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外源抗原在进入DC的内体后,常规情况下会进入经典的MHCⅡ递呈途径。而经一些受体介导内吞的抗原会从内体释放进入胞质,经免疫蛋白酶体降解成肽段进入MHCⅠ类分子递呈途径,或在内体中被降解成抗原肽后与MHCⅠ类分子结合,直接转运到DC表面,这一递呈途径被称为交叉递呈。外源抗原交叉递呈对有效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引发抗肿瘤、抗病毒免疫反应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参与交叉递呈的DC表面内吞受体、交叉递呈途径及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2.
MHC抗原和肝脏病发病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应答的发生是抗原提呈细胞上MHC分子将外来抗原提呈给T细胞,使T细胞活化的过程。MHC分子在肝组织内的表达异常,对肝脏免疫应答的发生及调控起重要作用。本文简述MHC分子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并重点讨论和肝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对认识一些肝病免疫损伤的机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肿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肿瘤免疫应答过程中参与MHCⅠ类途径和MHCⅡ类途径的多种免疫分子发生丢失 ,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免疫应答 ,同时也介绍了肿瘤微环境中抑制免疫应答的分子过度表达 ,进一步增加肿瘤的免疫逃逸作用  相似文献   

4.
肿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介绍了肿瘤免疫应答过程中参与MHC Ⅰ类途径和MHCⅡ类途径的多种免疫分子发生丢失,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免疫应答,同时也介绍了肿瘤微环境中抑制免疫应答的分子过度表达,进一步增加肿瘤的免疫逃逸作用。  相似文献   

5.
MHCⅡ类反式激活因子与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绪清 《免疫学杂志》2006,22(2):230-232
MHCⅡ类反式激活因子(ClassⅡ transactivator,CⅡTA)通过调控细胞是否表达MHCⅡ类分子及其水平而决定宿主是否对外来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程度,从而影响病毒感染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本文介绍了CⅡTA的结构与功能、IFNγ诱导MHCⅡ类基因表达的机制及CⅡTA分子与病毒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在适应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中枢作用,是淋巴细胞活化、增生、发挥效应的始动环节,也是启动特异性免疫的关键步骤。病毒抗原肽提呈的过程包括病毒蛋白经胞质中的蛋白酶体降解成抗原多肽,由抗原加工相关转运子( 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esentation, TAP)转运至内质网( endoplasmic reticulum,ER)腔内,与糖基修饰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分子共同组成MHC-抗原肽分子复合体,经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GC)提呈至细胞表面,被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识别,激活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等一系列反应。  相似文献   

