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2.
3.
心脏瓣膜替换术仍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最主要的手术方式。随着体外循环技术、麻醉与手术技术、心肌保护技术的逐步提高及人造瓣膜的日趋精良,手术死亡率已显著降低。1993年1月~1998年5月,作者连续施行128例心脏瓣膜替换术,无手术死亡,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替换是心脏外科常见手术之一,其作为一个重大生活事件可引起患者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致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为此,笔者对本院心胸外科自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100例心脏瓣膜替换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心理反应观察,并进行有效沟通,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巨大心脏瓣膜换术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巨大心脏(CTR〉0.70)瓣膜替换术的手术疗效,作者回顾性分析了33例病人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及随访结果,33例病人中,心功能Ⅲ级22例,Ⅳ级11例,其中属心源性恶液质7例,巨大左室(EDD〉70mm)11例,手术方式:二尖瓣替换术(MVR)17例,主动脉瓣替换术(AVR)3例,AVR+MVR13例,并行三尖瓣成形术11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6.1%),长期生存的31例中,心功能I级13例 相似文献
6.
巨大心脏病人瓣膜替换围术期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1月至1998年8月,我们共为16例巨大心脏病人行瓣膜替换手术,由于对围术期的处理进行改进,使手术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28岁~43岁。其中风湿性瓣膜病1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风湿性心脏病人除有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以外,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三尖瓣关闭不全8例。X线胸片均显示两肺中、重度瘀血,心胸比例:070~079者7例,080~089者7例,090以上3例。心电图:窦性心律2例,心房纤颤14例,左右心室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7.
我院1984年11月以来对14例心功能为Ⅳ级的危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施行了瓣膜替换术,其中12例行二尖瓣替换,2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替换。由于重视了围术期处理,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4例中男3例,女11例。年龄11~36岁。病程1~20年。均有反复心衰及长期应用强心利尿药物史。有不同程度肝脾肿大、颈静脉怒张及双下肢浮肿。12例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例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功能均为Ⅳ级。6例心胸比率>0.70。8例心电图为房颤。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 1995年 9月至 1999年 6月共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131例 ,围手术期死亡 11例 ,作者对该组病人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并对预防对策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31例中男 70例 ,女 6 1例 ;年龄 15~ 75岁 ,平均 37.4岁。病因为风湿性 12 0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 6例 ,先天性 2例 ,退行性变 3例。病程 5d~ 2 3年 ,平均 8.8年。心功能 (NYHA)Ⅱ级者 2 2例 ,Ⅲ级者 73例 ,Ⅳ级者 36例。1.2 手术方法 中度低温 (2 5~ 2 8℃ )体外循环 (CPB) ,常规方法行瓣膜替换术。心脏阻断时间 4 2~ 2 94min ,平均 93.8min ,… 相似文献
9.
心脏瓣膜替换术147例死亡患者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死亡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了147例死亡患者的多项营养指标,体重评价提示约80.0%患者入院时及手术关有营养不良。入院后大部分患者体重降低,入院时平均体重为49.2kg,术前为45.8kg,19例体重下降。多数患者Hb低于正常值,总蛋白和白蛋白在入院之后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11.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5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方法采用中度低温(25℃~28℃)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共置换生物瓣12枚,机械瓣48枚,其中二尖瓣替换43例,主动脉瓣替换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同时替换8例,三尖瓣替换1例。结果心功能明显改善者46例且长期生存,心胸比率由平均0.74降为0.58(P<0.05)。早期死亡8例(14.28%),晚期死亡2例。结论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对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166例异种心脏生物瓣膜的临床应用及远期结果与随访。方法自1987年3月 ̄2003年5月,用自制心脏生物瓣膜223枚,为166例患者行瓣膜置换术。采用猪主动脉瓣94枚,牛心包瓣129枚;其中163枚采用复合方法鞣制,60枚采用单纯戊二醛方法鞣制。男70例,女96例;年龄12 ̄62岁平均(42.23±8.12)岁。二尖瓣病变89例,三尖瓣病变39例,主动脉瓣病变10例,多瓣膜病变28例。生物材料选用单纯戊二醛鞣制和三氧化二铬复合鞣制两种方法处理。结果术后早期(30d内)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4例,左心室破裂2例,肾功能衰竭死亡2例。生存者随访,术后5a效果良好,晚期死亡2例,均死于10a后因生物瓣衰败未及时再次换瓣。失访16例。随访10 ̄15a89例,8 ̄9a27例,8a以下34例。再次瓣膜置换41例,猪瓣20例,牛心包瓣21例。结论复合方法鞣制异种生物瓣膜的各项理化性能指标已达到《人工心脏瓣膜通用技术条件》GB—12279—90的标准要求,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可靠、有效手段,尤其近年手术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同期行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2年2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73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31例,双支血管病变24例,多支血管病变18例。同期施行二尖瓣置换31例,主动脉瓣置换2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病变20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置换1例。人均冠状动脉远端吻合(2.52±1.21)个。前降支采用左内乳动脉15例,余血管桥均采用静脉桥。术中有2例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结果术后早期(30 d内)死亡3例,病死率4.1%。