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09年上海地区人群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和流行期间甲型H1N1分离株基因和抗原的变异.方法 采集2009年上海地区哨点医院和学校聚集性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接种犬肾细胞(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直接荧光免疫法鉴定流感病毒型,RT-PCR法鉴定亚型,对部分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等片段全基因测序,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HA、NA等基因变异.结果 2009年上海地区冬春季人群流感中,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同时存在,进入第32周时,甲型H1N1和季节性H3N2流感同时流行,第40周后主要是甲型H1N1流行.甲型H1N1流行株HA进化分析显示,不同区域、不同月份分离株互有穿插,上海地区分离株聚集成簇形成一个分枝,与西班牙、俄罗斯、丹麦等国的流行株接近.HA演绎推导氨基酸位点虽有变异,但都不位于抗原决定区域;NA基因演绎推导氨基酸位点未观察到274位点及与耐奥司他韦药物相关其他位点的变异;PB2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第627位和第701位氨基酸分别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为禽源流感病毒PB2蛋白氨基酸位点.结论 2009年上海地区冬春季人群流感,季节性H1N1和H3N2同时流行,夏秋季开始甲型H1N1、季节性H3N2在人群中同时流行,之后以甲型H1N1为主.甲型H1N1与早期分离株比较有一定变异,但尚未出现流行病学意义的抗原漂移株,仍表现为对人的高亲和力和低致病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09年上海地区人群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和流行期间甲型H1N1分离株基因和抗原的变异.方法 采集2009年上海地区哨点医院和学校聚集性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接种犬肾细胞(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直接荧光免疫法鉴定流感病毒型,RT-PCR法鉴定亚型,对部分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等片段全基因测序,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HA、NA等基因变异.结果 2009年上海地区冬春季人群流感中,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同时存在,进入第32周时,甲型H1N1和季节性H3N2流感同时流行,第40周后主要是甲型H1N1流行.甲型H1N1流行株HA进化分析显示,不同区域、不同月份分离株互有穿插,上海地区分离株聚集成簇形成一个分枝,与西班牙、俄罗斯、丹麦等国的流行株接近.HA演绎推导氨基酸位点虽有变异,但都不位于抗原决定区域;NA基因演绎推导氨基酸位点未观察到274位点及与耐奥司他韦药物相关其他位点的变异;PB2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第627位和第701位氨基酸分别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为禽源流感病毒PB2蛋白氨基酸位点.结论 2009年上海地区冬春季人群流感,季节性H1N1和H3N2同时流行,夏秋季开始甲型H1N1、季节性H3N2在人群中同时流行,之后以甲型H1N1为主.甲型H1N1与早期分离株比较有一定变异,但尚未出现流行病学意义的抗原漂移株,仍表现为对人的高亲和力和低致病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09年上海地区人群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和流行期间甲型H1N1分离株基因和抗原的变异.方法 采集2009年上海地区哨点医院和学校聚集性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接种犬肾细胞(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直接荧光免疫法鉴定流感病毒型,RT-PCR法鉴定亚型,对部分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等片段全基因测序,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HA、NA等基因变异.结果 2009年上海地区冬春季人群流感中,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同时存在,进入第32周时,甲型H1N1和季节性H3N2流感同时流行,第40周后主要是甲型H1N1流行.甲型H1N1流行株HA进化分析显示,不同区域、不同月份分离株互有穿插,上海地区分离株聚集成簇形成一个分枝,与西班牙、俄罗斯、丹麦等国的流行株接近.HA演绎推导氨基酸位点虽有变异,但都不位于抗原决定区域;NA基因演绎推导氨基酸位点未观察到274位点及与耐奥司他韦药物相关其他位点的变异;PB2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第627位和第701位氨基酸分别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为禽源流感病毒PB2蛋白氨基酸位点.结论 2009年上海地区冬春季人群流感,季节性H1N1和H3N2同时流行,夏秋季开始甲型H1N1、季节性H3N2在人群中同时流行,之后以甲型H1N1为主.甲型H1N1与早期分离株比较有一定变异,但尚未出现流行病学意义的抗原漂移株,仍表现为对人的高亲和力和低致病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009年广东省新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进化及NA基因编码蛋白抗原性、酶活性位点、糖基化位点变异情况.方法 从2009年广东省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分离到病毒毒株共69株,提取病毒总RNA,RT-PCR扩增NA基因,并测序分析;同时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库检索获得 52株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甲型流感病毒NA基因序列,用MEGA 4.0软件进行基因进化分析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 2009年广东省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基因与禽H5N1流感病毒同源性较高,为87.1%,潜在抗原位点氨基酸分布相同;所有毒株的酶活性中心位点高度保守;具有8个糖基化位点,其中5个位点有不同程度的氨基酸替换,但与2001年禽H5N1毒株的糖基化位点的氨基酸相同.