7.
MHCⅡ类分子在抗原提呈细胞内的转运过程可分为3个环节:1)新合成MHCⅡ类分子转运到内吞系统;2)存储在内吞系统中完成抗原提呈;3)从内吞系统转运到细胞表面活化CD4+T细胞。近年来研究显示此转运过程涉及自吞噬、泛素化等多种机制,而转运环节的改变将影响MHC II类分子发挥其功能,导致免疫发育和免疫防御功能障碍,故本文将此领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原的加工有两条不同的途径:一条是内源性抗原途径,抗原在内质网(ER)和高尔基器内加工并与MHC Ⅰ类分子结合后被提呈到细胞表面,加工后的抗原能被具有CD8分子的T细胞识别;另一条是外源性抗原途径,抗原在内吞体(endosome)被加工降解并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后,转运到细胞表面,它可被具有CD4分子的T辅助细胞(TH)识别。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描述了两条加工途径的机制,为某些疾病的诊断和免疫治疗,以及人工合成抗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源性抗原通过MHCⅠ类分子提呈给细胞毒性T细胞 (CTL)是机体细胞免疫识别的重要阶段。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 (transporterassociatedwithantigenprocessing ,TAP)负责抗原肽从胞浆到内质网的转运 ,在MHCⅠ类分子的抗原处理及提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AP结构和功能障碍将导致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表达缺陷 ,这成为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逃逸免疫监视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内源性抗原通过MHCⅠ类分子提呈给细胞毒性T细胞(CTL)是机体细胞免疫识别的重要阶段.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TAP)负责抗原肽从胞浆到内质网的转运,在MHCⅠ类分子的抗原处理及提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AP结构和功能障碍将导致细胞表面MHC Ⅰ类分子表达缺陷,这成为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逃逸免疫监视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源性抗原通过MHCⅠ类分子提呈给细胞毒性T细胞(CTL)是机体细胞免疫识别的重要阶段。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TAP)负责抗原肽从胞浆到内质网的转运,在MHCⅠ类分子的抗原处理及提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AP结构和功能障碍将导致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表达缺陷,这成为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逃逸免疫监视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驱动结合蛋白Kinectin是真核细胞内一种与囊泡转运相关的膜受体蛋白,为驱动蛋白(Kinesin)受体.当树突状细胞(DC)接受细菌脂多糖(LPS)的刺激后,其Toll样受体(TLR)4信号途径被活化,大量的抗原肽-MHC Ⅱ复合物被转运到细胞表面以启动免疫应答.研究表明,TLR4-TRIF信号途径对MHCⅡ从胞内转运到细胞表面至关重要.由于Kineetin定位于合成MHCⅡ的内质网且参与调节胞吐、胞质运输等过程,我们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小鼠骨髓来源DC中Kineetin的mRNA表达,以探讨其与TLR4-TRIF信号途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条胞内蛋白的降解途径,它主要对体内的长寿蛋白及一些细胞器进行降解。某些疾病的病理机制与细胞内蛋白的异常聚积并形成聚集体和包涵体有关,其分子机制与p62、LC3及其参与的细胞自噬异常有关。细胞自噬及其形成的自噬小体不仅与MHCⅡ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有关,而且与专职APC细胞对MHCI类分子的交叉提呈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4.
MHC—Ⅱ类分子抗原处理、提呈通路在调控CD4+T细胞激活及特异性应答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T细胞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水平。因此,精细调节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对于免疫应答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MHC—Ⅱ类分子的组成性表达仅限于特化的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及B淋巴细胞。但是,在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中,多种刺激特别是干扰素1(IFN-γ)可诱导该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主要呈递内源合成抗原,供CD8+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识别,抗原呈递转运子(TAP)与肽相互作用是特异性抗原肽转运和呈递的关键。外源性抗原通过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APC)加工处理后也可被MHCⅠ类分子呈递。此替代途径不直接依赖于蛋白酶体或TAP的转运作用,是人体内部免疫防御监视机制的理想补充。APC-MHCⅠ类分子CTL应答的深入认识是肽疫苗研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MHCⅠ类分子Kb(Kb-EGFP融合蛋白),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获得功能性表达.方法RT-PCR的方法获得小鼠MHCⅠ类分子Kb cDNA,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GFP-N1中EGFP分子的上游,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G418加压筛选获得抗性重组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测重组分子的表达及胞内定位情况.结果分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预期的重组质粒,质粒经DNA序列测定证实阅读框无误,转染COS-7细胞后的抗性克隆胞浆内可以观察到明亮的绿色荧光,特征性地分布于细胞质膜,及核周、膜下的囊泡结构中.结论所构建的Kb-EGFP融合蛋白在细胞内表达后具有MHCⅠ类分子的特征性分布,提示该重组分子具有野生型MHCⅠ类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和胞内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HCⅠ类分子胞内动态分布及分子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细胞和分子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MHCⅠ类分子K^b(K^b-EGFP融合蛋白),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获得功能性表达。方法 RT-PCR的方法获得小鼠MHCⅠ类分子K^b cDNA,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EGFP分子的上游,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G418加压筛选获得抗性重组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测重组分子的表达及胞内定位情况。结果 分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预期的重组质粒,质粒经DNA序列测定证实阅读框无误,转染COS-7细胞后的抗性克隆胞浆内可以观察到明亮的绿色荧光,特征性地分布于细胞质膜,及核周、膜下的囊泡结构中。结论 所构建的K^b-EGFP融合蛋白在细胞内表达后具有MHCⅠ类分子的特征性分布,提示该重组分子具有野生型MHCⅠ类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和胞内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HCⅠ类分子胞内动态分布及分子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细胞和分子模型。  相似文献   

18.
皖籍汉族正常人群TAP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体 (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TAP)基因位于HLAⅡ类区域的DQB1和DPB1位点之间, 包括TAP1和TAP2,相距约70 kb.TAP基因产物是内质网膜上的跨膜二聚体,功能是将与胞浆内的蛋白酶体(proteosome)结合后并降解的内源性抗原转运至内质网腔,与HLAⅠ类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HLA-Ag复合物,然后才能表达于细胞表面并提呈给T细胞. Colonna M等[1]通过基因测序获得TAP全基因序列,证实该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和变异性.TAP的多态性可使不同的肽转运至内质网,因此,不同个体的MHCⅠ类分子对同一大分子提呈的抗原片段不同,从而使不同机体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表现出个体差异[2].本研究对皖籍汉族正常人群进行TAP等位基因分型,并与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资料进行比较,为进一步研究TAP关联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NOD1和NOD 2蛋白为胞浆内模式识别受体,其识别进入胞内的细菌胞壁及其降解产物,介导NF-κB和MAPKs信号途径,产生相关效应分子,介导了抗病原微生物免疫应答.近年来的最新研究发现,NOD1受体还通过ISGF3信号途径诱导产生1型干扰素,NOD2受体能识别ssRNA和病毒基因组ssRNA,通过MAVs信号途径激活IRF3,诱导产生1型干扰素,1型干扰素又可正向调控NOD1和NOD2功能性表达.NOD1和NOD2通过介导新的信号途径诱导产生大量的1型干扰素,并参与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因而,对NOD1和NOD2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新认识,将为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脐带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变化的角度来探讨EB病毒对DC表型的影响,以阐明其逃逸宿主免疫的机制。将GM-CSF和IL-4、EB病毒和LPS不同组合对单核细胞来源DC进行刺激培养,利用单染色和三染色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来源DC表面CD14、CD11c、CD1a、HLA-DR、CD86、MR和MHCⅠ类分子。加入EB病毒后,DC表面CD14分子表达的下调不明显,CD1a的表达则随病毒加入时细胞的分化阶段有关;同时EB病毒还影响了加入LPS后HLA-DR和CD86的升高和MR的降低;EB病毒还影响了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的表达。因此EB病毒可抑制单核细胞来源DC的分化和成熟,这可能是其逃逸宿主免疫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