位患者行TIPS术前应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手术难度,制定个性化...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69岁。因上腹部间断性疼痛,食后胀满不适及左上腹块月余入院。体检:星慢性消耗性病容,巩膜无黄染,心音在右胸部清晰响亮。左上腹稍隆起,可见腹壁静脉显露,左上腹及剑突下触及质硬,表面高低不平之肿块。X线检查:胸片示右位心,左膈下病变,胃泡位于右膈下。GI示胃腔位于右上腹。EKG示右位心。A型超声示左位肝及丛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6例患者行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16例行完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0例行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外周血血小板数值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 腹腔镜组成功完成手术12例,中转开腹4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15±77) min和(291±31)min,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2,P=0.384;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09±216) ml和(980±402)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5,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和3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4,P=0.52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3)d和(17±8)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9,P<0.01.结论 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可行、有效,具有出血少、痛苦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5.
正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断流术)是临床上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术式,能够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确切并且能够增加入肝血流,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然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stsplenectomy-portal vein system thrombosis,PS-PVST)的发生率很高[1-5]。PS-PVST的存在将导致门静脉压力再次升高,引起反复发作的腹水和静脉曲张出血。若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将引起肝内缺血,诱发急性肝衰竭和肝性脑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此外,肠系膜上静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PHT)脾切除断流术(EDS)后早期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行EDS的248例PHT患者,将术后1个月内发生PVT的96例患者作为PVT组,将未发生PVT的152例患者作为非PVT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EDS术后早期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门静脉直径、术后2周时血小板计数、术后门静脉流速和压力均为影响PHT患者EDS后P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门静脉直径增粗、术后血小板增多、术后门静脉流速减慢和压力过低均为PHT患者EDS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朱继业  倪彦彬 《消化外科》2013,(11):820-82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手段已经从早期外科手术一枝独秀,变成现在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百家争鸣。由于肝移植供肝短缺,断流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我国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结合自身经验对传统断流手术进行改进,提出保脾断流术。该技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取得了较好的近期和远期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全内脏反位又称"镜面人"或"镜像人",是指人的心脏、肝脏、脾脏、胆囊、肾脏、胃、肠等器官的解剖位置与正常人完全相反。此种病例极其罕见,我院肝胆胰外科最近收治一例全器官反位合并胰腺癌的患者,现报道如下。病例患者,男,47岁,于2015年7月28日因"反复上腹部不适2个月,加重伴巩膜黄染10余天"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胸廓无畸形,心脏听诊位于右侧胸腔;腹软,肝脾肋下未及,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上界位于  相似文献   

9.
全内脏反位合并食管癌与胆结石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 女性 ,6 0岁 ,进食梗噎 1个月。胃镜检查距门齿 2 5cm中段食管可见 3cm× 2cm× 2cm蕈伞状肿块 ,表面渗血 ,活检病理检查为中分化鳞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显示 :中段食管 3cm充盈缺损 ,粘膜中断 ,右侧胃。CT、B超检查显示 :完全性内脏转位 ,中段食管癌 ,胆囊多发结石。心电图检查显示右位心。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正常。术前诊断 :中段食管癌、内脏全转位、胆囊结石。患者在全麻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第 6肋间进胸 ,探查左肺为 3叶 ,心脏及胸主动脉转位 ,肿瘤位于中段食管(3cm× 2cm× 2cm)。经上腹正中切口探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巨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8年8月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61例资料,其中腹腔镜29例,开腹32例,比较2组手术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后1周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 0. 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中位数300(100,500) ml vs. 330(150,550) ml,Z=-2. 025,P=0. 043; 2(1,4) d vs. 4(2,5) d,Z=-5. 279,P=0. 000; 4(3,5) d vs. 5(4,7) d,Z=-3. 094,P=0. 002; 8(6,10) d vs. 10(8,13) d,Z=-4. 967,P=0. 000]。腹腔镜组术后发热、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出血、胰漏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 0. 05)。腹腔镜组术后1周、2周、3个月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13. 8%(4/29) vs. 40. 6%(13/32),χ~2=5. 449,P=0. 020; 17. 2%(5/29) vs. 46. 9%(15/32),χ~2=6. 062,P=0. 014; 17. 2%(5/29) vs. 50. 0%(16/32),χ~2=7. 232,P=0. 007]。结论在条件充分情况下,肝硬化门脉高压采用腹腔镜巨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是可行的,且较开腹手术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脉高压)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10年1月12例行腹腔镜巨脾切除加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完全腹腔镜手术成功,4例中转开腹.12例患者手术时间190~470 min,平均350 min,术中出血200~2200 ml,平均1300ml.8例成功腹腔镜手术时间190~410 min,平均313 min,术中出血200~1700ml,平均700ml,术后排气时间3~5 d,术后10~20 d出院.结论 腹腔镜下巨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可作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一种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72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一月余于2013年2月16日入院。体检:触及心尖搏动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电子胃镜+病理示:贲门胃底胃体高位进展型胃癌,患者可能为内脏反位。腹部CT平扫+增强示:心脏及腹腔所有脏器呈反向位(图1)。贲门、胃小弯侧胃壁增厚伴肝胃间隙肿大淋巴结显影,考虑为占位。胸部平片示:右位心。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房反位,镜像右位心(图2)。血常规、肿瘤  相似文献   