结论 2009年广东省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基因与禽H5N1流感病毒高度同源,与NA抑制剂的特异性结合位点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09年度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检测情况和血凝素(HA)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选择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以及暴发疫情的疫点,采集流感样病例的鼻咽拭子标本,通过实时(RT)-PCR进行病毒分型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对阳性标本采用狗肾细胞(MDCK)进行病原分离,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测定病毒效价,用血凝抑制实验进行型别鉴定,通过RT-PCR扩增毒株HA1片段的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共检测咽拭子样本996份,其中核酸检测阳性病例包括甲型H1N1 337份,季节性H1N1亚型1份,季节性H3N2亚型67份,B型12份,流感核酸检测阳性率为41.87%,其中甲型流感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3.84%.分离出甲型H1N1病毒36株,选择18株.测序成功的10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多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与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H1N1)比较,有6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1个位点位于抗原决定簇的B区.结论 2009年度分离到的流感病毒株中以甲型H1N1为绝对的优势毒株,毒株的血凝素基因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疫苗株相比有变异,与疫苗株相比,抗原决定簇B区有改变,但关键位点第222位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湖南省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大流行后乙型流感的流行情况和病毒基因特征,并探究可能造成其流行的原因.方法 对湖南省2010年23家哨点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例中采集的咽拭子标本使用犬肾传代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阳性毒株使用血凝抑制实验进行型别鉴定,对选取的10株乙型流感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序列进行进化树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随着甲型H1N1流感分离毒株的减少,乙型流感病毒在2010年上半年成为优势毒株,以B/Victoria系(BV系)为主,两种型别共存.2010年11起已知型别的聚集性疫情中,7起为乙型流感.在除核蛋白(NP)外的其他聚合酶(PB2、PB1、PA)、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NB蛋白、膜蛋白(M1)、乙型流感病毒M2蛋白(BM2)、非结构蛋白(NS1、NS2)10个蛋白的基因进化树中,10株病毒均按照其系的分类分在BV和B/Florida系(BY系)两个分支中,而NP进化树10株病毒均在BY分支中.与世界卫生组织疫苗株比较,10株病毒11个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均较高,为97.2%~100.0%,但仍发现有一些碱基位点的改变.未发现对NA抑制剂类药物耐药位点的突变.相对于日常监测病毒,2株聚集性疫情毒株编码NA、NB、PB1、PB2和NS2的碱基有一些突变.结论 乙型流感病毒有一些基因位点发生插入和重配,显示病毒持续进化,这可能是湖南省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后B型流感病毒成为优势毒株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成都某部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进行分离鉴定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采集甲型流感患者咽拭子标本,通过MDCK细胞分离病毒毒株;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其感染细胞能力,采用基因分型特异性引物鉴定病毒亚型,PCR扩增血凝素基因(HA)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A)后测序,与NCBI数据库在线比对并利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突变位点。结果从甲型流感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1株流感病毒,经型特异性引物PCR鉴定为H1N1(09pdm)亚型,该毒株在37℃时对细胞致病力较强。免疫荧光检测到分离毒株感染细胞内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P)高表达,甲型流感病毒NP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大量分布。利用反转录PCR和测序获得该毒株HA和NA全长基因序列。在线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该毒株HA和NA序列与2017-2018流感季其他国家流行株同源性均>99%。对HA氨基酸突变位点进行分析,其序列的155位点存在组氨酸-酪氨酸(H-Y)点突变,该点突变也发生Influenza A/Hawaii/24/2018(H1N1)(MH245873)、Influenza A/North Carolina/19/2018(H1N1)(MH245873)和In-fluenza A/Missouri/51/2017(H1N1)(MH083792)毒株上。NA氨基酸序列与近期流行的毒株均相同。