1例同期行3个瓣膜置换及1支血管移植的53岁男性患者死于室颤;1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及3支血管移植的62岁女性患者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1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及1支血管移植的66岁男性患者死于脑梗塞;余病人顺利出院,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随访51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8年,平均随访3.8年,患者心衰改善,心绞痛消失。结论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技术可行,疗效可靠。可靠的瓣膜置换,完全的再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评价新型国产CL-V型双叶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的早期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本组21例患者,行左房室瓣置换18例,左房室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置换3例。共植入进口瓣膜(23A)1枚,CL-V型双叶瓣23枚,其中CL-V型双叶瓣左房室瓣位21枚(25M 1枚、27M 20枚)、主动脉瓣位2枚(23A 1枚、25A 1枚)。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6个月心脏房室大小、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血液相容性指标;观察围术期及随访中是否有瓣膜相关并发症。结果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6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8个月(1.7年)。本组无早期死亡(术后30 d内),术后早期及近期随访中血流动力学性能稳定,血液相容性良好,未发现与瓣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CL-V型双叶瓣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近期随访中未发现人工心脏瓣膜相关的并发症,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PVE)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对我院近6年来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c endocarditis,IE)的242名患者中的17例PVE进行病例分析。结果17例PVE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1.1 ± 11.1)岁;感染共累及22个人工瓣膜,其中主动脉瓣14个、二尖瓣7个;患者主要表现有发热、贫血、心功能不全、栓塞等;分别有3例、5例经过单纯抗感染及联合手术治疗治愈,死亡9例(病死率52.9%),6名葡萄球菌感染者全部死亡。结论 PVE的病死率高;感染累及主动脉瓣较二尖瓣常见;葡萄球菌感染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巨大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巨大心脏瓣膜疾病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巨大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胸比(CTR)>0.80,根据左心室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LVEDd大小分为三型:型为左右心房扩大及右心室扩大,小左室(LVEDd<45mm)6例;型为左右心房扩大及右心室扩大或左室轻度扩大(LVEDd45~69mm)17例,型为左右心房扩大及右心室扩大伴有左室重度扩大(LVEDd≥70mm)6例。术前心功能(NYHA)III~IV级者28例,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分离术3例,二次换瓣手术者2例。均采用胸部正中纵劈胸骨,二尖瓣置换(MVR)+三尖瓣成形术(TVP)19例,MVR+主动瓣置换(AVR)+TVP10例。结果: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为17.2%。低心排10例,心律失常25例。随访3月至6年,晚期死亡4例。型低心排发生率高(P<0.05),型术后重度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小左室和大左室的远期效果差。结论:巨大心脏瓣膜疾病并非都是危重病人,但是小左室(型)和大左室(型)手术风险更大,围手术期处理至关重要,尤其是术后加强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对于此两类患者是否换瓣值得术前充分考虑。对于型的大心脏患者手术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7.
人工二尖瓣膜置换术后早期血小板聚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二尖瓣膜置换术后早期血小板聚集性变化规律。方法本院心血管外科住院手术患者9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51,年龄(26.0±8.1)岁。分为3组,分别为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组、二尖瓣置换窦性心律组、二尖瓣置换房颤心律组,每组30例。人工瓣膜均为双叶瓣。分别取术前,术后2、4、6d及术后1个月血液样本,利用Chrono-log公司500CA型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5、10μmol/LADP,2μg/mlcollagen刺激时的血小板聚集性。结果体外循环术后成人先心组血小板聚集性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二尖瓣置换组血小板聚集性成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于术后4d达到最高水平。其中房颤心律组ADP(5μmol/L)为(14.56±2.32)Ω,ADP(10μmol/L)为(17.86±2.43)Ω,collagen(2μg/ml)为(21.60±2.60)Ω,与同期成人先心组和窦性心律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术前、术后4d血小板聚集性均较成人先心组、窦性心律组高(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血小板聚集性变化明显,以1周内尤为显著,发生血栓栓塞风险大,其中合并房颤的患者变化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近20年来中国大陆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构成、变迁及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早期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927例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先天性和退行性病变是近年来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主要病因。风湿性和感染性病变比例逐渐下降,而退行性和先天性病变比例不断上升。后10年内患者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前10年明显缩短(P<0.05)。927例患者中44例发生在院死亡,总在院病死率4.7%;男女性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15年内患者手术病死率下降,明显低于最初5年(P<0.05)。 结论 国人主动脉瓣疾病的病因近20年来发生明显变化;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在院病死率较前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分析185例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外科治疗的18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后死亡18例,总病死率9.73%(18/185);97年前病死率为19.51%(16/82),97年后病死率降为1.94%(2/103)。其他病例心功能、肺淤血、心脏大小变化及临床症状均有所减轻或明显改善。结论 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术前心功能调节、术中心肌保护及外科技术提高与改进、术后综合处理君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