13.
例1 女,64岁。进行性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疼痛2个月。查体:心尖搏动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X线钡餐透视见食管中段有长约7cm的充盈缺损。X线胸片示心脏大血管向右侧完全转位。心电图示右位心。B超见肝脏位于腹腔左侧,脾脏在右侧。诊断:(1)食管中段癌;(2)全内脏反位。1991年7月在全麻下手术,经左侧第4肋间入胸,发现左肺为3叶,心脏及大血管位于胸腔右侧。食管中段肿瘤约7cm×6cm×5cm大小。上腹正中切口入腹游离胃,见腹腔脏器完全反位,肝脏及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左侧、脾脏及胃大弯位于腹腔右侧。行食管…  相似文献   

14.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因"体检发现左下肺结节1个月"入院,无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急胸闷、低热盗汗等不适。无高血压、糖尿病史。胸部X线片检查为镜面右位心(图1)。胸腹部CT示:全内脏反位(situs inversus totalis,SIT,(图2、图3),左肺下叶混合磨玻璃结节(图4),大小约16 mm×12 mm,密度欠均匀,内见空泡影,实性部  相似文献   

15.
Li E  Zhao L  Zhu L  Lin A  Ge L  Wang F  Shi B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0-5, 71
目的探讨提高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疗效的新术式。方法采用脾次全切除腹膜后移位加断流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36例,以36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术后随访3个月~55年,平均26个月。结果(1)研究组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者约115%,好转615%,无变化269%;而对照组好转500%,无变化458%,加重42%,研究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脾亢消失;(3)术后2年内研究组免疫指标(IgM,C3)与对照组相比升高有显著性意义(P<005);(4)血管数字减影显示,余脾与腹膜后组织建立了丰富的侧支循环,使门静脉血向腹膜后分流。结论本术式兼有断流术和分流术的优点,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可保留部分脾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对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糖代谢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选择40例未合并糖尿病的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住院患者,比较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前后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
结果:术后2周,空腹血清胰岛素平均水平自术前的(13.55±4.55)mU/L降至术后的(9.85±1.35)mU/L(P<0.01)。术后ISI由术前的-4.1±0.2升至-3.6±0.4,而HOMA-IR由术前的5.5±2.1降低至3.3±0.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瘦素自术前(14.0±9.88)μg/L降至术后(10.68±6.04)μg/L(P<0.05),血清TNF-α自术前(381.6±69.5)ng/L降至术后(325.3±48.7)ng/L(P<0.05)。
结论: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能缓解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胰岛素抵抗,改善病肝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7.
脾切除断流术是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术式之一,但国内外对该术式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认识仍存在分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全门静脉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静脉奇静脉断流术(下称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仍有较高的再出血率,为此,作者尝试在原门奇断流术的基础上附加食管与胃壁间断流(全门奇断流术),从而更加彻底地阻断其间的异常返流血流。经长期术后观察,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下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共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39~82岁,平均542岁。6例皆有上消化道出血史和(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病因均为坏死后性肝硬变。肝功能:ChildB级2例,C级4例,伴腹水4例。术中测门静脉压29~44cmH2…  相似文献   

19.
我院近年共对42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行脾切除加胃底、食管下段血管阻断术(离断近端胃壁周围50%及食管下端4~6cm范围内的血管,也称"去血管",devascularization),术后除外周血象、部分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以外,肝纤维化的生化指标也得到改善。据此认为,切脾加断流术由于改变了区域性的血流分布,肝脏血流灌注得到一定加强,可能对肝纤维化的缓解有益。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38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伴间断性黑粪4月余”于2012年12月6日入院,既往体健,无外伤及手术史。入院查体: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位心,心率72次/min、律齐,腹部平软、未触及异常包块,直肠指检呈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