结论本起流感病毒株H1N1(09pdm)的HA、NA基因序列与同期其他国家流行株高度相似,但在HA氨基酸序列的155位点存在一个组氨酸-酪氨酸的点突变,其意义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成都某部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进行分离鉴定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采集甲型流感患者咽拭子标本,通过MDCK细胞分离病毒毒株;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其感染细胞能力,采用基因分型特异性引物鉴定病毒亚型,PCR扩增血凝素基因(HA)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A)后测序,与NCBI数据库在线比对并利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突变位点。结果从甲型流感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1株流感病毒,经型特异性引物PCR鉴定为H1N1(09pdm)亚型,该毒株在37℃时对细胞致病力较强。免疫荧光检测到分离毒株感染细胞内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P)高表达,甲型流感病毒NP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大量分布。利用反转录PCR和测序获得该毒株HA和NA全长基因序列。在线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该毒株HA和NA序列与2017-2018流感季其他国家流行株同源性均99%。对HA氨基酸突变位点进行分析,其序列的155位点存在组氨酸-酪氨酸(H-Y)点突变,该点突变也发生Influenza A/Hawaii/24/2018(H1N1)(MH245873)、Influenza A/North Carolina/19/2018(H1N1)(MH245873)和In-fluenza A/Missouri/51/2017(H1N1)(MH083792)毒株上。NA氨基酸序列与近期流行的毒株均相同。结论本起流感病毒株H1N1(09pdm)的HA、NA基因序列与同期其他国家流行株高度相似,但在HA氨基酸序列的155位点存在一个组氨酸-酪氨酸的点突变,其意义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泰安市2008~2009年度季节性流感与2009年度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测结果 ,比较季节性H1N1与甲型H1N1血凝素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选择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以及暴发疫情的疫点,采集流感样病例的鼻咽拭子标本,通过RealtimePCR进行病毒检测,用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扩增血凝素HA1片段的基因并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共检测鼻咽拭子标本283份,分离出流感病毒33株,分离阳性率为11.67%,其中季节性H1N1亚型31株。2009年5月1日~12月31日,检测鼻咽拭子标本996份,流感核酸检测阳性417份,阳性率为41.86%,其中甲型H1N1337份,季节性H1N1亚型1份。6株季节性H1N1病毒均在多个氨基酸位点上发生变异,与疫苗株A/Brisbane/59/2007(H1N1)比较,有11个位点发生了突变,其中5个位点位于抗原决定簇上;测序成功的6株甲型H1N1病毒在多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与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H1N1)比较,有6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1个位点位于抗原决定簇的B区。结论 2008~2009年度季节性H1N1为优势株,甲流暴发后,甲型H1N1成为绝对优势毒株。季节性H1N1分离株有多处氨基酸替换,抗原决定簇B区变异频繁;甲型H1N1病毒分离株的基因有变异,但关键位点第222位仍为D(天冬氨酸),与疫苗株相比抗原决定簇的关键位点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离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其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和遗传变异分析,为研究病毒进化、致病性、流行规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DCK细胞、SPF鸡胚和RT-PCR方法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从疑似甲型H1N1流感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1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命名为长春株(A/Changchun/01/2009(H1N1)),基因序列及分子进化分析显示该毒株与2009年大流行的甲型H1N1毒株高度同源,属于流行分支2。相对流行分支1(北美流行株A/California/07/2009(H1N1)),PB2、HA、NA分别出现2个、7个和4个氨基酸的差异。结论甲型H1N1流感病毒长春株与2009年大流行的甲型H1N1毒株高度同源,属于流行分支2,与流行分支1相比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奥司他韦在临床治疗甲型H1NI流感患者过程中对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57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7例患者根据病情划分为普通型、重症型和危重型3组。三组患者年龄、发热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使用奥司他韦治疗的比例分别为20%、28%和81%。在发病48小时内开始奥司他韦治疗患者与发病48小时后开始治疗患者比较,发热持续时问和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开始奥司他韦治疗时间比较明显延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发病后48小时以后开始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可能导致发热等症状和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延长,并可能导致病死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2009年11月26日至12月20日收治的16例重症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6例患者均为青年女性,年龄19~30岁,其中妊娠期妇女15例.16例平均白细胞总数为(6.7±3.2)×109/L,2例低于4×109/L,3例高于10 × 109/L;淋巴细胞平均值为(0.78±0.52)×109/L,14例<1×109/L;12例进行T细胞亚群CD4/CD8检查,其中7例<1.4.15例患者血乳酸脱氢酶中位数值为319 U/L(0.80~850.00 U/L),其中11例增高.16例中4例血钾<3.5 mmol/L;13例检测免疫相关指标,其中5例补体C4高于360 mg/L,1例<90 mg/L;4例C3<750mg/L;免疫球蛋白及免疫复合物检查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示多发性多叶肺炎,主要呈间质样改变或大片实变渗出.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的病例影像学检查符合ARDS影像学表现.4例出现少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少量心包积液.2例孕晚期妇女胎死宫内,7例及时剖官产终止妊娠或自然生产者病情稳定. 结论 健康妊娠期妇女是甲型流感的高危人群,并易迅速进展为严重肺炎,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早期抗病毒、早期终止妊娠、早期氧疗并适时进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市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接种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病毒疫苗前的人群抗体水平,为确定防控重点人群提供依据. 方法 2009年10至12月选择未接种疫苗、未明确诊断为甲型流感的北京市常住人口,按照年龄组进行分层,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简称抗体),使用抗体几何平均滴度进行不同人群的比较. 结果 共监测3499名调查对象,平均抗体水平为1:8.03,阳性率为11.06%(387/3499);5~19岁人群抗体水平和阳性率较高,其抗体水平均>1:8.9,抗体阳性率均>12%. 结论 不同人群抗体水平受该人群疫情流行强度的影响,学生人群抗体水平和阳性率高与学校疫情流行强度高有关;北京市采取的重点人群和全人群的免疫策略正确,但目前人群免疫力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甲型流感仍有可能在北京市流行.  相似文献   

15.
Osame et al. first described human T 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1 (HTLV-1) associated myelopathy (HAM) as a new clinical entity in 1986. A 23 year old female diagnosed as having HAM whose family had a high frequency of double virus infection with HTLV-1 and hepatitis B virus (HBV) gave reason to suspect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both viruses. No clear coincidence in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HTLV-1 and HBV was found. It is presum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infection with HTLV-1 and HBV differ slightly.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肺炎高分辨率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HRCT)表现及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临床确诊的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1个月内100次HRCT资料,分析其肺部病变出现、进展及吸收时间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发病初期行HRCT检查(3d内)6例,小片磨玻璃密度影3例,小片实变影3例.病变进展期(发病3d后)36例患者均表现为双肺多发弥漫分布的磨玻璃密度影伴或不伴实变,其中主要呈弥漫磨玻璃密度影9例,占25.0%;弥漫磨玻璃密度影伴实变影20例,占55.6%;主要呈肺实变影7例,占19.4%;合并胸膜病变10例,占27.8%.在发病(8.0±2.6)d内病变进展最为明显,发病(16.0±4.8)d后为吸收期,36例病变均明显吸收,23例出现肺间质增生,占63.9%.病灶的动态变化分三型,包括先进展后吸收型、进展和吸收并存后吸收型和逐渐吸收型,以先进展后吸收型为主,占41.7%.结论 HRCT可准确显示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病变形态和范围,监测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9年甲型H1N1流感防控形势,我院及时开展了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培训中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也体会到加强部门间协作,重视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加强住院医师毕业后教育的多学科培训和实践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新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肺部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危重病例肺部影像学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 方法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2009年10月20日至11月22日收治的10例重症甲型流感确诊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5~41岁,平均19.3岁.采用常规技术检测血常规、血气指标、肝肾功能及心肌酶学变化,并行胸部X线及CT检查;给予奥司他韦、吸氧、呼吸支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 结果 患者均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肺部病灶表现多种多样,表现为磨玻璃影及实变影、肺不张、液气胸及胸腔积液等征象,进展快,同时存在急性肺炎和急性间质性肺炎的影像学改变,10例中5例发展为急性肺损伤,3例发展为ARDS;奥司他韦、呼吸支持及抗感染治疗有效. 结论 甲型流感危重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为急性肺炎和急性间质性肺炎改变,临床表现为病情重、进展快,可发展为ARD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和掌握甲型H1N1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未来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5月16日至9月15日北京发现的613例具有明确密切接触者信息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原发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7099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流行病学凋查资料和标本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对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的感染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χ2检验对不同类型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的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13例原发病例中,男348例(56.8%),女265例(43.2%),年龄为1~75岁,中位年龄为20岁.7099名密切接触者中,男3518名(49.6%),女3514名(49.5%),性别不详67名(0.9%),年龄为0~99岁,中位年龄为27岁.甲型H1N1流感原发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为2.4%(167/7099).随着密切接触者年龄的增长,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χ2=27.87,P<0.001);以不同方式与原发病例接触的密切接触者之间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76,P<0.001).甲型H1N1流感原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隐性感染病例占14.4%(24/167).对于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症状的感染者,最早可在发病前4.5 d的咽拭子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病毒传代时间的中位天数为2.4 d.结论 甲型H1N1流感原发病例密切接触者的病毒感染率较低;不同年龄及不同接触方式的密切接触者之间的感染率存在差异;14.4%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为隐性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有可能在发病前4.5 d即具有传染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epidemiologie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n for close contacts of pandemic(H1N1)2009 and to provide scienlific evidence fo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for the next pandemic.Methotis A total of 613 index cases with clear information of close contacts and their 7099 close contacts,determined between May 16 and September 15,2009,were inchded in this study.Based on data of epidemioiogical investigation,sampling and test of index cases and close contacts,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n for close contacts were described.Results 56.8%(348/613)of the index cases were male,and 43.2%(265/613)were female,and the median age was 20 years(range:1-75 years).49.6%(3518/7099)of the close contacts were male,and 49.5%(3514/7099)were female,but the sex information of 0.9%(67/7099)could not be recorded.The median age of the close contacts was 27 years(range:0-99 years).2.4%(167/7099)of close contacts were infected.The attack rates decreased with inereasing age of close contacts(χ2=27.87,P<0.001),and were significantly difierent between various contact patterns of close contact(χ2=109.76,P<0.001).14.4%of the infected close contacts were asymptomatic.For close contacts with symptomatic infection,vims could be shed 4.5 days before illness onset,and the median generation time was 2.4 days.Conclusion The attack rate of close contacts was very low;and the attack rate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various ages and contact patterns of close contacts.In this series 14%of cases with pandemic(H1N1)2009 were asymptomatic.The symptomatic cases might have infectivity 1 day earlier before illness ons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